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一 (1)

1. 醫易

伏羲氏王天下,龍馬負圖之河。其數一六居下,二七居上;三八居左,四九居右;五十居中。伏羲則之以畫八卦。

白話文:

在伏羲氏統治天下時,龍馬從黃河中馱出了圖。圖上數字分佈如下:一六位於下方,二七位於上方;三八位於左方,四九位於右方;五十位於中間。伏羲根據圖上的數字畫出了八卦。

大禹治水,神龜負圖之洛,文刊於背。其數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居於中。禹因以第之,以成九疇。

白話文:

傳說大禹治水時,神龜背負著刻有圖紋的東西浮出洛水。圖案刻在大龜背上,上面數字排列成戴「九」踩「一」的形狀。左側有「三」,右側有「七」,「二」和「四」位於龜殼的兩肩,「六」和「八」位於龜殼的兩足,「五」則位於中間。大禹根據這個圖案將土地劃分為九個區域,用於治水。

易系曰: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邵子曰:一分為二,二分為四,四分為八,是為八卦。自八而十六,十六而三十二,三十二而六十四,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。

白話文:

《易經》說:易有太極,太極生出陰陽兩儀,兩儀生出少陰、少陽、老陽、老陰四象,四象生出八卦。邵雍說:一分為二,二分為四,四分為八,這就是八卦。從八卦到十六卦,從十六卦到三十二卦,從三十二卦到六十四卦,這更顯示出自然秩序的奇妙規律。

易傳曰: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火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錯,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,是故易逆數也。又曰: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,雨以潤之,日以晅之,艮以止之,兌以說之,乾以君之,坤以藏之。

白話文:

《周易傳》中說:天地有了正確的位置,山澤互相溝通,雷火互相影響,水火不相剋,八種卦象互相錯綜,過去的數字是有順序的,預測未來的數字則需要逆推。因此,《周易》是逆算之術。

《周易傳》又說:雷電可以振動萬物,風可以散佈萬物,雨水可以滋潤萬物,太陽可以照耀萬物,艮卦可以制止萬物,兌卦可以喜悅萬物,乾卦可以統治萬物,坤卦可以收藏萬物。

此圖內為下卦,外為上卦。內卦之序,照前乾一兌二之數以定八卦方位,外卦之序,亦照前一二等數,挨次而加於內卦之上,遂成六十四卦,混然之妙,出自天成,固非可以造作為之者。

白話文:

此圖的內層為下卦,外層為上卦。內卦的排列,依照先前乾卦為一、兌卦為二的數字,來確定八卦的位置。外卦的排列,也依照先前一二等數字,順序疊加在內卦之上,就形成了六十四卦。這混然天成的奧妙,出於自然,絕非人為造作所能達成的。

易傳曰:帝出乎震,齊乎巽,相見乎離,致役乎坤,說言乎兌,戰乎乾,勞乎坎,成言乎艮。

2. 醫易義

賓嘗聞之孫真人曰: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醫。每竊疑焉。以謂易之為書,在開物成務,知來藏往;而醫之為道,則調元贊化,起死回生。其義似殊,其用似異。且以醫有內經,何借於易?捨近求遠,奚必其然?而今也年逾不惑,茅塞稍開;學到知羞,方克漸悟。乃知天地之道,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;人生之理,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。

白話文:

孫思邈說:「不懂《易經》,不足以討論醫學。」我以前對這句話抱有疑慮,認為《易經》是用來瞭解事物和預測未來的,而醫學是用來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的,兩者似乎沒有聯繫。而且,醫學又有自己的內經,為什麼要借用《易經》呢?捨近求遠,何必一定要這樣呢?

如今我年紀漸長,見識也漸漸開闊起來。學習越多,越感到自己的無知,才逐漸領悟到孫思邈這句話的道理。

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化生而成的,人的身體也是由陰陽二氣滋養而成的。

易者,易也,具陰陽動靜之妙;醫者,意也,合陰陽消長之機。雖陰陽已備於內經,而變化莫大乎周易。故曰天人一理者,一此陰陽也;醫易同原者,同此變化也。豈非醫易相通,理無二致,可以醫而不知易乎?予因默契斯言,潛心有日,管窺一得,罔敢自私,謹摭易理精義,用資醫學變通,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: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易者,易也,具陰陽動靜之妙;醫者,意也,合陰陽消長之機。雖陰陽已備於內經,而變化莫大乎周易。故曰天人一理者,一此陰陽也;醫易同原者,同此變化也。豈非醫易相通,理無二致,可以醫而不知易乎?予因默契斯言,潛心有日,管窺一得,罔敢自私,謹摭易理精義,用資醫學變通,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: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

易經是包羅萬象的經典,體現了陰陽動靜的精妙。醫術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學問,遵循陰陽消長的機制。雖然內經中已經包含了陰陽的原理,但陰陽的變化之理,在周易中體現得更加全面。因此有人說,天地運行和人體運作遵循同一個原理,那就是陰陽原理;醫學和易經都源於陰陽的變化。既然醫學和易經相通,它們的原理是一致的,那麼如果不懂易經,還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嗎?我深信這個道理,潛心研究易經多年,略有所得,不敢私藏,謹摘取易經中的精要,用於醫學的變通,不顧自己的淺薄,寫出這篇文章:易經中說,從無極生出太極,太極生出兩儀(陰陽),兩儀生出四象(少陰、少陽、老陰、老陽),四象生出八卦(乾、坤、坎、離、震、兌、艮、巽)。
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;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;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;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。是故天生神物,聖人格之;天地變化,聖人效之;天垂象,見吉凶,聖人象之;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。

白話文:

天地之別已定,萬物都有高低之分。萬物動靜有規律,剛柔有區別。相似之物聚集,不同之物分開,吉凶由此而生。天上呈現出象徵,地上則形成具象,天地定了位置,變化就在其中進行。因此,上天賜下神物,聖人加以研究;天地間的變化,聖人用來效仿;上天垂下異象,預示吉凶,聖人參悟其意。河圖出水,洛書浮現,聖人遵循其法則。

於是乎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,以順性命之理,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;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剛柔相摩,八卦相蕩,變在其中矣;繫辭焉而命之,動在其中矣;吉凶悔吝生乎動,而天地鬼神之為德,萬物一體之為能,森乎昭著而無所遁乎易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近從自身、遠從萬物中探索,畫出八卦來闡述天道的法則,以順應生命運行的規律。八卦排列完成之後,其中便有各種現象;由此再畫出重疊的卦,其中就有陰陽爻;陰陽之間相互激盪,八卦相互交替變化,其中便有變數;將之記下並命名,其中就有動象;吉凶禍福從動象中產生,而天地鬼神的功德,萬物合一的運行能力,在《易經》中都顯得非常清晰,無所遁形。

偉哉人生,稟二五之精,為萬物之靈;得天地之中和,參乾坤之化育;四象應天,四體應地;天地之合闢,即吾身之呼吸也;晝夜之潮汐,即吾身之脈息也;天之北辰為群動之本,人之一心為全體之君也。由是觀之,天之氣,即人之氣;人之體,即天之體。故康節曰:思慮未起,鬼神未知,不由乎我,更由乎誰?蓋謂一念方萌,便達乎氣,神隨氣見,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。然則天人相與之際,精哉妙矣,誠可畏矣;人身小天地,真無一毫之相間矣。

