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2)

1. 厥逆

人中(灸七壯,或針入至齒妙。),膻中(二十一壯。),百會(暴厥逆泠。),氣海

一法以繩圍男左女右臂腕為則,將繩從大椎向下,度至脊中,繩頭盡處是穴,灸二十一壯。

〔屍厥卒倒氣脫〕

百會,人中,合谷,間使,氣海,關元

〔卒忤〕

肩井,巨闕

白話文:

人中穴灸七壯,或針刺至牙齒處,膻中穴灸二十一壯,百會穴用於暴厥逆冷。氣海穴則可以用繩子圍住男子左手腕或女子右手腕,將繩子從大椎穴向下延伸至脊柱中央,繩頭所指處便是氣海穴,灸二十一壯。

治療屍厥卒倒氣脫可用百會、人中、合谷、間使、氣海、關元等穴。治療卒忤可用肩井、巨闕等穴。

2. 傷寒

〔頭疼身熱〕

二間,合谷,神道,風池,期門,間使,足三里

〔汗不出〕

合谷,腕骨,通里,期門,足三里,復溜

〔發狂〕

百會,間使,復溜,陰谷,足三里

〔陰證〕

期門,間使,氣海,關元

〔聲啞〕

天突,期門,間使,合谷(刺。),太衝(刺。)

所謂開四關者,即合谷、太衝也。

〔耳聾〕

腎俞,偏歷,聽會

〔小便閉〕

陰谷,關元,陰陵泉

〔舌卷囊蜷〕

天突,廉泉,合谷,腎俞,復溜,然谷,血海

〔腹脹〕

太白,復溜,足三里

〔餘熱〕

曲池,間使,後谿

白話文:

頭痛發燒,可以按壓二間、合谷、神道、風池、期門、間使、足三里穴位。

若發燒不流汗,則按壓合谷、腕骨、通里、期門、足三里、復溜穴位。

若神志不清,則按壓百會、間使、復溜、陰谷、足三里穴位。

若屬於寒症,則按壓期門、間使、氣海、關元穴位。

若聲音嘶啞,則按壓天突、期門、間使、合谷穴位(針刺)、太衝穴位(針刺)。合谷、太衝被稱為“開四關”。

若耳聾,則按壓腎俞、偏歷、聽會穴位。

若小便閉塞,則按壓陰谷、關元、陰陵泉穴位。

若舌頭捲縮、身體蜷縮,則按壓天突、廉泉、合谷、腎俞、復溜、然谷、血海穴位。

若腹部脹滿,則按壓太白、復溜、足三里穴位。

若發燒退後仍有餘熱,則按壓曲池、間使、後谿穴位。

3. 虛癆

〔虛損注夏羸瘦〕

大椎,肺俞,膈俞,胃俞,三焦俞,腎俞,中脘,天樞,氣海(真氣不足。),足三里,三陰交,長強,崔氏四花六穴

白話文:

  • 大椎:肺部俞穴,主管肺部功能
  • 肺俞:肺部俞穴,主管肺部功能
  • 膈俞:膈肌俞穴,主管膈肌功能
  • 胃俞:胃部俞穴,主管胃部功能
  • 三焦俞:三焦俞穴,主管三焦功能
  • 腎俞:腎臟俞穴,主管腎臟功能
  • 中脘:脾胃俞穴,主管脾胃功能
  • 天樞:大腸俞穴,主管大腸功能
  • 氣海(真氣不足):任脈俞穴,主管能量儲存和運化,真氣不足時取用
  • 足三里:胃經合穴,有補益脾胃、促進消化、強壯肌肉等功效
  • 三陰交:脾經、肝經、腎經交會穴,有調和陰經、疏肝利膽、補益脾腎等功效
  • 長強:督脈俞穴,主管生命力,強壯脊柱、補益腎氣
  • 崔氏四花穴:位於足背,有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等功效

一法,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魚間近內側大紋半指許,外與手陽明合谷相對處,按之極酸者是穴,此同長強,各灸七壯甚妙。

〔傳屍癆〕

白話文:

一種方法,從手掌大拇指根部稍靠前的魚際肌內側,靠近一條大紋路的地方,大約半個指節寬的位置,這裡和手陽明經上的合谷穴相對,按壓時感覺特別痠痛的部位就是穴位。此穴和長強穴一樣,各灸七壯非常有效。

