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三 (10)
類經附翼卷三 (10)
1. 真陰論
使或陰氣雖弱,未至大傷,或臟氣微滯,而兼痰濕水邪者,則正宜用此;若精氣大損,年力俱衰,真陰內乏,虛痰假火等證,即從純補,猶嫌不足,若加滲利,如實漏卮矣。故當察微甚緩急,而用隨其人,斯為盡善。余及中年,方悟補陰之理,因推廣其義,用六味之意,而不用六味之方,活人應手之效,真有不能盡述者。夫病變非一,何獨重陰?有弗達者,必哂為謬,姑再陳之,以見其略。
如寒邪中人,本為表證,而汗液之化,必由乎陰也;中風為病,身多偏枯,而筋脈之敗,必由乎陰也。虛勞生火,非壯水何以救其燎原?瀉泄正陰,非補腎何以固其門戶?臌脹由乎水邪,主水者須求水臟;關格本乎陰虛,欲強陰舍陰不可。此數者,乃疾病中最大之綱領,明者覺之,可因斯而三反矣。
故治水治火,皆從腎氣,此正重在命門,而陽以陰為基也。老子曰:知其雄,守其雌。夫雄動而作,雌靜而守,然動必歸靜,雄必歸雌,此雄之不可不知,雌之不可不守也。邵子曰:三月春光留不住,春歸春意難分付。凡言歸者必歸家,為問春家在何處?夫陽春有腳,能去能來,識其所歸,則可藏可留,而長春在我矣。此二子之教我,真我之大宗師也。
人能知雄之有雌,春之有家,則知真陰之為義矣。余因制二歸丸方,願與知本知音者共之。
左歸丸,治真陰腎水不足,不能滋溉營衛,漸至衰羸,或虛熱往來,自汗盜汗,或神不守舍,血不歸原,或勞損傷陰,或遺淋不禁,或氣虛昏運,或眼花耳聾,或口燥舌乾,或腰痠腿軟。凡精髓內竭,津液枯涸等證,俱速宜壯水之主,以培左腎之元陰,此方主之。
大杯熟地(八兩。),山藥(炒,四兩。),山茱萸肉(四兩。),龜膠(切碎炒珠,四兩。),川牛膝(酒洗蒸熟,三兩。),鹿角膠(敲碎炒珠,二兩。),菟絲子(制熟,三兩。),枸杞子(三兩。)
上先將熟地杵膏,加煉蜜和丸桐子大,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百餘丸。
如真陰失守,虛火炎上者,宜用純陰至靜之荊,於本方去枸杞、鹿膠,加女貞子三兩,麥門冬三兩。若火爍肺金,乾枯多嗽者,仍加百合三兩。如夜熱骨蒸,加地骨皮三兩。小水不利,加茯苓三兩。
如大便燥澀,去菟絲,加肉蓯蓉酒洗三兩。
如血虛有滯者,於本方加當歸四兩。
凡五液皆主於腎,故凡屬陰分之藥,亦無不皆能走腎,有謂必須引導者,皆見之不明耳。
右歸丸,治元陽不足,或先天稟衰,或勞傷過度,以致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而為脾胃虛寒,飲食少進,或嘔惡膨脹,或反胃隔塞,或怯寒畏冷,或臍腹多痛,或大便不實,瀉利頻作,或小水自遺,虛淋寒疝,或以寒侵溪谷,而為肢節痹痛,或以寒在下焦,而為水邪浮腫。
白話文:
如果陰氣只是稍微虛弱,還沒有受到嚴重損傷,或者只是臟腑之氣稍微停滯,同時又夾雜著痰濕水邪,那麼就非常適合使用這個方法來調理。但如果是精氣大量虧損,年紀大了體力衰退,體內真陰嚴重不足,出現虛痰假火等症狀,即使單純地用補陰的方法,都還嫌不夠,如果再用滲濕利水的方法,就像是往漏水的容器裡倒水一樣,只會更加糟糕。所以應該仔細觀察病情輕重緩急,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用藥,這才是最完善的。我到了中年,才領悟到補陰的道理,因此推廣了這個理論,借用六味地黃丸的思路,但不用它的方子,這樣活人無數,效果好到說不完。疾病的變化有很多種,為什麼只重視陰呢?那些不理解的人,一定會嘲笑我的觀點是錯誤的,所以我要再次闡述,讓大家了解個大概。
