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手陽明大腸經穴
千金十一穴云:此與合谷可徹頭疼。
秦承祖明堂云: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痂疥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善治肘中痛,偏風手不收,挽弓開不得,臂瘓莫梳頭,喉痹促欲死,發熱更無休,遍身風癬癩,針著即時瘳。
肘髎,在肘大骨外廉陷中,與天井相併,相去一寸四分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肘節風痹,臂痛不舉,麻木不仁,嗜臥。
五里,在肘上三寸,行向里大脈中央。一云在天府下五寸。禁刺,灸三壯,一曰十壯。玉版篇曰:迎之五里,中道而止,五至而已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。小針解曰:奪陰者死,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。皆謂此穴。
主治風勞驚恐,吐血咳嗽,嗜臥,肘臂疼痛難動,脹滿氣逆,寒熱瘰癧,目視䀮䀮,痎瘧。
百證賦云:兼臂臑,能愈瘰癧。
臂臑,在肘上七寸,䐃肉端,肩髃下一寸,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,平手取之。手陽明絡也,絡手少陽之臑會。一曰手足太陽陽維之會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明堂禁刺,灸七壯。一曰灸至百壯。
主治臂痛無力,寒熱瘰癧,頸項拘急。
千金云:治癭氣,灸隨年壯。
百證賦云:兼五里,能愈瘰癧。
肩髃(一名中肩井,一名偏肩),在膊骨頭肩端上,兩骨罅陷中,舉臂取之有空。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。一曰足少陽陽蹺之會。刺六分,留六呼,灸三壯至七七壯,以瘥為度。
主治中風偏風半身不遂,肩臂筋骨痠痛不能上頭,傷寒作熱不已,勞氣泄精憔悴,四肢熱,諸癭氣瘰癧。昔有病風痹,臂痛無力,不能挽弓,甄權於此進針即可射。此穴若灸偏風不遂,自七壯至七七壯止,不可過多,恐致臂細。若風病筋骨無力,久不瘥,當多灸,不畏細也;然灸不如刺。忌酒肉五辛漿水。此穴主瀉四肢之熱,與雲門、委中、腰俞治同。
千金云:灸癭氣左右相當,男左十八、右十七壯,女右十八、左十七壯,再三,以瘥止。
玉龍賦云:可療風濕摶於兩肩。
天星秘訣云:手臂攣痛,取肩髃。
百證賦云:兼陽谿,能消癮風之熱極。
巨骨,在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。手陽明陽蹺之會。刺一寸五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一曰禁刺。
主治驚癇吐血,胸中有瘀血,臂痛不得屈伸。
天鼎,在頸中缺盆上,直扶突後一寸。甲乙經曰: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。氣府論注曰:在扶突後半寸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,暴喑氣哽。
百證賦云:兼間使,治失音。
扶突(一名水穴),在頸,當曲頰下一寸。甲乙經曰:在人迎後一寸五分,仰而取之。一雲氣舍後一寸五分。由此上貫頰,入下齒中。刺四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刺三分。
主治咳嗽多唾,上氣喘息,喉中如水雞,暴喑氣破項癭。
禾髎(一名長頻),直鼻孔下,夾水溝旁五分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手陽明大腸經穴
-
千金十一穴提到:這個穴位(指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)和合谷穴一起使用,可以徹底治療頭痛。
-
秦承祖明堂提到:這個穴位主要治療大人小孩全身的風疹、痂疥等皮膚病。
-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提到:這個穴位很擅長治療手肘疼痛,中風導致的手無法收回,無法拉弓,手臂癱瘓無法梳頭,喉嚨腫痛到快要窒息,發燒不止,全身皮膚風疹、癬、癩等,針灸後可以立即痊癒。
-
