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 (6)
卷十 (6)
1. 奇俞類集
此是先師真妙訣,猖狂惡鬼走無蹤。
扁鵲曰:百邪所病者,針有十三穴。凡刺之法,先從鬼宮起,次針鬼信,便至鬼壘,又至鬼心,不必盡針,止五六穴,即可知矣。……男從左起針,女從右起針。若數處不言,便當遍刺,依訣而行之。
〔崔氏四花六穴〕
凡男婦五勞七傷,氣血虛損,骨蒸潮熱,咳嗽痰喘,五心煩熱,四肢困倦,羸弱等證,並皆治之。
第一次先取二穴,令患人平身正立,取一細繩約長三四尺者,蠟之勿令伸縮,乃以繩頭與男左女右足大拇指端比齊,令其順腳心,至後跟踏定,卻引繩向後,從足跟足肚貼肉直上,比至膝灣曲膕中大橫文截斷,次令病者平身正坐,解發分頂,中露頭縫,取所比蠟繩,一頭齊鼻端按定,引繩向上,循頭縫項背,貼肉垂下至繩頭盡處,以墨記之。(此非灸穴。
)別又取一小繩,令患者合口,將繩雙摺,自鼻柱根按定,左右分開,比至兩口角加人字樣截斷,卻將此繩展直取中,橫加於前記脊背中墨點之上,其兩邊繩頭盡處,以墨記之,此第一次應灸二穴,名曰患門。
上法若婦人足小者,難以為則,當取右臂自肩髃穴起,以墨點記,伸手引繩向下,比至中指端截斷,以代量足之法,庶乎得宜。
第二次取二穴,令患人平身正坐,稍縮臂膊,取一蠟繩繞項後向前雙垂頭與鳩尾尖齊,雙頭一齊截斷,卻翻繩頭向後,將此繩中折處正按結喉上,其繩頭下垂脊間處,以墨記之。(此非灸穴。)又取一小繩,令患人合口,橫量齊兩吻截斷,還加於脊上墨點處,橫量如前法,於兩頭盡處點記之,此是第二次應灸兩穴,即四花之左右二穴也。
前共四穴,同時灸之,初灸七壯,或二七、三七壯,以至百壯為妙。俟灸瘡將瘥,或火瘡發時,又依後法灸二穴。
後次取二穴,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繩,於第二次脊間墨點處,對中直放,務令上下相停,於繩頭盡處以墨記之,此是灸穴,即四花之上下二穴也。
上共六穴,宜擇離日火日灸之,灸後百日內,宜慎房勞思慮,飲食應時,寒暑得中,將養調護。若瘡愈後,仍覺未瘥,依前再灸,無不愈者,故云累灸至百壯。但脊骨上兩穴不宜多灸,凡一次只可三五壯,多則恐人倦怠。若灸此六穴,亦宜灸足三里瀉火方妙。
愚按前法,灸脊旁四穴,上二穴近五椎,心俞也;下二穴近九椎,肝俞也。崔知悌不指穴名,而但立取法,蓋欲人之易曉耳。然稽之脊背穴法,則太陽二行者,當去脊中各開二寸,方得正脈,乃可獲效,用者仍宜審之。
〔騎竹馬灸法〕
主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,婦人乳癰,皆可治之。
量法,用薄篾一條,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,自尺澤穴橫文起,比至中指端,齊肉盡處,截斷為則。卻用竹槓一條,令病者脫去上衣,正身騎定,使兩人前後槓起,令病人腳不著地,仍令二人扶之,勿使傴僂搖動。卻將前所量篾,從竹槓坐處尾骶骨下,著槓比起,貼脊直上,至篾盡處點記之,此是取中,非灸穴也。
白話文:
這是先師傳下來的真正奧妙訣竅,能夠讓猖狂的惡鬼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扁鵲說:「各種邪氣引起的疾病,可以用針刺十三個穴位來治療。針刺的方法是,先從鬼宮穴開始,接著刺鬼信穴,然後到鬼壘穴,最後到鬼心穴。不必全部都針刺,只要針刺五六個穴位,就可以知道效果了。男子從左邊開始針刺,女子則從右邊開始。如果刺了幾個穴位都沒有反應,就應該全部穴位都刺一遍,按照訣竅執行。」
[崔氏四花六穴]
