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3)
卷十一 (3)
1. 心腹胸脅痛脹
〔肺心痛〕臥若伏龜。
太淵(五壯。),尺澤(五壯。),上脘,膻中(胸痹痛。)
〔脾心痛〕,痛如針刺。
內關,大都(五壯。),太白(五壯。),足三里(連承山。),公孫
〔肝心痛〕,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休息。
行間(七壯。),太衝(七壯。)
〔腎心痛〕,悲懼相控。
太谿,然谷(各七壯。)
〔胃心痛〕,腹脹胸滿,或蛔結痛甚,蛔心痛也。
巨闕(二七壯。),大都,太白,足三里(連承山。)
〔胃脘痛〕
膈俞,脾俞,胃俞,內關,陽輔,商丘
〔腹痛腹脹〕
白話文:
肺心痛時,病人會像烏龜一樣伏著,可以按壓太淵、尺澤、上脘、膻中穴。脾心痛時,痛感像針刺一樣,可以按壓內關、大都、太白、足三里、公孫穴。肝心痛時,病人面色蒼白如死人,整天不得休息,可以按壓行間、太衝穴。腎心痛時,病人會感到悲懼,可以按壓太谿、然谷穴。胃心痛時,病人會出現腹脹胸滿,或者因蛔蟲引起的劇痛,可以按壓巨闕、大都、太白、足三里穴。胃脘痛時,可以按壓膈俞、脾俞、胃俞、內關、陽輔、商丘穴。腹痛腹脹時,可以按壓…
膈俞,脾俞,胃俞,腎俞,大腸俞,中脘(脾寒。),水分,天樞,石門(心下堅滿。),內關,足三里,商丘(脾虛腹脹。),公孫
〔少腹脹痛〕
白話文:
少腹胀痛,可能是脾寒、心下坚满、脾虚腹胀等问题导致,可以用膈俞、脾俞、胃俞、肾俞、大肠俞、中脘、水分、天枢、石门、内关、足三里、商丘、公孙等穴位进行调理。
三焦俞,章門,陰交(臍下冷疼。),足三里,氣海(治臍下三十六疾,小腹痛欲死者,灸之即生。),丘墟,太白,行間(寒濕。)
白話文:
**三焦俞:**位於背部,對應三焦經,可治療三焦相關疾病。
章門: 位於腎俞穴旁,對應腎經,可用於治療腰腿痠痛、排尿不暢等症狀。
陰交(臍下冷疼): 臍下冷痛,可選用陰交穴進行治療。
足三里: 位於小腿外側,對應胃經,可用於治療胃痛、腹脹、便祕等症狀。
氣海: 位於小腹正中,對應任脈,可用於治療臍下三十六種疾病,以及小腹疼痛欲死的情況,用艾灸治療可緩解。
丘墟: 位於小腿內側,對應脾經,可用於治療食慾不振、腹脹等脾胃疾病。
太白: 位於足拇指內側,對應脾經,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腹瀉等症狀。
行間(寒濕): 位於足部內側,對應腎經,可用於治療寒濕導致的腰膝痠痛、下肢浮腫等症狀。
〔上氣胸背滿痛〕
肺俞,肝俞,雲門,乳根,巨闕,期門,梁門,內關,尺澤
〔諸氣痛氣膈上氣不下〕
天突,膻中,中府,膈俞
〔繞臍痛〕,大腸病也。
水分,天樞,陰交,足三里
〔脅肋脹痛〕
膈俞,章門(七壯。),陽陵泉,丘墟(三壯。)
白話文:
上半身胸口和背部感到滿脹疼痛,可以針灸肺俞、肝俞、雲門、乳根、巨闕、期門、梁門、內關、尺澤等穴位。
如果各種氣痛、氣悶,感覺氣上不去下不來,可以針灸天突、膻中、中府、膈俞等穴位。
如果腹部繞著肚臍痛,可能是大腸病,可以針灸水分、天樞、陰交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如果兩側肋骨脹痛,可以針灸膈俞、章門(針灸七次)、陽陵泉、丘墟(針灸三次)等穴位。
