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 (4)
卷十 (4)
1. 奇俞類集
河口,千金翼云:狂走驚癇,灸河口五十壯。在手腕後陷中動脈,此與陽明同也。(按此當是手陽明陽谿之次。)
肘尖,千金翼云:治腸癰,屈兩肘尖頭骨,各灸百壯,則下膿血者愈。又云正灸肘頭銳骨。
膝眼,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。刺五分,禁灸。
主治膝冷痛不已。昔有人膝痛灸此,遂致不起,以禁灸也。玉龍賦云:兼髖骨,治腳腿重痛。
髖骨,在膝蓋上,梁丘旁外開一寸。
主治兩腳膝紅腫痛,寒濕走注,白虎歷節風痛,腿丫風痛,舉動不得。
風市,在膝上七寸,外側兩筋間。又取法,令正身平立,直垂兩手著腿,當中指頭盡處陷中是穴。針五分,灸三、五壯。千金云:病輕者不可減百壯,重者灸五、六百壯。
主治腰腿痠痛,足脛麻頑,腳氣起坐艱難,先瀉後補,風痛先補後瀉,此風痹冷痛之要穴。玉龍賦云:兼陰市,能驅腿腳之乏力。神農經云:治偏風半身不遂,兩腳疼痛,灸二十一壯。
交儀穴,千金云:婦人漏下赤白,月水不利,灸交儀穴。在內踝上五寸。
營池四穴,千金云:婦人下血漏赤白,灸營池四穴三十壯。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上脈,一名陰陽。
漏陰穴,千金云:婦人漏下赤白,四肢酸削,灸漏陰三十壯。穴在內踝下五分,微動脈上。
足太陰、太陽穴,千金云:婦人逆產足先出,刺足太陰入三分,足入乃出針。穴在內踝後白肉際,骨陷宛宛中。又胞衣不出,刺足太陽入四分。在外踝後一寸宛宛中。(按此或即崑崙穴。)
足踝,千金云:小兒重舌,灸左足踝上七壯。又云:灸兩足外踝上三壯。又治齒疼,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上七壯。又治轉筋十指拘攣,灸足外踝骨上七壯。又治反胃吐食,灸內踝下稍斜向前有穴,三壯。外臺秘要云:向前一指。又治諸惡漏中冷瘜肉出,灸足內踝上各三壯,二年六壯。
外踝尖,在外踝尖上三寸。
主治外轉筋,可灸七壯,或刺出血。
踝尖,在足內踝尖上。
主治下牙痛,內廉轉筋,腳氣寒熱,灸七壯,或針出血。
內崑崙,在足內踝後陷中。
主治轉筋,刺入六分,氣至瀉之。
承命,在內踝後,上行三寸動脈中。
主治狂邪驚癇,灸三十壯。一曰七壯。
足踵,主治霍亂轉筋,灸湧泉三七壯;如不止,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,立愈。
陰陽穴,在足拇指下,屈里表頭白肉際。
主治婦人下漏赤白,注泄,灸隨年壯,三報之。
足大指橫文穴,三毛中。
千金翼云:治卒中惡,悶熱毒欲死,灸足大指橫文,隨年為壯。又治陰腫欲潰困憊,灸大拇指本節橫文中五壯。一曰隨年壯。又治㿗卵疝氣,灸足大指本節間三壯。又治㿗疝,灸足大指內側,去端一寸白肉際,隨年壯,甚驗。若雙㿗,灸兩處。又治㿗疝,卵腫如瓜,入腹欲死,灸足大指下橫文中,隨年壯,即腫邊灸之,神驗。
白話文:
河口穴
《千金翼》記載,治療狂躁亂跑、驚恐抽搐等症狀,可灸河口穴五十壯。這個穴位在手腕後方的凹陷處,摸得到動脈跳動的地方,位置和手陽明經脈相同。(註:這裡指的應該是手陽明經的陽谿穴的附近。)
肘尖穴
《千金翼》記載,治療腸癰,可將兩手彎曲,找到肘尖的骨頭處,各灸一百壯,就能使膿血排出而痊癒。又說,可直接灸肘尖的尖銳骨頭處。
膝眼穴
