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
1. 卷四
2. 經絡(二)
3. 井滎腧經合解
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:五臟五腧,五五二十五腧;六腑六腧,六六三十六腧。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腧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。夫所出為井者,如水源出井,其氣正深,北方水也。所溜為滎者,滎,小水也,脈氣尚微,東方春也。所注為腧者,腧,輸也,經由此而輸彼,其氣方盛,南方夏也。
所行為經者,經氣大行,正盛於此,應長夏也。所入為合者,脈氣由此內行,歸合於腑臟,西方金也。(按六十五難曰:井者,東方春也,萬物之始生,故言所出為井也。合者,北方冬也,陽氣入臟,故言所入為合也。似亦近理,但證之本經諸篇,則皆不合,當以經旨為是,因敢僭為改正,又詳針刺類第十七。
)然經絡遍身,無往非穴,今各經之井滎腧經合穴,皆在手足而不逾肘膝者,正以手肘足膝,是為四關,四關者,乃關節之處,所以系周身三百六十五節之氣也。本篇曰: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,非皮肉筋骨也。又曰:四關主治五臟。是知周身經絡,皆不出於四關,而十經之要穴,皆不離於手足,欲求經絡之妙者,必加意於關節之會焉。
白話文:
《井滎腧經合解》
《靈樞‧九針十二原》篇說:五臟各有五個腧穴,五乘以五,共二十五個腧穴;六腑各有六個腧穴,六乘以六,共三十六個腧穴。經脈氣血從穴位「井」而出,像水從井中湧出一樣,氣勢深沉,屬北方水氣;從穴位「滎」而流瀉,滎是小水的意思,脈氣還比較微弱,屬東方春氣;從穴位「腧」而輸注,腧就是輸送的意思,經脈氣血由此輸送到別處,氣勢正盛,屬南方夏氣;從穴位「經」而通行,經脈之氣運行通暢,氣勢最盛,屬長夏氣;從穴位「合」而進入,脈氣由此向內運行,歸合於臟腑,屬西方金氣。
(《難經‧六十五難》說:井穴屬東方春氣,萬物開始生長,所以說經脈氣血從井穴而出;合穴屬北方冬氣,陽氣歸入臟腑,所以說經脈氣血從合穴而入。這個說法似乎也比較合理,但與本經其他篇章的記載不符,因此應該以本經的解釋為準。關於這一點,我在針灸類文章第十七篇中已有詳細說明。)
然而,經絡遍佈全身,沒有地方不是穴位,但各經的井、滎、腧、經、合穴都位於手足而不出肘膝之外,這是因為手肘足膝是人體的四關,四關是關節部位,是聯繫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血的樞紐。《靈樞》篇說: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」這裡所說的節,是指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,不是指皮肉筋骨。又說:「四關主治五臟。」由此可知,全身經絡都彙集於四關,而十條經脈的重要穴位,都集中在手足,想要了解經絡的奧妙,就必須重視關節的彙集之處。
4. 井滎陰陽配合五行剛柔
靈樞本輸篇曰;肺出於少商為井木,心出於中衝為井木,肝出於大敦為井木,脾出於隱白為井木,腎出於湧泉為井木,此五臟之井皆始於木也。又曰:膀胱出於至陰為井金,膽出於竅陰為井金,胃出於厲兌為井金,三焦出於關衝為井金,小腸出於少澤為井金,大腸出於商陽為井金,此六腑之井皆始於金也。
此靈樞發各經金木之理,而未悉五行生合之義;及六十四難經乃始分析五行剛柔,而滑伯仁又詳註陰井木生陰滎火,陰滎火生陰腧土,陰腧土生陰經金,陰經金生陰合水,陽井金生陽滎水,陽滎水生陽腧木,陽腧木生陽經火,陽經火生陽合土也。
又如陰井乙木,陽井庚金,是乙與庚合也;陰滎丁火,陽滎壬水,是丁與壬合也;陽腧甲木,陰腧己土,是甲與己合也;陽經丙火,陰經辛金,是丙與辛合也;陽合戊土,陰合癸水,是戊與癸合也。庚為陽金,故曰陽井庚者,乙之剛也;乙為陰木,故曰陰井乙者,庚之柔也。
此其生髮象四時,潮宗合河海,上下有相生之義,陰陽有相配之理,蓋其上法天時,中合人事,而下應地理者乎!