2. 噎隔
〔諸隔證〕
心俞(七壯。),膈俞(七壯。),膏肓(百壯,以多為佳。),脾俞,膻中(七壯。),乳根(七壯。),中脘(七壯。),天府(七壯。),足三里(三七壯。)
白話文:
心俞穴(艾灸 7 壯)
膈俞穴(艾灸 7 壯)
膏肓穴(艾灸 100 壯,越多越好)
脾俞穴
膻中穴(艾灸 7 壯)
乳根穴(艾灸 7 壯)
中脘穴(艾灸 7 壯)
天府穴(艾灸 7 壯)
足三里穴(艾灸 37 壯)
〔氣噎〕
天突,膈俞,脾俞,腎俞,乳根,關衝(三五壯。),足三里,解谿(氣逆噎將死。),大鐘
〔勞噎〕
勞宮
〔思慮噎〕
神門,脾俞
白話文:
氣噎: 可以針灸天突、膈俞、脾俞、腎俞、乳根、關衝(用艾灸三到五壯),足三里、解谿穴,用於治療氣逆造成的噎食將死的情況。
勞噎: 可以針灸勞宮穴。
思慮噎: 可以針灸神門和脾俞穴。
3. 諸咳喘嘔噦氣逆
〔咳嗽〕
天突(七壯。),俞府(七壯。),華蓋,乳根(三壯。),風門(七壯。),肺俞,身柱,至陽(十四壯。),列缺
白話文:
天突:灸7壯。
俞府 :灸7壯。 華蓋 :不灸。 乳根 :灸3壯。 風門 :灸7壯。 肺俞 :不灸。 身柱 :不灸。 至陽 :灸14壯。 列缺 :不灸。
〔寒痰嗽〕
肺俞,膏肓,靈臺(九壯,不可多。),至陽,合谷,列缺
〔熱痰嗽〕
肺俞,膻中,尺澤,太谿
〔諸喘氣急〕
天突,璇璣,華蓋,膻中,乳根,期門,氣海
背脊中第七椎骨節下穴,灸三壯神效。
〔哮喘〕,五哮中,惟水哮、乳哮、酒哮為難治。
璇璣,華蓋,俞府,膻中,肩井(冷風哮妙,有孕勿灸。),肩中俞(風哮妙。),太淵,足三里
〔小兒鹽哮〕
於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,用小艾炷灸七壯,無不除根,未除再灸。
〔嘔吐氣逆〕
白話文:
患有寒痰咳嗽時,可以針灸肺俞、膏肓、靈臺(九壯,不可過多)、至陽、合谷、列缺等穴位。
患有熱痰咳嗽時,可以針灸肺俞、膻中、尺澤、太谿等穴位。
各種喘氣急促的情況,可以針灸天突、璇璣、華蓋、膻中、乳根、期門、氣海等穴位。
背脊中第七椎骨節下穴位,灸三壯,效果顯著。
五種哮喘中,水哮、乳哮、酒哮最難治癒。
哮喘患者可以針灸璇璣、華蓋、俞府、膻中、肩井(冷風哮有效,孕婦不可灸)、肩中俞(風哮有效)、太淵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小兒鹽哮,可以用小艾炷灸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七壯,幾乎都能根治,未除可繼續灸。
嘔吐氣逆的患者,需要進一步的治療方案。
膈俞,三焦俞,巨闕(不下食。),上脘,中脘(三七壯,治嘔吐不思飲食。),氣海,章門,大陵(嘔逆。),間使(乾嘔吐食。),後谿(吐食。),尺澤,太衝(冷氣嘔逆不食。)
〔噦逆〕
白話文:
- **膈俞:**胸膈後的穴位。
- **三焦俞:**三焦經後背的俞穴。
- **巨闕(不下食):**胃經上的穴位,用以治療無法進食。
- **上脘:**胃的上部,位於胸骨劍突上方。
- **中脘(三七壯,治嘔吐不思飲食):**胃的中上部,針灸三到七次,可治嘔吐和食慾不振。
- **氣海:**下腹部中央的穴位。
- **章門:**脾經上的穴位,位於肋骨下緣。
- **大陵(嘔逆):**肺經上的穴位,用以治療噁心、嘔吐。
