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(3)

1. 厥逆

人中(灸七壯,或針入至齒妙。),膻中(二十一壯。),百會(暴厥逆泠。),氣海

一法以繩圍男左女右臂腕為則,將繩從大椎向下,度至脊中,繩頭盡處是穴,灸二十一壯。

〔屍厥卒倒氣脫〕

百會,人中,合谷,間使,氣海,關元

〔卒忤〕

肩井,巨闕

白話文:

厥逆

昏厥時,可灸人中七壯,或針刺人中直到牙齒處效果最佳。灸膻中二十一壯,暴厥逆寒邪入侵時灸百會穴。 氣海穴也可用。

另一方法:用繩子圍繞男性左臂、女性右臂手腕為準,將繩子從大椎穴向下沿脊柱量至繩子盡頭處,此處即為穴位,灸二十一壯。

屍厥(猝死,氣息已絕):

可用百會、人中、合谷、間使、氣海、關元等穴位施救。

卒忤(突然昏迷):

可用肩井、巨闕等穴位施救。

2. 傷寒

〔頭疼身熱〕

二間,合谷,神道,風池,期門,間使,足三里

〔汗不出〕

合谷,腕骨,通里,期門,足三里,復溜

〔發狂〕

百會,間使,復溜,陰谷,足三里

〔陰證〕

期門,間使,氣海,關元

〔聲啞〕

天突,期門,間使,合谷(刺。),太衝(刺。)

所謂開四關者,即合谷、太衝也。

〔耳聾〕

腎俞,偏歷,聽會

〔小便閉〕

陰谷,關元,陰陵泉

〔舌卷囊蜷〕

天突,廉泉,合谷,腎俞,復溜,然谷,血海

〔腹脹〕

太白,復溜,足三里

〔餘熱〕

曲池,間使,後谿

白話文:

頭痛發熱:按壓二間、合谷、神道、風池、期門、間使、足三里穴位。

不出汗:按壓合谷、腕骨、通里、期門、足三里、復溜穴位。

發狂:按壓百會、間使、復溜、陰谷、足三里穴位。

陰虛證:按壓期門、間使、氣海、關元穴位。

聲音嘶啞:按壓天突、期門、間使、合谷(針刺)、太衝(針刺)穴位。合谷穴和太衝穴合稱「四關」。

耳聾:按壓腎俞、偏歷、聽會穴位。

小便不通:按壓陰谷、關元、陰陵泉穴位。

舌頭捲縮:按壓天突、廉泉、合谷、腎俞、復溜、然谷、血海穴位。

腹部脹滿:按壓太白、復溜、足三里穴位。

餘熱未退:按壓曲池、間使、後谿穴位。

3. 虛癆

〔虛損注夏羸瘦〕

大椎,肺俞,膈俞,胃俞,三焦俞,腎俞,中脘,天樞,氣海(真氣不足。),足三里,三陰交,長強,崔氏四花六穴

一法,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魚間近內側大紋半指許,外與手陽明合谷相對處,按之極酸者是穴,此同長強,各灸七壯甚妙。

〔傳屍癆〕

第一代,蟲傷心,宜灸心俞穴,並上下如四花樣。第二代,灸肺俞四穴如前。第三代,灸肝俞四穴如前。第四代,灸厥陰俞四穴如前。第五代,灸腎俞四穴如前。第六代,灸三焦俞四穴如前。

此證五日輕,五日重,輕日其蟲大醉,方可灸。

一法,灸腰眼穴。(法在圖翼十卷。)

一法,凡取癆蟲,可於三椎骨上一穴,並膏肓二穴,各灸七壯,然後以飲食調理,方下取蟲等藥。

〔骨蒸寒熱夜熱〕

百勞,膏肓,肺俞,魄戶,脾俞,腎俞,四花穴,間使,足三里

〔虛怯飲食不化〕

膈俞,脾俞,胃俞,中脘,梁門,內關,天樞,足三里

〔多汗少力〕

大橫

〔盜汗〕

肺俞,復溜,譩譆(瘧多汗。)

〔下無痼冷〕,此腎與膀胱虛寒也,多灸愈妙。

腎俞,神闕,關元,氣海(陽脫。),三陰交

〔陰寒腹痛欲死〕

人有房事之後,或起居犯寒,以致臍腹痛極頻危者,急用大附子為末,唾和作餅如大錢厚,置臍上,以大艾炷灸之。如倉卒難得大附,只用生薑,或蔥白頭切片代之亦可。若藥餅焦熱,或以津唾和之,或另換之,直待灸至汗出體溫為止。或更於氣海、丹田、關元各灸二七壯,使陽氣內通,逼寒外出,手足溫暖,脈息起發,則陰消而陽復矣。

白話文:

