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4)
卷十一 (4)
1. 狂癇
〔癲狂〕
百會,人中,天窗(狂邪鬼語。),身柱,神道,心俞,筋縮,骨骶(二十壯。),章門,天樞,少衝(女灸此。),勞宮,內關,神門,陽谿,足三里,下巨虛,豐隆(二七壯。),衝陽(男灸此。),太衝,申脈,照海,厲兌(男灸此。)
兩手足拇指甲角,其法以二指並縛一處,須甲肉四處著火,七壯。
〔癡〕
心俞,神門
〔風癇〕
白話文:
- 百會:頭頂正中央
- 人中:鼻與上脣之間的溝槽
- 天窗:額頭正中央(通常狂妄、邪惡的人才會按這裡)
- 身柱:後背中央
- 神道:胸部正前方
- 心俞: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
- 筋縮:頸後正中
- 骨骶:尾骨處
- 章門:肚臍正上方
- 天樞:肚臍正下方
- 少衝:小指外側末端(女性按這裡)
- 勞宮:手掌正中央
- 內關:手腕內側兩條筋之間
- 神門:手腕內側小指側
- 陽谿:手背虎口處
- 足三里:膝蓋外側,小腿骨外側下方3寸
- 下巨虛:膝蓋內側,小腿骨內側上方3寸
- 豐隆:小腿外側,膝蓋下8寸
- 衝陽:小腿外側,膝蓋下5寸(男性按這裡)
- 太衝:腳背,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
- 申脈:腳踝內側,腳跟上2寸
- 照海:腳底,腎的位置
- 厲兌:腳踝內側,腳跟上1寸(男性按這裡)
百會,上星,身柱,心俞,筋縮,章門,神門,天井,陽谿(灸此不必合谷,灸合谷不必陽谿。),合谷,足三里,太衝
白話文:
百會穴:頭頂正中
上星穴:額頭正中
身柱穴:背後正中與第七頸椎平行處
心俞穴:背後正中與第四胸椎平行處
筋縮穴:小腿後方肌肉凹陷處
章門穴:上腹部正中
神門穴:腕部尺側腕屈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
天井穴:頭頂正中偏前約五寸
陽谿穴:手背拇指和食指間的凹陷處(艾灸此穴時不必艾灸合谷穴,艾灸合谷穴時不必艾灸陽谿穴)
合谷穴:虎口部位
足三里穴:膝蓋骨下外側,脛骨外側脛骨結節下三寸
太衝穴:足背第一、二蹠骨結合部
2. 頭面七竅病
〔頭風頭痛〕
百會(頭風。),上星(三壯。),囟會,神庭(三壯。),曲差,後頂,率谷,風池,天柱(上穴擇灸一處即可愈。),風門,通里,列缺(偏頭痛。),陽谿,豐隆,解谿
〔面疾〕
白話文:
頭部相關穴位:
- 百會(治療頭風。)
- 上星(灸三壯。)
- 囟會
- 神庭(灸三壯。)
- 曲差
- 後頂
- 率谷
- 風池(治療上穴時,擇一處灸即可痊癒。)
- 風門
- 通裏
其他相關穴位:
- 列缺(治療偏頭痛。)
- 陽谿
- 豐隆
- 解谿
頰車(面頰腫痛,口急不能嚼,針灸皆可。),地倉(面頷瘡腫。),合谷,列缺,陷谷(面目壅腫,刺出血立愈。)
白話文:
頰車: 面頰腫痛,嘴巴無法張開,無法咀嚼。針灸都可以治療。
地倉: 面部下頜部位的瘡腫。
合谷、列缺、陷谷: 面部腫脹。刺破出血可立即痊癒。
〔眼目疼痛〕
合谷(痛而不明。),外關,後谿(頭目痛。)
〔青盲眼〕
肝俞,膽俞,腎俞,養老(七壯。),商陽(五壯。),光明
〔目昏不明〕
足三里
〔目眩〕
通里,解谿
〔風爛眼〕
肝俞,膽俞,腎俞,腕骨,光明
〔耳聾〕
上星(治風聾,二七壯。),翳風(耳痛而聾,灸七壯。),聽宮,腎俞,外關,偏歷,合谷