- **間使(乾嘔吐食):**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穴位,用以治療乾嘔、吐食。
- **後谿(吐食):**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,用以治療嘔吐。
- **尺澤:**肺經上的穴位,位於肘關節內側。
- **太衝(冷氣嘔逆不食):**肝經上的穴位,用以治療因寒氣導致的嘔吐、腹脹、食慾不振。
乳根(三壯,火到肌即定;其不定者,不可救也。),承漿,中府,風門,肩井,膻中,中脘,期門,氣海,足三里,三陰交
白話文:
乳根 (乳房下緣,用三根手指按壓,灼熱感傳到皮膚即可;如果沒有灼熱感,則不可救治。) 承泣 (眼球下緣,瞳孔直下方。) 中府 (膻中穴旁開兩寸。) 風門 (大椎穴旁開兩寸。) 肩井 (大椎穴直上,與肩峯平齊。) 臂中 (肘部內側,屈肘時肌肉隆起處。) 中樞 (肩胛骨下緣,與脊柱平行。) 期門 (乳頭正中直下。) 氣海 (臍下2寸) 足三里 (膝蓋外側,犢鼻穴下3寸) 三陰交 (腳踝內側,太溪穴上3寸)
〔霍亂〕
巨闕,中脘,建里,水分(最效。),承筋(轉筋。),承山,三陰交(逆冷。),照海,大都,湧泉
轉筋十指拘攣,不能屈伸,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。
凡霍亂將死者,用鹽填臍中,灸七壯,立愈。
凡霍亂吐瀉不止,灸中脘、天樞、氣海四穴,立愈。
〔乾霍亂〕,即俗名攪腸痧也。
急用鹽湯探吐,並以細白乾鹽填滿臍中,以艾灸二七壯,則可立蘇。
〔翻胃〕
白話文:
霍亂時,可以按壓巨闕、中脘、建里、水分等穴位,水分穴最有效。轉筋時,可以按壓承筋、承山、三陰交等穴位,三陰交穴可用於逆冷的情況。照海、大都、湧泉等穴位也都有幫助。
如果出現轉筋,十指拘攣,無法屈伸,可以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。
如果霍亂患者快要死去,可以將鹽填滿臍中,灸七壯,可以立即痊癒。
如果霍亂患者持續嘔吐腹瀉,可以灸中脘、天樞、氣海四穴,可以立即痊癒。
乾霍亂就是俗稱的攪腸痧,應立即用鹽湯催吐,並以細白乾鹽填滿臍中,用艾灸二七壯,就能立即恢復。
翻胃,是指胃部翻滾不適,具體治療方法沒有說明。
脾俞,胃俞,膻中,乳根,上脘(二七壯。),中脘(二七壯。),下脘(二七壯。),水分,天樞(三七壯。),大陵,足三里
白話文:
脾俞:脾臟背部對應的穴位
胃俞 :胃部背部對應的穴位 膻中 :胸口正中兩乳之間的穴位 乳根 :乳頭的穴位 上脘 :上腹部,約在肚臍上方兩指寬的穴位(灸27壯) 中脘 :中腹部,約在肚臍上方四指寬的穴位(灸27壯) 下脘 :下腹部,約在肚臍下方三指寬的穴位(灸27壯) 水分 :小腿內側,約在足內踝上五寸的穴位 天樞 :腹部兩側,約在肚臍左右兩旁兩寸的穴位(灸37壯) 大陵 :手腕掌側,約在手腕橫紋上兩寸的穴位 足三里 :小腿外側,約在膝蓋骨下三寸,脛骨外側一寸的地方
〔吞酸嘔吐食不化〕
日月,中脘,脾俞,胃俞
〔噯氣〕
中脘
經曰:足太陽之脈,是動則病腹脹善噫,視其盛虛熱寒陷下者取之。即此。
〔善太息〕
中封,商丘,公孫
〔善悲〕
心俞,大陵,大敦,玉英,膻中
