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手陽明大腸經穴

大腸經穴歌

手陽明穴起商陽,二間、三間、合谷藏。陽谿、偏歷歷溫溜,下廉、上廉、三里長。曲池、肘髎迎五里,臂臑、肩髃、巨骨起。天鼎、扶突接禾髎,終以迎香二十止。

商陽(一名絕陽),在手食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手陽明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一呼,灸三壯。

主治胸中氣滿喘咳,熱病汗不出,耳鳴耳聾,寒熱痎瘧,口乾頤腫,齒痛目盲,惡寒,肩背肢臂腫痛相引缺盆中痛。灸三壯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立已。

百證賦云:兼太谿,治寒瘧有驗。

乾坤生意云:此為十井穴,凡初中風跌倒,卒暴昏沉,痰盛不省人事,牙關緊閉,藥水不下,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商、中衝、少衝,使血氣流通,乃急救回生之妙穴。

二間(一名間谷),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。手陽明所溜為滎。刺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
主治頷腫喉痹,肩背臑痛,鼽衄齒痛,目黃口乾,口眼歪斜,飲食不通,振寒傷寒水結。

玉龍賦云:治牙疼妙。

席弘賦云:兼陽谿,治牙疼腰痛咽痹。

百證賦云:兼陰郄,能疏通寒慄惡寒。

通玄賦云:治目昏不見。

天星秘訣云:兼三里,治牙疼頭痛喉痹。

三間(一名少谷),在食指本節後,內側陷中。手陽明所注為腧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二壯。

主治鼽衄熱病,喉痹咽中如梗,下齒齲痛,嗜臥,胸腹滿,腸鳴洞泄,寒熱瘧,唇焦口乾,氣喘目眥痛,善驚,寒熱結水多唾。

席弘賦云:兼腎俞,善除背痛風勞。

百證賦云:兼攢竹,治目中之漠漠。

捷徑云:治身熱氣喘,口乾目急。

合谷(一名虎口),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。手陽明所過為原。刺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
主治傷寒大渴,脈浮在表,發熱惡寒,頭痛脊強,風疹,寒熱痎瘧,熱病汗不出,偏正頭痛,面腫目翳,唇吻不收,喑不能言,口噤不開,腰脊引痛痿躄,小兒乳蛾。一云:能下死胎。婦人妊娠,補合谷,即墮胎。千金云:產後脈絕不還,刺合谷入三分,急補之。

神農經云:治鼻衄目痛不明,牙疼喉痹疥瘡,可灸三壯至七壯。

攔江賦云:傷寒無汗,瀉合谷,補復溜;若汗多不止,便補合谷,瀉復溜,神效。

席弘賦云:兼太衝,治手連肩脊痛難忍。又兼曲池,治兩手不如意。又云:睛明治眼若未效,合谷、光明不可缺。又云:冷嗽先宜補合谷,又須針瀉三陰交。

百證賦云:兼天府,治鼻衄。

天星秘訣云:兼三陰交,治脾病血氣。又云:兼內庭,治寒瘧面腫及腸鳴。

四總穴云:面口合谷收。

千金十一穴云:曲池兼合谷,可徹頭疼。
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頭疼並面腫,瘧病熱還寒,體熱身汗出,目暗視茫然,齒齲鼻衄血,口噤不開言,針入五分深,能令病自安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大腸經穴

大腸經穴順序歌訣:

大腸經穴從商陽開始,接著是二間、三間、合谷穴。然後是陽谿、偏歷、溫溜、下廉、上廉、三里穴。再往下是曲池、肘髎、迎香、臂臑、肩髃、巨骨穴。最後是天鼎、扶突、禾髎穴,最後以迎香穴為終點,共計二十個穴位。

