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手太陰肺經穴
主治偏風口眼喎斜,手肘痛無力,半身不遂,口噤不開,痎瘧寒熱,煩躁咳嗽,喉痹嘔沫縱唇,健忘驚癇善笑,妄言妄見,面目四肢癰腫,小便熱痛,實則肩背暴腫汗出,虛則肩背寒慄,少氣不足以息,四肢厥逆,瘛瘲屍厥,若患偏風灸至百壯,若患腕勞灸七七壯甚妙。
千金云:男子陰中疼痛,尿血精出,灸五十壯。
玉龍賦云:兼太淵,治咳嗽風痰。
攔江賦云:頭部痛須尋之,痰涎壅塞咽乾宜此。
席弘賦云:氣刺兩乳求太淵,未應須瀉此穴。偏正頭疼求此,又須重瀉太淵無不應。
通玄賦云:堪治咳嗽寒痰。
四總穴云:頭項須尋列缺。
千金十一穴云:後谿並列缺,治胸項有痛。
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:此穴,善療偏頭患,遍身風痹麻,痰涎頻上壅,口噤不開牙,若能明補瀉,應手疾如拿。
經渠,在寸口陷中。手太陰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三呼。禁灸,灸則傷人神明。
主治痎瘧寒熱,胸背拘急膨脹,喉痹咳逆,上氣數欠,傷寒熱病汗不出,心痛嘔吐。
百證賦云:兼大都,治熱病汗不出。
太淵,在手掌後陷中。手太陰所注為腧,即原也。脈會太淵,每日平旦寅時,脈從此始,故一難曰:寸口者脈之大會。刺二分,留二呼,灸三壯。
主治胸痹氣逆,咳嗽嘔噦,飲水肺脹,喘息不休,噫氣咳血,心痛咽乾,煩躁狂言,不得臥,目痛生翳赤筋,口噼,缺盆痛,肩背痛引臂髆,溺色變,遺失無度。
神農經曰:治牙疼,手腕無力疼痛,可灸七壯。
玉龍賦云:兼列缺,治咳嗽風痰。
席弘賦云:氣刺兩乳求太淵,未應之時針列缺。又云:偏正頭疼尋列缺,重瀉太淵無不應。又云:五般肘痛尋尺澤,太淵針後卻收功。
魚際,在手大指本節後,內側陷中。又云:散脈中白肉際。手太陰所溜為滎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主治酒病,身熱惡風寒,虛熱,舌上黃,頭痛咳噦,傷寒汗不出,痹走胸背痛不得息,目眩煩心,少氣寒慄,喉咽乾燥,嘔血唾血,心痹悲恐,腹痛食不下,乳癰,肢滿肘攣,溺出,及瘧方欲寒,刺手足太陰陽明出血。
席弘賦云:此穴兼承山崑崙,治轉筋目眩。
百證賦云:兼液門能治喉痛。
一傳此穴兼經渠、通里,可治汗不出者,便得淋漓,更兼三間、三里,便得汗至遍身。
一傳齒痛不能食飲,左患灸左,右患灸右,男三女四。
少商,在手大指內側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,白肉際宛宛中。手太陰所出為井。刺一分,留三呼五吸,宜用三稜針刺,微出血,泄諸臟之熱。不宜灸。甲乙經云:灸一壯。一云三壯。忌生冷。
主治項腫喉痹,煩心嘔噦,心下滿,汗出咳逆,痎瘧振寒,腹脹腸滿,雀目不明,唇乾唾沫引飲,食不下,寒慄鼓頷,手攣指痛,小兒乳蛾。唐刺史成君綽忽項腫如升,喉閉水粒不下,甄權以三稜針刺之,微出血立愈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穴
這個經脈上的穴道主要治療:
- 半邊臉歪斜、嘴角歪斜,手肘疼痛無力,半身不遂,牙關緊閉無法張開,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,煩躁咳嗽,喉嚨腫痛、想吐,嘴唇不自主抖動,健忘、容易受驚嚇、癲癇、愛笑、胡言亂語、看到不存在的東西,臉部和四肢長瘡腫,小便發熱疼痛。
- 如果身體狀況是實證,會出現肩膀和背部突然腫脹、容易流汗;如果是虛證,則會肩膀和背部感到寒冷發抖、呼吸短促無力、四肢冰冷、抽搐、昏厥。
- 如果中風導致半身不遂,可以灸穴道一百壯;如果手腕勞損疼痛,灸穴道四十九壯效果很好。
古籍《千金方》說:男子陰部疼痛,尿血或遺精,可以灸穴道五十壯。
《玉龍賦》說:搭配太淵穴,可以治療咳嗽和風痰。
《攔江賦》說:頭痛要尋找這個穴道,痰多、喉嚨乾燥也適合用這個穴道。
《席弘賦》說:胸口悶痛要尋找太淵穴,如果沒效,要洩這個穴道的氣。偏頭痛也要用這個穴道,並且要重洩太淵穴的氣,通常都能有效。
