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標本中氣從化解

(詳標本類第一章。)

至真要大論曰:少陽太陰從本,少陰太陽從本從標,陽明厥陰不從標本,從乎中也。啟玄子注曰:少陽之本火,太陰之本濕,本末同,故從本也。少陰之本熱,其標陰,太陽之本寒,其標陽,本末異,故從本從標。陽明之中太陰,厥陰之中少陽,本末與中不同,故不從標本從手中也。

白話文:

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少陽與太陰的作用只從根本出發,少陰與太陽的作用既從根本也從表面出發,陽明與厥陰的作用不從根本和表面出發,而從中間出發。

解說:「啟玄子」注釋說:少陽的根本是火,太陰的根本是濕,根本和末稍是一致的,所以只從根本出發。少陰的根本是熱,其表面是陰,太陽的根本是寒,其表面是陽,根本和末稍不一致,所以既從根本也從表面出發。陽明的其中部分是太陰,厥陰的其中部分是少陽,根本、末稍和中間部分不同,所以不從根本和表面出發,而從中間部分出發。

從本從標從中,皆以其為化生之用也。此注殊欠明顯,即汪石山圖注,亦隱晦難解。愚按少陽太陰從本者,以少陽本火而標陽,太陰本濕而標陰,標本同氣,故當從本。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,以少陽之中,厥陰木也,木火同氣,木從火化矣,故不從中也;太陰之中,陽明金也,土金相生,燥從濕化矣,故不從中也。

白話文:

從本、從標、從中,這些都以少陽、太陰的本氣為化生之用。這種註解很簡略,即使是汪石山的圖註,也隱約難懂。我認為,少陽和太陰從本者,是因為少陽的本氣是火而標示為陽,太陰的本氣是濕而標示為陰,標本同氣,所以應該從本。

但是,少陽和太陰也有中氣,卻沒有說從中。這是因為,少陽之中氣是厥陰木,木火同氣,木從火化,所以不從中;太陰之中氣是陽明金,土金相生,燥從濕化,所以不從中。

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,以少陰本熱而標陰,太陽本寒而標陽,標本異氣,故或從本,或從標,而治之有先後也。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,以少陰之中,太陽水也,太陽之中,少陰火也,同於本則異於標,同於標則異於本,故皆不從中氣也。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,以陽明之中,太陰濕土也,亦以燥從濕化矣;厥陰之中,少陽火也,亦以木從火化矣。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,而從中氣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症和太陽病症,有的治療以本氣為主,有的則以標氣為主。這是因為少陰病本身屬熱而標氣屬陰,太陽病本身屬寒而標氣屬陽,標本屬性不同,所以有時治療以本氣為主,有時則以標氣為主,並且治療的先後次序也不同。

然而,少陰和太陽病症也有中氣一說,少陰之中氣是太陽水氣,太陽之中氣是少陰火氣。中氣與本氣同屬,但與標氣不同;中氣與標氣同屬,但與本氣不同。因此,都不以中氣為治療目標。

至於陽明和厥陰病症,治療不從標本出發而從中氣出發。這是因為陽明之中氣是太陰濕土,燥邪可以從濕邪中化解;厥陰之中氣是少陽火氣,木邪可以從火邪中化解。因此,陽明和厥陰病症的治療不是從標本出發,而是從中氣出發。

要之五行之氣,以木遇火,則從火化,以金遇土,則從濕化,總不離於水流濕,火就燥,同氣相求之義耳。故本篇曰從本者化生於本,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,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。必詳明標本化生之所自,則知所以調治之矣。

白話文:

總而言之,氣的作用就像木頭遇見火就會燃燒,金子遇見土就會氧化一樣。這些變化都遵循水濕、火燥以及同氣相求的原理。因此,本篇所說的「從本者化生於本」,指的是由根本原因導致的變化;「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」,指的是標本之間相互影響而導致的變化;「從中者以中氣為化」,指的是由中氣(體內的平衡狀態)引起的變化。只有清楚瞭解這些變化是如何產生的,才能知道如何進行治療。

故張子和標本運氣歌曰:少陽從本為相火,太陰從本濕土坐,厥陰從中火是家,陽明從中濕是我,太陽少陰標本從,陰陽二氣相包裹,風從火斷汗之宜,燥與濕兼下之可,萬病能將火濕分,徹開軒岐無縫鎖。又其十二經水火分治歌,其義大同,皆本諸此,詳載儒門事親第十四卷中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張子和在《標本運氣歌》中說:少陽從本屬相火,太陰從本屬濕土,厥陰從中屬心火,陽明從中屬脾濕,太陽和少陰的標本相隨,陰陽二氣互相包裹。風熱證應用發散解表,同時止汗;燥濕證應用下利。如果能把疾病的火熱和濕邪分清,就能徹底理解《黃帝內經》的精髓,沒有什麼疑難難題。另外,張和子的《十二經水火分治歌》的意義大致相同,這些都源於《儒門事親》第十四卷中的觀點。