無論男女,凡是患有五勞七傷、氣血虛損、骨蒸潮熱、咳嗽痰喘、五心煩熱、四肢困倦、身體虛弱等症狀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。
第一次先取兩個穴位,讓病人站直身體,拿一根約三四尺長的細繩,用蠟塗過使其不會伸縮。將繩子一端對齊男性的左腳或女性的右腳大拇指尖,沿著腳心,一直到腳後跟處固定。然後將繩子往上,從腳後跟、腳肚緊貼皮膚向上延伸,比到膝蓋後面的彎曲處(膕窩)的橫紋處截斷。接著讓病人坐正,解開頭髮,露出頭頂的髮縫。拿出剛才用蠟塗過的繩子,一端對齊鼻尖按住,沿著頭頂的髮縫、後頸、背部緊貼皮膚向下延伸,到繩子末端的位置用墨水標記。(這個點不是灸穴。)
另外取一小段繩子,讓病人合上嘴巴,將繩子對摺,一端對齊鼻柱根部按住,左右分開,比到兩側嘴角,呈人字形截斷。然後將繩子展開拉直,取中點,橫放在先前在背部標記的墨點之上,兩邊繩頭末端的位置用墨水標記,這就是第一次應該灸的兩個穴位,稱為「患門」。
如果婦女腳比較小,用上述方法量取可能會有誤差,應該改為量右手臂,從肩膀的肩髃穴開始用墨點標記,手臂向下伸直,用繩子比到中指尖端截斷,用來代替量腳的方法,這樣比較準確。
第二次取兩個穴位,讓病人坐正,手臂稍微收縮,拿一根蠟繩,繞過後頸,兩端向前垂下,與胸骨下端的鳩尾穴尖端齊平,將兩端一起截斷。然後將繩子的兩端翻轉向後,把繩子的中點對準喉結按住,繩子末端垂在背部的位置用墨水標記。(這個點不是灸穴。)另外取一小段繩子,讓病人合上嘴巴,橫量兩側嘴角截斷,再把繩子橫放在先前背部墨點處,用相同的方法在兩端末端位置標記,這就是第二次應該灸的兩個穴位,也就是四花穴的左右兩側穴位。
前面總共四個穴位,同時灸,一開始灸七壯,或十四壯、二十一壯,甚至灸到一百壯效果最好。等到灸瘡快要癒合,或出現灸瘡時,再按照後面的方法灸另外兩個穴位。
最後一次取兩個穴位,用第二次量取嘴角長度的短繩,在第二次標記的背部墨點處,對準中點垂直放下,務必讓上下對稱,在繩子末端位置用墨水標記,這就是灸穴,也就是四花穴的上下兩個穴位。
以上總共六個穴位,最好選擇陽光明媚的日子或火日進行艾灸。艾灸後一百天內,應該避免房事和思慮過度,飲食要規律,注意保暖和避免過熱,好好休養和調理。如果灸瘡癒合後,仍然覺得沒有痊癒,可以再次按照前面的方法灸,沒有不好的,所以說要多次艾灸直到一百壯。但是背部脊椎上的兩個穴位不宜多灸,每次最多只能灸三到五壯,灸多了會讓人感到疲倦。艾灸這六個穴位的時候,也應該灸足三里穴來瀉火,這樣效果更好。
我認為,前面提到的方法灸背部旁邊的四個穴位,上面兩個穴位靠近第五椎,是心俞穴;下面兩個穴位靠近第九椎,是肝俞穴。崔知悌沒有直接指出穴位名稱,只是說明取穴的方法,大概是想讓大家容易理解。但是如果對照背部穴位,就知道太陽經的穴位,應該距離脊椎中心各開二寸,這樣才能取到正確的穴位,才能有效,使用這個方法的人還是應該仔細考慮。
[騎竹馬灸法]
主要治療各種癰疽、惡瘡、發背,以及婦女的乳癰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。
測量方法,用一條薄竹篾,從男性的左手或女性的右手手腕處的尺澤穴橫紋開始,比到中指尖,在緊貼皮膚末端的位置截斷。然後用一根竹竿,讓病人脫去上衣,正面騎在竹竿上,讓兩個人前後抬起竹竿,讓病人腳不著地,再讓兩個人扶住病人,不要讓病人彎腰或搖晃。接著將剛剛量好的竹篾,從竹竿坐的位置尾椎骨下方開始,緊貼竹竿往上比,直到竹篾末端的位置用墨水標記,這個位置是取穴的中點,但不是灸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