白話文:

人體是如此偉大啊!孕育著天地萬物的精華,是萬物之靈長。人體得天地之和氣,參與天地萬物的化育。天地四象依循天時,人體四肢與大地相應。天地的開合就是我們的身體呼吸,晝夜的潮汐就是我們身體脈搏的跳動。北極星是萬物運行的根本,人體的心臟是全身的君主。由此可見,天地的氣息就是人體的氣息,人體的結構就是天地的結構。因此,張載說:念頭還沒產生時,神鬼還不瞭解,如果不從我自己而來,那還能從哪裡來呢?這是說當一個念頭剛產生時,就會傳達到氣,神氣相隨出現,就會與天地鬼神產生感應。所以說,人與天地的相互作用,精妙絕倫,令人敬畏。人體這個小宇宙,與天地之間沒有絲毫差別。

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,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?矧天地之易,外易也;身心之易,內易也。內外孰親?天人孰近?故必求諸己而後可以求諸人,先乎內而後可以及乎外;是物理之易猶可緩,而身心之易不容忽。

白話文:

如今,天地的運行規律體現在《易經》之中,難道身心之理不會體現在《易經》中嗎?更何況天地的運行是外在的規律,而身心之理是內在的規律。相比之下,內外孰親?天人孰近?所以,必定要從自身尋求,纔可以向他人尋求;先於內在,纔可以推及於外在。因此,外在世界的規律是可以緩緩探求的,但身心之理卻不容忽視。

醫之為道,身心之易也,醫而不易,其何以行之哉?然易道無窮,而萬生於一,一分為二,二分為四,四分為八,八分為十六,自十六而三十二,三十二而六十四,以至三百八十四爻,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,而交感之妙,化生之機,萬物之數,皆從此出矣。詳而言之,則其所謂一者,易有太極也。

白話文:

醫學的本質,就是靈活變通身心平衡的原理。醫學如果不靈活變通,那麼如何才能實施呢?然而,易道的變化無窮盡,而萬物都源自於一。一分為二,二分為四,四分為八,八分為十六,從十六到三十二,三十二到六十四,一直到三百八十四爻,一萬有一千 پان百二十策。而這些爻的相互作用和變化,生成萬物的機制,以及萬物的數量,都從中產生。仔細探究這些符號,那麼所說的一,易經中就是太極的概念。

太極本無極,無極即太極,象數未形理已具,萬物所生之化原。故曰:五行不到處,父母未生前。又曰:杳杳冥冥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是為造物之初,因虛以化氣,因氣以造形,而為先天一氣之祖也。醫而明此,乃知生生化化,皆有所原,則凡吾身於未有之初,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於父母,而預占其稟受之象矣。所謂一分為二者,是生兩儀也。

白話文:

太極的源頭是無極,無極就是太極。在具體的形狀和數字出現之前,其原理已經存在,是萬物生化的根本。所以說:五行沒有作用的地方,是父母生育之前。又說:冥冥之中,其中有精氣,這種精氣非常真實,其中有規律。這是造物開始的時候,由於虛無而化為了元氣,因元氣而形成了具體的形體,成為先天一氣的祖先。醫者明白這個道理,就會知道生生不息的變化都有所依據。那麼,在我們的身體形成之前,就可以藉此瞭解我們是由父母創造的,並預測我們所繼承的身體特徵。所謂的一分為二,就是產生陰陽兩儀。

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;天生於動,地生於靜;陽為陰之偶,陰為陽之基;以體而言為天地,以用而言為乾坤,以道而言為陰陽;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,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是為有象之始,因形以寓氣,因氣以化神,而為後天體象之祖也。醫而明此,乃知陰陽氣血,皆有所鍾,則凡吾身之形體氣質,可因之以知其純駁偏正,而默會其稟賦之剛柔矣。所謂二分為四者,兩儀生四象也。

白話文:

太極動起來就產生陽氣,靜止就產生陰氣。天源於運動,地的起源於靜止。陽氣是陰氣的配偶,陰氣是陽氣的基礎。以人體為天地,以作用為乾坤,以道理為陰陽。一動一靜,相互依存。陰陽分開,形成了天地萬物的基本架構。這是天地萬物有形狀的開始。因為形狀,所以有了氣;因為氣,所以形成了神。它是後天萬物體象的祖先。學醫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知道陰陽、氣血都相互融合。我們的身體形體和氣質,都可以根據這個道理來瞭解它的純粹、駁雜、偏向和正派,從而默然領悟到我們生來具有的剛強或柔弱的體質。所謂把二分成四,就是兩儀產生了四象。

謂動之始則陽生,動之極則陰生;靜之始則柔生,靜之極則剛生。太少陰陽,為天四象;太少剛柔,為地四體;耳目口鼻以應天,血氣骨肉以應地。醫而明此,乃知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則凡人之似陽非陽、似陰非陰,可因之以知其真假逆順,而察其互藏之幽顯矣。所謂四分為八者,四象生八卦也。

白話文:

說運動開始時陽氣產生,運動到極致時陰氣產生;靜止開始時柔性產生,靜止到極致時剛性產生。太過少陽少陰,形成天上的四象;太過少柔少剛,形成地上的四體;耳目口鼻與天上相應,血氣骨肉與地上相應。醫生明白這些,就知道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那麼所有看起來像陽而非陽、像陰而非陰的人,可以通過這些來瞭解他們的真假順逆,察覺他們相互隱藏的深淺變化。所謂四分為八,就是四象生成了八卦。

謂乾一、兌二、離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也。乾,健也;坤,順也;震,動也;巽,入也;坎,陷也;離,麗也;艮,止也;兌,說也。伏羲八卦,分陰陽之體象;文王八卦,明五行之精微。

白話文:

所謂乾一、兌二、離三、震四、巽五、坎六、艮七、坤八。乾代表健壯;坤代表順從;震代表震動;巽代表進入;坎代表陷落;離代表附麗;艮代表停止;兌代表悅樂。伏羲的八卦,區分了陰陽的本質和象徵;文王的八卦,闡明瞭五行精微的道理。

醫而明此,方知陰陽之中,復有陰陽,剛柔之中,復有剛柔,而其對待之體,消息之機,交感之妙,錯綜之義,昭乎已備;則凡人之性理神機,形情病治,可因之以得其綱領,而會通其變化之多矣。自茲而四象相交,成十六事,八卦相蕩,為六十四,分內外以配六爻,推九六以成蓍數,人物由之而大成,萬象因之以畢具。前閱圓圖,即其精義,是圖雖象乎萬有,尤切夫人之一身。

白話文:

懂得這些醫學原理,才能知道陰陽之中還有陰陽,剛柔之中還有剛柔。它們互相影響的關係,變化適應的機制,相互作用的奧妙,錯綜複雜的道理,都已經具備。這樣,人的本性、精神功能、身體狀態、疾病的治療,都可以由此得到綱領,並能融會貫通它們的各種變化。從這裡開始,四種現象互相作用,產生十六種事物,八種卦象互相影響,形成六十四種卦。把卦分成內外兩部分,分別與八卦的六爻相配,推算九六兩數,就能構成蓍草占卜的數字。人與物由此得到大成,萬事萬物的現象由此得以完備。前面看到的圓圖,就是這個精義所在。這個圖雖然描繪的是萬事萬物,但尤其切合人的一身。