〔停耳〕
聽宮,頰車,合谷
〔鼻瘜鼻痔〕
白話文:
眼睛疼痛時,可以按壓合谷、外關、後谿穴位。青盲眼則可以針灸肝俞、膽俞、腎俞、養老、商陽、光明穴位。目昏不明可針灸足三里穴。目眩則可針灸通里、解谿穴。風爛眼可以針灸肝俞、膽俞、腎俞、腕骨、光明穴位。耳聾可以針灸上星、翳風、聽宮、腎俞、外關、偏歷、合谷穴位。停耳則可以針灸聽宮、頰車、合谷穴位。
上星(流清濁涕。),曲差,迎香(刺。),囟會(七壯,鼻癰鼻痔。),通天(七壯,鼻中去臭積一塊即愈。),百會,風池,風府,人中,大椎(上穴皆治前證。)
白話文:
上星穴:流鼻涕(清涕或濁涕)
曲差穴 :刺痛 迎香穴 :刺痛 囟會穴 :七次艾灸,治療鼻癰和鼻痔 通天穴 :七次艾灸,治療鼻中積臭,可使積臭化掉痊癒 百會穴 :治療上述症狀 風池穴 :治療上述症狀 風府穴 :治療上述症狀 人中穴 :治療上述症狀 大椎穴 :上述穴位均可治療上述症狀
〔鼻淵〕
上星,曲差,印堂,風門,合谷
〔鼻塞不聞香臭〕
囟會(自七壯至七七壯,灸至四日漸退,七日頓愈。),上星,迎香(刺。),天柱,風門
〔口舌瘡痛糜爛疳蝕〕
頰車,地倉,廉泉,承漿,天突,金津,玉液(上二穴刺出血。),合谷,陽陵泉(治膽熱口苦善太息。)
〔齒牙痛〕
白話文:
鼻淵,指的是鼻腔深處的病變,表現為鼻塞、嗅覺喪失等症狀。針對不同症狀,可選用以下穴位:
-
鼻塞不聞香臭:可以用囟會、上星、迎香、天柱、風門穴位進行治療。
-
口舌瘡痛糜爛疳蝕:可以用頰車、地倉、廉泉、承漿、天突、金津、玉液、合谷、陽陵泉穴位進行治療。
-
齒牙痛:可以用…穴位進行治療。
承漿,頰車,耳垂下盡骨上穴(三壯,如神。),肩髃(七壯,隨左右灸之。),列缺(七壯,立止。),太淵(風牙痛。),魚際,陽谷(上牙。),合谷,三間(下齒,七壯。),足三里(上齒痛者,七七壯愈。),太谿,內庭(下牙。)
〔腎虛牙痛出血不止〕
頰車,合谷,足三里,太谿
〔喉痹喉癬〕
白話文:
**承漿:**嘴脣下凹處,腮骨邊緣凹陷處。灸三壯,效果神速。
頰車: 耳垂下方的骨頭上。
肩髃: 肩膀上,左右位置。灸七壯。
列缺: 手腕橫紋上,大拇指根部邊緣。灸七壯,立止疼痛。
太淵: 手腕內側,兩根肌腱中間。主治風牙痛。
魚際: 拇指根部,掌心外側。
陽谷: 大拇指指甲邊緣。主治上牙痛。
合谷: 虎口肌肉最高點。
三間: 食指和中指中間,靠近虎口處。主治下齒痛,灸七壯。
足三里: 膝蓋外側下三寸,壓痛處。上牙痛者,灸七七壯(七次灸十一壯)可癒。
太谿: 腳內踝內側,跟腱旁。
內庭: 腳第二、三趾之間。主治下牙痛。
天柱,廉泉,天突,陽谷,合谷(刺五分,立愈。),後谿(乳蛾。),三間,少商,關衝,足三里,豐隆,三陰交,行間
白話文:
- **天柱穴:**位於頸後正中線上,後髮際上 2 寸處。
- **廉泉穴:**位於人中溝上,鼻翼兩側外緣。
- **天突穴:**位於胸骨上窩正中線上,胸骨上切跡上緣。
- **陽谷穴:**位於手臂背側,手肘橫紋外側 2 寸處。
- **合谷穴:**位於手背,拇指和食指的虎口處。
- **後谿穴:**位於手掌小指側,掌紋盡頭處。
- **三間穴:**位於手臂前側,手肘橫紋上方 3 寸處。
- **少商穴:**位於拇指末端,指甲旁。
- **關衝穴:**位於食指尖端,指甲旁。
- **足三里穴:**位於小腿前外側,膝下 3 寸,脛骨外側緣 2 寸處。
- **豐隆穴:**位於小腿前側,膝下 8 寸,脛骨外側緣 2 寸處。
