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一 (4)
類經附翼卷一 (4)
1. 醫易義
知剛柔動靜之精微,而醫中運用之玄妙,思過其半矣。以升降言之,則陽主乎升,陰主乎降;升者陽之生,降者陰之死。故日在於子,夜半方升,升則向生,海宇俱清;日在於午,午後為降,降則向死,萬物皆鬼。死生之機,升降而已。欲知升降之要,則宜降不宜升者,須防剝之再進;宜升不宜降者,當培復之始生。
畏剝所從衰,須從觀始;求復之漸進,宜向臨行。此中有個肯綮,最在形情氣味。欲明消長之道,求諸此而得之矣。以神機言之,則存乎中者神也,發而中者機也;寂然不動者神也,感而遂通者機也;蘊之一心者神也,散之萬殊者機也。知乎此,則財原其始,直要其終,我之神也;揮邪如匠石之斤,忌器若郢人之鼻,我之機也。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我之神也;疾徐如輪扁之手,輕重若庖丁之刀,我之機也。
神之與機,互相倚伏。故神有所主,機有所從;神有所決,機有所斷;神為機之主,機為神之使。知神知機,執而運之,是即醫之神也矣。以屈伸言之,如寒往則暑來,晝往則夜來,壯往則衰來,正往則邪來。故難易相成,是非相傾,剛柔相制,冰炭相刑。知乎此,則微者甚之基,盛者衰之漸;大由小而成,遠由近而遍。
故安不可以忘危,治不可以忘亂;積羽可以沉舟,群輕可以折軸。是小事不可輕,小人不可慢,而調和相濟,以一成功之道,存乎其中矣。以變化言之,則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;陰可變為陽,陽可變為陰。只此一二,交感生成,氣有不齊,物當其會,而變化之由,所從出矣。
故陽始則溫,陽極則熱;陰始則涼,陰極則寒。溫則生物,熱則長物,涼則收物,寒則殺物,而變化之盛,於斯著矣。至若夷父羌母,蠻男苗女,子之肖形,虯髯短股;杏之接桃,梨之接李,實必異常,多甘少苦。迨夫以陰孕陽,以柔孕剛,以小孕大,以圓孕方,以水孕火,以紫孕黃,以曲孕直,以短孕長。
知乎此,則可以和甘苦,可以平羶香,可以分經緯,可以調宮商,可以為蛇蠍,可以為鸞凰,可以為堯桀,可以為彭殤,庶胸次化同大象,而應用可以無方矣。以常變言之,則常易不易,太極之理也;變易常易,造化之動也。常易不變,而能應變;變易不常,靡不體常。是常者易之體,變者易之用;古今不易易之體,隨時變易易之用;人心未動常之體,物欲一生變之用。由是以推,則屬陰屬陽者,稟受之常也;或寒或熱者,病生之變也。
素大素小者,脈賦之常也;忽浮忽沉者,脈應之變也。恆勞恆逸者,居處之常也;乍榮乍辱者,盛衰之變也。瘦肥無改者,體貌之常也;聲色頓異者,形容之變也。常者易以知,變者應難識。
故以寒治熱得其常,熱因熱用為何物?痛隨利減得其常,塞因塞用為何物?檢方療病得其常,圓底方蓋為何物?見病治病得其常,不治之治為何物?是以聖人仰觀俯察,遠求近取,體其常也;進德修業,因事制宜,通其變也。故曰不通變,不足以知常;不知常,不足以通變。
白話文:
了解剛柔、動靜這些細微的變化,並將其運用於醫學之中,就能掌握其中一半的奧妙了。從升降的角度來說,陽氣主升,陰氣主降;上升代表陽氣的生發,下降代表陰氣的衰亡。因此,太陽在子時(半夜)開始升起,此時陽氣上升,萬物充滿生機;太陽在午時(中午)達到頂點後開始下降,此時陽氣下降,萬物逐漸衰敗。生與死的轉變,其實就是升與降的變化。想要了解升降的關鍵,那麼應該下降的,就要防止它再次衰敗;應該上升的,就要幫助它恢復生機。
