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6)
類經附翼卷三 (6)
1. 大寶論
余言未竟,適一耽醫之客過余者,聞而異之曰:月本太陰,火豈少陽?古無是說,何據云然?亦有所謂乎?曰:陽主乎外,陰主乎內,此陰陽之定位也;陽中無太陰,陰中無太陽,此陰陽之專主也。
日麗乎天,此陽中之陽也,非太陽乎?月之在天,陽中之陰也,非少陰乎?水行於地,陰中之陰也,非太陰乎?火之在地,陰中之陽也,非少陽乎?此等大義,誠丹溪所未知,故引日月盈虧,以證陰陽虛實。亦焉知水大於月,獨不慮陽之不足、陰之太過乎?客曰:陰陽太少之說,固若有理;至於水大於月,便是陰之有餘,則凡天下之火不少也,陽豈獨在於日乎?曰:是更有妙理存也。
夫陰陽之性,太者氣剛,故日不可滅,水不可竭,此日為火之本,水為月之根也;少者氣柔,故火有時息,月有時缺,此火是日之餘,月是水之餘也。惟其不滅者,方為真火;而時作時止者,豈即元陽?,故惟真陽之火,乃能生物;而燎原之凡火,但能焦物病物。未聞有以烘炙而生物者,是安可以火喻日也?客曰:若如此言,則水誠太陰矣;然何以雲天一生水?水非陽乎?又何以雲水能生萬物,水非生氣乎?曰:此問更妙。夫天一者,天之一也,一即陽也,無一則止於六耳。
故水之生物者,賴此一也;水之化氣者,亦賴此一也。不觀乎春夏之水,土得之而能生能長者,非有此一乎?秋冬之水,土得之而不生不長者,非無此一乎?不惟不生而自且為凍,是水亦死矣。可見水之所以生,水之所以行,孰非陽氣所主?此水中有陽耳,非水即為陽也。
客曰:然則生化之權,皆由陽氣,彼言陽有餘者,誠非謬也,而子反慮其不足,非過慮乎?曰:余為此論,正為此耳。惟恐人之不悟,故首言形氣,次言寒熱,此言水火,總欲辨明陽非有餘,不可不顧之義。夫陽主生,陰主殺。凡陽氣不充,則生意不廣,而況於無陽乎?故陽惟畏其衰,陰惟畏其盛,非陰能自盛也,陽衰則陰盛矣。凡萬物之生由乎陽,萬物之死亦由乎陽,非陽能死物也,陽來則生,陽去則死矣。
試以太陽證之,可得其象。夫日行南陸,在時為冬,斯時也,非無日也,第稍遠耳,便見嚴寒難御之若此,萬物凋零之若此。然則天地之和者,惟此日也;萬物之生者,亦惟此日也。設無此日,則天地雖大,一寒質耳,豈非六合盡冰壺,乾坤皆地獄乎?人是小乾坤,得陽則生,失陽則死。陽衰者,即亡陽之漸也;恃強者,即致衰之兆也。
可不畏哉!故伏羲作易,首制一爻,此立元陽之祖也。文王衍易,凡六十四卦,皆以陽喻君子,陰喻小人,此明陽氣之德也。乾之彖曰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此言元貫四德,陽為發育之首也。坤之初六曰:履霜堅冰至。此慮陰之漸長,防其有妨化育也。大有之彖曰:大有元亨,火在天上。
白話文:
我的話還沒說完,剛好有個沉迷醫學的客人經過我這裡,聽到後覺得很奇怪,說:「月亮本來就是太陰,火怎麼會是少陽呢?古時候沒有這種說法,你憑什麼這樣說?有什麼依據嗎?」
我說:「陽氣主導在外,陰氣主導在內,這是陰陽的基本定位;陽氣中沒有太陰,陰氣中沒有太陽,這是陰陽各自專屬的特性。太陽照耀天空,這是陽中之陽,不是太陽嗎?月亮在天上,屬於陽中的陰,不是少陰嗎?水流動於大地,屬於陰中之陰,不是太陰嗎?火在地中,屬於陰中的陽,不是少陽嗎?這些大道理,確實是朱丹溪所不知道的,所以他才引用日月盈虧來證明陰陽的虛實。但他怎麼知道水比月亮大,卻不擔心陽氣不足、陰氣太過呢?」