- **三陰交穴:**位於小腿內側,足踝內側上方 3 寸處。
- **行間穴:**位於手背,食指和中指之間的縫隙中。
3. 胸背腰膝痛
〔龜背〕
肩中俞,膏肓,心俞,腎俞,曲池,合谷
〔雞胸〕
中府,膻中,靈道(二七壯。),足三里
〔胸背痛〕
風門
〔腰挫閃疼起止艱難〕
脊中,腎俞(三壯、七壯。),命門,中膂內俞,腰俞(俱七壯。)
〔腰背重痛難行〕
章門(腰脊冷痛。),腰俞,委中(腰腳腫痛,刺出血。),崑崙(七壯。)
灸腰痛不可俯仰,令患人正立,以竹杖柱地,量至臍中,用墨點記,乃用度脊中,即於點處隨年壯灸之。
〔腰膝痠痛〕
養老,環跳,陽陵泉(治腳膝冷痹不仁。),崑崙,申脈
〔筋骨攣痛〕
三陰交
白話文:
肩部疼痛,可針刺肩中俞、膏肓、心俞、腎俞、曲池、合谷等穴位。
胸部疼痛,可針刺中府、膻中、靈道(二七壯)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胸背疼痛,可針刺風門穴。
腰部閃挫疼痛,起止困難,可針刺脊中、腎俞(三壯、七壯)、命門、中膂內俞、腰俞(俱七壯)等穴位。
腰背部沉重疼痛,難以行走,可針刺章門(腰脊冷痛)、腰俞、委中(腰腳腫痛,刺出血)、崑崙(七壯)等穴位。
灸治腰痛時,不可讓患者彎腰或仰頭,應讓患者直立,用竹杖撐地,量到臍中位置,用墨點記下,再用此距離度量脊柱,在墨點處根據患者年齡壯數進行灸治。
腰膝痠痛,可針刺養老、環跳、陽陵泉(治腳膝冷痹不仁)、崑崙、申脈等穴位。
筋骨攣痛,可針刺三陰交穴。
4. 手足病
〔肩臂冷痛〕
凡人肩冷臂痛者,每遇風寒,肩上多冷,或日須熱手撫摩,夜須多被擁蓋,庶可支持,此以陽氣不足,氣血衰少而然,若不預為之治,恐中風不遂等證,由此而成也。須灸肩髃二穴,方免此患,蓋肩髃系兩手之安否,環跳系兩足之安否,此不可不灸之,輕者七壯,風寒盛者十四壯為率,或分二三次報之,但不可過多,恐臂細也。若灸環跳,則四五十壯無害。
白話文:
對於有肩膀痠痛的人來說,每當遇到寒風時,肩膀往往會特別冷。通常白天需要用手搓揉來取暖,晚上需要蓋很多被子才能熬過去。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,氣血衰弱所導致的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恐怕會導致中風等症狀。
需要灸肩髃穴兩側,才能避免這種情況。因為肩髃穴與雙手的健康有關,環跳穴與雙腳的健康有關,所以這兩個穴位不能不灸。一般情況下,輕者灸七壯,風寒嚴重者灸十四壯。也可以分兩到三次施灸,但不能灸太多,以免手臂變細。如果灸環跳穴,則四五十壯無妨。
〔臂痛不舉〕
肩井,肩髃,淵腋,曲池,曲澤,後谿(項強肘痛。),太淵(手腕痛。)
〔受濕手足拘攣〕
曲池,尺澤,腕骨,外關,中渚
〔五痹〕
曲池,外關,合谷,中渚
〔腿叉風〕
腎俞,環跳,陽陵泉,懸鐘,崑崙
〔膝風腫痛〕
天樞,梁丘,膝眼(可刺,詳奇俞類。),膝關,足三里,陽陵泉,陰陵泉,太衝(寒濕。)
〔腳氣〕
肩井,足三里,陽陵泉,陽輔,崑崙,照海,太衝
〔白虎歷節風〕
膝關
〔轉筋〕
照海
〔足內廉腫痛〕
肩井,三陰交(三七壯。),大敦
〔足腕腫痛〕
解谿,丘墟
〔寒濕腳瘡〕
取足跗上二寸許,足腕正中陷處是穴,灸七壯神效,此穴當即解谿也。照海
白話文:
手臂疼痛抬不起来,可以针灸肩井、肩髃、渊腋、曲池、曲泽、后溪(如果伴随颈项僵硬、肘部疼痛);太渊(如果伴随手腕疼痛)。
手脚因受潮湿而僵硬,可以针灸曲池、尺泽、腕骨、外关、中渚。