故曰先天圖者,環中也;環中者,天之象也。六十四卦列於外,昭陰陽交變之理也;太極獨運乎其中,象心為一身之主也。乾南坤北者,象首腹之上下也;離東坎西者,象耳目之左右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先天的八卦圖,象徵著中心的環形。中心的環形,象徵著天體。外圍的六十四卦,反映著陰陽交替變化的規律。太極獨自在中間運轉,象徵著心臟是人體的主宰。乾卦在南,坤卦在北,象徵著頭和腹部的上下位置。離卦在東,坎卦在西,象徵著耳和目的左右位置。

自復至同人,當內卦震離之地,為陰中少陽之十六,在人為二八;自臨至乾,當內卦兌乾之地,為陽中太陽之十六,在人為四八;自姤至師,當內卦巽坎之地,為陽中少陰之十六,在人為六八;自遁至坤,當內卦艮坤之地,為陰中太陰之十六,在人為八八。陽生於子而極於午,故復曰天根,至乾為三十二卦,以應前之一世;陰生於午而極於子,故姤曰月窟,至坤為三十二卦,以應後之半生。

白話文:

從復卦到同人卦,對應內卦震離,是陰中少陽之十六,在人身上為二八之歲;從臨卦到乾卦,對應內卦兌乾,是陽中太陽之十六,在人身上為四八之歲;從姤卦到師卦,對應內卦巽坎,是陽中少陰之十六,在人身上為六八之歲;從遁卦到坤卦,對應內卦艮坤,是陰中太陰之十六,在人身上為八八之歲。

陽氣始於子月而極盛於午月,所以復卦象徵「天根」,到乾卦共三十二卦,對應人世的前半生;陰氣始於午月而極盛於子月,所以姤卦象徵「月窟」,到坤卦共三十二卦,對應人世的後半生。

前一世始於復之一陽,漸次增添,至乾而陽盛已極,乃象人之自少至壯;後半生始於姤之一陰,漸次耗減,至坤而陽盡以終,乃象人之自衰至老。縱觀之,則象在初爻,其乾盡於午,坤盡於子,當二至之令,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。左主升而右主降,升則陽居東南,主春夏之發生,以應人之漸長;降則陰居西北,主秋冬之收斂,以應人之漸消。橫觀之,則象在二爻,其離盡於卯,坎盡於酉,當二分之中,為陰陽之半而上下以分。

白話文:

人生從誕生開始如同復卦初生的一爻陽氣,逐漸增加,到乾卦陽氣達到極盛,就像人從少年長到壯年。而人生後半段開始於姤卦初生的陰爻,逐漸消減,到坤卦陰氣耗盡而結束,就像人從衰老到終老。

縱向來看,復卦在年初爻,乾卦在午日,坤卦在子夜,這三卦分別對應一年中的兩個至點。至點時,天地處於中氣,左右分判。左側主管上升,主導春夏的生長發育,就像人生的逐漸成長。右側主管下降,主導秋冬的收斂衰退,就像人生的逐漸消亡。

橫向來看,復卦在下爻,離卦在卯春分,坎卦在酉秋分,這三卦分別對應一年中的兩個分點。分點時,陰陽處於平衡,上下分判。

上為陽而下為陰,陽則日出於卯,以應晝之為寤;陰則日入於酉,以應夜之寐焉。即此一圖,而天人之妙,運氣之理,無不具矣。再閱方圖,其義象地,乾始於西北,坤盡於東南。天不足西北,故圓圖之陽在東南;地不滿東南,故方圖之剛在西北。是皆伏羲之卦也。又若文王八卦,位有不同。

白話文:

在天上,陽在上而陰在下,陽氣升起於卯時,代表白天清醒;陰氣降落於酉時,代表夜晚睡眠。只看這張圖,就能瞭解天地萬物的奧妙和氣運的道理。

再看方圖,它的象徵意義是地球,乾位開始於西北,坤位結束於東南。天缺於西北,所以圓圖的陽氣在東南;地缺於東南,所以方圖的剛健在西北。這些都是伏羲所畫的卦象。如果換成周文王的八卦,方位就會不同。

伏羲出自然之象,故乾上坤下,離左坎右;文王合河圖之數,故火南水北,木東金西。(此節自方圖以下並河洛數義,詳方隅、氣數二論。),質諸人身,天地形體也,乾坤情性也,陰陽氣血也,左右逢原,纖毫無間,詳求其道,無往不然。故以爻象言之,則天地之道,以六為節,三才而兩,是為六爻,六奇六偶,是為十二。

白話文:

伏羲觀察自然界的現象,所以乾卦在上坤卦在下,離卦在左坎卦在右。周文王依據河圖的數字,所以火在南方水在北方,木在東方金在西方。(這一節從方圖以下,以及河洛數的意義,請參照方隅論和氣數論。)對應到人體,天地像人的身體,乾坤像人的性格,陰陽像人的氣血,左右都相符,絲毫不差。仔細探討其規律,處處都是這樣的。所以用爻象來說,天地之道,以六為節奏,三才而兩,就是六爻,六個奇數和六個偶數,總共十二個爻。

故天有十二月,人有十二臟;天有十二會,人有十二經;天有十二辰,人有十二節。知乎此,則營衛之周流,經絡之表裡,象在其中矣。以藏象言之,則自初六至上六為陰為臟,初六次命門,六二次腎,六三次肝,六四次脾,六五次心,上六次肺;初九至上九為陽為腑,初九當膀胱,九二當大腸,九三當小腸,九四當膽,九五當胃,上九當三焦。知乎此,而臟腑之陰陽,內景之高下,象在其中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天空中有十二個月,人體也有十二個內臟;天空中有十二個會合點,人體也有十二條經絡;天空中有十二個時辰,人體也有十二個關節。瞭解了這一點,那麼氣血運行、經絡內外,都在其中體現了。

從藏象學的角度來說,從初六到上六代表陰和臟,初六代表命門,六二次代表腎臟,六三次代表肝臟,六四次代表脾臟,六五次代表心臟,上六次代表肺臟;從初九到上九代表陽和腑,初九代表膀胱,九二代表大腸,九三代表小腸,九四代表膽囊,九五代表胃,上九代表三焦。瞭解了這一點,那麼臟腑的陰陽、內部的結構高低,都在其中體現了。

以形體言之,則乾為首,陽尊居上也;坤為腹,陰廣容物也;坎為耳,陽聰於內也;離為目,陰明在外也;兌為口,拆開於上也;巽為股,兩垂而下也;艮為手,陽居於前也;震為足,剛動在下也。天不足西北,故耳目之左明於右;地不滿東南,故手足之右強於左。知乎此,而人身之體用,象在其中矣。

白話文:

從形體上來說,乾卦代表頭部,陽氣尊貴居於上;坤卦代表腹部,陰氣寬廣容納萬物;坎卦代表耳朵,陽氣在內聽聞;離卦代表眼睛,陰氣在外視物;兌卦代表嘴巴,開口向上;巽卦代表大腿,兩腿垂下;艮卦代表手,陽氣居於前;震卦代表腳,剛健運動在下。天有西北不完整之處,所以左耳左眼比右耳右眼清晰;地有東南不完整之處,所以右手右腳比左手左腳有力。瞭解這些,就可以在人體中找到天地萬物的象徵。