《通玄賦》說:可以治療咳嗽和寒痰。
《四總穴》說:頭部和頸部的疾病,要尋找列缺穴。
《千金十一穴》說:後谿穴和列缺穴,可以治療胸部和頸部的疼痛。
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》說:這個穴道善於治療偏頭痛,全身風濕麻木,痰液很多,牙關緊閉打不開,如果能掌握補瀉的技巧,就能快速見效。
經渠穴,位於手腕內側的脈搏處凹陷中,是手太陰肺經的通道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時間約三次呼吸。禁止艾灸,艾灸會傷害人的精神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: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,胸背部緊繃脹痛,喉嚨腫痛、咳嗽,呼吸短促、氣喘,傷寒發熱但不出汗,心痛、嘔吐。
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大都穴,可以治療發熱不出汗。
太淵穴,位於手腕內側掌根的凹陷處,是手太陰肺經的重點穴道,也是脈搏匯集的地方。每天早上寅時(約凌晨3點到5點),脈搏從這裡開始跳動,所以說「寸口是脈搏的大會」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時間約兩次呼吸,可以艾灸三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:胸悶氣喘、咳嗽、想吐、喝水後肺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打嗝、咳血、心痛、喉嚨乾燥、煩躁胡言亂語、失眠、眼睛痛、長眼翳、眼睛紅腫、嘴角歪斜、鎖骨凹陷處疼痛、肩膀和背部疼痛牽連到手臂、小便顏色異常、大小便失禁。
古籍《神農經》說:可以治療牙痛、手腕無力疼痛,可以艾灸七壯。
《玉龍賦》說:搭配列缺穴,可以治療咳嗽和風痰。
《席弘賦》說:胸口悶痛要尋找太淵穴,如果沒效,要針列缺穴。偏頭痛要尋找列缺穴,並且要重洩太淵穴的氣,通常都能有效。五種手肘疼痛要尋找尺澤穴,針灸太淵穴後能幫助恢復。
魚際穴,位於大拇指根部後方,手掌內側的凹陷處,靠近肌肉分界的地方。是手太陰肺經的流經之處。針刺二分深,留針時間約三次呼吸,可以艾灸三壯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:酒精中毒引起的疾病、發熱怕風寒、虛熱、舌苔發黃、頭痛、咳嗽、想吐、傷寒不出汗、胸背部游走性疼痛、呼吸困難、頭暈、心煩、呼吸短促、發冷、喉嚨乾燥、咳血吐血、心痛、悲傷恐懼、腹痛、食慾不振、乳腺炎、四肢腫脹、手肘痙攣、排尿異常,以及瘧疾剛發作時的發冷。可以針刺手腳的太陰經和陽明經,使之出血。
《席弘賦》說:這個穴道搭配承山穴和崑崙穴,可以治療抽筋和頭暈。
《百證賦》說:搭配液門穴可以治療喉嚨痛。
有一個說法是:這個穴道搭配經渠穴和通里穴,可以治療不出汗的情況,能使汗液順暢排出。如果再搭配三間穴和足三里穴,就能使汗液遍布全身。
另一個說法是:牙痛無法進食飲水,左邊牙痛就灸左邊的穴道,右邊牙痛就灸右邊的穴道,男性灸三次,女性灸四次。
少商穴,位於大拇指內側指甲根部邊緣,像韭菜葉一樣的部位,是手太陰肺經的起點。針刺一分深,留針時間約三次呼吸和五次吸氣,適合用三稜針刺,使之微量出血,以瀉除體內的熱。不宜艾灸。《甲乙經》說:可以灸一壯,也有說灸三壯。忌吃生冷食物。
這個穴道主要治療:頸部腫痛、喉嚨腫痛、心煩想吐、胸口脹滿、出汗、咳嗽氣逆、瘧疾發冷、腹脹、腸道脹滿、夜盲症、嘴唇乾燥、口水多、食慾不振、發冷打哆嗦、手部痙攣、手指疼痛、小兒扁桃體炎。唐朝刺史成君綽突然脖子腫大,喉嚨緊閉無法喝水,醫生甄權用三稜針刺少商穴,使之微量出血,立即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