第一代,蟲傷心,宜灸心俞穴,並上下如四花樣。第二代,灸肺俞四穴如前。第三代,灸肝俞四穴如前。第四代,灸厥陰俞四穴如前。第五代,灸腎俞四穴如前。第六代,灸三焦俞四穴如前。

白話文:

第一階段:蟲傷心,應灸心俞穴,以及上、下四條穴位。

第二階段:灸肺俞四穴,與前述相同。

第三階段:灸肝俞四穴,與前述相同。

第四階段:灸厥陰俞四穴,與前述相同。

第五階段:灸腎俞四穴,與前述相同。

第六階段:灸三焦俞四穴,與前述相同。

此證五日輕,五日重,輕日其蟲大醉,方可灸。

一法,灸腰眼穴。(法在圖翼十卷。)

一法,凡取癆蟲,可於三椎骨上一穴,並膏肓二穴,各灸七壯,然後以飲食調理,方下取蟲等藥。

〔骨蒸寒熱夜熱〕

百勞,膏肓,肺俞,魄戶,脾俞,腎俞,四花穴,間使,足三里

〔虛怯飲食不化〕

膈俞,脾俞,胃俞,中脘,梁門,內關,天樞,足三里

〔多汗少力〕

大橫

〔盜汗〕

肺俞,復溜,譩譆(瘧多汗。)

〔下無痼冷〕,此腎與膀胱虛寒也,多灸愈妙。

腎俞,神闕,關元,氣海(陽脫。),三陰交

〔陰寒腹痛欲死〕

白話文:

這種病症,五天輕五天重,輕的時候蟲子喝醉了,才能灸。

一種方法是灸腰眼穴,方法在圖翼十卷。

另一種方法是,取治癆蟲,可以在第三節椎骨上的一個穴位,以及膏肓兩個穴位,各灸七壯,然後配合飲食調理,再服用驅蟲藥等。

骨蒸寒熱夜熱:百勞、膏肓、肺俞、魄戶、脾俞、腎俞、四花穴、間使、足三里

虛怯飲食不化:膈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梁門、內關、天樞、足三里

多汗少力:大橫

盜汗:肺俞、復溜、譩譆(瘧疾引起的汗多)

下肢冰冷:這是腎和膀胱虛寒,多灸治效果好。 腎俞、神闕、關元、氣海(陽氣脫落)、三陰交

陰寒腹痛欲死:

人有房事之後,或起居犯寒,以致臍腹痛極頻危者,急用大附子為末,唾和作餅如大錢厚,置臍上,以大艾炷灸之。如倉卒難得大附,只用生薑,或蔥白頭切片代之亦可。若藥餅焦熱,或以津唾和之,或另換之,直待灸至汗出體溫為止。或更於氣海、丹田、關元各灸二七壯,使陽氣內通,逼寒外出,手足溫暖,脈息起發,則陰消而陽復矣。

白話文:

人們在行房後,或是起居時受寒,導致肚臍和腹部劇烈疼痛,命懸一線時,趕快將大附子研成末,用唾液和成如大銅錢般厚度的餅狀,敷在肚臍上,用大艾柱灸。如果緊急時找不到大附子,可以只用生薑或蔥白切片代替。如果藥餅灸焦了,可以用唾液或換新的藥餅,直到灸到出汗、身體溫暖為止。或者在氣海、丹田、關元等穴位各灸二七壯,讓陽氣內通,逼寒外出,手腳溫暖,脈搏有力,就能讓陰氣消失,陽氣恢復。

4. 血證

〔吐血〕

百勞,肺俞,心俞(夏止五壯。),膈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脊骨(詳後便血。),中脘(虛勞吐血。),天樞,太淵,通里,間,使,大陵,外關(刺。),足三里

〔怒氣傷肝吐血〕

膈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間使,足三里

〔衄血〕

白話文:

百勞穴:養肺氣

肺俞穴:強健肺部

心俞穴:健強心臟(夏季只灸五次)