經曰:厥陰為闔,闔折即氣絕而喜悲,悲者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。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,絡於膻中也。
〔氣短〕
白話文:
如果你出現吞酸、嘔吐、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,可以試試針灸日月、中脘、脾俞、胃俞穴位。如果你經常打嗝,可以針灸中脘穴。如果常嘆氣,可以針灸中封、商丘、公孫穴。如果容易感到悲傷,可以針灸心俞、大陵、大敦、玉英、膻中穴。
大椎(不語。),肺俞(不語。),肝俞(不語。),天突,肩井,氣海(氣短陽脫。),內關,尺澤(氣短不語。),足三里,太衝
白話文:
**大椎:**不出聲。(無其他特定症狀)
肺俞: 不出聲。(無其他特定症狀) 肝俞: 不出聲。(無其他特定症狀)
天突: (無記載)
肩井: (無記載)
氣海: 氣喘、陽氣虛脫。
內關: (無記載)
尺澤: 氣喘、不出聲。
足三里: (無記載)
太衝: (無記載)
4. 瘧疾
大椎(三壯立愈。一曰百壯。),三椎(骨節上灸亦可愈。),譩譆(多汗。),章門,間使(久瘧。),後谿(先寒後熱。),環跳,承山,飛陽,崑崙,太谿(寒瘧。),公孫(為主冶。),至陰(寒瘧無汗。),合谷
久瘧不愈,黃瘦無力者,灸脾俞七壯即止。蓋瘧由寒濕飲食傷脾而然,故此穴甚效。
白話文:
大椎(針灸三壯即可治癒。另一說法是一百壯)
三椎 (針灸骨節上也可治癒) 譩譆 (多汗) 章門,間使 (久瘧) 後谿 (先寒後熱) 環跳,承山,飛陽,崑崙,太谿 (寒瘧) 公孫 (主要治療部位) 至陰 (寒瘧無汗) 合谷
5. 黃疸
公孫
6. 消渴
腎俞,小腸俞
7. 瀉痢
百會(久瀉滑脫下陷者,炙三壯。),脾俞,腎俞(洞泄不止,五壯。),命門,長強(赤白雜者。),承滿(腸鳴者。),梁門,中脘,神闕(中氣虛寒,腹痛瀉痢,甚妙。),天樞(腹痛。),氣海,石門(腹痛。),關元(久痢冷痢腹痛。),三陰交(腹滿泄瀉。)
白話文:
百會:長期腹瀉導致下陷,灸三壯。
脾俞,腎俞 :持續腹瀉不止,灸五壯。 命門,長強 :腹瀉伴有血絲,灸七壯。 承滿 :腸鳴腹脹,灸三壯。 梁門,中脘,神闕 :中氣虛寒引起的腹痛、腹瀉,灸效極佳。 天樞 :腹痛,灸三壯。 氣海,石門 :腹痛,灸三壯。 關元 :長期痢疾、腹冷痛,灸三壯。 三陰交 :腹滿、腹瀉,灸三壯。
〔脾泄〕色黑。
脾俞
〔胃泄〕色黃。
胃俞,天樞
〔大腸泄〕,色白。
大腸俞
〔小腸泄〕,色赤。
小腸俞
〔大瘕泄〕裡急後重。
天樞,水分(上各三七壯。)
〔腎泄〕,夜半後及寅卯之間泄者。
命門,天樞,氣海,關元
白話文:
脾虛泄瀉時,大便顏色會偏黑。脾俞穴可以調理脾臟。胃虛泄瀉時,大便顏色會偏黃。胃俞穴和天樞穴可以調理胃臟。大腸虛泄瀉時,大便顏色會偏白。大腸俞穴可以調理大腸。小腸虛泄瀉時,大便顏色會偏紅。小腸俞穴可以調理小腸。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、腹瀉,會有裡急後重的情況,可以按揉天樞穴和水分穴。腎虛泄瀉,主要表現為夜半或寅卯時段泄瀉,可以按揉命門、天樞、氣海、關元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