愚按六經從本從標從中者,蓋以同類相從,歸六氣於水火,總萬病於陰陽,二者而已。此誠造化自然之道,然而經旨深邃,未易推測,自啟玄子以來,注皆未得。及戴人張子和始發明火濕二字之義,甚得其要,意謂標本相從之理,止於是矣。繼自劉宗厚而下,莫不宗之。愚亦深以為然,獨惜其治法之有未盡善者,謂風從火斷汗之宜,燥與濕兼下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《內經》從病因、病狀、治療的分法,是依照同類相從的原則,將六經的病變歸納為水火兩大類,將所有疾病概括為陰陽兩大方面,僅此而已。這確實是自然界的規律,但《內經》的旨意深奧難解,自張仲景以來,注家大多未能領會。直到戴人張子和才闡述了「火濕」兩字的意義,很得要領,認為病因、病狀相從的道理,就在於此。自劉宗厚以後,大家普遍認同戴人張子和的觀點。我也深以為然,只是遺憾他們的治療方法不盡善盡美,例如認為風病從火論,應以發汗治療;燥濕並存的病症,可以用攻下法治療。

此概指六氣從化,皆為有餘,而欲以汗下二法盡之。若然,則諸病之化,豈盡屬有餘而必無不及者耶?殊失聖經本意矣。在內經之言,蓋特舉陰陽所化之理,本非謂其有餘;而子和之意,則但見其有餘之為病,而不知其不及之難化也。夫六經之氣,時有盛衰,氣有餘則化生太過,氣不及則化生不前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,六氣化生,都有過盛的情況,想要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全部解決。如果這樣,那麼所有的疾病變化,難道都是因為過剩而沒有不足的嗎?這完全背離了《內經》的本意。《內經》所說的,只是舉出陰陽化生的原理,本來並不是說它們一定過盛;而《子》的意思,只看到過盛纔是疾病,而忽視了不足難以化生。六經的氣,有時旺盛有時衰微,氣過盛則化生過度,氣不足則化生不足。

從其化者化之常,得其常則化生不息;逆其化者化之變,值其變則強弱為災。如木從火化也,火盛則木從其化,此化之太過也;陽衰則木失其化,此化之不前也。燥從濕化也,濕盛則燥從其化,此化之太過也;土衰則金失其化,亦化之不前也。五行之氣,正對俱然,此本標化生之理所必然者。

白話文:

自然界的變化遵循著固定的規律,順應規律,就能生生不息。違逆規律,就會導致災禍。

例如,木遇火會燃燒,火勢旺盛,木頭就會順著火勢變化,這是變化的過度;陽氣衰弱,木頭就會失去被火的變化,這是變化的停滯。

乾旱遇濕潤會變濕,濕氣過重,乾旱就會順著濕潤變化,這是變化的過度;土氣衰弱,金氣就會失去被土氣變化的能力,這也是變化的停滯。

五行之氣的變化,都是順應自然的規律,這是生生不息的原理所在。

化而太過者宜抑,化而不及者不宜培耶?治失其當,又安得謂之善哉?知乎此,則可與言化生之妙用矣。

五色篇曰:明堂者鼻也,闕者眉間也,庭者顏也,蕃者頰側也,蔽者耳門也,其間欲方大,去之十步,皆見於外,如是者壽必中百歲。

白話文:

在中醫的「五色篇」中,提到:

  • 明堂:指鼻子
  • 闕:指眉毛之間
  • 庭:指臉部
  • 蕃:指臉頰兩側
  • 蔽:指耳朵

這些部位之間應該寬闊方正。當你距離這個人十步遠時,還能清楚看到他的五官,那麼這個人一定能活到一百歲。

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,首面上於闕庭,王宮在於下極,五臟安於胸中,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,明堂潤澤以清,五官惡得無辨乎?(詳《類經》脈色類)

白話文:

面部中央的骨頭凸起而隆高,平整而筆直。五臟居於面部中央,六腑夾在其兩側。頭部和麪部位於闕庭之上,王宮位於面部最下方。五臟安置在胸腔內部,健康的面色光澤而均勻,病態的面色不會顯現。面部中央潤澤而清澈,五官的異常表現難道能辨別不出來嗎?