客人說:「陰陽太少這種說法,確實好像有點道理;至於說水比月亮大,就是陰氣有餘,那這樣天下的火都不少了,陽氣難道只有太陽才有嗎?」
我說:「這裡面還有更深奧的道理存在。陰陽的性質,太的性質剛強,所以太陽不會熄滅,水不會枯竭,這說明太陽是火的根本,水是月亮的根源;少的性質柔弱,所以火有時會熄滅,月亮有時會缺損,這說明火是太陽的餘氣,月亮是水的餘氣。只有不會熄滅的,才是真正的火;而時有時無的,又怎麼能說是元陽呢?所以只有真陽之火,才能產生萬物;而燎原的普通火,只能燒焦東西、傷害東西。沒聽說過用烘烤的方式能產生東西的,這怎麼能用火來比喻太陽呢?」
客人說:「如果照你這樣說,那水確實是太陰了;但為什麼又說『天一生水』呢?水不是陽氣嗎?又為什麼說水能產生萬物,水不是生氣嗎?」
我說:「這個問題問得更好。所謂『天一』,是指天之始,一就是陽,沒有一就會止於六。所以水能產生萬物,是依靠這個『一』;水能化為氣,也是依靠這個『一』。你看看春夏的水,土得到它就能生長,不是因為有這個『一』嗎?秋冬的水,土得到它不能生長,不是因為沒有這個『一』嗎?不僅不能生長,反而自己也結冰,說明水也死了。可見水之所以能生,水之所以能運行,哪個不是陽氣主導的?這說明水中含有陽氣,而不是水本身就是陽氣。」
客人說:「這麼說來,生化的權力都來自陽氣,那些說陽氣有餘的人,確實是錯的,而你反而擔心陽氣不足,是不是太過慮了?」
我說:「我之所以講這些道理,就是為了這個。我怕人們不明白,所以先講形氣,再講寒熱,這裡又講水火,總之就是要辨明陽氣並非有餘,不可不重視陽氣的道理。陽氣主導生長,陰氣主導殺伐。凡是陽氣不充足,生機就不會廣闊,更何況是沒有陽氣呢?所以陽氣最怕衰弱,陰氣最怕旺盛,並不是陰氣自己能旺盛,而是陽氣衰弱,陰氣才會旺盛。凡是萬物的產生都依靠陽氣,萬物的死亡也是依靠陽氣,並不是陽氣能使萬物死亡,而是陽氣來了就生,陽氣走了就死。
我們可以拿太陽來驗證,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太陽在南方的路線運行時,時令是冬天,這個時候,並不是沒有太陽,只是稍遠一點而已,就看到天氣嚴寒難以抵禦,萬物凋零如此。可見天地的和諧,是依靠太陽;萬物的產生,也是依靠太陽。假設沒有太陽,那麼天地雖然很大,也只是一團寒冷之物,難道不是整個宇宙都變成冰窖,整個天地都變成地獄嗎?人是小天地,得到陽氣就生存,失去陽氣就死亡。陽氣衰弱,就是走向死亡的開始;自恃陽氣強盛,就是導致衰弱的徵兆。能不畏懼嗎!
所以伏羲創造《易經》,首先畫出一個陽爻,這確立了元陽的始祖。文王演繹《易經》,六十四卦都用陽氣比喻君子,用陰氣比喻小人,這說明陽氣的功德。乾卦的卦辭說:『多麼盛大啊,乾元!萬物都依靠它開始,它統御著天道。』這是說元貫穿四德,陽氣是發育的開端。坤卦的初六爻說:『腳踩在霜上,就知道堅冰快要來了。』這是擔心陰氣逐漸增長,阻止它妨礙化育。大有卦的卦辭說:『大有,元亨,火在天上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