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足太陽膀胱經穴
主治偏風半身不遂,食噎積結寒熱,心氣悶亂,煩滿恍惚,心驚汗不出,中風偃臥不得,冒絕發癇悲泣,嘔吐咳血,發狂健忘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五臟俞同。
神農經云:小兒氣不足者,數歲不能語,可灸五壯,艾炷如麥粒。
玉龍賦云:兼腎俞,治腰腎虛乏之夢遺。
百證賦云:兼神道,治風癇常發自寧。
捷徑云:治憂噎。
一傳主療心虛遺精盜汗補之。
膈俞,在七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。為血之會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一云灸至百壯。
主治心痛周痹,膈胃寒痰暴痛,心滿氣急,吐食反胃,痃癖五積,氣塊血塊,咳逆,四肢腫痛,怠惰嗜臥,骨蒸喉痹,熱病汗不出,食不下,腹脅脹滿。此血會也,諸血病者,皆宜灸之,如吐血衄血不已,虛損昏暈,血熱妄行,心肺二經嘔血,臟毒便血不止。
千金云:臚脹脅腹滿,灸百壯,三報之。又治吐逆不得食,今日食,明日吐,灸百壯。
肝俞,在九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。刺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素問曰:刺中肝,五日死。
主治氣短咳血多怒,脅肋滿悶,咳引兩脅脊背急痛,不得息,轉側難,反折上視,驚狂鼽衄,眩暈痛循眉頭,黃疸鼻酸,熱病後目中出淚,眼目諸疾,熱痛生翳,或熱病瘥後因食五辛患目,嘔血,或疝氣筋痙相引,轉筋入腹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五臟俞治同。
千金云:吐血酸削,灸百壯。又胸滿心腹積聚疼痛,灸百壯。又氣短不語,灸百壯。
玉龍賦云:目昏血溢,肝俞辨其虛實。
標幽賦云:兼命門,能使瞽者見秋毫。
百證賦云:兼少澤,可治攀睛。
一傳治氣痛項癧吐酸。
膽俞,在十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。刺五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素問曰:刺中膽,一日半死。
主治頭痛振寒汗不出,腋下腫,心腹脹滿,口乾苦,咽痛嘔吐翻胃食不下,骨蒸勞熱,目黃,胸脅痛不能轉側。
百證賦云:兼陽綱,可治目黃。
捷徑云:兼膈俞,治勞噎。
脾俞,在十一椎下,去脊中各二寸,正坐取之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素問云:刺中脾,十日死。
主治痃癖積聚,肋下滿,痃瘧寒熱,黃疸,腹脹痛,吐食不食,飲食不化,或食飲倍多,煩熱嗜臥,身日羸瘦,泄痢,善欠,體重四肢不收。此穴主瀉五臟之熱,與五臟俞同。
千金云:食不消化,泄痢不作肌膚,脹滿水腫,灸隨年壯,三報之。又虛勞尿血白濁,灸百壯。
百證賦云:兼聽宮,能祛心下之悲悽。又兼膀胱俞,治脾虛穀食不消。
捷徑云:治思噎食噎。
一傳治水腫鼓脹,氣滿泄瀉,年久不止,及久年積塊脹痛。
胃俞,在十二椎下,去脊中二寸,正坐取之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一曰灸隨年壯。
主治胃寒吐逆,翻胃霍亂,腹脹支滿,肌膚疲瘦,腸鳴腹痛不嗜食,脊痛筋攣,小兒羸瘦食少,不生肌肉,及小兒痢下赤白,秋末脫肛,肚疼不可忍,艾炷如大麥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穴
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半身不遂的偏癱,以及飲食哽噎、積食、寒熱交替、心氣鬱悶混亂、煩躁不安、精神恍惚、心悸、不出汗、中風臥床不起、昏厥、癲癇、悲傷哭泣、嘔吐、咳血、發狂、健忘等症狀。此穴主要用來瀉五臟的熱,與五臟俞穴的功效相同。
《神農經》說:小孩子氣虛,幾歲都不能說話,可以用艾灸五壯,艾炷大小像麥粒。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腎俞穴,可以治療腰腎虛弱引起的遺精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神道穴,可以治療風癇經常發作。
《捷徑》說:可以治療憂愁引起的哽噎。
《一傳》認為此穴主要治療心虛導致的遺精、盜汗,需要補益。