例如,寒邪侵入人體,本來是表證,但汗液的形成,一定是由於陰氣的滋養;中風這種疾病,身體大多會出現半身不遂,而筋脈的衰敗,也必定是由於陰氣的不足。虛勞產生虛火,如果不用滋補腎水來救治,如何能夠撲滅這燎原大火?腹瀉導致陰液流失,如果不補腎來鞏固腎關,又怎麼能止住呢?臌脹病是水邪引起的,要治療水腫,必須從腎臟著手;關格病本質是陰虛,想要強壯陰氣,就不能離開陰。以上這幾點,是疾病中最重要的綱領,明白的人會有所領悟,可以從中舉一反三。
所以說,治療水病和火病,都要從腎氣入手,這正是強調命門的重要性,而陽氣是以陰氣為基礎的。老子說:「知道陽剛的一面,要守住陰柔的一面。」陽剛主動而有所作為,陰柔主靜而有所守護,但動必然回歸靜,陽必然回歸陰,這是陽剛不能不了解的,也是陰柔不能不守住的。邵雍說:「三月的春光留不住,春天歸去,春意難以留住。」凡是說歸去的,一定有歸宿,請問春天歸向何處?陽春能夠自主來去,知道它歸向何處,就能夠把它收藏起來,讓春天長駐我身。這兩位聖人的教誨,真的是我人生的大宗師。
人如果能知道陽剛中有陰柔,春天有歸宿,就能理解真陰的含義了。我因此創製了二歸丸這個方子,希望與理解這個道理的人分享。
左歸丸,是治療真陰腎水不足,不能滋養全身,逐漸導致身體虛弱,或者出現虛熱反覆,自汗盜汗,或者精神恍惚,血不歸經,或者因為勞累損傷了陰液,或者遺精淋漓不止,或者因為氣虛而昏厥,或者眼睛昏花、耳朵失聰,或者口乾舌燥,或者腰痠腿軟等症狀。凡是精髓耗盡,津液枯竭等情況,都應該盡快使用補腎水的方法,來培補左腎的元陰,這個方子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。
它的組成是:大熟地(八兩),炒山藥(四兩),山茱萸肉(四兩),龜膠(切碎炒成珠狀,四兩),酒洗蒸熟的川牛膝(三兩),敲碎炒成珠狀的鹿角膠(二兩),制熟的菟絲子(三兩),枸杞子(三兩)。
先將熟地搗成膏狀,加入煉好的蜂蜜,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飯前用熱開水送服一百多粒。
如果真陰不能守住,虛火上炎,應該用純陰至靜的藥物,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,去掉枸杞子和鹿角膠,加入女貞子三兩、麥門冬三兩。如果火灼傷肺金,出現乾咳不止,可以再加入百合三兩。如果出現夜間發熱骨蒸,可以加入地骨皮三兩。如果小便不利,可以加入茯苓三兩。
如果大便乾燥難解,可以去掉菟絲子,加入酒洗的肉蓯蓉三兩。
如果血虛有淤滯,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當歸四兩。
凡是五液都歸腎臟主管,所以凡是屬於陰分的藥物,也都能歸於腎臟,有些人說必須要用引經藥來引導,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白這個道理。
右歸丸,是治療元陽不足,或者先天體質虛弱,或者勞傷過度,導致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從而出現脾胃虛寒,食慾不佳,或者嘔吐噁心,或者反胃隔食,或者怕冷畏寒,或者臍腹疼痛,或者大便不成形,經常腹瀉,或者小便自遺,虛淋寒疝,或者寒邪侵犯筋骨,導致肢體關節痹痛,或者寒邪在下焦,導致水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