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諸部經穴次序
隱白,大都,太白,公孫,商丘,三陰交,漏谷,地機,陰陵泉,血海,箕門
足少陰腎經,行足股內,左右凡二十穴:(起足心,行三陰之後。)
湧泉,然谷,太谿,大鐘,照海,水泉,復溜,交信,築賓,陰谷
足陽明胃經,行足股外,左右凡三十穴:(起足三指端,行三陽之前。)
厲兌,內庭,陷谷,衝陽,解谿,豐隆,下巨虛,條口,上巨虛,三里,犢鼻,梁丘,陰市,伏兔,髀關
足少陽膽經,行足股外,左右凡二十八穴:(起足四指端,行三陽之中。)
左右共二十二穴
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其形四垂,附著於脊之第三椎,中有二十四空,行列分布,以行諸臟之氣,為臟之長,為心之蓋。是經常多氣少血,其合皮也,其榮毛也,開竅於鼻。難經曰:肺重三斤三兩,六葉兩耳,凡八葉,主藏魄。華元化曰:肺者生氣之原,乃五臟之華蓋。
肺葉白瑩,謂為華蓋,以復諸臟,虛如蜂窠,下無透竅,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,一呼一吸,消息自然,司清濁之運化,為人身之橐龠。
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,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廣腸傳脊以受迴腸,乃出滓穢之路,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是經多氣多血。難經曰:大腸重二斤十二兩,肛門重十二兩。
按回腸者,以其回疊也。廣腸者,即迴腸之更大者。直腸者,又廣腸之末節也。下連肛門,是為穀道後陰,一名魄門。總皆大腸也。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。
左右共四十穴
左右共九十穴
胃之上口,名曰賁門,飲食之精氣,從此上輸於脾肺,宣播於諸脈。胃之下口,即小腸上口,名幽門。
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也。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。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是經多氣多血。難經曰:胃重二斤一兩。
遺篇刺法論曰:脾為諫議之官,知周出焉。
脾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形如刀鐮,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,俞當十一椎下,聞聲則動,動則磨胃而主運化,其合肉也,其榮唇也,開竅於口,是經常多氣少血。難經曰:脾重二斤三兩,廣扁三寸,長五寸,有散膏半斤。主裹血,溫五臟,主藏意與智。滑氏曰:掩乎太倉。華元化曰:脾主消磨五穀,養於四旁。
左右共四十二穴
左右共十八穴
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心居肺管之下,膈膜之上,附著脊之第五椎,是經常少血多氣,其合脈也,其榮色也,開竅於耳,又曰舌。難經曰:心重十二兩,中有七孔三毛,盛精汁三合,主藏神。心象尖圓,形如蓮蕊,其中有竅,多寡不同,以導引天真之氣,下無透竅,上通乎舌,共有四系以通四臟。心外有赤黃裹脂,是為心包絡。
白話文:
[諸部經穴次序]
足太陰脾經
隱白、大都、太白、公孫、商丘、三陰交、漏谷、地機、陰陵泉、血海、箕門。
足少陰腎經 (位於足部和腿部內側,左右共有二十個穴位,從足心開始,沿著腿內側後方行走。)
湧泉、然谷、太谿、大鐘、照海、水泉、復溜、交信、築賓、陰谷。
足陽明胃經 (位於足部和腿部外側,左右共有三十個穴位,從腳的第三個腳趾開始,沿著腿部前方行走。)
厲兌、內庭、陷谷、衝陽、解谿、豐隆、下巨虛、條口、上巨虛、足三里、犢鼻、梁丘、陰市、伏兔、髀關。
足少陽膽經 (位於足部和腿部外側,左右共有二十八個穴位,從腳的第四個腳趾開始,沿著腿部中間行走。) 左右共有二十二個穴位
肺
肺是輔佐君主的官員,負責調節全身的氣。肺的形狀像倒垂的蓋子,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,內部有二十四個空隙,排列分布,用來運行各臟腑的氣,是五臟之首,也像心臟的屏障。這個經脈的特點是氣多血少,它與皮膚相合,滋養毛髮,在鼻開竅。《難經》記載肺重三斤三兩,有六個葉片和兩個耳狀突起,總共八個葉片,主要儲藏魄。華元化說肺是生命之氣的來源,也是五臟的華蓋。
肺葉潔白光潤,就像華麗的傘蓋,覆蓋著其他臟器。內部虛空像蜂巢,下方沒有開口,吸氣時充滿,呼氣時虛空,一呼一吸,自然而然地進行氣體的交換,負責清濁之氣的運行,是人體的風箱。
大腸
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官員,負責排泄變化後的廢物。迴腸在肚臍左側迴旋十六曲,寬四寸,直徑一寸多一點點,長二丈一尺,能容納一斗穀物和七升半水。廣腸連接脊椎,接受迴腸傳來的東西,是排出糞便的通道,寬八寸,直徑二寸多一點點,長二尺八寸,能容納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的穀物。這個經脈的特點是氣血充足。《難經》記載大腸重二斤十二兩,肛門重十二兩。
迴腸因為它迴旋疊繞而得名,廣腸就是迴腸的擴大版,直腸是廣腸的末端,向下連接肛門,是排泄糞便的後陰通道,也叫魄門。它們總稱為大腸。大腸的上口是小腸的下口。
左右共有四十個穴位 左右共有九十個穴位 胃
胃的上口叫做賁門,飲食的精華之氣從這裡向上輸送到脾和肺,再散布到全身各個經脈。胃的下口,也就是小腸的上口,叫做幽門。
脾和胃
脾和胃是儲藏食物的官員,各種味道都從這裡產生。胃是水穀和氣血的海洋。胃寬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。橫向彎曲,可以容納三斗五升的水和穀物,其中穀物通常保留二斗,水保留一斗五升就滿了。這個經脈的特點是氣血充足。《難經》記載胃重二斤一兩。
《遺篇刺法論》說:脾是諫議的官員,智慧從這裡產生。
脾
脾是儲藏食物的官員,各種味道都從這裡產生。它的形狀像鐮刀,與胃連在一起,附著在胃的左上方,它的俞穴在第十一胸椎下方,聽到聲音就會顫動,顫動時就會磨動胃來主導運化。它與肌肉相合,滋養嘴唇,在口開竅。這個經脈的特點是氣多血少。《難經》記載脾重二斤三兩,寬扁三寸,長五寸,有半斤散膏。主要裹住血液,溫養五臟,儲藏意念和智慧。滑氏說它覆蓋著太倉(胃),華元化說脾主要負責消化五穀,滋養身體各處。
左右共有四十二個穴位 左右共有十八個穴位
心
心是君主一樣的官員,神明由此產生。心臟位於肺管下方,膈膜上方,附著在脊椎的第五節。這個經脈的特點是血少氣多,它與脈搏相合,滋養面色,在耳朵開竅,也有人說是舌頭開竅。《難經》記載心重十二兩,內部有七個孔和三根毛,儲藏精汁三合,主要儲藏神。心臟的形狀像蓮花花蕊,尖端圓潤,內部有很多孔,孔的數量有多有少,用來引導自然之氣,下方沒有開口,上方與舌頭相通,共有四條聯繫通道,與其他四個臟器相連。心臟外部有赤黃色的脂肪包裹,這就是心包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