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血忌歌
(忌針灸刺血。)
血忌正牛二月羊,三當避虎四猴鄉。五兔六雞皆可畏,七龍八狗正剛強。九在蛇宮十在亥,十一偏嫌馬伏藏。十二月中逢鼠位,是名血忌必須防。
白話文:
正月避免遇見牛,二月小心羊。
三月當避開老虎,四月當心猴子。
五月兔、六月雞,都要小心防備。
七月龍、八月狗,氣勢強勁。
九月在蛇宮,十月在亥宮。
十一月最忌馬,小心藏起來。
十二月遇見鼠,是為血忌要提防。
2. 十干人神所在
甲日(在頭)。乙日(在項)。丙日(在肩臂)。丁日(在胸脅)。戊日(在腹)。己日(在背)。庚日(在膝)。辛日(在脾)。壬日(在腎)。癸日(在足)。
白話文:
甲日(在頭)。
乙日(在頸項)。
丙日(在肩臂)。
丁日(在胸脅)。
戊日(在腹部)。
己日(在背部)。
庚日(在膝蓋)。
辛日(在脾臟)。
壬日(在腎臟)。
癸日(在腳部)。
3. 十二支人神所在
子日(在目)。丑日(在耳)。寅日(在胸。一云面及口)。卯日(在鼻。一云在脾)。辰日(在腰)。巳日(在手。一云在頭口)。午日(在心腹)。未日(在足。一云在足心)。申日(在頭。一云在肩腰)。酉日(在背。一云在脛)。戌日(在頭。一云在咽喉)。亥日(在項。一云在臂脛膝)。
白話文:
老鼠日(位於眼睛)。牛日(位於耳朵)。虎日(位於胸部,另說為面部和嘴巴)。兔日(位於鼻子,另說為脾臟)。龍日(位於腰部)。蛇日(位於手部,另說為頭部和嘴巴)。馬日(位於心腹部)。羊日(位於足部,另說為足心)。猴日(位於頭部,另說為肩部和腰部)。雞日(位於背部,另說為小腿)。狗日(位於頭部,另說為喉嚨)。豬日(位於頸部,另說為手臂、小腿和膝蓋)。
4. 十二時人神所在
子時(在踝)。丑時(在頭)。寅時(在耳。一云在目)。卯時(在面。一云在耳)。辰時(在項。一云在口)。巳時(在乳。一云在肩)。午時(在胸脅)。未時(在腹)。申時(在心)。酉時(在膝。一云在背脾)。戌時(在腰。一云在陰左右)。亥時(在股)。
上皆人神所在,並不宜針灸,慎之慎之!
白話文:
子時:腳踝
醜時:頭部
寅時:耳朵(或眼睛)
卯時:臉部(或耳朵)
辰時:頸部(或嘴巴)
巳時:乳房(或肩膀)
午時:胸部和肋骨
未時:腹部
申時:心臟
酉時:膝蓋(或背部和脾臟)
戌時:腰部(或陰部)
亥時:大腿
5. 禁針穴歌
(共三十一穴。)
禁針穴道要先明,腦戶囟會及神庭。絡郄、玉枕、角孫穴,顱囟承泣隨承靈。神道、靈臺、膻中忌,水分、神闕並會陰。橫骨、氣衝、手五里,箕門、承筋及青靈。乳中、上臂三陽絡,二十三穴不可針。孕婦不宜針合谷,三陽交內亦通論。石門針灸應須忌,女子終身無妊娠。外有云門並鳩尾,缺盆、客主人莫深。肩井深時人悶倒,三里急補人還平。
白話文:
禁忌針灸穴位知悉
- 頭部:腦戶、囟會、神庭
- 後腦:絡郄、玉枕、角孫
- 眼部:顱囟、承泣、承靈
- 身體:神道、靈臺、膻中
- 下身:水分、神闕、會陰
- 手臂:橫骨、氣衝、手五里
- 小腿:箕門、承筋、青靈
- 胸部:乳中、上臂三陽絡
- 以上二十三個穴位不可針灸
孕婦與其他禁忌
- 孕婦不要針灸合谷穴
- 三陽交穴也不宜針灸
- 石門穴針灸應避免,否則女性可能終生不孕