虛癆

消瘦羸弱,體虛損傷。治療穴位:大椎、肺俞、膈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、中脘、天樞、氣海(真氣不足)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長強、崔氏四花六穴。另有一法,在手掌大拇指根部靠近內側大紋半指寬處,按壓極酸的穴位(與手陽明合谷相對),此穴與長強穴一同灸七壯,效果甚佳。

傳屍癆(肺結核)

分期治療:第一期,蟲傷心臟,灸心俞穴及其周圍四花穴;第二期,灸肺俞四穴;第三期,灸肝俞四穴;第四期,灸厥陰俞四穴;第五期,灸腎俞四穴;第六期,灸三焦俞四穴。此病五日輕五日重,輕症時(蟲體麻醉)方可灸治。另可灸腰眼穴(具體方法見圖翼十卷)。另有一法,灸三椎骨上的一穴位、膏肓穴(左右各一),各灸七壯,配合飲食調理,再服用驅蟲藥物。

骨蒸寒熱(夜間發熱)

治療穴位:百勞、膏肓、肺俞、魄戶、脾俞、腎俞、四花穴、間使、足三里。

虛弱飲食不消化

治療穴位:膈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梁門、內關、天樞、足三里。

多汗乏力

治療穴位:大橫。

盜汗

治療穴位:肺俞、復溜、譩譆(瘧疾伴多汗)。

下腹冰冷(下焦虛寒)

腎與膀胱虛寒,多灸為妙。治療穴位:腎俞、神闕、關元、氣海(陽氣虛脫)、三陰交。

陰寒腹痛欲死

房事後或受寒導致臍腹劇痛危急者,可用大附子研末,加唾液和成錢幣大小的藥餅,敷於臍上,用艾灸。如無大附子,可用生薑或蔥白切片代替。藥餅焦熱需更換或加唾液。灸至汗出體溫,或於氣海、丹田、關元各灸二七壯,使陽氣通暢,驅除寒邪,手足溫暖,脈息恢復,則陰寒消退,陽氣復甦。

4. 血證

〔吐血〕

百勞,肺俞,心俞(夏止五壯。),膈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脊骨(詳後便血。),中脘(虛勞吐血。),天樞,太淵,通里,間,使,大陵,外關(刺。),足三里

〔怒氣傷肝吐血〕

膈俞,肝俞,脾俞,腎俞,間使,足三里

〔衄血〕

上星(灸一壯即止。一曰須七七壯,少則不能斷根。),囟會(亦如上星。),百勞,風門,膈俞,脊骨(詳後便血。),合谷,湧泉

一法,於項後髮際兩筋間宛中穴,灸三壯。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,故灸此立止。

〔便血〕

中脘,氣海,上二穴灸脫血色白,脈濡弱,手足冷,飲食少思,強食即嘔,宜灸之,其效如神。

凡大便下血,諸治不效者,但取脊骨中與臍相平,須按脊骨高突之處,覺痠疼者是穴,方可於上灸之,不疼者非也,灸七壯即止。如再發即再灸七壯,永可除根。至於吐血衄血一切血病,百治不效者,經灸永不再發。

一法,於脊中第二十椎下,隨年壯灸之。

〔尿血〕

膈俞,脾俞,三焦俞,腎俞,列缺,章門,大敦

白話文:

血證

吐血:百勞穴、肺俞穴、心俞穴(夏天灸五壯)、膈俞穴、肝俞穴、脾俞穴、腎俞穴、脊骨穴(詳見便血部分)、中脘穴(虛勞引起的吐血)、天樞穴、太淵穴、通里穴、間使穴、大陵穴、外關穴(針刺)。

怒氣傷肝引起的吐血:膈俞穴、肝俞穴、脾俞穴、腎俞穴、間使穴、足三里穴。

鼻出血:上星穴(灸一壯即可,也有人說需灸七七四十九壯,少於此則難以根治)、囟會穴(與上星穴相同)、百勞穴、風門穴、膈俞穴、脊骨穴(詳見便血部分)、合谷穴、湧泉穴。另一方法,在項後髮際兩筋之間的宛中穴灸三壯。因為血液從此處進入腦部再流向鼻腔,所以灸此穴能迅速止血。

便血:中脘穴、氣海穴。這兩個穴位灸治後,若大便出血顏色發白,脈搏濡弱,手腳冰冷,食慾不振,勉強進食就嘔吐,則適合灸治,療效神奇。凡是大便出血,其他療法無效者,可在脊柱中與肚臍平齊處,找到脊椎骨隆起且按壓時感到酸痛的穴位,在此穴位灸七壯即可。如果再次出血,再灸七壯,即可徹底根治。各種吐血、鼻出血等血症,其他療法均無效者,經此灸法治療後,將永不再發。另一方法,在脊柱第二十節椎骨下方,根據年齡灸治。

尿血:膈俞穴、脾俞穴、三焦俞穴、腎俞穴、列缺穴、章門穴、大敦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