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二 (2)

1. 辨黍

唐禮樂志曰:聲無形而樂有器。古之作樂者,知夫器之必有敝,而聲不可以言傳,懼夫器失而聲遂忘也,乃多為之法以著之,故求聲者以律,而造律者以黍。自一黍之廣,積而為分寸,一黍之多,積而為龠合,一黍之重,積而為銖兩,是三物者亦必有時而敝,則又總其法而著之於數,使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於黃鐘,然後律度量衡相用為表裡,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,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,此古君子知物之終始,而憂世之慮深,其多為之法而丁寧纖悉,可為至矣。然黃鐘之律生於尺,而尺乃生於黍,累黍造尺,不過三法,皆自古有之。

曰橫黍者,一黍之廣為一分也;曰縱黍者,一黍之長為一分也;曰斜黍者,非縱非橫而斜倚相排也。凡黃鐘之長,以橫黍言之,則為一百分,太史公所謂子一分是也;以縱黍言之,則為八十一分,淮南子所謂其數八十一是也;以斜黍言之,則為九十分,前後漢志所謂九十分是也。三法雖異而律則同也。

擇黍之法,以上黨境內土地肥處產者為佳,即今之糯小米,俗名黃米者是也。鄭世子曰:古上黨郡,即今山西潞安州,境內產五色黍。其黑色黍亦有數種:軟黍堪釀酒者名秬,硬黍堪炊飯者名穄,一稃內兩顆黍名秠。律家所用,惟秬而已。古云取秬黍中者,蓋謂中用之黍,非中等之謂,如俗語選物曰中用不中用,亦非指中等也。

或曰中字讀去聲,謂中式也,其義亦通。詩曰:誕降嘉種,惟秬惟秠。既用一嘉字,其義可見,則知異常者方為嘉種,且秬之為言巨也,蓋謂最大者為佳。黍大則尺大而黃鐘之聲遂濁,黍小則尺小而黃鐘之聲遂清,夫黃鐘之音宮音也,最長最濁,是其本體,然則黍之最大者乃為真秬黍耳。

後人不知此理而泥於漢志中黍之文,遂致所累之尺短,所造之樂哀,非中和之音矣,此不可不辨也。(龠音藥。秬音巨。穄音祭。稃音夫。秠,飄米切。)

白話文:

辨黍

古代製作樂器的人,知道樂器會損壞,而聲音又無法用言語傳遞,擔心樂器損壞後聲音便會遺失,所以就制定了很多方法記錄下來。因此,尋找聲音的標準用律管,而製造律管則用黍米。黍米的寬度累積起來成為分寸,數量累積起來成為龠(音藥)合,重量累積起來成為銖兩。這三種東西也都會隨著時間損壞,於是又將它們的規律記錄下來,使分寸、龠合、銖兩都起始於黃鐘律管,這樣律管、度量衡就能互相參照,用律管可以製作度量衡,而用度量衡也可以製作律管。這是古代君子通曉事物始末,憂國憂民的表現,他們制定了許多方法,非常細緻周到,實在是令人敬佩。而黃鐘律管的長度源於尺,尺的長度又源於黍米,用黍米製作尺,不過三種方法,這些方法都是自古以來就有的。

橫著排列黍米,一粒黍米的寬度為一分;豎著排列黍米,一粒黍米的長度為一分;斜著排列黍米,既不是橫著也不是豎著,而是斜著排列。黃鐘律管的長度,用橫著排列的黍米計算,是100分,這是司馬遷說的;用豎著排列的黍米計算,是81分,這是《淮南子》上說的;用斜著排列的黍米計算,是90分,這是《前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上說的。雖然三種方法不同,但律管的音律卻是一致的。

選擇黍米的標準,以產自上黨地區肥沃土地上的黍米為最佳,就是現在的糯小米,俗稱黃米。鄭玄的兒子說:古代的上黨郡,就是現在山西潞安州,當地出產五種顏色的黍米。黑色的黍米也有幾種:柔軟的可以釀酒,叫做秬(音巨);堅硬的可以煮飯,叫做穄(音祭);一粒穀殼裡有兩顆黍米的,叫做秠(音飄)。律管製作只使用秬黍。古人說取秬黍中的,是指最適合使用的黍米,並不是指中等大小的黍米,就像俗話說選東西要選「中用的」而不是「不中用的」,也不是指中等的意思。

有人說「中」字讀去聲,意思是「中式」的,這個意思也通。詩經裡說:「誕降嘉種,惟秬惟秠。」既然用了「嘉」字,就可以看出,只有不普通的才算是好種子。而且「秬」的意思就是「大」,所以說最大的最好。黍米大,尺就大,黃鐘律管的聲音就渾濁;黍米小,尺就小,黃鐘律管的聲音就清脆。黃鐘音是宮音,最長也最渾濁,這是它的本質。因此,最大的黍米才是真正的秬黍。

後人不懂這個道理,拘泥於《漢書》中關於黍米的記載,導致製作出來的尺短,製作出來的樂器音調悲傷,不是中和之音。這一點必須要辨明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