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二 (6)

1. 候氣辨疑

吹灰之說,其始於後漢乎?光武以讖興,命解經從讖,漢儒遵時制,不得不然也。隋唐以後,疏家遞相祖述,而遂為定論矣。按後漢、晉、隋志所載候氣之法,各有異同。既云以木為案,加律其上;又云埋之,上與地平;又云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,上平於地。此置律有淺深高下,其說不一也。

既云以葭莩灰抑其內端,氣至者灰去;又云以竹莩灰實律中,以羅⿰車韋復律口,氣至吹灰動⿰車韋,而有小動、大動、不動三說;又云灰飛沖素散出於外,而氣應有早晚,灰飛有多少。其說又不一也。總似道聽途說,而未嘗試驗耳。又如後齊信都芳,埋輪扇以測二十四氣,尤為虛誕。

孟子曰: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儒家以格物窮理為要務,乃被無稽之辭欺惑千載而未能覺,則格物致知之學安在哉?(率音律,率之正體,約數也。)

白話文:

關於吹灰候氣的說法,是從後漢開始的嗎?光武帝因為讖語而興起,命令解釋經典要依據讖語,漢朝的儒生順應時勢,不得不這樣做。隋唐以後,注疏學者互相沿襲,就成為了定論。考察後漢、晉、隋的史書記載的候氣方法,各有不同。有的說用木頭做案子,把律管放在上面;有的說埋在土裡,上面與地面齊平;有的說放在案上用土埋起來,上面與地面齊平。這放置律管的方式有深淺高低,說法不一致。

有的說用蘆葦膜的灰壓住律管的內端,氣到了灰就會被吹走;有的說用竹膜的灰填滿律管,用絲絹覆蓋律管的開口,氣到時會吹動絲絹,有小動、大動、不動三種說法;有的說灰飛起來衝散到外面,氣的反應有早晚,灰飛的有多有少。這些說法又不一樣。總之,這些都像是道聽途說,沒有經過實際驗證。又比如後齊的信都芳,用埋輪扇的方法來測量二十四節氣,更是荒誕不經。

孟子說過:完全相信書本,不如沒有書。儒家把探究事物原理作為重要任務,卻被沒有根據的言論欺騙了上千年都沒發覺,那麼格物致知的學問又在哪裡呢?(「率」字通「律」,「率」的本意是約數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