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二 (10)
類經附翼卷二 (10)
1. 黃鐘生衡
衡曰平衡,謂欲得其平也。此器有小有大,總名曰衡,小者曰等,大者曰秤,古文作稱。(稱去聲。)
虞書曰律度量衡,言衡不言權;論語曰謹權量,言權不言衡。蓋權衡合德而相須為用,舉其一則可以互見矣。吳韋氏曰:衡有斤兩之數,生於黃鐘。黃鐘之管,容秬黍千二百粒,是為一龠,二龠為合,合重一兩,故律度量衡,於是乎生,而三代之制,權衡之起,信乎出於律矣。
夫一龠所容千二百黍之重,是為半合,即古之半兩也;兩龠所容,三千四百黍之重,是為一合,即古之一兩也。然則一升之重為十兩,一斗之重為百兩,一斛之重為千兩矣。故一斤之重為一升六合,一均之重乃四斗八升,一石之重乃一斛九斗二升也。權量相合,未有得其量而不得其權者。
今考羊頭山秬黍,以時制等子秤之,其中者百粒得二分五釐整,積至兩龠二千四百粒,秤重六錢。可見今之六錢為古一兩,今之六斤為古十斤,其餘可以類推,大率古之於今,乃五分之三耳,先儒以為三分之一非也。置今求古則用六歸,以古求今則用六因。求度量亦如之,但率法不同耳。
度以八為率,今之八寸,即古之一尺;量以三為率,今之三斗,即古一斛;權以六為率,今之六錢,即古一兩也。凡度量衡,以今求古,皆置今為實而用歸,以古求今,皆置古為實而用因,則得之矣。
白話文:
黃鐘生衡
衡的意思是平衡,指的是想要達到平衡的狀態。衡器有大有小,總稱之為衡,小的稱為等,大的稱為秤,古文寫作「稱」(讀去聲)。
《尚書》說:「律、度、量、衡」,只提到衡,沒有提到權;《論語》說:「謹權量」,只提到權,沒有提到衡。這是因為權和衡的道理相通,互相依存,提到其中一個就能知道另一個。吳氏韋氏說:衡器的斤兩數值,起源於黃鐘。黃鐘的音律管,可以容納一千二百粒秬黍,這是一龠;兩龠為一合,一合重一兩,所以律、度、量、衡由此產生,三代的權衡制度,的確是起源於音律。
一龠容納一千二百粒秬黍的重量,是半合,也就是古代的半兩;兩龠容納兩千四百粒秬黍的重量,是一合,也就是古代的一兩。那麼,一升的重量是十兩,一斗的重量是百兩,一斛的重量是千兩。所以一斤的重量是一升六合,一均的重量是四斗八升,一石的重量是一斛九斗二升。權和量是互相配合的,沒有得到重量卻得不到容量的情況。
現在考證羊頭山的秬黍,用現代的等子和秤來測量,其中一百粒的重量正好是二分五釐,兩龠共兩千四百粒,秤重六錢。由此可見,現在的六錢相當於古代的一兩,現在的六斤相當於古代的十斤,其他的可以以此類推,總體來說,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相比,大約是三分之五的比例,以前學者認為是三分之一,是不對的。如果要由現代推算古代,就用六除;如果要由古代推算現代,就用六乘。推算度量也是一樣的,只是比例不同而已。
長度的比例以八為準,現在的八寸等於古代的一尺;容量的比例以三為準,現在的三斗等於古代的一斛;重量的比例以六為準,現在的六錢等於古代的一兩。總之,度量衡的換算,如果由現代推算古代,就將現代的數值設為實數然後用除法;如果由古代推算現代,就將古代的數值設為實數然後用乘法,這樣就能得到結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