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一 (1)

1. 類經附翼卷一

2. 醫易

伏羲氏王天下,龍馬負圖之河。其數一六居下,二七居上;三八居左,四九居右;五十居中。伏羲則之以畫八卦。

大禹治水,神龜負圖之洛,文刊於背。其數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居於中。禹因以第之,以成九疇。

易系曰: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邵子曰:一分為二,二分為四,四分為八,是為八卦。自八而十六,十六而三十二,三十二而六十四,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。

易傳曰: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火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錯,數往者順,知來者逆,是故易逆數也。又曰: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,雨以潤之,日以晅之,艮以止之,兌以說之,乾以君之,坤以藏之。

此圖內為下卦,外為上卦。內卦之序,照前乾一兌二之數以定八卦方位,外卦之序,亦照前一二等數,挨次而加於內卦之上,遂成六十四卦,混然之妙,出自天成,固非可以造作為之者。

易傳曰:帝出乎震,齊乎巽,相見乎離,致役乎坤,說言乎兌,戰乎乾,勞乎坎,成言乎艮。

白話文:

[醫易]

伏羲氏當政時,得到龍馬負圖的啟示,圖中數字:一、六在下,二、七在上;三、八在左,四、九在右;五居於中央。伏羲以此為基礎,畫出了八卦。

大禹治水時,得到神龜負圖的啟示,圖案刻在龜背上。圖中數字:九在上,一在下,三在左,七在右,二、四為肩,六、八為足,五居於中央。大禹以此為基礎,完成了九疇的劃分。

《易經》說:易有太極,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邵雍說:一分为二,二分为四,四分为八,這就是八卦的生成方式。從八推演到十六,十六推演到三十二,三十二推演到六十四,充分展現了自然法則的奧妙。

《易傳》說:天地定位,山澤之氣相通,雷火相激,水火不相侵犯,八卦相互錯綜,由過去推測未來是順推,由未來推測過去是逆推,所以《易經》是運用逆數的。又說:雷以震動,風以散佈,雨以滋潤,日以溫暖,艮以停止,兌以喜悅,乾以統攝,坤以包容。

此圖中,內圈為下卦,外圈為上卦。內卦的排列順序,依照乾一兌二的數字順序決定八卦方位,外卦的排列順序也依此類推,將外卦數字依次加於內卦之上,於是就形成了六十四卦,其奧妙渾然天成,並非人力所能創造的。

《易傳》說:帝王之氣出於震卦,齊整於巽卦,君臣相見於離卦,調動人力於坤卦,言辭喜悅於兌卦,征戰於乾卦,勞苦於坎卦,言辭成就於艮卦。

3. 醫易義

賓嘗聞之孫真人曰: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醫。每竊疑焉。以謂易之為書,在開物成務,知來藏往;而醫之為道,則調元贊化,起死回生。其義似殊,其用似異。且以醫有內經,何借於易?捨近求遠,奚必其然?而今也年逾不惑,茅塞稍開;學到知羞,方克漸悟。乃知天地之道,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;人生之理,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。

易者,易也,具陰陽動靜之妙;醫者,意也,合陰陽消長之機。雖陰陽已備於內經,而變化莫大乎周易。故曰天人一理者,一此陰陽也;醫易同原者,同此變化也。豈非醫易相通,理無二致,可以醫而不知易乎?予因默契斯言,潛心有日,管窺一得,罔敢自私,謹摭易理精義,用資醫學變通,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: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
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;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;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;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。是故天生神物,聖人格之;天地變化,聖人效之;天垂象,見吉凶,聖人象之;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。

於是乎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,以順性命之理,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;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剛柔相摩,八卦相蕩,變在其中矣;繫辭焉而命之,動在其中矣;吉凶悔吝生乎動,而天地鬼神之為德,萬物一體之為能,森乎昭著而無所遁乎易矣。

偉哉人生,稟二五之精,為萬物之靈;得天地之中和,參乾坤之化育;四象應天,四體應地;天地之合闢,即吾身之呼吸也;晝夜之潮汐,即吾身之脈息也;天之北辰為群動之本,人之一心為全體之君也。由是觀之,天之氣,即人之氣;人之體,即天之體。故康節曰:思慮未起,鬼神未知,不由乎我,更由乎誰?蓋謂一念方萌,便達乎氣,神隨氣見,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。然則天人相與之際,精哉妙矣,誠可畏矣;人身小天地,真無一毫之相間矣。

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,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?矧天地之易,外易也;身心之易,內易也。內外孰親?天人孰近?故必求諸己而後可以求諸人,先乎內而後可以及乎外;是物理之易猶可緩,而身心之易不容忽。

