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2)
卷十一 (2)
1. 十四經針灸要穴歌
〔督脈要穴歌〕
督脈水溝人中起,上星入發一寸止。百會正在頂之巔,風府一寸後發里。啞門入發五分中,大杼一椎骨上逢。腰俞二十一椎下,穴得其真功自隆。
〔任脈要穴歌〕
任脈中行正居腹,臍下關元三寸錄。氣海離臍一寸半,神闕臍中隨所欲。水分一寸居臍上,中脘還須四寸足。膻中正在兩乳間,欲得承漿唇下蓄。
以上要穴,乃十四經溪谷氣血所聚之處,皆極切於用者,較之諸穴有所不同,故撮為此歌,以便記誦,凡業針灸家者,不可不加之意也。
白話文:
督脈重要穴位歌訣
督脈的起始穴位是水溝穴,也就是人中穴,向上到上星穴,位置在髮際內一寸的地方停止。百會穴則在頭頂的正中心。風府穴在後髮際內一寸的地方。啞門穴在後髮際內五分的地方。大杼穴在第一胸椎的骨頭上方。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骨的下方,這個穴位如果取穴準確,效果自然顯著。
任脈重要穴位歌訣
任脈在身體正中線行走,腹部的穴位有: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的位置。氣海穴在肚臍下一寸半的地方。神闕穴就是肚臍的正中央。水分穴在肚臍上一寸的地方。中脘穴在肚臍上四寸的地方。膻中穴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間。承漿穴在嘴唇的下方。
以上的這些重要穴位,是十四經脈中氣血匯聚的地方,對於治療疾病非常重要,與其他穴位有所不同,因此將它們編寫成歌訣,方便記憶誦讀。凡是從事針灸行業的人,必須對這些穴位加以重視。
2. 諸證灸法要穴
凡用灸者,所以散寒邪,除陰毒,開鬱破滯,助氣回陽,火力若到,功非淺鮮。故古人灸法,有二報、三報,以至連年不絕者,前後相催,其效尤速,或自三壯、五壯,以至百壯、千壯者,由漸而增,多多益善也。然灸頭面者,艾炷宜小,亦不宜多,灸手足者稍倍之,灸腹背者又倍之。
若上下俱灸,必須先上而後下,不可先下後上也。凡用火補者,勿吹其火,必待其從容徹底自滅,灸畢即可用膏貼之,以養火氣,若欲報者,直待報畢貼之可也;用火瀉者,可吹其火,傳其艾,宜於迅速,須待灸瘡潰發,然復貼膏,此補瀉之法也。其有脈數躁煩,口乾咽痛,面赤火盛,陰虛內熱等證,俱不宜灸,反以助火,不當灸而灸之,災害立至矣。圖翼四卷,有針灸諸則,所當並察。
白話文:
凡是用艾灸治療,目的是為了驅散寒邪,消除陰毒,疏通鬱結,促進氣血運行,回陽救逆。只要火力到達病灶,其療效就非常顯著。因此,古人艾灸的方法,有的分多次施灸,甚至連續多年不斷,每次施灸互相促進,療效非常迅速;有的從三壯、五壯開始,逐漸增加到一百壯、一千壯,灸的越多越好。但是,灸頭面部時,艾炷應該小一些,數量也不宜多;灸手足時,艾炷可以大一些,數量可以多一些;灸腹部和背部時,艾炷和數量又可以再增加。
如果要灸全身,必須先灸上半身,再灸下半身,不能先灸下半身再灸上半身。凡是用艾灸來溫補身體時,不要吹滅艾火的火焰,必須等它自然熄滅,灸完後可以用藥膏貼敷,以滋養溫補之氣;如果要多次施灸,則等到所有療程結束再貼藥膏即可。如果用艾灸來瀉火,則可以吹滅艾火的火焰,迅速傳遞艾火,需待灸瘡潰爛後再貼藥膏,這就是艾灸的補瀉方法。 至於脈搏數快而煩躁,口乾舌燥,面紅發熱,陰虛內熱等症狀,都不適合艾灸,反而會加重病情,如果本不該灸而灸了,災禍就會立刻發生。 《圖翼》四卷中,有針灸的各種法則,應該參考查閱。
3. 中風
〔中臟氣塞痰上,昏危不省人事〕
百會,風池,大椎,肩井,間使,曲池,足三里
凡覺手足攣痹,心神昏亂,將有中風之候,不論是風與氣,可依次灸此七穴則愈。
合谷,風市,手三里,崑崙,申脈
神闕,凡卒中風者,神闕最佳。羅天益曰:中風服藥,只可扶持,要收全功,艾火為良。蓋不惟逐散風邪,宣通血脈,其於回陽益氣之功,真有莫能盡述者。詳見本穴。
〔偏風半身不遂〕(左患灸右,右患灸左。)
肩髃,百會,肩井,客主人(主口歪。),列缺,手三里,風市,曲池,陽陵泉,環跳,足三里,絕骨,崑崙,申脈
〔口眼喎斜〕
頰車,地倉,水溝,承漿(偏風口喎。),聽會,合谷
凡口喎向右者,是左脈中風而緩也,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;喎向左者,是右脈中風而緩也,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。艾炷如麥粒可矣。
〔口噤不開〕
頰車,承漿,合谷
〔喑啞〕
天突,靈道,陰谷,復溜,豐隆,然谷
〔戴眼〕
神庭
脊骨三椎、五椎,各灸五七壯,齊下火,立效。
〔癱瘓〕
肩井,肩髃,曲池,中渚,合谷,陽輔,陽谿,足三里,崑崙
〔角弓反張〕
百會,神門,間使,僕參(七壯。),命門,太衝
〔風痹不仁〕
天井,尺澤,少海,陽輔,中渚,環跳,太衝
白話文:
中風
中風導致臟腑氣血阻塞,痰濁上逆,昏迷不醒。可以灸百會、風池、大椎、肩井、間使、曲池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若手腳麻痺、神志不清,有中風先兆,不論是風邪還是氣虛,都可以依次灸這七個穴位治療。 此外,合谷、風市、手三里、崑崙、申脈,以及神闕穴也很有效,尤其卒中風者,神闕穴最佳。古人羅天益說:中風服用藥物只能輔助治療,要完全康復,艾灸最好。因為艾灸不僅能驅散風邪,疏通血脈,更能回陽益氣,其功效難以盡述。
半身不遂(左側患病灸右側,右側患病灸左側):灸肩髃、百會、肩井、客主人(主治口歪)、列缺、手三里、風市、曲池、陽陵泉、環跳、足三里、絕骨、崑崙、申脈等穴位。
口眼歪斜:灸頰車、地倉、水溝、承漿(主治偏風口歪)、聽會、合谷等穴位。口歪向右,表示左側經脈中風,應灸左側歪斜處二七壯;口歪向左,表示右側經脈中風,應灸右側歪斜處二七壯。艾炷大小如麥粒即可。
口不能開:灸頰車、承漿、合谷等穴位。
聲音嘶啞:灸天突、靈道、陰谷、復溜、豐隆、然谷等穴位。
眼瞼下垂:灸神庭穴。
脊柱第三、五椎骨處,各灸五到七壯,效果迅速。
癱瘓:灸肩井、肩髃、曲池、中渚、合谷、陽輔、陽谿、足三里、崑崙等穴位。
角弓反張:灸百會、神門、間使、僕參(七壯)、命門、太衝等穴位。
風痺麻木:灸天井、尺澤、少海、陽輔、中渚、環跳、太衝等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