以生育言之,則天地絪縕,萬物化醇,男女媾精,萬物化生。天尊地卑,乾父坤母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,震坎艮是為三男,巽離兌是為三女。欲知子強弱,則震巽進而前,艮兌退而止;欲辨脈息候,則乾健在東南,坤順向西北;欲為廣嗣謀,則蓄坎填離宮,借兌為乾計;欲明布種法,則天時與地利,虧盈果由氣,冬至始陽強,陰勝須迴避。知乎此,而胎孕交感之道,存乎其中矣。

白話文:

從生育的角度來說,天與地互相交織,萬物得以孕育生長,男女交合精氣,萬物由此誕生。天在上,地在下;乾是父親,坤是母親;乾道形成男性,坤道形成女性;震卦、坎卦、艮卦是三個男性;巽卦、離卦、兌卦是三個女性。

要想得知胎兒的強弱,就看震卦和巽卦是否向前,艮卦和兌卦是否向後;要想辨別脈搏的動靜,就看乾卦是否在東南,坤卦是否在西北;要想謀求子嗣繁盛,就蓄積坎卦的精氣,填補離卦的空虛,借用兌卦來計劃乾卦;要想了解生育的方法,就要考慮天時和地利,盈虧是由氣候決定的,冬至開始陽氣強盛,陰氣盛的時候要迴避。

知道這些,才能明白胎兒孕育和交感的原理,都在其中蘊含着。

以精神言之,則北一水,我之精,故曰腎藏精;南二火,我之神,故曰心藏神;東三木,我之魂,故曰肝藏魂;西四金,我之魄,故曰肺藏魄;中五土,我之意,故曰脾藏意。欲知魂魄之陰陽,須識精神之有類。木火同氣,故神魂藏於東南,而二八、三七同為十;金水同原,故精魄藏於西北,而一九、四六同為十;土統四氣,故意獨居中,其數惟五,而臟腑五行之象,存乎其中矣。以動靜言之。

白話文:

從精神的角度來說,北方一水,是我精氣的來源,所以稱為「腎藏精」;南方二火,是我精神的來源,所以稱為「心藏神」;東方三木,是我魂魄的來源,所以稱為「肝藏魂」;西方四金,是我魄的來源,所以稱為「肺藏魄」;中間五土,是我意的來源,所以稱為「脾藏意」。

要了解魂魄的陰陽屬性,必須認識精神的類別。木火同屬陽氣,所以神魂藏在東南方,而二八、三七加起來等於十;金水同屬陰氣,所以精魄藏在西北方,而一九、四六加起來等於十;土統御四氣,所以意獨佔中央,其數為五,而五行的特質都存在其中。

從動靜的角度來說,……

則陽主乎動,陰主乎靜;天圓而動,地方而靜;靜者動之基,動者靜之機。剛柔推蕩,易之動靜也;陰陽升降,氣之動靜也;形氣消息,物之動靜也;晝夜興寢,身之動靜也。欲詳求夫動靜,須精察乎陰陽,動極者鎮之以靜,陰亢者勝之以陽。病治脈藥,須識動中有靜;聲色氣味,當知柔里藏剛。

白話文:

陽氣主導活動,陰氣主導安靜;天體是圓形的且在運行,大地是平坦的且安靜的;安靜是活動的基礎,活動是安靜的契機。剛柔相互作用,是《易經》中動靜的變化;陰陽升降,是氣的動靜變化;形體和氣的消長,是萬物的動靜變化;晝夜的變化和人體的活動和睡眠,是身體的動靜變化。要想深入瞭解動靜,必須細心觀察陰陽的作用。活動過度要以安靜來抑制,陰氣過盛要用陽氣來剋制。治療疾病時,脈象和藥物,都要認識到動中有靜;聲音、顏色、氣味,要知道柔中藏剛。

知剛柔動靜之精微,而醫中運用之玄妙,思過其半矣。以升降言之,則陽主乎升,陰主乎降;升者陽之生,降者陰之死。故日在於子,夜半方升,升則向生,海宇俱清;日在於午,午後為降,降則向死,萬物皆鬼。死生之機,升降而已。欲知升降之要,則宜降不宜升者,須防剝之再進;宜升不宜降者,當培復之始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能瞭解陰陽、剛柔、動靜的微妙變化,運用在醫學上,就能融會貫通其奧妙。從升降來說,陽氣主升,陰氣主降;升表示陽氣生發,降表示陰氣衰落。因此,太陽在子時(半夜)才升起,升起後就開始生發,整個世界都變得清明;太陽在午時(正午)後開始下降,下降後就開始衰落,萬物都顯得昏暗。生死的關鍵,就在於升降。想要知道升降的要點,就要知道:應該下降而不應升的時候,必須防止陽氣進一步剝離;應該上升而不應下降的時候,就要培育復陽的生機。

畏剝所從衰,須從觀始;求復之漸進,宜向臨行。此中有個肯綮,最在形情氣味。欲明消長之道,求諸此而得之矣。以神機言之,則存乎中者神也,發而中者機也;寂然不動者神也,感而遂通者機也;蘊之一心者神也,散之萬殊者機也。知乎此,則財原其始,直要其終,我之神也;揮邪如匠石之斤,忌器若郢人之鼻,我之機也。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我之神也;疾徐如輪扁之手,輕重若庖丁之刀,我之機也。

白話文:

避免災禍衰敗,從謹慎觀察開始;尋求復原的進展,應從準備和行動著手。其中有一個關鍵,就在於外形、表情、氣息和氣味。想要瞭解消長之道,向這些方面探求就能獲得答案。從精神機巧的角度來說,存在於內心的就是精神,發自內心的是機巧;寂靜不動的是精神,觸動感應而得以通達的是機巧;蘊含於一心的就是精神,散佈於萬物的是機巧。明白這些道理,就能從源頭掌握財富的規律,直指最終的目標,這是我的精神;揮灑自如如魯班的斧頭,忌諱器物如郢人的鼻子,這是我的機巧。看到有利時主動出擊,遇到困難時知難而退,這是我的精神;動作快慢如輪扁的雙手,輕重適宜如庖丁的刀,這是我的機巧。

神之與機,互相倚伏。故神有所主,機有所從;神有所決,機有所斷;神為機之主,機為神之使。知神知機,執而運之,是即醫之神也矣。以屈伸言之,如寒往則暑來,晝往則夜來,壯往則衰來,正往則邪來。故難易相成,是非相傾,剛柔相制,冰炭相刑。知乎此,則微者甚之基,盛者衰之漸;大由小而成,遠由近而遍。

白話文:

神和機是相互依存的。因此,神有其主導,機有其依從;神有其決定,機有其裁斷;神是機的掌控者,機是神的使者。懂得神與機,掌握並運用它們,這就是醫術的精華。

從陰陽消長來看,寒去則暑來,晝去則夜來,壯去則衰來,正去則邪來。因此,難易互生,是非相抵,剛柔相制,冰炭相剋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微小的事物是顯著事物的基礎,興盛的事物是衰敗的開始;大的事物從小的開始,遠的事物從近的事物擴展。

