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1)
卷七 (1)
1. 卷七
2. 經絡(五)
3. 足太陽膀胱經穴
膀胱經穴歌
足太陽經六十三,睛明、攢竹曲差參。五處、承光接通天,絡卻、玉枕、天柱邊。大杼、風門引肺俞,厥陰、心、膈、肝、膽居。脾、胃、三焦、腎俞次,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如。中膂、白環皆二行,去脊中間二寸許。上髎、次髎中復下,會陽須向尻旁取。還有附分在三行,二椎三寸半相當。
魄戶、膏肓與神堂,譩譆、膈關、魂門旁。陽綱、意舍及胃倉,肓門、志室連胞肓。秩邊、承扶、殷門穴,浮郄相鄰是委陽。委中再下合陽去,承筋、承山相次長。飛揚、跗陽達崑崙,僕參、申脈過金門。京骨、束骨近通谷,小指外側尋至陰。
睛明(一名淚孔),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。氣府論注曰: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。刺一分半,留六呼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刺六分。一曰禁灸。
主治目痛視不明,見風淚出,胬肉攀睛,白翳眥癢疳眼,頭痛目眩。凡治雀目者,可久留針,然後速出之。
席弘賦云:治眼若未效,併合谷、光明不可缺。
百證賦云:兼行間,可治雀目汗氣。
靈光賦云:治胬肉。
攢竹(一名始光,一名員柱,一名夜光,一名光明),在眉頭陷者中。刺一分,留六呼,不宜灸。甲乙經云:灸三壯。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,宣泄熱氣,眼目大明,宜刺三分出血。
主治目視䀮䀮,淚出目眩,瞳子癢,眼中赤痛及腮臉瞤動不臥。
玉龍賦云:兼頭維,治目疼頭痛。
百證賦云:兼三間,可治目中漠漠。
通玄賦云:腦昏目赤瀉此。
曲差(一名鼻沖),在神庭旁一寸五分,入髮際,正頭取之。刺二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
主治目不明,頭痛鼻塞,鼽衄臭涕,頂巔痛,身心煩熱汗不出。
五處,在曲差後五分,夾上星旁一寸五分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不可灸。
主治脊強反折,瘛瘲顛疾,頭痛戴眼眩暈,目視不明。
承光,在五處後一寸五分。水熱穴論注曰:五處後一寸。甲乙經五處後二寸。刺三分,禁灸。
主治頭風風眩,嘔吐心煩,鼻塞不利,目翳口喎。
通天(一名天臼),在承光後一寸五分。一曰橫直百會旁一寸五分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主治頭旋項痛,不能轉側,鼻塞,偏風口喎,衄血頭重耳鳴,狂走瘛瘲恍惚,青盲內瞕。
千金云:癭氣面腫,灸五十壯。
百證賦云:能去鼻內無聞之苦。
絡郄(一名強陽,一名腦蓋),在通天後一寸五分。甲乙經一寸三分。刺三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一曰禁刺。
主治頭旋口喎,鼻塞,項腫癭瘤,內瞕耳鳴。
玉枕,在絡郄後一寸五分。甲乙經曰:在絡卻後七分,夾腦戶旁一寸三分,起肉枕骨上,入後髮際三寸。(按甲乙經之數,與督脈之數不相合。)刺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一曰禁刺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穴
膀胱經共有六十三個穴位。從睛明、攢竹、曲差開始,接著是五處、承光、通天,然後是絡郄、玉枕、天柱。之後依次是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。中膂俞、白環俞都在脊柱兩旁,距離脊椎約二寸。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循著脊柱往下排列,會陽穴則在臀部旁側。附分穴則位於第三椎骨旁開三寸半處。
接著是魄戶、膏肓、神堂、譩譆、膈關、魂門,以及陽綱、意舍、胃倉、肓門、志室、胞肓。還有秩邊、承扶、殷門、浮郄、委陽。委中穴之後是合陽、承筋、承山。再往下是飛揚、跗陽、崑崙、僕參、申脈、金門、京骨、束骨、通谷,最後是位於小指外側的至陰穴。
睛明穴(又名淚孔),位於目內眥外側約一分處。它是手足太陽經與足陽明經以及陰陽蹺脈交會之處。針刺深度為一分半,留針六次呼吸,灸三壯。也有記載針刺深度為六分,並禁忌灸法。
主治目痛、視力模糊、迎風流淚、胬肉攀睛、白內障、眼瞼發癢、眼疾。治療雀目症時,可留針較長時間再快速拔出。
另有記載,若治療眼疾無效,可配合合谷穴及光明穴使用。也有人建議配合行間穴治療雀目伴有汗症,以及單獨使用來治療胬肉。
攢竹穴(又名始光、員柱、夜光、光明),位於眉毛內側端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留針六次呼吸,不宜灸。也有記載可灸三壯。也可使用細小的三棱針刺破放血,以宣洩熱氣,使眼睛明亮,此時針刺深度為三分。
主治視力模糊、流淚、目眩、瞳孔發癢、眼睛紅痛及面頰抽搐、難以入睡。
另有記載,可配合頭維穴治療頭痛及目痛,配合三間穴治療眼睛模糊,以及單獨使用來治療腦部昏沉及眼睛紅腫。
曲差穴(又名鼻沖),位於神庭穴旁一寸五分,入髮際處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灸三壯或五壯。
主治視力模糊、頭痛、鼻塞、鼻出血、鼻涕帶臭味、頭頂疼痛、身心煩熱、不出汗。
五處穴,位於曲差穴後方五分,夾上星穴旁一寸五分處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七次呼吸,灸三壯。(也有記載禁忌灸法)
主治頸部強直、反折、抽搐、癲癇、頭痛、眼花、頭暈、視力模糊。
承光穴,位於五處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(也有記載為一寸或二寸)針刺深度為三分,禁忌灸法。
主治頭痛、頭暈、嘔吐、心煩、鼻塞、眼翳、口角歪斜。
通天穴(又名天臼),位於承光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(也有記載位於百會穴旁一寸五分處)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七次呼吸,灸三壯。
主治頭暈、頸痛、無法轉動頭部、鼻塞、偏頭痛、口角歪斜、鼻出血、頭重耳鳴、狂躁、抽搐、神志恍惚、青盲、內眼角疼痛。也有記載,可灸五十壯治療癭氣及面部腫脹。另有記載,能治療鼻塞不通。
絡郄穴(又名強陽、腦蓋),位於通天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(也有記載為一寸三分)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五次呼吸,灸三壯。(也有記載禁忌針刺)
主治頭暈、口角歪斜、鼻塞、頸部腫脹、甲狀腺腫瘤、內眼角疼痛、耳鳴。
玉枕穴,位於絡郄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(也有記載為七分,夾腦戶旁一寸三分,起於肉枕骨上,入後髮際三寸)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三次呼吸,灸三壯。(也有記載禁忌針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