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三 (5)

1. 大寶論

為人不可不知醫,以命為重也,而命之所繫,惟陰與陽,不識陰陽,焉知醫理?此陰陽之不可不論也。夫陰陽之體,曰乾與坤;陰陽之用,曰水與火;陰陽之化,曰形與氣。以生殺言,則陽主生,陰主殺;以寒熱言,則熱為陽,寒為陰。若其生化之機,則陽先陰後,陽施陰受。

先天因氣以化形,陽生陰也;後天因形以化氣,陰生陽也。形即精也,精即水也;神即氣也,氣即火也。陰陽二氣,最不宜偏,不偏則氣和而生物,偏則氣乖而殺物。經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此先王憫生民之夭厄,因創明醫道,以垂惠萬世者,在教人以察陰陽、保生氣而已也。

故內經於陰陽之理,惟恐人之不明,而切切諄諄,言之再四。奈何後學,猶未能明,余請先言其二,而後言其一。夫二者陰也,後天之形也;一者陽也,先天之氣也。神由氣化,而氣本乎天,所以發生吾身者,即真陽之氣也;形以精成,而精生於氣,所以成立吾身者,即真陰之氣也。觀上古天真論曰:女子二七而後天癸至,男子二八而後天癸至。

非若陰生在後而陰成之難乎?又陰陽應象大論曰: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。非若陰衰在前而陰雕之易乎?所謂陰者,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。夫無形則無患,有形必有毀。故人生全盛之數,惟二八之後,以至四旬之外,前後止二十餘年而形體漸衰矣,此誠陰虛之象也。由此觀之,即謂之陽道實、陰道虛若無不可。

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,以為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之論,而立補陰、大補等丸,以黃柏、知母為神丹,家傳戶用,其害孰甚?殊不知天癸之未至,本由乎氣;而陰氣之自半,亦由乎氣。是形雖在陰,而氣則仍從陽也。此死生之機,不可不辨。余所謂先言其二者,即此是也。何謂其一?一即陽也,陽之為義大矣。

夫陰以陽為主,所關於造化之原,而為性命之本者,惟斯而已。何以見之?姑舉其最要者,有三義焉:一曰形氣之辨,二曰寒熱之辨,三曰水火之辨。夫形氣者,陽化氣,陰成形,是形本屬陰,而凡通體之溫者,陽氣也;一生之活者,陽氣也;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,陽氣也。

及其既死,則身冷如冰,靈覺盡滅,形固存而氣則去,此以陽脫在前,而陰留在後,是形氣陰陽之辨也,非陰多於陽乎?二曰寒熱者,熱為陽,寒為陰;春夏之暖為陽,秋冬之冷為陰。當長夏之暑,萬國如爐,其時也,凡草木昆蟲,鹹苦煎炙;然愈熱則愈繁,不熱則不盛。及乎一夕風霜,即僵枯遍野。

是熱能生物,而過熱者惟病;寒無生意,而過寒則伐盡。然則熱無傷而寒可畏,此寒熱陰陽之辨也,非寒強於熱乎?三曰水火者,水為陰,火為陽也。造化之權,全在水火,而水火之象有四,則日為太陽,火為少陽,水為太陰,月為少陰,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達也。

白話文:

大寶論

人必須懂得醫理,因為性命攸關,而性命繫於陰陽。不懂陰陽,便無法理解醫理,所以陰陽不可不論。陰陽的本質是乾坤,陰陽的運用是水火,陰陽的變化是形氣。從生死角度來說,陽主生,陰主殺;從寒熱角度來說,熱為陽,寒為陰。在生化機制上,陽先於陰,陽主導,陰接受。

先天之氣化生形體,陽生陰;後天之形體化生氣,陰生陽。形即精,精即水;神即氣,氣即火。陰陽二氣最忌偏盛,不偏則氣和而萬物生長,偏則氣逆而萬物死亡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」這是古代聖王為了憐憫百姓夭折,而創立醫學,惠澤後世,其根本在於教人察陰陽,保生氣。

所以《內經》反覆闡述陰陽之理,唯恐世人不明白。可惜後學者仍未能明瞭,我嘗試先講陰(二),再講陽(一)。陰是後天之形,陽是先天之氣。精神由氣化生,而氣源於天,滋養我們身體的是真陽之氣;形體由精構成,而精生於氣,構建我們身體的是真陰之氣。

《上古天真論》說:女子七歲後天癸至,男子八歲後天癸至。難道不是陰的產生較晚,而陰的形成也較困難嗎?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人到四十歲陰氣自半。難道不是陰氣衰減較早,而形體衰老也較快嗎?所謂的陰,就是我們的精氣,構成我們的形體。沒有形體便沒有疾病,有形體就必然有衰敗。因此,人一生最旺盛的時間,也就是從二八之後到四十歲之間,前後只有二十多年,其後形體逐漸衰弱,這就是陰虛的表現。由此可見,陽道實則陰道虛,此乃自然規律。

所以丹溪翁以日月盈虧論證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,而創立補陰、大補丸,以黃柏、知母為主要藥物,家家戶戶使用,其害甚巨!殊不知,天癸未至本源於氣;陰氣自半亦源於氣。雖然形體屬於陰,但氣仍然來自陽。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,不可不辨。我前面所說的先講陰(二),指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什麼是一(陽)呢?一即陽,陽的意義非常重大。陰以陽為主,關係到造化之源,是性命之根本。怎麼證明呢?我簡要說明三點:一曰形氣之辨,二曰寒熱之辨,三曰水火之辨。形氣方面,陽化氣,陰成形,形體屬於陰,而全身溫暖的來源是陽氣;生命活動的來源是陽氣;五官五臟的靈敏功能是陽氣。人死後,身體冰冷,神識消散,形體尚存而氣已離散,這是因為陽氣先脫,陰氣後留,這是形氣陰陽的區別,難道不是陰多於陽嗎?

寒熱方面,熱為陽,寒為陰;春夏溫暖為陽,秋冬寒冷為陰。盛夏酷暑,萬物如在火爐中煎熬,此時草木昆蟲都承受著酷熱;但越熱越繁茂,不熱則不茂盛。一旦寒霜降臨,則萬物枯萎。由此可見,熱能使萬物生長,但過熱則生病;寒則不能使萬物生長,過寒則毀滅一切。因此,熱無大害而寒則可怕,這是寒熱陰陽的區別,難道不是寒勝於熱嗎?

水火方面,水為陰,火為陽。造化的力量全掌握在水火之中,而水火的象徵有四種:日為太陽,火為少陽,水為太陰,月為少陰,這是四象的真實形態,而世人卻未能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