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9)
類經附翼卷三 (9)
1. 真陰論
精藏於此,精即陰中之水也;氣化於此,氣即陰中之火也。命門居兩腎之中,即人身之太極,由太極以生兩儀,而水火具焉,消長系焉,故為受生之初,為性命之本。欲治真陰而捨命門,非其治也,此真陰之臟,不可不察也。所謂真陰之用者,凡水火之功,缺一不可。命門之火,謂之元氣;命門之水,謂之元精。
五液充,則形體賴而強壯;五氣治,則營衛賴以和調。此命門之水火,即十二臟之化源。故心賴之,則君主以明;肺賴之,則治節以行;脾胃賴之,濟倉廩之富;肝膽賴之,資謀慮之本;膀胱賴之,則三焦氣化;大小腸賴之,則傳導自分。此雖云腎臟之伎巧,而實皆真陰之用,不可不察也。
所謂真陰之病者,凡陰氣本無有餘,陰病惟皆不足。即如陰勝於下者,原非陰盛,以命門之火衰也;陽勝於標者,原非陽盛,以命門之水虧也。水虧其源,則陰虛之病疊出;火衰其本,則陽虛之證迭生。如戴陽者,面赤如朱;格陽者,外熱如火。或口渴咽焦,每引水以自救;或躁擾狂越,每欲臥於泥中。
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,或二便秘結而溺漿如汁。或為吐血衄血,或為咳嗽遺精。或斑黃無汗者,由津液之枯涸;或中風瘛瘲者,以精血之敗傷。凡此之類,有屬無根之焰,有因火不歸原,是皆陰不足以配陽,病在陰中之水也。
又如火虧於下,則陽衰於上,或為神氣之昏沉,或為動履之困倦,其有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者,有咽喉哽咽而嘔惡氣短者,皆上焦之陽虛也;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,有痞滿隔塞而水泛為痰者,皆中焦之陽虛也;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者,有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者,皆下焦之陽虛也。
又或畏寒洒洒者,以火臟之陽虛,不能禦寒也;或肌肉臌脹者,以土臟之陽虛,不能制水也;或拘攣痛痹者,以木臟之陽虛,不能營筋也;或寒嗽虛喘,身涼自汗者,以金臟之陽虛,不能保肺也;或精遺血泄,二便失禁,腰脊如折,骨痛之極者,以水臟之陽虛,精髓內竭也。凡此之類,或以陰強之反克,或由元氣之被傷,皆陽不足以勝陰,病在陰中之火也。
王太僕曰: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;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無火無水,皆在命門,總曰陰虛之病,不可不察也。所謂真陰之治者,凡亂有所由起,病有所由生,故治病必當求本。蓋五臟之本,本在命門,神氣之本,本在元精,此即真陰之謂也。王太僕曰: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;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
正此謂也。許學士曰:補脾不如補腎。亦此謂也。近惟我明薛立齋,獨得其妙,而常用仲景八味丸,即益火之劑也;錢氏六味丸,即壯水之劑也。每以濟人,多收奇效,誠然善矣;第真陰既虛,則不宜再泄,二方俱用茯苓澤瀉,滲利太過,即仲景金匱,亦為利水而設,雖曰於大補之中,加此何害,然未免減去補力,而奏功為難矣。
白話文:
精華儲藏在這裡,精就是陰中的水;氣化生於此,氣就是陰中的火。命門位於兩腎之間,是人身體的太極,從太極生出陰陽兩儀,因此水火都具備,消長變化都由此產生,所以是生命開始的地方,是性命的根本。想要治療真陰卻捨棄命門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這個真陰的臟器,不可不仔細了解。所謂真陰的作用,就是水和火的功用,缺一不可。命門的火,叫做元氣;命門的水,叫做元精。
五種液體充足,身體就能強壯;五種氣調和,營衛之氣就能協調。命門的水火,是十二臟腑的化生來源。所以心臟依靠它,才能使君主之位清明;肺臟依靠它,才能使治理調節的功能順暢;脾胃依靠它,才能使倉廩充實;肝膽依靠它,才能有謀慮的基礎;膀胱依靠它,才能使三焦氣化;大小腸依靠它,才能使傳導功能正常。這些雖然說是腎臟的技巧,但實際上都是真陰的功用,不可不仔細了解。
所謂真陰的病症,凡是陰氣本身就沒有多餘,陰的病症都是不足。就如同陰氣在下過盛,並非真的是陰氣過盛,而是因為命門的火衰弱了;陽氣在體表過盛,也並非真的是陽氣過盛,而是因為命門的水虧損了。水的源頭虧損,陰虛的病症就會接連出現;火的根本衰弱,陽虛的症狀就會不斷產生。像是戴陽的人,臉色紅得像硃砂;格陽的人,體表發熱如火。或者口渴咽喉乾燥,常常需要喝水來緩解;或者煩躁不安,常常想躺在泥土中。
或者五心煩熱,消瘦骨蒸;或者大便秘結,小便像漿液一般。或者吐血、流鼻血,或者咳嗽、遺精。或者皮膚發黃沒有汗,是由於津液枯竭;或者中風抽搐,是因為精血敗壞。凡是這些情況,有些是無根的虛火,有些是因為火沒有回到根本,這些都是因為陰不足以配陽,病在陰中的水。
再說火虧於下,陽氣就會衰弱於上,或者表現為精神昏沉、行動困倦,有些頭暈目眩,七竅功能失調;有些咽喉哽咽,噁心氣短,這些都是上焦的陽氣虛弱;有些飲食不消化,吞酸反胃;有些痞滿、胸悶,水濕停滯形成痰液,這些都是中焦的陽氣虛弱;有些清濁不分,腸鳴腹瀉;有些陽痿精寒,臍腹疼痛,這些都是下焦的陽氣虛弱。
又或者怕冷發抖,是因為火臟的陽氣虛弱,不能抵禦寒冷;或者肌肉腫脹,是因為土臟的陽氣虛弱,不能控制水液;或者拘攣疼痛,是因為木臟的陽氣虛弱,不能營養筋脈;或者寒嗽虛喘,身體發冷,自己出汗,是因為金臟的陽氣虛弱,不能保護肺臟;或者遺精、流血、大小便失禁,腰椎像要折斷一樣,骨頭疼痛到了極點,是因為水臟的陽氣虛弱,精髓內竭。凡是這些情況,有些是因為陰氣過強反過來制約陽氣,有些是因為元氣受損,都是陽氣不足以勝過陰氣,病在陰中的火。
王太僕說:寒冷卻不覺得寒冷,是因為沒有水;發熱卻不覺得熱,是因為沒有火。沒有火也沒有水,都出在命門,總稱為陰虛的病症,不可不仔細了解。所謂真陰的治療方法,凡是紊亂的現象都有原因,疾病的產生都有根源,所以治療疾病必須要探求根本。五臟的根本,在於命門;精神的根本,在於元精,這就是真陰的含義。王太僕說:壯大水的力量,來制約過盛的陽氣;增益火的來源,來消除陰寒的蔽障。
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許學士說:補脾不如補腎,也是這個意思。近代只有我明代的薛立齋,獨到地領悟了其中的奧妙,常常使用仲景的八味丸,就是補火的方劑;錢氏的六味丸,就是壯水的方劑。常常用來幫助人們,大多能收到奇效,實在是很好。但是真陰既然已經虛弱,就不應該再讓它耗泄,這兩個方子都用了茯苓和澤瀉,滲濕利水太過,即使是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中,也是為了利水而設,雖然說在滋補的藥方中,加入這些藥材沒有什麼害處,但終究還是會減弱補益的力量,使藥效難以發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