- 外關、雲門、鳩尾、缺盆、客主人等穴位不宜深刺
- 針刺肩井穴過深會導致人昏倒
- 針刺三里穴應迅速補救,否則人體會虛弱
6. 禁灸穴歌
(四十七穴。)
禁灸之穴四十七,承光、啞門、風府逆。睛明、攢竹、下迎香,天柱、素髎、上臨泣。腦戶、耳門、瘈脈通,禾髎、顴髎、絲竹空。頭維、下關、人迎等,肩貞、天牖、心俞同。乳中、脊中、白環俞,鳩尾、淵腋如周滎。腹哀、少商並魚際,經渠、天府及中衝。陽池、陽關、地五會,漏谷、陰陵、條口逢。
殷門、申脈、承扶忌,伏兔、髀關連委中。陰市下行尋犢鼻,諸穴休將艾火攻。
白話文:
不能灸的穴位有四十七個:承光、啞門、風府(反方向)。睛明、攢竹、下迎香,天柱、素髎、上臨泣。腦戶、耳門、瘈脈通,禾髎、顴髎、絲竹空。頭維、下關、人迎等,肩貞、天牖、心俞同。乳中、脊中、白環俞,鳩尾、淵腋如周滎。腹哀、少商並魚際,經渠、天府及中衝。陽池、陽關、地五會,漏谷、陰陵、條口逢。
7. 針灸諸則
一,凡諸病之作,皆由血氣壅滯,不得宣通,針以開導之,灸以溫暖之,治畢須好將護,忌生冷醋滑等物,若不知慎,必反生他疾。
白話文:
所有疾病的發生,都是因為血氣運行不暢通,導致氣血瘀滯。用針灸可以疏通血氣,用灸法可以溫暖血氣。治療後,一定要注意保養身體,忌口生冷、酸醋、滑膩等食物。如果不注意保養,很容易會引發其他疾病。
一,凡灸頭與四肢,必火足氣到,方能愈病;然頭巔四肢肉薄,若並灸之,則血氣絕於下,宜時為歇火,或隔日再報,使血脈通達,火氣流行,積數充足,自然除疾。又如本經針法多雲刺入三分、灸三壯之類,乃概舉大綱,未盡心法;且手足皮薄,宜炷小數少,腹背肉厚,宜炷大壯多,皆當以意推測。若灸背者,宜熟斯佳也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灸頭部和四肢,必須火氣充足才能治病。但頭頂和四肢的肉很薄,如果一直灸下去,血氣就會流失,應該適時停火,或隔天再灸,讓血脈暢通,火氣流動,積累充足的能量,自然就能消除疾病。
另外,像本經針灸方法中常常說刺入三分、灸三壯之類,只是概括性的原則,還沒有完全講究方法的精髓。而且手足皮膚薄,應該用小艾炷灸少幾壯;腹部和背部肉厚,應該用大艾炷灸多幾壯,這些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推測。如果灸背部的話,灸到熟透最好。
凡灸察生熟之候,當以人之盛衰老少肥瘦為則。凡灸臍下久冷、疝瘕痃癖、氣塊伏梁積氣,宜艾炷大。又小品諸方云:腹背宜灸五百壯。四肢則但去風邪,不宜多灸,七壯至七七壯止,不得過,隨年數。如巨闕、鳩尾,雖是胸腹之穴,灸不過七七壯。艾炷不須大,以竹筋頭作炷,正當脈上灸之。
白話文:
在進行艾灸時,要注意觀察艾灸部位的狀態,根據不同的人的體質、年齡、胖瘦來調整。
-
**對於臍下長期受寒、疝氣、瘕癖、氣塊、伏梁積氣等問題,**應使用較大的艾炷。
-
**小品方中提到:**腹背部位宜灸五百壯。四肢則只用於祛除風寒之邪,不宜多灸,一般灸7壯至77壯即可,不可過度,可根據年齡增減壯數。
-
**巨闕、鳩尾等胸腹部的穴位,**艾灸的壯數也不宜超過77壯。艾炷不必太大,可用竹筋頭作為艾炷,直接灸在穴位上。
若灸此處而炷大灸多,令人永無心力。如頭頂穴若灸多,令人失精神;臂腳穴灸多,令人血脈枯竭,四肢細瘦無力。既復失精神,又加於細瘦,即脫人真氣也。