五种痹症,可以针灸曲池、外关、合谷、中渚。
腿部抽筋,可以针灸肾俞、环跳、阳陵泉、悬钟、昆仑。
膝盖因风寒而肿痛,可以针灸天枢、梁丘、膝眼(可刺针,具体方法参考奇俞类穴位)、膝关、足三里、阳陵泉、阴陵泉、太冲(如果是寒湿引起)。
脚气,可以针灸肩井、足三里、阳陵泉、阳辅、昆仑、照海、太冲。
白虎历节风,可以针灸膝关。
转筋,可以针灸照海。
脚内侧肿痛,可以针灸肩井、三阴交(用艾灸,灸七壮)、大敦。
脚腕肿痛,可以针灸解谿、丘墟。
寒湿脚疮,可以在脚背上距足踝两寸处,足腕正中凹陷处针灸,灸七壮,效果显著,这个穴位就是解谿。同时还可以针灸照海。
5. 二陰病
〔夢遺精滑鬼交〕,(春秋冬可灸。)
白話文:
梦遗、精滑、鬼交等症状,在春、秋、冬三季可以进行艾灸治疗。
心俞(灸不宜多。),膏肓,腎俞(灸隨年壯,其效立見。),命門(遺精不禁者,五壯,立效。),白環俞(五十壯。),中極(隨年壯。),三陰交,中封,然谷
白話文:
心俞穴(不宜多次艾灸)
膏肓穴
腎俞穴(根據體質狀況艾灸,療效明顯)
命門穴(遺精不止的人,艾灸五壯,有效)
白環俞穴(艾灸五十壯)
中極穴(根據體質狀況艾灸)
三陰交穴
中封穴
然谷穴
〔失精膝脛冷疼〕
曲泉
〔白濁〕
脾俞,小腸俞,章門,氣海(五壯。),關元,中極,中封
〔五淋〕
白話文:
失精導致膝蓋和小腿冰冷疼痛的問題,可以針灸曲泉穴。
對於白濁的症狀,可以針灸脾俞、小腸俞、章門、氣海(五壯)、關元、中極、中封這些穴位。
對於五淋的症狀,可以針灸以上提到的穴位。
膈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氣海,石門(血淋。),關元,間使(能攝心包之血。),血海,三陰交(勞淋。),復溜(血淋。),然谷,大敦
白話文:
**膈俞:**膈肌的特定穴位。
肝俞: 肝臟的特定穴位。 脾俞: 脾臟的特定穴位。 腎俞: 腎臟的特定穴位。 氣海: 下腹丹田處的穴位,屬任脈。 石門: 腹股溝處的穴位,屬任脈,刺破會有膿血流出。 關元: 臍下三寸的穴位,屬任脈。 間使: 橫隔膜處的穴位,刺破能止心包血。 血海: 膝蓋內側的穴位,屬於脾經,刺破會有較多血流出。 三陰交: 小腿內側的穴位,屬於脾經、肝經、腎經,刺破會有較多血流出。 復溜: 腳踝內側的穴位,屬於脾經,刺破會有膿血流出。 然谷: 肚臍兩側兩寸的穴位,屬於脾經。 大敦: 大拇指根部的穴位,屬於肺經。
〔小便不利不通〕
三焦俞,小腸俞,陰交,中極(兼腹痛。),中封,太衝,至陰
〔小便不禁〕
氣海(兼治小兒遺尿。),關元,陰陵泉,大敦,行間(治失尿。)
〔大便秘結〕
章門(二七壯。),陰交,氣海(刺。),石門,足三里,三陰交,照海(刺。),太白(刺。),大敦,大都
〔疝氣〕,大都痛甚者,為肝疝。
白話文:
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三焦俞、小腸俞、陰交、中極、中封、太衝、至陰等穴位。如果腹痛,也可以針灸中極穴。小便失禁,可以用氣海、關元、陰陵泉、大敦、行間等穴位。氣海穴也可以治療小兒遺尿。大便秘結,可以用章門、陰交、氣海、石門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照海、太白、大敦、大都等穴位。其中,章門穴要刺二七壯,氣海穴要刺針。如果疝氣疼痛嚴重,並且主要集中在大都穴,可能是肝疝。