肘髎穴:在手肘外側大骨邊緣的凹陷處,與天井穴相鄰,距離約一寸四分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
-
主要治療:手肘關節風濕痺痛,手臂疼痛無法舉起,麻木不仁,嗜睡。
-
五里穴:在手肘上方三寸,沿著手臂內側大脈的中央。也有說法是在天府穴下方五寸。此穴禁止針刺,艾灸三壯,或說十壯。《玉版篇》提到:針刺五里穴要迎著氣脈,刺到中間就要停止,來回五次,臟腑之氣就會耗盡。《小針解》提到:如果奪取了陰氣就會導致死亡,說的就是在尺部的五里穴來回針刺五次。這些都指的是這個穴位。
-
主要治療:風勞導致的驚恐,吐血咳嗽,嗜睡,手肘手臂疼痛難以活動,腹脹氣逆,寒熱交替,瘰癧,視力模糊,瘧疾。
-
百證賦提到:這個穴位搭配臂臑穴可以治療瘰癧。
-
臂臑穴:在手肘上方七寸,肌肉隆起處的末端,肩髃穴下方一寸,兩條肌腱與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,平伸手掌取穴。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的絡穴,與手少陽經的臑會穴交會。也有說法是手足太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的地方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《明堂》提到此穴禁止針刺,艾灸七壯,或說灸到一百壯。
-
主要治療:手臂疼痛無力,寒熱交替,瘰癧,頸項僵硬。
-
**《千金方》**提到:治療癭氣,艾灸的次數要隨著年齡增加。
-
百證賦提到:這個穴位搭配五里穴可以治療瘰癧。
-
肩髃穴(又名中肩井、偏肩):在肩部骨頭的肩端上方,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,舉起手臂時可以取穴。此穴為手太陽經、陽明經和陽蹺脈交會的地方。也有說法是足少陽經與陽蹺脈交會的地方。針刺六分深,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到七七壯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-
主要治療:中風、偏癱,肩臂筋骨痠痛不能舉起,傷寒發熱不止,勞累導致精神衰弱,四肢發熱,各種癭氣、瘰癧。以前有人患風濕痺痛,手臂疼痛無力,無法拉弓,甄權在此穴進針後就可以射箭。這個穴位如果用艾灸治療偏癱,從七壯灸到七七壯即可停止,不要過多,以免手臂變細。如果風病導致筋骨無力,久治不癒,應當多灸,不怕手臂變細;但是灸的效果不如針刺。忌食酒肉、五辛、漿水。這個穴位主要洩除四肢的熱,和雲門、委中、腰俞穴的作用相同。
-
**《千金方》**提到:艾灸治療癭氣,左右兩邊要對應,男性左邊灸十八壯,右邊灸十七壯,女性右邊灸十八壯,左邊灸十七壯,重複數次,直到痊癒為止。
-
**《玉龍賦》**提到:這個穴位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兩肩疼痛。
-
**《天星秘訣》**提到:手臂攣縮疼痛,取肩髃穴。
-
百證賦提到:這個穴位搭配陽谿穴可以消除隱藏在體內的熱邪。
-
巨骨穴:在肩峰上方,兩叉骨之間的凹陷處。此穴為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的地方。針刺一寸五分深,艾灸三壯或五壯。也有說法是禁止針刺。
-
主要治療:驚癇吐血,胸中有瘀血,手臂疼痛不能彎曲伸直。
-
天鼎穴:在頸部缺盆上方,直接在扶突穴後方一寸。《甲乙經》說在扶突穴、氣舍穴後方一寸五分。《氣府論》的注解說在扶突穴後方半寸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
-
主要治療:喉嚨腫痛,難以進食,突然失聲,氣塞哽咽。
-
百證賦提到:這個穴位搭配間使穴,可以治療失音。
-
扶突穴(又名水穴):在頸部,下巴彎曲處下方一寸。《甲乙經》說在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,仰頭取穴。也有說法是在氣舍穴後方一寸五分。從這個穴位向上貫穿臉頰,進入下齒中。針刺四分深,艾灸三壯。《甲乙經》說針刺三分深。
-
主要治療:咳嗽多痰,氣喘,喉嚨裡有像水雞叫的聲音,突然失聲,氣往上衝導致脖子腫大。
-
禾髎穴(又名長頻):在鼻孔下方,與人中穴兩側相鄰五分的地方。針刺三分深,艾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