害怕衰敗的,要從觀察它的開始下手;追求復甦的,要從它開始萌發時著手。這裡面有個關鍵,就在於形狀、情狀、氣味。想要明白消長變化的道理,從這裡尋求就能明白了。從精神機制的角度來說,內在的叫做神,外顯且合乎規律的叫做機。靜止不動的叫做神,感應而通達變化的叫做機。蘊藏在內心的是神,散發於萬事萬物的是機。了解這些,就能找到事物的源頭,並抓住它的最終目的,這就是我的神。能像工匠用斧頭削去歪斜,像郢人知道如何修飾鼻子一樣,這就是我的機。能見機行事,知難而退,這就是我的神;行動能像輪扁駕車一樣熟練,用刀能像庖丁解牛一樣精準,這就是我的機。
神與機互相依存。所以神有所主導,機有所跟隨;神有所決斷,機有所執行;神是機的主人,機是神的僕人。了解神和機,並能掌握運用,這就是醫術的精髓所在了。從屈伸的角度來說,就像寒冷過去暑熱就來,白天過去黑夜就來,強盛過去衰弱就來,正道過去邪惡就來。所以難與易互相成就,是與非相互對立,剛與柔互相制約,冰與炭互相刑剋。了解這些,就能明白微小是強大的基礎,強盛是衰敗的開始;偉大是由渺小累積而成,遙遠是由近處擴散開來。
所以安樂的時候不能忘記危險,太平的時候不能忘記動亂;輕飄飄的羽毛也能讓船沉沒,輕微的壓力也能讓車軸折斷。因此小事不可輕視,小人不可怠慢,要協調配合,才能達到成功的目的。從變化的角度來說,事物產生叫做化,事物發展到極點叫做變;陰可以轉化為陽,陽可以轉化為陰。就這陰陽二者,互相交感產生變化,氣的運行不均勻,事物就會應運而生,而變化的根源,就是從這裡來的。
所以陽氣剛開始時是溫和的,陽氣發展到極點就是炎熱;陰氣剛開始時是涼爽的,陰氣發展到極點就是寒冷。溫和能使萬物生長,炎熱能使萬物成長,涼爽能使萬物收斂,寒冷能使萬物凋零,而變化的興盛,就在這裡顯現出來了。至於夷人父親與羌人母親,蠻人兒子與苗人女兒,他們的後代形貌會有所不同,例如鬍鬚濃密、腿短;像杏樹嫁接了桃樹,梨樹嫁接了李樹,結出的果實一定會有所異常,往往多甘甜而少苦澀。等到陰氣孕育陽氣,柔弱孕育剛強,弱小孕育強大,圓形孕育方形,水孕育火,紫色孕育黃色,彎曲孕育筆直,短暫孕育長久。
了解這些,就能調和甘甜與苦澀,就能平衡腥味與香味,就能區分經度和緯度,就能調和宮調與商調,就能化為毒蛇猛獸,也能化為鳳凰,能為堯那樣的聖賢,也能為桀那樣的暴君,能為長壽的彭祖,也能為短命的殤子,如此胸襟就能廣闊如天地,而運用就能無所拘束了。從常與變的角度來說,不變的是規律,這是太極的道理;變化的是規律,這是造化的運行。不變的規律能夠應對變化,變化的規律又不會脫離常規。所以不變是規律的本體,變化是規律的運用;古今不變的是規律的本體,隨時變化的則是規律的運用;人心沒有妄動時是常的本體,產生慾望時則是變的運用。由此推論,屬於陰屬於陽,這是稟賦的常規;或是寒或是熱,這是疾病產生的變化。
先天氣血充沛或不足,這是脈象的常規;脈搏忽然浮現或沉伏,這是脈象的變化。經常勞動或安逸,這是生活的常規;忽然榮耀或屈辱,這是盛衰的變化。體型是胖還是瘦沒有改變,這是身體外貌的常規;聲音和臉色忽然不同,這是外形氣色的變化。不變的規律容易了解,變化的規律難以辨識。
所以用寒性藥物治療熱性病是常規,用熱性藥物治療熱性病又是什麼道理呢?疼痛因為通利而減輕是常規,用阻塞的方法治療阻塞又是什麼道理呢?檢查藥方治療疾病是常規,圓底藥罐用方蓋子又是什麼道理呢?看到疾病就治療是常規,不治療的治療又是什麼道理呢?因此聖人上觀天文,下察地理,從遠處尋求,從近處取材,體會規律;增進道德修養,根據情況制定措施,通曉變化。所以說不通曉變化,就不足以了解常規;不了解常規,就不足以通曉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