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5)
卷六 (5)
1. 手陽明大腸經穴
陽谿(一名中魁)在手腕中上側,兩筋間陷中。手陽明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狂言喜笑見鬼,熱病煩心,掌中熱,汗不出,目赤爛翳,厥逆頭痛,胸滿不得息,寒熱痰瘧嘔沫,喉痹耳鳴齒痛,驚掣肘臂不舉,痂疥。
席弘賦云:兼二間,治牙疼腰痛喉痹。
百證賦云:兼解谿,治驚悸怔忡。又云:兼肩髃,能消癮風之熱極。
偏歷,在手腕後三寸,手陽明絡,別走太陰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痎瘧寒熱,癲疾多言,目視䀮䀮,耳鳴喉痹,口喎咽乾,鼻衄齒痛,汗不出。
標幽賦云:刺偏歷利小便,治大人水蠱。
溫溜(一名逆注,一名蛇頭),在手腕後,小士五寸,大士六寸。(大士小士,謂大人小兒也。)明堂云:腕後五寸、六寸間。手陽明郄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傷寒噦逆,噫隔氣閉,寒熱頭痛,喜笑狂言見鬼,吐沫,口舌腫痛,喉痹面虛腫,腸鳴腹痛,四肢腫疼,肩不得舉。
百證賦云:兼期門,治傷寒項強。
下廉,在曲池下四寸,輔骨下,去上廉一寸,輔兌肉其分外斜。刺五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主治勞瘵狂言,頭風痹痛,飧泄,小腹滿,小便血,小腸氣,面無顏色,痃癖腹痛不可忍,食不化,氣喘涎出,乳癰。此穴主瀉胃中之熱,與氣衝、三里、巨虛上廉治同。
上廉,在三里下一寸,曲池下三寸,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主治腦風頭痛,胸痛喘息,半身不遂,腸鳴小便澀,大腸氣滯,手足不仁。此穴主瀉胃中之熱,與氣衝、三里、巨虛下廉治同。
三里(一名手三里),在曲池下二寸,兌肉之端,按之肉起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
主治中風口僻,手足不隨,五勞虛乏羸瘦,霍亂遺失,失音,齒痛頰腫,瘰癧,手痹不仁。
席弘賦云:此穴治腰背痛,連臍不休,下針麻重須瀉,得氣不用留。又云:手足上下針三里,食癖氣塊憑此取。
百證賦云:兼少海,治手臂麻頑。
通玄賦云:專治肩背痛。
曲池,在肘外輔骨,屈肘曲骨之中,以手拱胸取之。手陽明所入為合。刺七分,留七呼,灸三壯,一云百壯。
主治傷寒振寒,餘熱不盡,胸中煩滿熱渴,目眩耳痛,瘰癧喉痹不能言,瘛瘲癲疾,繞踝風,手臂紅腫,肘中痛,偏風半身不遂,風邪泣出,臂膊痛,筋緩無力,屈伸不便,皮膚乾燥痂疥,婦人經脈不通。
神農經云:治手肘臂膊疼細無力,半身不遂,發熱,胸前煩滿,可灸十四壯。
玉龍賦云:兼人中,可治痿僕。兼尺澤,治肘痛。
標幽賦云:兼肩井,甄權刺臂痛而復射。
百證賦云:遠達陽陵,治半身不遂。又云:兼少衝,治發熱驗。
席弘賦云:兼合谷,治兩手不如意。
千金云:治癭惡氣諸癮疹,灸隨年壯。又十三鬼穴,此名鬼臣,若遇百邪癲狂,當於第十二次,下火針。
白話文:
陽谿穴(又名中魁):位於手腕背部靠上的一側,在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。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所經過的地方。針刺深度約0.3公分,留針約7次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3個艾炷。
主要治療:胡言亂語、喜歡笑、看到鬼怪、熱病引起的心煩、手掌發熱、不出汗、眼睛紅腫或有翳障、手腳冰冷、頭痛、胸悶喘不過氣、忽冷忽熱的瘧疾、嘔吐、喉嚨腫痛、耳鳴、牙痛、驚風抽搐、手臂抬不起來、皮膚瘡疥。
《席弘賦》說:配合二間穴,可以治療牙痛、腰痛、喉嚨腫痛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解谿穴,可以治療驚悸、心神不寧。又說:配合肩髃穴,可以消除癮疹(皮膚發癢、紅腫的病症)的熱證。
偏歷穴:位於手腕背面往上約三寸的地方,是手陽明經的絡穴,另外分支走向手太陰經。針刺深度約0.3公分,留針約7次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3個艾炷。