膈俞,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,往旁邊兩寸的地方,坐姿取穴。這裡是血的匯聚點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也有說要灸到一百壯的。
主要治療心痛、身體麻木、胸膈胃寒、突然疼痛、胸悶氣短、嘔吐、反胃、腹部積塊、血塊、咳嗽、四肢腫痛、身體疲勞愛睡覺、骨蒸潮熱、咽喉腫痛、熱病不出汗、食不下嚥、腹脅脹滿。這裡是血的匯聚點,各種血病都適合艾灸,如吐血、流鼻血不止,身體虛弱、昏迷、血熱妄行、心肺二經引起的嘔血、臟毒便血不止。
《千金方》說:腹部脹大、脅肋脹滿,灸一百壯,分三次灸完。又可以治療嘔吐、不能進食,今天吃了明天又吐出來的,灸一百壯。
肝俞,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,往旁邊兩寸的地方,坐姿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說:刺中肝俞穴,五天會死亡。
主要治療氣短、咳血、易怒、脅肋脹滿、咳嗽牽引兩側脅肋、背部疼痛、呼吸困難、難以翻身、眼睛上翻、驚恐狂躁、流鼻血、頭暈眼花、眉頭疼痛、黃疸、鼻子酸痛、熱病後眼睛流淚、各種眼疾、眼睛發熱疼痛、生翳、熱病痊癒後因吃辛辣食物而導致眼睛疾病、嘔血、疝氣、筋攣相引、抽筋入腹。此穴主要用來瀉五臟的熱,與五臟俞穴的功效相同。
《千金方》說:吐血、感覺酸蝕,灸一百壯。又說胸悶、心腹積聚疼痛,灸一百壯。又說氣短、不能說話,灸一百壯。
《玉龍賦》說:眼睛昏花、出血,要根據肝俞穴的虛實來辨證。
《標幽賦》說:配合命門穴,能讓失明的人看見細微的東西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少澤穴,可以治療翼狀胬肉。
《一傳》說可以治療氣痛、頸部淋巴結腫大、吐酸水。
膽俞,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,往旁邊兩寸的地方,坐姿取穴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說:刺中膽俞穴,一天半會死亡。
主要治療頭痛、發冷顫抖、不出汗、腋下腫脹、心腹脹滿、口乾口苦、咽喉疼痛、嘔吐、翻胃、食不下嚥、骨蒸勞熱、眼睛發黃、胸脅疼痛、難以翻身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陽綱穴,可以治療眼睛發黃。
《捷徑》說:配合膈俞穴,可以治療勞累引起的哽噎。
脾俞,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往旁邊各兩寸的地方,坐姿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《素問》說:刺中脾俞穴,十天會死亡。
主要治療腹部積塊、肋下脹滿、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、黃疸、腹脹疼痛、嘔吐、不思飲食、消化不良、或食慾過盛、煩熱愛睡覺、身體日益消瘦、腹瀉、容易打哈欠、身體沉重、四肢無力。此穴主要用來瀉五臟的熱,與五臟俞穴的功效相同。
《千金方》說:食物消化不良、腹瀉、肌肉消瘦、腹脹水腫,灸的次數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,分三次灸完。又可以治療虛勞、尿血、白濁,灸一百壯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聽宮穴,可以祛除心中悲傷。又配合膀胱俞穴,可以治療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。
《捷徑》說:可以治療思慮過度引起的哽噎和食物哽噎。
《一傳》說可以治療水腫、腹部脹大如鼓、氣滿腹瀉、長年不止,以及長年積聚的腫塊和脹痛。
胃俞,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,往旁邊兩寸的地方,坐姿取穴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也有說要灸的次數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。
主要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、翻胃、霍亂、腹脹支滿、肌肉消瘦、腸鳴腹痛、不思飲食、脊背疼痛、筋攣、小孩子消瘦、食量少、不長肌肉,以及小孩子腹瀉、拉紅白色便、秋季末期脫肛、肚子疼得厲害,可以用艾炷大小像大麥粒來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