醫之為道,身心之易也,醫而不易,其何以行之哉?然易道無窮,而萬生於一,一分為二,二分為四,四分為八,八分為十六,自十六而三十二,三十二而六十四,以至三百八十四爻,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,而交感之妙,化生之機,萬物之數,皆從此出矣。詳而言之,則其所謂一者,易有太極也。

太極本無極,無極即太極,象數未形理已具,萬物所生之化原。故曰:五行不到處,父母未生前。又曰:杳杳冥冥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是為造物之初,因虛以化氣,因氣以造形,而為先天一氣之祖也。醫而明此,乃知生生化化,皆有所原,則凡吾身於未有之初,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於父母,而預占其稟受之象矣。所謂一分為二者,是生兩儀也。

白話文:

醫易義

我曾聽孫真人說過:「不懂易經,不足以談論太醫。」我以前一直很疑惑,因為易經講的是開創萬物、成就事業,能知曉過去和未來;而醫道則是調和人體元氣、贊助化育生命,甚至能起死回生。兩者的意義似乎不同,用途也似乎不同。而且醫學有《內經》,為何還要借用易經?捨棄近處的而求取遠處的,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?直到如今過了不惑之年,才略有所悟;學到知道羞愧,才能漸漸明白。我終於明白,天地之道,是藉由陰陽二氣來化生萬物;人生的道理,也是藉由陰陽二氣來滋養百骸。

易經,就是變化之理,包含陰陽動靜的奧妙;醫道,就是用心體會,掌握陰陽消長的機制。雖然陰陽之理在《內經》中已經闡述得很完整,但變化之大,沒有什麼能超過周易。所以說天人合一,指的是陰陽這一個道理;醫學和易經同出一源,指的是同樣的變化之理。難道醫學和易經是相通的,道理沒有二致,可以學醫卻不懂易經嗎?我因此領悟了這句話的深意,潛心研究了一段時間,略有所得,不敢私藏,謹以此文整理易經的精義,用來幫助醫學的發展,不論文章粗陋與否,就先寫出來論述如下:易經講究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

天在上,地在下,乾坤定位;高低有序,尊卑有別;動靜有常,剛柔分明;同類相聚,物以類分,吉凶由此而生;天上的現象反映在地上的形狀,乾坤各安其位,而易經的變化就在其中運行。所以說,上天創造了神奇的萬物,聖人則效法它;天地變化,聖人效法它;天上的星象預示吉凶,聖人則效法它;河圖洛書的出現,聖人則效法它。

於是乎,聖人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創造八卦來通達神明之道,順應生命之理,八卦排列出來,其象就在其中;重複其卦象,爻就在其中;剛柔互相作用,八卦互相影響,變化就在其中;用繫辭來闡述命名,運動就在其中;吉凶悔吝產生於運動變化,而天地鬼神所具有的德行,以及萬物整體的功能,都清晰地展現在易經之中。

人體偉大,承繼天地之精華,是萬物之靈;得到天地間的中和之氣,參照乾坤的化育;四象應天,四肢應地;天地之間的開合,就如同我們人體的呼吸;晝夜的潮汐,就如同我們人體的脈搏;天上的北極星是眾星運行的中心,人體的心臟是全身的統帥。從這些觀察來看,天的氣就是人的氣;人的身體就是天的身體。所以康節先生說:「思慮尚未產生之前,鬼神還不知道,這不是由我作主,那還能是由誰作主呢?」這是指,一個念頭剛產生,就已經影響到氣,神隨氣而動,就與天地鬼神感應相通。那麼,天人感應的微妙之處,真是令人敬畏;人身是一個小天地,真的一點差別都沒有。

現在,天地的道理包含在易經裡,而身心之理難道不包含在易經裡嗎?況且,天地的易經是外在的易經,身心之易是內在的易經。內外哪個更親近?天人哪個更接近?所以必須先求諸己,然後才能求諸人;先求內在,然後才能及於外在;所以研究物理的易經可以慢慢來,而研究身心之易則不容忽視。

醫道就是身心之易,不懂易經,怎麼能行醫呢?但是易經的道理無窮無盡,而萬物都生於一,一分為二,二分為四,四分為八,八分為十六,從十六到三十二,三十二到六十四,直到三百八十四爻,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,而各種感應的奧妙,化生的機制,萬物的數量,都從此而來。仔細來說,所謂的一,就是易經中的太極。

太極本為無極,無極即太極,象數尚未成形,但道理已經具備,是萬物化生的根本。所以說:「五行未具足時,父母未出生前」。又說:「杳杳冥冥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」這就是造物之初,從虛無化生氣,從氣化生形,而成為先天一氣的本源。學醫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生生化化,都有其本源,那麼,我們自身在未有之初,就可以由此知道其肇始於父母,而預知其稟受的特性。所謂的一分為二,就是生兩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