故安不可以忘危,治不可以忘亂;積羽可以沉舟,群輕可以折軸。是小事不可輕,小人不可慢,而調和相濟,以一成功之道,存乎其中矣。以變化言之,則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;陰可變為陽,陽可變為陰。只此一二,交感生成,氣有不齊,物當其會,而變化之由,所從出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安逸的時候不能忘記危機,太平時期也不能忘記混亂;積累的羽毛可以沉船,眾多的輕物可以折斷車軸。可見小事不可輕視,小人不可輕慢;調和、相濟,才能成就事業,道理就在其中。從變化的角度來看,事物誕生叫做化,事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;陰氣可以變成陽氣,陽氣可以變成陰氣。只有這兩種,相互反應產生,氣有不齊的情況,事物相應而動,於是變化的原因就由此產生。

故陽始則溫,陽極則熱;陰始則涼,陰極則寒。溫則生物,熱則長物,涼則收物,寒則殺物,而變化之盛,於斯著矣。至若夷父羌母,蠻男苗女,子之肖形,虯髯短股;杏之接桃,梨之接李,實必異常,多甘少苦。迨夫以陰孕陽,以柔孕剛,以小孕大,以圓孕方,以水孕火,以紫孕黃,以曲孕直,以短孕長。

白話文:

陽氣開始時是溫暖的,陽氣到極點時就變成了炎熱;陰氣開始時是涼爽的,陰氣到極點時就變成了寒冷。溫暖可以養育生物,炎熱可以使生物生長,涼爽可以收斂生物,寒冷可以殺死生物,而春夏秋冬的盛衰變化,就在這裡顯現出來了。至於夷父和羌母看起來不像人,苗族的男子和女子長相奇特,鬚髮濃密,小腿短小。就像杏樹接上桃樹,梨樹接上李樹,結出的果實一定異常,通常甜味多,苦味少。到了陰氣孕育陽氣,柔弱孕育剛強,小孕育大,圓形孕育方形,水孕育火,紫色孕育黃色,彎曲孕育筆直,短小孕育長大。

知乎此,則可以和甘苦,可以平羶香,可以分經緯,可以調宮商,可以為蛇蠍,可以為鸞凰,可以為堯桀,可以為彭殤,庶胸次化同大象,而應用可以無方矣。以常變言之,則常易不易,太極之理也;變易常易,造化之動也。常易不變,而能應變;變易不常,靡不體常。是常者易之體,變者易之用;古今不易易之體,隨時變易易之用;人心未動常之體,物欲一生變之用。由是以推,則屬陰屬陽者,稟受之常也;或寒或熱者,病生之變也。

白話文:

瞭解了這些原理,就能調和酸甜苦辣等味道,平息酸臭香味,分辨經絡脈絡,調整音律高低,化身為靈蛇毒蠍,變形為鸞鳳凰凰,成為聖明君主堯帝或暴君夏桀,活得像彭祖一樣長壽或早夭。這樣,胸懷就能像天地一樣寬廣,應用起來也就能無所不用其極了。

從恆久不變的角度來看,變化是容易的,這便是太極的道理;從變化的角度來看,恆久不變也是容易的,這是造化的規律。恆久不變的事物,也能適應變化;變化不定的事物,無不體現著恆常。因此,恆常是變化的根本,變化是恆常的表現;古今永恆不變的是恆常的根本,隨時變化的是恆常的表現;人心未動是恆常的根本,物慾產生後是恆常的表現。

由此推論,陰陽歸屬是先天上獲得的恆常特徵;寒熱症狀是疾病產生的變化。

素大素小者,脈賦之常也;忽浮忽沉者,脈應之變也。恆勞恆逸者,居處之常也;乍榮乍辱者,盛衰之變也。瘦肥無改者,體貌之常也;聲色頓異者,形容之變也。常者易以知,變者應難識。

白話文:

身體健康或虛弱,是人體脈象的常態;脈象忽沉忽浮,是脈象變化的徵兆。一直勞動或一直休息,是生活狀態的常態;時而興盛時而衰落,是盛衰變化的徵兆。身材胖瘦不變,是體格外貌的常態;聲音和氣色突然改變,是外在表現的變化。常態容易瞭解,變化的情況則很難辨識。

故以寒治熱得其常,熱因熱用為何物?痛隨利減得其常,塞因塞用為何物?檢方療病得其常,圓底方蓋為何物?見病治病得其常,不治之治為何物?是以聖人仰觀俯察,遠求近取,體其常也;進德修業,因事制宜,通其變也。故曰不通變,不足以知常;不知常,不足以通變。

白話文:

因此運用寒冷之法治療發熱是合乎常理的,既然發熱是因為熱邪而致,為什麼還要再用熱性的藥物呢?疼痛隨著瀉下的方法而減輕也是合理的,如果氣機不通暢而引起疼痛,為什麼還要再用阻塞的方法呢?查閱方劑來治療疾病是正常的,圓形的底部和方的蓋子是什麼意思呢?看到疾病發生了就治療,這也是正常的,不治療的治療是什麼意思呢?因此,聖人仰觀天象和地勢來審察事物,遠求近取,體察其中恆常不變的法則;進德修業,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,通曉其中變化的道理。所以說不通曉變化,不足以瞭解恆常的法則;不瞭解恆常的法則,不足以通曉變化。

知常變之道者,庶免乎依樣畫瓠盧,而可與語醫中之權矣。以鬼神言之,則陽之靈曰神,神者伸也;陰之靈曰鬼,鬼者歸也。鬼神往來,都只是氣。故曰鬼神者,二氣之良能也。陽為天地之神,陰為天地之鬼,春夏為歲候之神,秋冬為歲候之鬼;晝午為時日之神,暮夜為時日之鬼。推之於人,則仁義禮智,君子之神;奸盜詐偽,小人之鬼。

白話文:

瞭解事物發展規律的人,就不會僅僅照搬前例,而是能夠掌握醫學中的靈活變通的權衡之道。

從鬼神來講,陽氣的靈性稱為神,神具有伸展的作用;陰氣的靈性稱為鬼,鬼具有收斂的作用。鬼神遊走往來,其實都只是氣。因此說鬼神,是天地間陰陽二氣的良好作用。

陽氣是天地之神,陰氣是天地之鬼。春夏是歲時的陽神,秋冬是歲時的陰鬼;白天是時日之神,夜晚是時日之鬼。推廣到人身上,仁義禮智是君子的神性,奸邪偽詐是小人的鬼性。

樂天知命,道德之神;阿諛諂容,勢利之鬼。推之於醫,則神聖工巧,得其神也;凡庸淺陋,類乎鬼也。精進日新,志惟神也;苟且殃人,心猶鬼也。察之形聲,則堅凝深邃,形之神也;輕薄嬌柔,形之鬼也。長洪圓亮,聲之神也;短促輕微,聲之鬼也。診之脈色,則綿長和緩,脈之神也;細急休囚,脈之鬼也。

白話文:

樂觀豁達、順應命運,是醫道中的神聖準則;阿諛奉承、趨炎附勢,是醫界的邪門歪道。

推廣到醫術上,醫術高超、巧妙,符合醫道的精神;醫術淺薄、粗陋,就像邪道一樣。

精益求精、不斷進步,以高超醫術為目標;敷衍了事、濫竽充數,心理陰暗。

觀察面相聲音,堅定深沉,是醫者的神態;輕浮柔弱,是邪徒的樣貌。

悠長沉穩,是醫者聲音的特徵;急促輕微,是邪徒聲音的特徵。

診脈觀色,脈搏綿長平和,是健康之象;脈搏細急,氣血休囚,是病情兇險之兆。

清蒼明淨,色之神也;淺嫩灰頹,色之鬼也。是皆鬼神之徵兆也。至若鬼神之原,尚有所謂。夫天地之鬼神,既不能出天地之外;而人物之鬼神,又安能外乎人心?是以在天地則有天地之鬼神,在人物則有人物之鬼神。善惡出之吾衷,良心自然難泯;強弱皆由陽氣,神鬼判乎其中。

