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同身寸說

同身寸者,謂同於人身之尺寸也。人之長短肥瘦各自不同,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,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,則人瘦而指長,人肥而指短,豈不謬誤?故必因其形而取之,方得其當。如標幽賦曰: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,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。蓋謂並鄰經而正一經,聯鄰穴而正一穴。

譬之切字之法,上用一音,下用一韻,而夾其聲於中。則其經穴之情,自無所遁矣。故頭必因於頭,腹必因於腹,背必因於背,手足必因於手足,總其長短大小而折中之,庶得謂之同身寸法。法附前各條之下。而後之所謂中指同身寸法者,雖不可混用,而亦有當用之處,並列於後。

白話文:

同身寸說

同身寸指的是根據個人身體尺寸來測量穴位的方法。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都不同,穴位的橫向和縱向尺寸也不盡相同。如果都用中指同身寸法,那麼瘦的人手指長,胖的人手指短,豈不是會產生錯誤?所以必須根據個人的體型來取穴,才能準確無誤。就像《標幽賦》說的:「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,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。」意思是說,要參考鄰近的經脈和穴位來確定準確的經脈和穴位。

比方說,切字的方法,上面用一個音,下面用一個韻,夾在中間的是聲調,這樣就能準確地切出字音。同樣道理,測量經穴也應該如此,頭部的穴位要根據頭部的尺寸來測量,腹部、背部、手腳的穴位也都要根據各自的尺寸來測量,綜合考慮長短大小,取其平均值,這樣才能算是正確的同身寸法。具體方法詳見前面各條。至於後來流行的中指同身寸法,雖然不能混用,但也有其適用的場合,後續會列出。

2. 中指同身寸法

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圓曲交接如環,取中指中節橫紋兩頭盡處,比為一寸。凡手足尺寸,及背部橫寸,無折法之處,乃用此法,其他不必混用。

白話文:

中指同身寸法:用左手大拇指與中指(男性用左手,女性用右手)彎曲成環狀相接,取中指第二指節(中節)橫紋兩端為一寸的長度。凡是測量手、足及背部橫向尺寸,不需要折彎計算的地方,都用這種方法,其他情況不要混用。

3. 古今尺寸不同說

骨度篇曰:人長七尺五寸者,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?伯高曰: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。蓋古之尺小,大約古之一尺,得今之八寸。其言七尺五寸者,得今之六尺;其言二尺六寸者,得今之二尺零八分也。其餘仿此。然骨大者必有太過,骨小者必有不及。凡用折法者,但隨人之大小而為盈縮,庶盡其善。

白話文:

古今尺寸不同說

《骨度篇》說:一個人身高七尺五寸,他的骨骼大小長短各是多少呢?伯高回答說:頭部的最大骨圍是二尺六寸。因為古代的尺度較小,大約古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八寸。所以說七尺五寸,相當於現在的六尺;說二尺六寸,相當於現在的二尺零八分。其他的也以此類推。然而骨骼大的必定超過這個標準,骨骼小的必定達不到這個標準。凡是用折法(推算方法)的人,只需根據個人的大小來增減尺寸,才能做到最好。

4. 經絡周流解

人身正脈,十有二經。每於平旦寅時,營氣始於中焦,上注手太陰肺經,自胸中而出於中府,至於少商,以次行於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,終於足厥陰肝經,而復始於太陰之肺也。凡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;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周流不息,如環無端。前三圖者,誦後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,則其首尾一貫,按圖可悉矣。

白話文:

經絡周流解

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。每天清晨寅時(約凌晨3-5點),營氣從中焦(腹部)開始運行,向上到達手太陰肺經,從胸部(中府穴)出來,經過少商穴,依次流經十二條經脈,最終到達足厥陰肝經,然後再回到手太陰肺經,循環往復,周而復始。手部的三條陰經,從臟腑出發走向手部;手部三條陽經,從手部走向頭部;足部三條陽經,從頭部走向足部;足部三條陰經,從足部走向腹部。它們循環運行,永不停歇,如同環狀,沒有終點。前面三幅圖(原文未提供圖,此處推測為經絡圖)配合十二經脈運行順序歌訣,就能完整理解經脈的運行路線。

5. 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

肺大胃脾心小腸,膀腎包焦膽肝續。手陰藏手陽手頭,足陰足腹陽頭足。(此臟腑相傳之序,及上下所行之次也。)

白話文:

肺、胃、脾、心、小腸、膀胱、腎、三焦、膽、肝,依此順序運作。手少陰經、手厥陰經、手太陰經,從手走上;足少陰經、足厥陰經、足太陽經,從足走上。(這是臟腑氣血運行的順序,以及上下傳輸的路線。)

6. 經絡次序

(出十四經發揮。)

十二經絡,始於手太陰,其支者,從腕後出次指端,而交於手陽明。手陽明之支者,從缺盆上挾口鼻,而交於足陽明。足陽明之支者,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。足太陰之支者,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,而交於手少陰。手少陰無支者,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。手太陽之支者,別頰上至目內眥,而交於足太陽。

足太陽之支者,從髆內左右別下合膕中,下至小指外側端,而交於足少陰。足少陰之支者,從肺出注胸中,而交於手厥陰。手厥陰之支者,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,而交於手少陽。手少陽之支者,從耳後出至目銳眥,而交於足少陽。足少陽之支者,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,而交於足厥陰。

足厥陰之支者,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,入喉嚨之後,上額循巔,行督脈,絡陰器,過毛中,行任脈,入缺盆,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。

白話文:

經絡次序

十二經絡的循行順序,開始於手太陰肺經,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,經過手指末端,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。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,從鎖骨上緣經過口鼻,與足陽明胃經相交。足陽明胃經的分支,從足跗部(腳背)經過大拇指末端,與足太陰脾經相交。足太陰脾經的分支,從胃部分支上行,通過膈肌,到達心臟,與手少陰心經相交。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,直接從本經的少衝穴,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。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,經過面頰上行至目內眥(眼角內側)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。

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從髖骨內側分出,左右下行會合於膝窩,下行至小指外側末端,與足少陰腎經相交。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從肺臟出來,注入胸腔,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。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,從手掌中心,沿著小指方向,到達小指末端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。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,從耳後出來,到達目銳眥(眼角外側),與足少陽膽經相交。足少陽膽經的分支,從足跗部進入大拇指指甲旁的三毛穴,與足厥陰肝經相交。

足厥陰肝經的分支,從肝臟分支穿過膈肌,上行到達肺臟,進入喉嚨後方,上行至前額,沿著督脈,連繫到生殖器,經過毛髮中間,沿著任脈,到達鎖骨上窩,下行注入肺臟,最終又與手太陰肺經相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