庭者首面也,闕上者咽喉也,闕中者肺也,下極者心也,直下者肝也,肝左者膽也,下者脾也,方上者胃也,中央者大腸也,挾大腸者腎也,當腎者臍也,面王以上者小腸也,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。男子色在於面王,為小腹痛,下為卵痛,其圜直為莖痛。在女子為膀胱子處之病,散為痛,搏為聚。

白話文:

面王:臉部

闕上:咽喉

闕中:肺

下極:心

直下:肝

肝左:膽

下者:脾

方上:胃

中央:大腸

挾大腸者:腎

當腎者:肚臍

面王以上:小腸

面王以下:膀胱、會陰穴

男性:

  • 面王部位出現顏色變化:小腹痛
  • 下方出現疼痛:睪丸疼痛
  • 圓而直的部分出現疼痛:陰莖疼痛

女性:

  • 膀胱、會陰穴部位出現問題:出現分散的疼痛
  • 絞痛時:會形成聚合的疼痛

顴者肩也,顴後者臂也,臂下者手也,目內眥上者膺乳也,挾繩而上者背也,循牙車以下者股也,中央者膝也,膝以下者脛也,當脛以下者足也,巨分者股里也,巨屈者膝臏也,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。

白話文:

顴骨是肩膀,顴骨後方是手臂,手臂下方的部分是手;眼睛內眼角上方是胸部和乳房;腮部向上連接的是背部;沿著顴骨下方延伸到下顎的部位是大腿;顴骨中央的部位是膝蓋;膝蓋以下的部位是小腿;小腿以下的部分是腳;顴骨分叉的部分是大腿內側;顴骨彎曲的部分是膝蓋骨。這些都是五臟六腑和肢體部位的相關部位。

出靈樞陰陽系日月篇

出經水篇

九宮八風篇以八節分八宮而稱為太一所居者,正合月建之序。蓋月建所在之方,即時令所王之位,人身之氣,無不應之。故凡針灸家當知避忌者,恐傷其王氣耳。

白話文:

《九宮八風篇》以八個時段劃分八個宮位,稱之為太一所居之處,與月令的順序完全相符。月令所屬的方位,也就是當令季節的當權位置,人體之氣無一不與之相應。因此,凡是從事針灸的醫生都應當瞭解避諱事項,以免損傷當令的氣氣。

2. 太一人神避忌歌

(針灸破癰切宜忌之。)

立春艮上起天留,戊寅己丑左足求。春分左脅倉門震,乙卯日見定為仇。立夏戊辰己巳巽,陰洛宮中左手愁。夏至上天丙午日,正值膺喉離首頭。立秋右手當玄委,戊申己未坤上游。秋分倉果西方兌,辛酉還從右脅求。立冬右足加新洛,戊戌己亥乾位收。冬至坎方臨葉蟄,壬子腰尻下竅流。五臟六腑並臍腹,招搖諸戊己中州。

白話文:

立春

  • 東北方的艮卦上,天將開始活動。
  • 農曆戊寅或己丑日,左腳會有所求。

春分

  • 左肋旁的倉門卦位,震動起來。
  • 農曆乙卯日,仇人會出現。

立夏

  • 東南方的巽卦,陰氣匯聚的地方。
  • 農曆戊辰或己巳日,左手會煩惱。

夏至

  • 天上的丙午日,正對著喉嚨和頭部。

立秋

  • 右手對應玄委穴,坤卦上游。
  • 農曆戊申或己未日。

秋分

  • 西方的兌卦,倉門穴。
  • 農曆辛酉日,還需關注右肋。

立冬

  • 右腳對應新洛穴,乾卦位。
  • 農曆戊戌或己亥日。

冬至

  • 北方的坎卦,葉蟄穴。
  • 農曆壬子日,腰尻下有孔洞。

註:

  • 五臟六腑和肚臍腹部,與戊己日有關。
  • 招搖指星宿,此處比喻戊己日的運勢。

3. 逐日人神所在歌

(忌針灸。)

人神之法將何起?一日先從足大指。二日外踝三股內,四在腰髀五口裡。六手七居內踝次,八腕九尻十腰背。十一鼻柱二髮際,十三牙齒皆相類。十四胃脘五遍身,六胸十七氣衝尋。十八股內十九足,二十內踝須分明。二十一在手小指間,二十二外踝二十三肝。(及足。)二十四手陽明勿錯,二十五足陽明一般。

白話文:

掌握人體穴位的規律如何?

  1. 從腳的大拇指開始。

  2. 外踝內側有三個穴位。

  3. 腰和大腿內側各有五個穴位。

  4. 手臂內側有六個穴位。

  5. 內踝上有七個穴位。

  6. 手腕上有八個穴位。

  7. 臀部上有九個穴位。

  8. 腰部和背部有十個穴位。

  9. 鼻樑上有十一個穴位。

  10. 髮際上有十二個穴位。

  11. 牙齒上有十三個穴位。

  12. 胃脘部有十四個穴位。

  13. 胸部和肺部有十五個穴位。

  14. 腿內側有十六個穴位。

  15. 股骨內側有十七個穴位。

  16. 腿部外側有十八個穴位。

  17. 腳部內側有十九個穴位。

  18. 手指尖有二十個穴位。

  19. 手掌小指側有二十一個穴位。

  20. 外踝有二十二個穴位。

  21. 肝臟(以及腳)有二十三個穴位。

  22. 手部的陽明經上有二十四個穴位。

  23. 足部的陽明經上有二十五個穴位。

二十六在胸二十七膝,二十八陰中勿相逼。二十九元來膝脛前,三十足趺須記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