白話文:

清明純淨的顏色,是神明的象徵;淺薄暗淡的顏色,則是鬼魅的象徵。這些都是鬼神徵兆。至於鬼神的來源,還有其他的說法。天地間的鬼神,不能超脫天地之外;而人物的鬼神,又怎能超脫人心之外?因此,在天地間有天地鬼神,在人物間有人物鬼神。善惡出自我們的內心,良心自然無法泯滅;強弱都來自陽氣,鬼神就參與其中。

以故多陽多善者,神強而鬼滅;多陰多惡者,氣戾而鬼生。然則神鬼從心,皆由我造;靈通變幻,匪在他求。知乎此,而吉凶禍福之機,求諸心而盡之矣。以死生言之,則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故氣之為物,聚而有形;物之為氣,散歸無象。丹經云:分陰未盡則不仙,分陽未盡則不死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陽氣旺盛、心地善良的人,神魄強盛而且邪祟消滅;陰氣旺盛、心地險惡的人,怨氣旺盛而邪祟生長。可見神鬼來源於心,全都是自己造成的。其神通變化,並非外求。明白這個道理,吉凶禍福的根源,就在於求己盡心。從生死來說,人得到天地之氣而生,氣聚就活,氣散就死。所以氣的本質是聚則有形,形體的本質是散而無形。丹經中說:陰氣未散盡是成不了仙,陽氣未散盡就不會死。

故原始而來屬乎陽,是生必生於復,陽生而至乾;反終而歸屬乎陰,是死必死於坤,陽盡而歸土。得其陽者生,故陽無十,陽無終也;得其陰者死,故陰無一,陰無始也。是以陽候多語,陰證無聲;無聲者死,多語者生。魂強者多寤,魄強者多眠;多眠者少吉,多寤者易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它是對靈魂的思考。

故善操斯柄者,欲拯其死,勿害其生;將逐其寇,勿傷其君。陰陽聚散即其理,剝復消長是其機,而死生之道,盡乎其中矣。以疾病言之,則泰為上下之交通,否是乾坤之隔絕。既濟為心腎相諧,未濟為陰陽各別。大過小過,入則陰寒漸深,而出為癥痞之象;中孚頤卦,中如土臟不足,而頤為臌脹之形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善於掌握針灸之法的人,想要救活將死之人,不應損害其生命力;想要驅逐病邪,不應傷害正氣。陰陽的聚合離散就是治療的原理,剝落和復生的消長就是治療的關鍵,而生死之道也盡在其中。

從疾病的角度來說,泰卦代表上下氣血通暢,否卦代表天地隔絕。既濟卦代表心腎協調,未濟卦代表陰陽分離。大過、小過卦,入則陰寒加重,出則表現為癥瘕痞塊;中孚、頤卦,中孚卦代表脾胃虛弱,頤卦代表臉部浮腫。

剝復如隔陽脫陽,夬姤如隔陰脫陰。觀是陽衰之漸,遁藏陰長之因。姑象其槩,無能贅陳。又若離火臨乾,非頭即藏;若逢兌卦,口肺相連。交坎互相利害,入東木火防炎。坤艮雖然喜暖,太過亦恐枯乾。坎為木母,震巽相便;若逢土位,反克最嫌。金水本為同氣,失常燥濕相干。

白話文:

剝卦和復卦之間的變化就像太陽升起照耀著陰霾,夬卦和姤卦之間的變化就像月光籠罩著陽光。觀察這些變化,可以看出陽氣逐漸衰退,陰氣逐漸增長的緣由。暫且用這些大概的比喻來說明,無法詳細闡述。

此外,如果離卦的離火與乾卦的乾金相臨,不是頭部受影響就是心臟藏匿其中;如果遇到兌卦,口鼻和肺部就會相連。乾卦和坎卦的相交,既有益處也有害處;如果進入木火相生的狀態,就要防火防炎。坤卦和艮卦雖然喜歡溫暖,但過度就會導致枯乾。

坎卦是木的本源,與震卦和巽卦相得益彰;如果遇到土卦,就會相剋,這是一種最不好的情況。金卦和水卦原本是同類,但如果發生異常變化,就會導致燥濕不調。

坤艮居中,怕逢東旺;若當乾兌,稍見安然。此雖以卦象而測病情,以坎離而分水火;惟是坎本屬水而陽居乎中,離本屬火而陰藏乎內。故北方水地,一反存焉;南是火鄉,二偏居上;東方陽木,八在其中;西是陰金,九當其位。可見離陽屬火,半為假熱難猜;坎水是陰,豈盡真寒易識?云從龍,風從虎,消長之機;水流濕,火就燥,死生之竅。倘知逆順堪憂,須識假真顛倒。

白話文:

現代

乾坤卦在中間,怕遇到東方太旺盛的情形;如果在乾兌卦中,則會稍微安穩一些。雖然這是通過卦象來預測病情,通過坎離卦來區分水火;但是由於坎卦本來屬水,卻有陽氣居中,離卦本來屬火,卻有陰氣藏於內。所以北方是水地,卻有陽氣存在;南方是火鄉,卻有陰氣在上;東方是陽木,有八卦在其中;西方是陰金,有九卦當其位。可見離卦的陽氣屬火,一半是虛火難以分辨;坎卦的水氣屬陰,難道全部是真寒容易識別?雲氣隨著龍,風隨著虎,這都是消長變化的規律;水往低處流,濕潤的地方,火趨向高處,乾燥的地方,這是生死消長的奧妙。如果知道逆順之理令人擔憂,就需要懂得真假顛倒的道理。

是以事變之多,譬諸人面,麵人人殊,而天下之面皆相殊,古今之面無不殊。人面之殊,即如人心之殊,人心之殊,所以人病亦皆殊,此疾患之生,有不可以數計。今姑舉其大綱,而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,神而明之,存乎人耳。然神莫神於易,易莫易於醫,欲該醫易,理只陰陽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事物變化繁多,就像人臉一樣,個人的面容各不相同,而天底下所有人的面容都不一樣,古今以來的人臉也各不相同。面容各異,就像人的心智各異,心智各異,所以人的疾病也各不相同,由此產生的疾病難以悉數。現在姑且舉出其主要的綱要,而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意思,意思也無法完全用言語表達,領悟其中的精髓,在於讀者自己。不過,沒有什麼比《易經》更深奧的,沒有什麼比醫學更容易懂的,想要精通醫學和《易經》,其原理只有陰陽。

故天下之萬聲,出於一闔一闢;天下之萬數,出於一偶一奇;天下之萬理,出於一動一靜;天下之萬象,出於一方一圓。方圓也,動靜也,奇偶也,闔闢也,總不出於一與二也。故曰天地形也,其交也以乾坤;乾坤不用,其交也以坎離;坎離之道,曰陰曰陽而盡之。然合而言之,則陰以陽為主,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世間所有聲音都來自於一開一合;世間所有的數字都來自於一偶一奇;世間所有的道理都來自於一動一靜;世間所有的萬物都來自於一方一圓。方圓、動靜、奇偶、開合,都離不開「一」和「二」。因此說,天地形成於乾坤的交會;乾坤不用時,則交會於坎離;坎離之道,包括陰陽而窮盡萬物。但是總的來說,陰以陽為主,而天地間最大的德行是生。