肩井(㿗疝。),章門,氣海,歸來,關元(主㿗疝偏大,灸百壯。),衝門,急脈,會陰,三陰交(肝脾。),太谿(寒疝。),太衝,大敦,隱白(脾疝。)
白話文:
- 肩井: 主治疝氣。
- 章門: 主治疝氣。
- 氣海: 主治疝氣。
- 歸來: 主治疝氣。
- 關元: 主治疝氣偏大,灸百次。
- 衝門: 主治疝氣。
- 急脈: 主治疝氣。
- 會陰: 主治疝氣。
- 三陰交: 主治肝和脾的疝氣。
- 太谿: 主治寒性疝氣。
- 太衝: 主治疝氣。
- 大敦: 主治疝氣。
- 隱白: 主治脾的疝氣。
闌門,在陰莖根兩旁,各開三寸是穴,針一寸半,灸二七壯,治木腎偏墜。
一法於關元兩旁,相去各三寸青脈上,灸七壯即愈。
白話文:
闌門穴位於阴茎根部兩側,各離三寸處,針刺時深度為一寸半,艾灸時進行二七十四壯,用於治療睾丸下垂。
另一種方法是在關元穴兩側,各離三寸的青筋上,艾灸七壯即可治愈。
一法令病者合口,以草橫量兩口角為一折,照此再加二折,共為三折,屈成三角如△樣,以上角安臍中心,兩角安臍下兩旁,當兩角處是穴,左患灸右,右患灸左,左右俱患,即兩穴俱灸,艾炷如麥粒,灸十四壯,或二十一壯即安。
白話文:
有法令紋的病人將嘴巴閉合,用草條橫著量測兩邊嘴角,作為一折,依此再加二折,一共三折,折成三角形(△),用上頂角對準肚臍中心,兩頂角對準肚臍兩側,兩頂角的位置就是穴位。左邊法令紋疼痛就灸右邊,右邊法令紋疼痛就灸左邊,左右兩邊都疼痛就兩個穴位都灸。艾草灸柱大小像米粒,灸十四炷或二十一炷就會好。
〔陽不起〕
命門,腎俞,氣海,然谷
〔陰挺〕
曲泉,太衝,然谷,照海
〔莖中痛〕
列缺(陰痛尿血。),行間
〔痔漏〕
命門,腎俞,長強(五痔便血最效,隨年壯灸之。),三陰交(痔血。),承山(久痔。)
白話文:
陽氣不足,可灸命門、腎俞、氣海、然谷。陰虛火旺,可灸曲泉、太衝、然谷、照海。男性生殖器疼痛,可灸列缺、行間。痔瘡出血,可灸命門、腎俞、長強、三陰交、承山。
凡痔疾腫大勢甚者,先以槐柳枝煎湯,乘熱熏洗過後用壯盛男子篦下頭垢,捻成小餅約厚一分,置痔上,又切獨蒜片厚如錢者置垢上,用艾灸二七壯或三七壯,無不消散。
白話文:
對於痔瘡腫大嚴重的情況,首先用槐柳枝煮湯,趁熱燻洗後,用健康男子的篦子刮下頭垢,捏成約一公分厚的小餅,放在痔瘡上。再切出像銅錢一樣厚的獨蒜片,放在頭垢上,用艾灸點燃兩到三次,或三到五次,痔瘡就會消散。
又法,單用生薑切薄片,放痔痛處,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,黃水即出,自消散矣。若有兩三個者,過三五日照依前法逐一灸之,神效。
〔脫肛〕
白話文:
另一種方法,只用生薑切成薄片,敷在痔瘡疼痛的地方,在薑片上用艾條灸燒三炷,膿水就會流出來,痔瘡自然就消失散掉了。如果有兩三個痔瘡,過三五天後,按照之前的方法逐一灸燒,效果很神奇。
百會(三壯。)此穴屬督脈,居巔頂,為陽脈之都綱,統一身之陽氣。凡脫肛者,皆因陽氣下陷。經曰:下者舉之。故當借火力以提下陷之氣,則脾氣可升而門戶固矣。小兒亦然。
胃俞,長強
又有洞泄寒中脫肛者,須灸水分穴百壯,內服溫補藥自愈。
白話文:
百會穴(艾灸三壯)。這個穴位屬於督脈,位於頭頂正中,是陽經氣脈匯集的總領,統攝全身的陽氣。凡是脫肛的人,都是因為陽氣下墜。經書上說:「下墜的就把它提起。」所以應該借用艾火的熱力,來提振下墜的陽氣,脾氣就可以提升,腸門也會更加鞏固。小孩子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