主要治療: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、癲癇病、話多、眼神呆滯、耳鳴、喉嚨腫痛、嘴角歪斜、咽喉乾燥、流鼻血、牙痛、不出汗。
《標幽賦》說:針刺偏歷穴可以利尿,治療成年人的水蠱病(腹部腫脹的病症)。
溫溜穴(又名逆注、蛇頭):位於手腕背面往上,小孩子約五寸,大人約六寸的位置。(這裡說的「小士」和「大士」指的是小孩和大人。)《明堂》說:在手腕後五寸和六寸之間。此穴是手陽明經的郄穴。針刺深度約0.3公分,可以艾灸3個艾炷。
主要治療:傷寒引起的打嗝、氣機不順、胸悶、忽冷忽熱、頭痛、喜歡笑、胡言亂語、看到鬼怪、吐沫、口舌腫痛、喉嚨腫痛、臉色虛腫、腸鳴腹痛、四肢腫痛、肩膀抬不起來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期門穴,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頸項僵硬。
下廉穴:位於曲池穴往下四寸,在前臂骨(橈骨)的下方,距離上廉穴一寸的位置,在肌肉外側斜向分開的地方。針刺深度約0.5公分,留針約5次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3個艾炷。
主要治療:勞累引起的虛弱、胡言亂語、頭風痛、關節疼痛、大便溏瀉、小腹脹滿、小便出血、小腸疝氣、臉色蒼白、腹部腫塊疼痛難忍、消化不良、氣喘、流口水、乳房腫痛。這個穴位主要用於瀉胃熱,與氣衝穴、足三里穴、巨虛上廉穴有相似的治療作用。
上廉穴: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一寸,曲池穴下方三寸的位置,其位置獨特,直接連到陽明經的會合處之外側斜方。針刺深度約0.5公分,可以艾灸5個艾炷。
主要治療:腦部引起的頭痛、胸痛、氣喘、半身不遂、腸鳴、小便不暢、大腸氣滯、手腳麻木。這個穴位主要用於瀉胃熱,與氣衝穴、足三里穴、巨虛下廉穴有相似的治療作用。
手三里穴(又名三里):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,在肌肉隆起的地方,按壓時肌肉會明顯鼓起。針刺深度約0.3公分,可以艾灸3個艾炷。
主要治療: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、手腳不靈活、五勞虛弱、身體消瘦、霍亂、失禁、失聲、牙痛、臉頰腫脹、瘰癧(淋巴結核)、手部麻木不仁。
《席弘賦》說: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腰背痛,疼痛連到肚臍,下針時應施以麻重的手法,必須瀉法,得氣後不需要留針。又說:手腳上下針刺三里穴,可以治療食積、氣塊。
《百證賦》說:配合少海穴,可以治療手臂麻木。
《通玄賦》說:專門治療肩背痛。
曲池穴:位於手肘外側的輔骨(肱骨外上髁)旁,屈肘時彎曲處的凹陷中,可以用手拱胸來取穴。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的合穴。針刺深度約0.7公分,留針約7次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3個艾炷,一說可以艾灸100個艾炷。
主要治療:傷寒引起的發冷、餘熱未盡、胸悶煩躁、口渴、頭暈、耳痛、瘰癧(淋巴結核)、喉嚨腫痛、不能說話、抽搐、癲癇、踝部繞行風邪、手臂紅腫、肘部疼痛、半身不遂、風邪侵入引起的眼淚、手臂疼痛、筋脈鬆弛無力、屈伸不便、皮膚乾燥、瘡疥、婦女月經不通。
《神農經》說:可以治療手肘手臂疼痛無力、半身不遂、發熱、胸悶,可以艾灸14個艾炷。
《玉龍賦》說:配合人中穴,可以治療痿症(肢體軟弱無力)。配合尺澤穴,可以治療肘痛。
《標幽賦》說:配合肩井穴,甄權用此治療臂痛而獲得療效。
《百證賦》說:遠端取穴配合陽陵泉穴,可以治療半身不遂。又說:配合少衝穴,可以治療發熱。
《席弘賦》說:配合合谷穴,可以治療兩手不靈活。
《千金方》說:可以治療癭瘤、惡氣引起的各種皮膚病,艾灸的數量可以根據年齡決定。又說這是十三鬼穴之一,名為鬼臣,如果遇到百邪、癲狂等疾病,可以在第十二次艾灸時施以火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