膝眼穴在膝蓋骨下方兩側的凹陷處。針刺可刺入五分深,但禁止用灸。主要治療膝蓋冰冷疼痛。以前有人因為膝蓋痛灸了這個穴位,結果導致病情加重而無法痊癒,就是因為這個穴位不宜用灸。《玉龍賦》記載,這個穴位與髖骨穴一起使用,可治療腿腳沉重疼痛。
髖骨穴
髖骨穴在膝蓋上方,梁丘穴向外一寸的位置。主要治療兩腳膝蓋紅腫疼痛、寒濕在體內遊走導致的疼痛、白虎歷節風痛(關節疼痛)、腿部肌肉疼痛,導致活動困難。
風市穴
風市穴在膝蓋上方七寸處,大腿外側兩條肌肉之間。另一種取穴方法是,讓人站直,雙手自然下垂,中指指尖所指之處的凹陷就是此穴。針刺可刺入五分深,灸三至五壯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病情輕者至少灸一百壯,病情重者可灸五、六百壯。主要治療腰腿痠痛、足部麻木、腳氣導致起坐困難。此穴治療風痛時,要先補後瀉;治療風痹寒冷疼痛時,要先瀉後補。此穴是治療風痹冷痛的重要穴位。《玉龍賦》記載,風市穴與陰市穴合用,能驅除腿腳無力的症狀。《神農經》記載,可治療半身不遂、雙腳疼痛,灸二十一壯。
交儀穴
《千金方》記載,婦女赤白帶下、月經不順,可灸交儀穴。此穴在內踝上方五寸處。
營池四穴
《千金方》記載,婦女下體出血、赤白帶下,可灸營池四穴三十壯。此穴在內踝前後兩側的動脈上,又名陰陽穴。
漏陰穴
《千金方》記載,婦女赤白帶下、四肢無力,可灸漏陰穴三十壯。此穴在內踝下方五分處,在有微弱動脈跳動的地方。
足太陰、太陽穴
《千金方》記載,婦女生產時胎位不正,腳先出來,可刺足太陰穴三分深,腳就能順利出來。此穴在內踝後方的紅白肉交界處,骨頭凹陷的地方。又說,如果胎盤不下,可刺足太陽穴四分深,此穴在外踝後方一寸凹陷處。(註:這裡指的可能是崑崙穴。)
足踝穴
《千金方》記載,小兒重舌(舌頭腫大),可灸左腳踝上七壯。又說,可灸兩腳外踝上三壯。又說,治療牙痛,可灸外踝上高骨前方,與動脈交會處七壯。又說,治療轉筋導致手指僵硬,可灸足外踝骨上方七壯。又說,治療反胃嘔吐,可灸內踝下方稍向前傾斜的穴位三壯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此穴在向前一指的位置。又說,治療各種惡性漏症、冷症、息肉,可灸足內踝上方各三壯,兩年灸六壯。
外踝尖穴
外踝尖穴在外踝尖上方三寸處。主要治療外側轉筋,可灸七壯,或針刺出血。
踝尖穴
踝尖穴在足內踝尖上方。主要治療下牙痛、內側轉筋、腳氣寒熱,可灸七壯,或針刺出血。
內崑崙穴
內崑崙穴在足內踝後方的凹陷處。主要治療轉筋,針刺入六分深,氣至時瀉之。
承命穴
承命穴在內踝後方,向上三寸,動脈跳動的地方。主要治療癲狂、邪祟、驚嚇抽搐,可灸三十壯。另有一說灸七壯。
足踵穴
足踵穴主要治療霍亂轉筋,可灸湧泉穴三七壯,若仍無法止痛,可灸腳後跟,筋脈聚集處的紅白肉交界處七壯,即可立即見效。
陰陽穴
陰陽穴在足大拇指下方,彎曲時內外側交界處的紅白肉交界處。主要治療婦女下體出血、赤白帶下、腹瀉,可灸與年齡相同的壯數,灸三次。
足大指橫紋穴
足大指橫紋穴在腳大拇指指腹橫紋的三根毛髮中間。
《千金翼》記載,治療突然昏倒、胸悶發熱、中毒瀕死,可灸足大指橫紋穴,灸與年齡相同的壯數。又說,治療陰囊腫脹潰爛、身體虛弱,可灸腳大拇指本節橫紋中五壯。另有一說灸與年齡相同的壯數。又說,治療睾丸疝氣,可灸腳大拇指本節間三壯。又說,治療疝氣,可灸腳大拇指內側,距離指端一寸的紅白肉交界處,灸與年齡相同的壯數,效果顯著。若是雙側疝氣,則兩處皆灸。又說,治療睾丸腫大如瓜,腹痛瀕死,可灸腳大拇指下方橫紋中,灸與年齡相同的壯數,可直接在腫脹處灸,效果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