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一 (10)
類經附翼卷一 (10)
1. 卦氣方隅論
高者多寒,下者多熱。東南陽勝,則氣為熏蒸,而春夏之氣多煙霧;西北陰勝,則氣為凜冽,而秋冬之氣多風霾。中國形勝,居崑崙之東南,故天下之山脈皆起於崑崙,山脈之所起,即水源之所發。是以中國之山,自西北而來;中國之水,亦自西北而發。朱子曰:大凡兩水夾行,中間必有山;兩山夾行,中間必有水。
試考中國輿圖,其山脈發自崑崙,委蛇二萬四千三百餘里而入中國,分大龍為三障於外,大河為兩川於中,以成中國河山之勝槩。由是四方立而有十二辰之會,二十八宿辨而有分野之詳。
三代分為九州,虞舜分為十二州,周末分為十二國,秦為三十六郡,漢為十三部,晉為十九州,宋為二十二州,唐為十道,宋為二十三路,元為十二省二十二道,至我朝則分為兩直隸十三省,而天象輿圖古今一致矣。
白話文:
地勢高的地方大多寒冷,地勢低的地方大多炎熱。東南方陽氣旺盛,所以空氣濕熱,春夏之際多煙霧;西北方陰氣旺盛,所以空氣寒冷,秋冬之際多風沙。中國地勢優越,位於崑崙山的東南方,因此天下的山脈都起源於崑崙山,山脈的發源地,也就是水源的發源地。所以中國的山脈,是從西北方向延伸而來;中國的水流,也是從西北方向發源。朱熹說:「大凡兩條河流並行,中間一定有山;兩座山並列,中間一定有水。」
試看中國的地圖,其山脈發源於崑崙山,蜿蜒曲折兩萬四千三百多里進入中國,在外圍形成三大山脈屏障,在中間形成兩條主要河流,以此構成中國山河壯麗的概貌。由此,確立了四方,並有了十二地支的方位;辨別了二十八星宿,並有了詳細的區域劃分。
三代時期分為九州,虞舜時期分為十二州,周朝末年分為十二個諸侯國,秦朝分為三十六郡,漢朝分為十三部,晉朝分為十九州,宋朝分為二十二州,唐朝分為十道,宋朝分為二十三路,元朝分為十二省二十二道,到了我朝則分為兩個直隸省和十三個省,而天象與地圖古今都是一致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