夫生也者,陽也,奇也,一也,丹也。易有萬象,而欲以一字統之者,曰陽而已矣;生死事大,而欲以一字蔽之者,亦曰陽而已矣。雖曰陽為陰偶而乾陽健運,陰為陽基而坤靜常寧;然坤之所以得寧者,何莫非乾陽之所為?故曰如艮其止,止是靜,所以止之便是動。是以陰性雖狡,未嘗不聽命乎陽,而因其強弱以為進退也。

白話文:

生命是由陽氣所產生,它獨特、完整、純粹。在萬物之中,若要用一個字來概括,那就是「陽」。生死是人生大事,若要用一個字來涵蓋,那也是「陽」。雖然說陽氣與陰氣對應,但陽氣運行旺盛,陰氣則是陽氣的基礎,坤卦象徵著平靜安寧。然而,坤卦之所以能平靜安寧,難道不是因為乾陽的運作嗎?所以說,即使艮卦象徵停止,但停止本身就是一種靜止,而促使停止的正是運動。因此,儘管陰性狡猾,但總會聽命於陽性,並根據陽性的強弱而進退。

所以元貫四德,春貫四時,而天地之道,陽常盈,陰常虧,以為萬物生生之本,此先天造化之自然也。惟是陽如君子,陰如小人。君子則正大光明,獨立不倚而留之難;小人則乘釁伺隙,無所不為而進之易。安得春光長不去,君子長不死?惜乎哉!陽盛必變,逝者如斯。故日中則昃,月盈則虧,亦象夫陽一而陰二,反覺陰多於陽,所以治世少而亂世多,君子少而小人多,期頤少而夭折多,此後天人慾之日滋也。是以持滿捧盈,君子懼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元德貫穿四種美德,春天貫穿四季,而天地之道則為陽氣旺盛,陰氣消退,作為萬物生長的根源,這是先天造化自然形成的。只不過陽氣就像君子,陰氣就像小人。君子正直光明,獨立不依靠,容易保持;小人則乘機尋找空隙,無所不用其極,容易得逞。怎麼才能讓春光長駐,君子永世長存?令人遺憾的是!陽氣旺盛必生變化,時間流逝如水。因此,太陽中午會西沉,月亮盈滿會消退,這也反映了陽氣是一而陰氣是二,反而讓人感覺陰氣多於陽氣,所以太平時期少而動亂時期多,君子少而小人多,長壽的人少而夭折的人多,這是後天人慾日益增長的緣故。因此,對於滿盈,君子會感到恐懼。

故聖人作易,至於消長之際,淑慝之分,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,非故惡夫陰也,亦畏其敗壞陽德,而戕伐乎乾坤之生意耳。以故一陰之生,譬如一賊,履霜堅冰至,貴在謹乎微,此誠醫學之綱領,生命之樞機也。是以易之為書,一言一字,皆藏醫學之指南;一象一爻,咸寓尊生之心鑑。

白話文:

因此古代聖人在制定《周易》時,對於陰陽轉化的臨界點以及善惡的界限,始終把握扶助陽氣、壓制陰氣的原則。並不是討厭陰氣,而是擔心它會破壞陽氣的德性,損害天地萬物的生機。所以,當陰氣初生時,就像一個盜賊出現,千里之堤毀於蟻穴,貴在提早預防。這真是醫學的根本原則,也是養生保命的關鍵所在。因此,《周易》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字都蘊藏著醫學的指導方針;每一個象數、每一個爻位都體現了珍惜生命的智慧。

故聖人立象以盡意,設卦以盡情偽,繫辭焉以盡言,變而通之以盡利,鼓之舞之以盡神,雖不言醫而義盡其中矣。故天之變化,觀易可見;人之情狀,於象可驗;病之陰陽,有法可按。麗於形者,不能無偶;施於色者,不能無辨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聖人創造了卦象來表達意象,設立了八卦來揭示情感和動機,繫上辭語來傳達完整的意思,變通這些元素來滿足利益,鼓動和舞動它們來激發精神,雖然沒有明確提到醫學,但其中的道理已涵蓋其中。所以,天體的變化,從易經中可以觀察到;人的情感狀態,從卦象中可以驗證;疾病的陰陽屬性,有相應的法則可以遵循。表現在身體上的徵象,一定會有相應的變化相伴;反映在顏色上的變化,一定有不同的辨別方法。

是以君子將有為也,察之以理,其應如向,神以知來,知以藏往,參伍以變,錯綜其數,通其變,極其數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非天下之至精至神,其孰能與於此?與於此者,大其道以合天地,廓其心以合至真,融其氣以生萬物,和其神以接兆民。是謂得天地之綱,知陰陽之房,見精神之窟,搜隱秘之藏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打算做成某件事,他會仔細分析其中的道理,他的應對就像射箭一樣準確,神明會助他預知未來,知識讓他記住過去,他能夠靈活變通,錯綜複雜的變化中把握規律,通達事物的變化,窮究事物的奧祕,外表雖然平靜不動,但心有所感便能通曉天下萬事萬物。除了天地之間最精緻、最神妙的,又有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?達到這種境界的人,擴大自己的思想與天地相合,廣闊自己的胸懷與真理相合,融洽自己的氣息與萬物相生,和諧自己的精神與百姓相通。這便是掌握了天地的綱領,瞭解了陰陽的規律,洞察了精神的奧祕,探尋了隱祕的寶藏。

然而易天地之易誠難,未敢曰斡旋造化;易身心之易還易,豈不可變理陰陽?故以易之變化參乎醫,則有象莫非醫,醫盡迴天之造化;以醫之運用贊乎易,則一身都是易,易真系我之安危。予故曰易具醫之理,醫得易之用。

白話文:

然而,掌握天地間的變化規律是很難的,不敢說可以掌控造化;掌握身心的變化規律卻相對容易,難道不能通曉陰陽變化的道理嗎?因此,把易經的變化之道運用於醫學,則會發現萬物都與醫學有關,醫學包含了造化的奧妙;把醫學的運用運用於易經,則會發現人體本身就是易經的縮影,易經真正掌控著我們的健康與生命。所以,我說易經包含了醫學的原理,醫學運用的是易經的道理。

學醫不學易,必謂醫學無難,如斯而已也,抑孰知目視者有所不見,耳聽者有所不聞,終不免一曲之陋;知易不知醫,必謂易理深玄,渺茫難用也,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,畏飢者得羹不食,可惜了錯過此生。然則醫不可以無易,易不可以無醫,設能兼而有之,則易之變化出乎天,醫之運用由乎我。

白話文:

學習醫術而不學習《易經》,一定會以為醫學並不難,不過如此而已。難道不知你的眼睛所看到的未必能都看到,你的耳朵所聽到的未必能都聽到,最終難免會陷入片面的侷限之中。瞭解《易經》但不懂醫術,必定認為《易經》的道理太深奧,抽象難以應用。這不就像怕冷的人得到裘衣卻不穿,怕餓的人得到熱羹卻不喝嗎?實在可惜,錯過了這一生。所以,醫術不能沒有《易經》,《易經》不能沒有醫術。假設能夠同時具備二者,那麼《易經》的變化之道源自於自然,醫術的運用之道則由我掌握。

