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十一 (6)
卷十一 (6)
1. 瘧疾
大椎(三壯立愈。一曰百壯。),三椎(骨節上灸亦可愈。),譩譆(多汗。),章門,間使(久瘧。),後谿(先寒後熱。),環跳,承山,飛陽,崑崙,太谿(寒瘧。),公孫(為主冶。),至陰(寒瘧無汗。),合谷
久瘧不愈,黃瘦無力者,灸脾俞七壯即止。蓋瘧由寒濕飲食傷脾而然,故此穴甚效。
白話文:
瘧疾
大椎穴(灸三壯即可痊癒,也有人說灸一百壯),三椎穴(在骨節上灸治也能痊癒),譩譆穴(治療多汗症狀),章門穴、間使穴(治療久瘧),後谿穴(治療先寒後熱的瘧疾),環跳穴、承山穴、飛陽穴、崑崙穴、太谿穴(治療寒瘧),公孫穴(是治療瘧疾的主要穴位),至陰穴(治療寒瘧且無汗的症狀),合谷穴。
久患瘧疾未癒,而且身體消瘦無力的人,灸刺脾俞穴七壯即可停止,因為瘧疾是由於寒濕及飲食傷脾所致,所以灸刺此穴非常有效。
2. 黃疸
公孫
白話文:
公孫
3. 消渴
腎俞,小腸俞
白話文:
消渴症治療穴位:腎俞穴、小腸俞穴
4. 瀉痢
百會(久瀉滑脫下陷者,炙三壯。),脾俞,腎俞(洞泄不止,五壯。),命門,長強(赤白雜者。),承滿(腸鳴者。),梁門,中脘,神闕(中氣虛寒,腹痛瀉痢,甚妙。),天樞(腹痛。),氣海,石門(腹痛。),關元(久痢冷痢腹痛。),三陰交(腹滿泄瀉。)
〔脾泄〕色黑。
脾俞
〔胃泄〕色黃。
胃俞,天樞
〔大腸泄〕,色白。
大腸俞
〔小腸泄〕,色赤。
小腸俞
〔大瘕泄〕裡急後重。
天樞,水分(上各三七壯。)
〔腎泄〕,夜半後及寅卯之間泄者。
命門,天樞,氣海,關元
白話文:
瀉痢:
久瀉、滑脫下陷,灸百會穴三次;腹瀉不止,灸脾俞、腎俞穴各五次;赤白混雜的瀉痢,灸命門、長強穴;腸鳴腹瀉,灸承滿穴;中氣虛寒、腹痛瀉痢,灸梁門、中脘、神闕穴效果很好;腹痛,灸天樞、石門、氣海、關元穴;久痢、寒痢、腹痛,灸關元穴;腹滿瀉痢,灸三陰交穴。
脾虛引起的瀉痢,大便顏色發黑,灸脾俞穴。
胃虛引起的瀉痢,大便顏色發黃,灸胃俞、天樞穴。
大腸引起的瀉痢,大便顏色發白,灸大腸俞穴。
小腸引起的瀉痢,大便顏色發紅,灸小腸俞穴。
腹部腫塊引起的瀉痢,並伴有裡急後重(便意頻繁而解不出),灸天樞、水分穴各三次。
腎虛引起的瀉痢,多在半夜或寅卯時(凌晨3點到5點)發作,灸命門、天樞、氣海、關元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