商陽穴(又名絕陽穴),位於手食指內側指甲角旁,如同韭菜葉般寬度的位置。是大腸經的井穴。針刺深度一分,留針一呼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主治:胸悶氣脹、咳嗽、高燒不退無汗、耳鳴耳聾、寒熱往復的瘧疾、口乾舌燥、下頷腫痛、牙痛、目盲、惡寒、肩背手臂腫痛牽涉到鎖骨內側疼痛。艾灸三壯,左側疼痛灸右側,右側疼痛灸左側,大概像吃一頓飯的時間就能見效。

《百證賦》記載:配合太谿穴,治療寒瘧效果顯著。

《乾坤生意》記載:商陽穴是十井穴之一,凡是中風、跌倒、突然昏迷、痰盛神志不清、牙關緊閉、無法服藥喝水等情況,可以用三稜針刺商陽穴及少商穴、中衝穴、少衝穴,使氣血流通,是急救回生的妙穴。

二間穴(又名間谷穴),位於食指第一指節(靠近虎口)的內側凹陷處。是大腸經的滎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六呼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主治:頷下腫痛、咽喉腫痛、肩背手臂疼痛、鼻出血、牙痛、目黃、口乾、口眼歪斜、飲食不順、畏寒、傷寒、水腫。

《玉龍賦》記載:治療牙痛效果奇佳。

《席弘賦》記載:配合陽谿穴,治療牙痛、腰痛、咽喉腫痛。

《百證賦》記載:配合陰郄穴,能疏通寒邪引起的畏寒。

《通玄賦》記載:治療眼睛昏花看不清。

《天星秘訣》記載:配合三里穴,治療牙痛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。

三間穴(又名少谷穴),位於食指第二指節(靠近虎口)的內側凹陷處。是大腸經的兪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三呼的時間,艾灸二壯。

主治:鼻出血、高燒、咽喉腫痛、下排牙齒齲齒疼痛、嗜睡、胸腹脹滿、腸鳴腹瀉、寒熱瘧疾、嘴唇乾裂口乾舌燥、氣喘、眼眶疼痛、容易驚嚇、寒熱交加水腫、唾液增多。

《席弘賦》記載:配合腎俞穴,善於治療背痛及風濕勞損。

《百證賦》記載:配合攢竹穴,治療眼睛模糊不清。

《捷徑》記載:治療身熱氣喘、口乾眼澀。

合谷穴(又名虎口穴),位於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凹陷處。是大腸經的原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六呼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

主治:傷寒、口渴、脈浮、發熱畏寒、頭痛、項強直、風疹、寒熱瘧疾、高燒不退無汗、偏頭痛、面部腫脹、眼翳、嘴唇不能閉合、聲音嘶啞不能說話、口噤不開、腰脊疼痛、下肢痿弱、小兒鵝口瘡。據說可以治療死胎。孕婦若想墮胎,可以針刺合谷穴。另有記載:產後脈搏停止,針刺合谷穴三分,迅速補氣。

《神農經》記載:治療鼻出血、眼睛疼痛看不清、牙痛、咽喉腫痛、疥瘡,可以艾灸三到七壯。

《攔江賦》記載:傷寒無汗,瀉合谷穴,補復溜穴;若汗多不止,則補合谷穴,瀉復溜穴,療效神奇。

《席弘賦》記載:配合太衝穴,治療手臂連到肩背的疼痛難忍。又配合曲池穴,治療雙手不靈活。又記載:治療眼睛疾病若無效,合谷穴、光明穴不可缺少。又記載:治療寒咳先補合谷穴,還需針刺三陰交穴瀉血。

《百證賦》記載:配合天府穴,治療鼻出血。

《天星秘訣》記載:配合三陰交穴,治療脾臟疾病及血氣不足。又記載:配合內庭穴,治療寒瘧、面腫及腸鳴。

《四總穴》記載:面部疾病以合谷穴為主。

《千金十一穴》記載:曲池穴配合合谷穴,可以治療頭痛。

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》記載:頭痛、面腫、瘧疾(寒熱往復)、身體發熱出汗、眼睛昏花、牙齒疼痛、鼻出血、口噤不開,針刺深度五分,可以使疾病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