運一尋之木,轉萬斛之舟;撥一寸之機,發千鈞之弩。為虛為實者易之,為寒為熱者易之,為剛為柔者易之,為動為靜者易之,高下者易其升降,表裡者易其浮沉,緩急者易其先後,逆順者易其假真。知機之道者,機觸於目,神應於心,無能見有,實能見虛,前知所向,後知所居。

白話文:

用一根一尺長的木頭,就可以轉動承載萬斛糧食的船隻;撥動一寸長的機關,就可以發射數千斤重的弓弩。虛實可以轉變,寒熱可以轉變,剛柔可以轉變,動靜可以轉變,高低可以轉變它的升降,表裡可以轉變它的浮沉,緩急可以轉變它的先後,逆順可以轉變它的真假。懂得機變之道的人,機遇觸動他的眼睛,他的精神即刻反應,沒有的好像有了,真實的好像空無,預知何時會發生,再知它將會落腳何處。

故可以易危為安,易亂為治,易亡為存,易禍為福。致心於玄境,致身於壽域,氣數可以挽回,天地可以反復,固無往而非醫,亦無往而非易,易之與醫,寧有二哉?然而用易者所用在變,用醫者所用在宜。宜中有變,變即宜也;變中有宜,宜即變也。第恐求宜於變,則千變萬變,孰者為宜?求變於宜,則此宜彼宜,反滋多變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可以將危險轉化為安全,將混亂轉化為秩序,將死亡轉化為生存,將災禍轉化為福分。誠心追求深奧的境界,致力於延年益壽,氣運可以挽救,天地可以逆轉,所以沒有什麼不是醫術,也沒有什麼不是易理,易理和醫術難道是兩回事嗎?然而,應用易理的人著重於變化,應用醫術的人著重於適宜。適宜中有變化,變化就是適宜;變化中有適宜,適宜就是變化。只擔心如果在變化中追求適宜,那麼千變萬化,哪一種纔算是適宜?如果在適宜中追求變化,那麼這個適宜,那個適宜,反而會增加很多變化。

有善求者,能於棼雜中而獨知所歸,千萬中而獨握其一,斯真知醫易之要者矣。然而知歸知一,豈易言哉?余忽於孔子之言,有以得之,曰知止而後有定也。夫止即歸之根,一之極也。蓋病之止,止於生,功之止,止於成;惡之止,止於去;善之止,止於積。事之得失也必有際,際即止也;數之利鈍也必有垠,垠即止也。

白話文:

一名出色的醫生,能夠在複雜的病症中找出病根,在眾多的藥物中選出合適的一種。這就是真正掌握中醫要領的人。但是,知道病根和選對藥物並不容易,要怎麼才能做到呢?我從孔子的一句話中得到啟發,那就是「知道極限,纔能有明確的目標」。

「止」就是病根,也是極限。所謂病的「止」,就是停止於生機;功的「止」,就是停止於成功;惡的「止」,就是停止於祛除;善的「止」,就是停止於積累。事物的成敗都有界限,界限就是「止」;數量的增減也有限度,限度就是「止」。

至若一動一靜,一語一默之間,無不皆有所止。止之所在,即理之窟也,即化之基也,即不二之門也。能知止所,有不定乎?既定矣,有不靜乎?既靜矣,有不安乎?既安矣,有不慮乎?既慮矣,有不得乎?所得者何?得諸易即得其變,得諸醫即得其宜。然則得由乎慮,而慮由乎止。

白話文:

而至於一個動作一個安靜狀態,說出一句話或保持沉默之間,沒有一刻不包含著「止」。「止」的存在所在,也就是道理的深處,是萬物變化發展的基礎,也是通往不二之門的入口。如果能知道「止」所在,那麼會不穩定的嗎?既已穩定了,會不平靜嗎?既已平靜了,會不安心嗎?既已安心了,會不考慮嗎?既已考慮了,會不得其解嗎?得到的是什麼?從周易中得到就能得其變通,從醫學中得到就能得其適宜。既然如此,得到是從考慮而來的,而考慮又來自於「止」。

所謂止者,意有在而言難達也,姑擬其近似者曰:易有不易之易,宜有不疑之宜,即止所也。又擬之曰:必先於不搖不動處,立定腳根;然後於無二無三處,認斯真一,亦止所也。夫止為得之本,得是止之末;得之生意萌乎止,止之實效歸於得。觀孟子曰:不動心。邵堯夫不語禪曰:請觀風急天寒夜,誰是當門定腳人?此二子之功夫,謂不從止處得來耶?止之為義,神哉至矣!是誠醫易之門路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止」,是指心有所繫而不通達。姑且以一個近似的意思來說明:「易」中有「不易之易」,「宜」中有「不疑之宜」,這就是「止」之所在。又有一種說法是:「止」必須先於不動不動的地方立定腳根,然後於「無二無三」的地方認定這個真實的「一」,這也是「止」之所在。「止」是獲得的根本,「得」是「止」的結果,「得」的意念源自「止」,「止」的實效歸於「得」。看孟子說:不動心。又看《參同契》說:請看風急天寒的夜晚,誰是當門定腳的人?這兩個人的功夫,難道不是從「止」處得來的嗎?「止」的意義,神妙至極!這真誠是醫學易經的門路啊。

有能知此,則福胎於禍者,何禍不消?危生於安者,何危不卻?夫是之調養生主,何不可也?夫是之謂醫國手,亦何不可也?又豈特以一匕之濟,足云醫易之義哉?!嗟呼!聖賢之心,千古一貫;樂吾斯道,仁愛無窮。秘發鬼神,二豎奚從逃遁?玄同天地,六宮焉有西東?醉造化於虛靈,美壺中之日月;運陰陽於掌握,滴指上之陽春。至精至微,蒙聖人之教誨;其得其失,由自己之惰勤。

白話文:

若能領會此理,那麼禍患從何而來,又如何不能消除?危難從安樂中產生,又如何不能避開?這種養生的道理,難道不能實行嗎?這纔是稱得上醫術高明的人,難道不能這樣嗎?又豈止是憑藉一劑湯藥就能濟世救人,充分體現了醫學的奧妙!唉!聖賢的心境,千古如一;樂於鑽研此道,仁慈之心無窮無盡。揭示鬼神之祕,邪魔外道何處可逃?妙合天地玄機,六宮之中又何分東西?寄情於虛靈超然,欣賞壺中日月之美;掌控陰陽於掌握之間,指尖湧動春陽之氣。最精微奧妙的醫理,蘊含著聖人的教誨;領會與否,則取決於自身的勤奮與懈怠。

五十學易,詎云已晚?一朝聞道,立證羲黃。即道即心,誰無先覺;余雖不敏,猶企醫王。因爾重申其義曰: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,亦冀夫掖斯道之門牆。謹紀夫著論之歲月,則皇明之萬曆,壬子之一陽。

白話文:

五十歲學習《易經》,難道已經太遲了嗎?一旦明悟大道,就能立證伏羲、軒轅的醫學精華。大道與心性相合,誰沒有先天的靈知;我雖愚笨,依然仰慕醫學聖賢。因此重新闡明其義理:「不懂《易經》不足以稱醫」,也希望替《易經》開路。謹記著述的年代,是明朝萬曆壬子年的一陽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