膈俞穴:調理膈肌

肝俞穴:疏肝理氣

脾俞穴:健脾益胃

腎俞穴:溫補腎氣

脊骨穴:詳見後文,治療便血

中脘穴:補氣血,止吐血(虛勞吐血)

天樞穴:調理腸胃

太淵穴:潤澤心肺

通裏穴:調氣血

間穴:清熱瀉火

使穴:通經活絡

大陵穴:清熱利咽

外關穴:通經活絡,止痛

足三里穴:強健脾胃、補氣血

上星(灸一壯即止。一曰須七七壯,少則不能斷根。),囟會(亦如上星。),百勞,風門,膈俞,脊骨(詳後便血。),合谷,湧泉

白話文:

**上星:**灸一壯即可止痛。也有人說需要灸 77 壯,否則無法斷根。

囟會: 治療方式同上星。

百勞:

風門:

膈俞: 有關便血的詳細說明,請見後文。

合谷:

湧泉:

一法,於項後髮際兩筋間宛中穴,灸三壯。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,故灸此立止。

〔便血〕

中脘,氣海,上二穴灸脫血色白,脈濡弱,手足冷,飲食少思,強食即嘔,宜灸之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有一種方法,是在頸後頭髮邊緣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,叫做宛中穴的地方,進行艾灸三次。因為血液從這裡進入腦部流向鼻子,所以灸這個穴位可以立即止血。

對於便血的情況,可以灸中脘穴和氣海穴。如果脫血顏色偏白,脈搏軟弱,手腳冰冷,飲食慾望減退,勉強吃東西會想吐,應該進行艾灸,效果非常神奇。

凡大便下血,諸治不效者,但取脊骨中與臍相平,須按脊骨高突之處,覺痠疼者是穴,方可於上灸之,不疼者非也,灸七壯即止。如再發即再灸七壯,永可除根。至於吐血衄血一切血病,百治不效者,經灸永不再發。

一法,於脊中第二十椎下,隨年壯灸之。

〔尿血〕

膈俞,脾俞,三焦俞,腎俞,列缺,章門,大敦

白話文:

凡是拉血便且各種治療都無效的情況下,只要找到位於脊骨對應於肚臍的位置,必須按壓脊骨凸出突起之處,感到痠痛纔算穴位,才能在上面灸。不痛的不是穴位,灸七遍就會止血。如果再發作就再灸七遍,就可以根除。至於嘔血、流鼻血等一切出血相關疾病,經過灸療後就不會再發作。

5. 鼓脹

大抵水腫極禁針刺。

十般鼓腫要先知,切忌臍高凸四圍。腹上青筋休用藥,陰囊無縫不堪醫。背平如板終難治,掌上無紋有限時。五穀不消十日死,肚光如鼓療應遲。痰多氣短皆無藥,十個當知九個危。任使神醫難措手,勸君切記此篇書。

白話文:

**水溝(三壯):**水腫,效果顯著。

水分(灸之大良): 水腫,艾灸效果極佳。 神闕(三壯,主水鼓甚妙): 水鼓症,效果極佳。 膈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胃俞、腎俞: 水腫。 中脘、氣海: 氣脹、水鼓、浮腫。 陰交: 水腫。 石門(七壯): 水腫,七壯效果較佳。 中極: 水脹。 曲骨: 水腫。 章門: 石水(一種水腫)。 內關、陰市、陰陵泉: 水腫。

),足三里,復溜,解谿(虛腫。),中封,太衝,陷谷(水腫。),然谷(石水。),照海,公孫,以上諸穴,擇宜用之。

白話文:

當小腿出現浮腫時,可以選擇合適的穴位,如足三里、復溜、解谿(對應虛腫);中封、太衝(對應水腫);然谷(對應石水);照海、公孫等穴位來治療。

〔血鼓〕

膈俞,脾俞,腎俞,間使,足三里,復溜,行間

〔單腹脹〕

肝俞,脾俞,三焦俞,水分,公孫,大敦

〔虛勞浮腫〕

太衝

白話文:

血鼓:治療血鼓可以針刺膈俞穴、脾俞穴、腎俞穴、間使穴、足三里穴、復溜穴和行間穴。

單腹脹:治療單純腹部脹大可以針刺肝俞穴、脾俞穴、三焦俞穴、水分穴、公孫穴和大敦穴。

虛勞浮腫:治療虛弱勞損導致的水腫可以針刺太衝穴。

6. 積聚痞塊

〔久痞〕

灸背脊中命門穴兩旁各四指許是穴,痞在左灸右,在右灸左。

白話文:

長期感到脹滿不適的情況下,應灸背部脊椎中線命門穴兩側各四指寬的位置。如果脹滿在左邊,就灸右邊的穴位;如果脹滿在右邊,就灸左邊的穴位。

一法曰,凡治痞者,須治痞根,無不獲效。其法於十三椎下,當脊中點墨為記,墨之兩旁,各開三寸半,以指揣摸,自有動處,即點穴灸之,大約穴與臍平,多灸左邊,或左右俱灸,此痞根也。或患左灸右,患右灸左,亦效。

白話文:

有這樣一個方法:凡是治療痞病的,都必須治療痞病的根源,沒有不有效的。方法是在第十三個椎骨下方,正對著脊椎的地方做個墨點標記,墨點兩側各開三寸半,用手指摸索,會發現一個有動靜的地方,就是穴位,就在穴位上施灸。一般來說,穴位和肚臍平行,多灸左邊,或左右同時灸,這便是痞病的根本所在。如果左邊疼就灸右邊,右邊疼就灸左邊,也能有效。

上脘,中脘,幽門,通谷(結積留飲。),梁門,天樞,期門(百壯,冶積氣上奔甚急欲絕。),章門(一切積聚痞塊。),氣海(百壯。冶一切氣塊。),關元(百壯,治奔豚氣逆,痛不可忍。),脾俞,三焦俞

白話文:

  • **上脘:**腹部上方的中段
  • **中脘:**腹部中央的中段
  • **幽門:**胃和小腸的交界處,防止食物反流到胃中
  • **通谷:**淤積在消化道的食物和液體
  • **梁門:**大腿外側膝蓋上方
  • **天樞:**肚臍左右兩側
  • **期門:**肋骨下方,氣逆上衝,令人窒息
  • **章門:**肚臍下方,一切積聚的腫塊
  • **氣海:**肚臍下方,強壯身體,治療各種氣塊
  • **關元:**肚臍下方三寸,治療氣逆上衝,疼痛難忍
  • **脾俞:**背部,與脾臟相關
  • **三焦俞:**背部,與三焦相關

上穴皆灸積塊,可按證選用。

〔肺積〕名息奔,在右脅下。

尺澤,章門,足三里

〔心積〕,名伏梁,起臍上,上至心下。

神門,後谿,巨闕,足三里

〔肝積〕名肥氣,在左脅下。

肝俞(七壯。),章門(三七壯。),行間(七壯。)

〔脾積〕名痞氣,橫在臍上二寸。

脾俞,胃俞,腎俞,通谷,章門(二七壯。),足三里(上俱七壯。)

〔腎積〕名奔豚,生臍下,或上下無時。

腎俞,關元(瘕癖。),中極(臍下積聚疼痛。),湧泉(四五壯,不可太過,炷如麥粒。)

〔氣塊〕

脾俞,胃俞,腎俞,梁門(疼痛。),天樞

長桑君針積塊癥瘕,先於塊上針之,甚者又於塊首一針,塊尾一針,針訖灸之立應。

白話文:

針灸積塊時,可以根據不同部位的積塊選擇不同的穴位。肺積,也叫息奔,位於右脅下,可以用尺澤、章門、足三里等穴位灸治。心積,也叫伏梁,從臍上一直到心下,可以用神門、後谿、巨闕、足三里等穴位灸治。肝積,也叫肥氣,位於左脅下,可以用肝俞、章門、行間等穴位灸治。脾積,也叫痞氣,橫在臍上二寸,可以用脾俞、胃俞、腎俞、通谷、章門、足三里等穴位灸治。腎積,也叫奔豚,生於臍下,有時上下不定,可以用腎俞、關元、中極、湧泉等穴位灸治。對於氣塊,可以用脾俞、胃俞、腎俞、梁門、天樞等穴位灸治。針灸積塊時,可以先在積塊上針,嚴重者可以在積塊的頭尾各針一針,針完後再灸,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