白話文:
井滎陰陽配合五行剛柔
《靈樞經·本輸篇》記載:肺經的井穴少商屬木,心經的井穴中衝屬木,肝經的井穴大敦屬木,脾經的井穴隱白屬木,腎經的井穴湧泉屬木;這五臟的井穴都起始於木。又說:膀胱經的井穴至陰屬金,膽經的井穴竅陰屬金,胃經的井穴厲兌屬金,三焦經的井穴關衝屬金,小腸經的井穴少澤屬金,大腸經的井穴商陽屬金;這六腑的井穴都起始於金。
《靈樞經》闡述了各經脈金木的道理,但沒有完全說明五行相生相合的意義;直到《難經六十四難》才開始分析五行剛柔的特性,滑伯仁更詳細註解:陰井木生陰滎火,陰滎火生陰腧土,陰腧土生陰經金,陰經金生陰合水;陽井金生陽滎水,陽滎水生陽腧木,陽腧木生陽經火,陽經火生陽合土。
例如,陰井為乙木,陽井為庚金,乙庚相合;陰滎為丁火,陽滎為壬水,丁壬相合;陽腧為甲木,陰腧為己土,甲己相合;陽經為丙火,陰經為辛金,丙辛相合;陽合為戊土,陰合為癸水,戊癸相合。庚屬陽金,所以稱陽井為庚,是乙木的剛性;乙屬陰木,所以稱陰井為乙,是庚金的柔性。
這些生髮變化如同四季更迭,潮汐漲落,如同江河匯入大海,上下相生,陰陽相配。這體現了上應天時,中合人事,下應地理的道理。
5. 十二原解
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云:肺之原出於太淵,心之原出於大陵,肝之原出於太衝,脾之原出於太白,腎之原出於太谿,膏之原出於鳩尾,肓之原出於脖胦,凡此十二原者,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。
本輸篇乃以太淵、大陵、太衝、太白、太谿等五原為五臟之腧,六腑則膀胱之束骨為腧,京骨為原;膽之臨泣為腧,丘墟為原;胃之陷谷為腧,衝陽為原;三焦之中渚為腧,陽池為原,小腸之後溪為腧,腕骨為原;大腸之三間為腧,合谷為原。又曰:心出於中衝,溜於勞宮,注於大陵,行於間使,入於曲澤,手少陰也。
(中衝以下皆手心主經穴,本篇直指為手少陰,而少明經腧,別無載者。)邪客篇:帝曰: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?岐伯曰: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帝曰:少陰獨無腧者,不病乎?岐伯曰:其外經病而臟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。
(即神門穴,手少陰腧也。)其餘脈出入屈折,行之徐疾;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。故王氏注氣穴論臟腧五十穴,亦惟有心主井腧,而無心經之五腧。惟獨繆刺篇曰: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。王氏注謂神門穴為手少陰之腧者,蓋亦本於邪客篇也。
愚按前三篇之說,各有不同。在九針十二原篇止言五臟之原左右各二,而復有膏之原,肓之原,共為十二原。在本輸篇則以前篇五臟之原為五腧,復有六腑之原,而無膏肓之原,且手少陰之脈獨無腧,而以手厥陰之腧代之。在邪客篇則明指手少陰之腧,在掌後銳骨之端,而亦皆無少陰井滎經合併膏肓等原。
難經亦然。及查甲乙經乃云:少衝者木也,少陰脈所出為井;少府者火也,少陰脈所溜為滎;神門者土也,少陰脈所注為腧;靈道者金也,少陰脈所行為經;少海者水也,少陰脈所入為合,而十二經之井滎始全矣。然詳求腧原之義,如九針十二原篇及本輸篇所云,則陰經之原即腧也;陽經雖有腧原之分,而腧過於原,亦為同氣。故陽經治原,即所以治腧也;陰經治腧,即所以治原也。
六十六難曰:十二經皆以腧為原者何也?然。五臟腧者,三焦之所行,氣之所留止也。又曰:原者,三焦之尊號也,故所止輒為原。五臟六腑之有病者,皆取其原也。及考之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,則曰原獨不應五時,以經合之,以應其數。然則腧可合原,經亦可合原矣。蓋腧在原之前,經在原之後,穴鄰脈近,故其氣數皆相應也。
義見針刺類十七。