一,凡微數之脈,及新得汗後,並忌灸。
白話文:
如果在這個部位大量施灸,會讓人永遠沒有精力。例如頭頂穴位如果灸太多,會讓人失去精神;手臂和腿部的穴位如果灸太多,會讓人血脈枯竭,四肢細瘦無力。已經喪失了精神,又加上身體瘦弱,這就脫離了人的正常氣血狀態。
一,凡人年三十以上,若灸頭不灸三里,令人氣上眼暗,以三里穴能下氣也。凡一切病,皆灸三里三壯,每日常灸,氣下乃止。
一,凡灸法,須先發於上,後發於下;先發於陽,後發於陰。凡針刺大法,多宜在午時之後,不欲在午時之前。
白話文:
一、年過三十歲的人,如果只灸頭部而不灸三里穴,會導致氣血上沖、眼睛昏花,因為三里穴有引氣下行的作用。所以,治療各種疾病,都可以在三里穴施灸三壯,每天持續施灸,直到體內的氣血下行後才停止。
8. 九針圖(出九針論)
鑱針:其頭大,其末銳,取法於巾針,去末寸半漸銳之,長一寸六分,主熱在頭身用之。
圓針:筒其身,卵其鋒,取法於絮針,長一寸六分,主治分肉間氣滿身用之。
鍉針:其身大,其末圓,取法於黍粟之銳,長三寸半,主按脈取氣,令邪氣出。
鋒針:筒其身,鋒其末,取法於絮針,長一寸六分,主癰熱出血用之。九針十二原篇曰:刃三隅,以發痼疾。
鈹針:其末如劍鋒,可以取大膿,廣二分半,長四寸,主大癰膿,兩熱爭者用之。
圓利針:尖如犛,且圓且銳,微大其末,反小其身,取法於犛,針長一寸六分,主取癰痹。
毫針:尖如蚊虻喙,取法於毫毛,長一寸六分,主寒熱痛痹在絡。
長針:長其身,鋒其末,取法於綦針,長七寸,,主取深邪遠痹。
大針:其鋒微圓,取法於鋒針,長四寸,主取大氣不出關節。
白話文:
鑱針頭部較大,末端尖銳,取法自巾針,去掉末端一寸半漸漸變尖的部分,長度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症。
圓針身體圓筒狀,鋒利如卵,取法自絮針,長度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肌肉間氣滯滿身的情況。
鍉針身體較粗,末端圓鈍,取法自黍粟的尖銳部分,長度三寸半,主要用於按脈取氣,使邪氣排出。
鋒針身體圓筒狀,末端鋒利,取法自絮針,長度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熱毒和出血。九針十二原篇記載:針刃有三面,用來治療頑固疾病。
鈹針末端如劍鋒,可以用於取除大型膿腫,寬度二分半,長度四寸,主要用於治療大型癰腫膿瘍,以及兩種熱邪相互爭鬥的情況。
圓利針尖端如犛牛角,既圓且銳,末端略大,身體略細,取法自犛牛角,針長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痹症。
毫針尖端如蚊虻的口器,取法自毫毛,長度一寸六分,主要用於治療寒熱痛痹在經絡中的情況。
長針身體較長,末端鋒利,取法自綦針,長度七寸,主要用於治療深層的邪氣和遠處的痹症。
大針鋒利微圓,取法自鋒針,長度四寸,主要用於治療氣滯不流通,導致關節疼痛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