六經之氣,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本,三陰三陽為標,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。中氣者,如少陽厥陰為表裡,陽明太陰為表裡,太陽少陰為表裡,表裡相通,則彼此互為中氣。義出六微旨大論,詳運氣類六。
臟腑經絡之標本,臟腑為本居里,十二經為標居表,表裡相絡者為中氣居中。所謂相絡者,乃表裡互相維絡,如足太陽膀胱經絡於腎,足少陰腎經亦絡於膀胱也。余仿此。
白話文:
[十二原解]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篇》說:肺的原穴在太淵,心的原穴在大陵,肝的原穴在太衝,脾的原穴在太白,腎的原穴在太谿,膏的原穴在鳩尾,肓的原穴在脖胦。這十二個原穴,主要用來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。
《本輸篇》則以太淵、大陵、太衝、太白、太谿這五個原穴作為五臟的腧穴,六腑的腧穴和原穴則分別是:膀胱的束骨為腧穴,京骨為原穴;膽的臨泣為腧穴,丘墟為原穴;胃的陷谷為腧穴,衝陽為原穴;三焦的中渚為腧穴,陽池為原穴;小腸之後溪為腧穴,腕骨為原穴;大腸的三間為腧穴,合谷為原穴。《本輸篇》又說:心的經脈從中衝出發,經過勞宮,到達大陵,再行經間使,最後到達曲澤,這是手少陰經的循行路線。(中衝以下皆手心主經穴,本篇直指為手少陰,而少明經腧,別無載者。)
《邪客篇》記載:黃帝問道:手少陰經脈獨獨沒有腧穴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:所有邪氣入侵心臟的,都集中在心包絡,而包絡是心的經脈,所以手少陰經獨獨沒有腧穴。黃帝又問:手少陰經沒有腧穴,難道就不生病嗎?岐伯回答:它的經脈生病了,但臟腑卻未必生病,所以只需要在掌後銳骨的末端(即神門穴,手少陰經腧穴)取穴治療即可。其他經脈的出入、屈曲、循行速度,都與手少陰心主之脈的循行相似。因此,王氏在《氣穴論》中記載的五十個臟腑腧穴中,也只有心臟有一個井穴,而沒有其他心經的五腧穴。只有《繆刺篇》提到:少陰經銳骨末端各有一處可以針刺。王氏認為神門穴是手少陰經的腧穴,也是基於《邪客篇》的記載。
我的看法是:以上三篇的說法各有不同。《九針十二原篇》只提到五臟的原穴左右各二,再加上膏、肓二穴,共十二個原穴。但在《本輸篇》中,卻將前篇的五臟原穴作為五臟的腧穴,又增加了六腑的原穴,而沒有提到膏肓二穴,而且手少陰經脈獨無腧穴,以手厥陰的腧穴代替。《邪客篇》明確指出手少陰經的腧穴在掌後銳骨末端,但也沒有提到少陰井滎經和膏肓等原穴。《難經》也是如此。查閱《甲乙經》,則說:少衝屬木,是少陰經脈起始的井穴;少府屬火,是少陰經脈循行的滎穴;神門屬土,是少陰經脈到達的腧穴;靈道屬金,是少陰經脈循行的經穴;少海屬水,是少陰經脈到達的合穴,這樣十二經的井滎腧經合穴就都齊全了。然而,仔細研究腧穴和原穴的意義,像《九針十二原篇》和《本輸篇》所說,陰經的原穴就是腧穴;陽經雖然有腧穴和原穴之分,但腧穴和原穴都屬於同一個經脈,氣血相通。所以,治療陽經的原穴,也就是治療它的腧穴;治療陰經的腧穴,也就是治療它的原穴。
《難經·六十六難》問:十二經脈都以腧穴為原穴是為什麼?答案是:五臟的腧穴,是三焦氣血運行和停留的地方。原穴是三焦的別稱,所以氣血停留的地方就稱為原穴。五臟六腑有病,都取其原穴治療。《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》則說:原穴獨不應五時,需配合經脈才能應其數。因此,腧穴可以和原穴配合,經脈也可以和原穴配合。因為腧穴在原穴之前,經脈在原穴之後,穴位和經脈相鄰,所以它們的氣數都相互應。
(此段義見針刺類十七)
六經的氣,以風寒暑濕燥火為本,三陰三陽為標,本標之間互相作用的部位稱為中氣。中氣就像少陽和厥陰互為表裡,陽明和太陰互為表裡,太陽和少陰互為表裡一樣,表裡互相聯繫,彼此互為中氣。(此段義出六微旨大論,詳運氣類六)
臟腑經絡的本標,臟腑是根本,位於內部;十二經脈是標誌,位於體表;表裡互相聯絡的部分就是中氣,位於中間。所謂相絡,就是表裡互相聯繫,比如足太陽膀胱經與腎經相絡,足少陰腎經也與膀胱經相絡,其他也以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