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經絡(四)

3. 手太陰肺經穴

肺經穴歌

手太陰經十一穴,中府、雲門、天府列。俠白、尺澤、孔最存,列缺、經渠、太淵涉。魚際直出大指端,內側少商如韭葉。

中府(一名膺中俞)在雲門下一寸,去任脈中行六寸,乳上三肋間,陷中動脈應手,仰而取之。肺之募也。(募,結募也,經氣之所聚。他仿此。)手足太陰之會。刺三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、五壯。(埤雅云:壯者,言以壯人為法也。)

主治肺急胸滿,喘逆善噎,食不下,肺膽寒熱,咳嘔膿血,肺風面腫,汗出肩息背痛,涕濁喉痹,少氣不得臥,飛屍遁注,癭瘤。此穴主瀉胸中之熱,其治多與大杼、缺盆、風府同。

千金云:身體煩熱,刺中府。又云:上氣咳逆短氣,氣滿食不下,灸五十壯。

百證賦云:同意舍,能治胸滿哽噎。

雲門,在巨骨下,挾氣戶旁二寸,去中行六寸,陷中動脈應手,舉臂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云:刺太深令人逆息。千金云:灸五十壯。

主治傷寒四肢熱不已,咳逆短氣,上衝心胸,脅肋煩滿徹痛,喉痹癭氣,臂不得舉。此穴主瀉四肢之熱,其治與肩髃、委中、腰俞大同。

千金云:病癭上氣胸滿,灸百壯。

天府,在胸臑內廉,腋下三寸,動脈陷中,以鼻取之。刺四分,留三呼。禁灸,灸之令人氣逆。

主治暴痹內逆,肝邪相搏,卒中惡風邪氣,血溢口鼻,飛屍鬼注,惡語悲泣,善忘喘息,不得安臥,痎瘧寒熱,目眩癭氣。

千金翼云:身重嗜臥不自覺,灸五十壯,刺三分補之。又病癭惡氣,灸五十壯。

百證賦云:兼合谷,可追鼻中衄血。

俠白,在天府下,去肘上五寸動脈中。手太陰之別。刺四分,留三呼,灸五壯。

主治心痛氣短,乾嘔煩滿。

尺澤,在肘中約文上,屈肘橫文,筋骨罅中動脈。手太陰所入為合,肺實瀉之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、五壯。甄權云:臂屈伸橫文間筋骨罅中,不宜灸。

主治嘔吐上氣,喉痹鼓頷,心煩身痛不得汗,舌乾咳唾膿血,心痛氣短,肺積息賁,痎瘧汗出,中風肩背痛,灑淅寒熱,風痹肘攣,四肢腫痛不得舉,脅痛腹脹,小便數溺色變,遺失無度,面白善嚏,悲愁不樂,及小兒慢驚風,可灸一壯。

千金翼云: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,尺澤主之,一名鬼堂。又治嘔吐上氣,灸三壯、七壯。又治氣短不語,灸百壯。

玉龍賦云:理筋急。又云:兼曲池,療肘臂攣痛。

靈光賦云:吐血定喘,須補此穴。

席弘賦云:治五般肘痛,又須針清冷淵以收功。

孔最,在腕上七寸陷中。手太陰之郄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五壯。

主治熱病汗不出,灸三壯即汗出,及咳逆,肘臂痛,屈伸難,吐血失音,頭疼咽痛。

列缺,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。滑氏曰:以手交叉,當食指末筋骨罅中是穴。此手太陰之絡,從腕後別走陽明,直出食指內廉出其端。凡人有反關脈者,寸關尺三部正脈不見,而見於列缺、陽谿,此經脈虛而絡脈滿,千金翼謂陽脈逆,反大於寸口三倍者是也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慎酒面生冷等物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陰肺經穴

手太陰肺經共有十一穴位,依序是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、尺澤、孔最、列缺、經渠、太淵、魚際、少商。

中府穴(也稱膺中俞),位於雲門穴下一寸,距任脈中線六寸,在乳頭上方第三肋間隙中,按壓可感覺到動脈搏動,仰臥取穴。它是肺經的募穴(募穴是臟腑經氣聚集的穴位)。同時也是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或五壯。主治肺部急症、胸悶、喘息、呃逆、飲食不進、肺部寒熱、咳嗽、嘔吐膿血、肺風面腫、汗出伴肩背痛、鼻涕濃稠、喉嚨阻塞、呼吸短促無法平臥、中邪等症狀。此穴主要用於瀉去胸中之熱,治療時常與大杼、缺盆、風府等穴位配合使用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身體煩熱可針刺中府穴;上氣、咳嗽、氣短、氣脹、飲食不進則灸五十壯。 《百證賦》記載,中府穴能治療胸悶、哽噎。

雲門穴,位於鎖骨下緣,氣戶穴旁開二寸,距前正中線六寸,按壓可感覺到動脈搏動,抬臂取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。《甲乙經》記載,針刺過深會導致呼吸逆亂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艾灸五十壯。主治傷寒導致四肢持續發熱、咳嗽、氣短、氣衝心胸、脅肋部脹滿疼痛、喉嚨阻塞、癭氣、手臂抬不起來等症狀。此穴主要用於瀉去四肢之熱,治療時常與肩髃、委中、腰俞等穴位配合使用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治療癭氣、上氣、胸悶,艾灸百壯。

天府穴,位於上臂內側,腋下三寸,動脈搏動處。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。禁灸,艾灸會導致氣逆。主治暴發性痹證、內邪外逆、肝邪與風邪互搏、中風、口鼻出血、中邪、悲傷哭泣、健忘、喘息、失眠、瘧疾、頭暈、癭氣等症狀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身體沉重嗜睡,可灸五十壯或針刺三分補之;治療癭氣,灸五十壯。《百證賦》記載,配合合谷穴,可治療鼻出血。

俠白穴,位於天府穴下方,肘上五寸,動脈搏動處。它是手太陰肺經的別絡穴。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。主治心痛、氣短、乾嘔、胃脹等症狀。

尺澤穴,位於肘橫紋內側端,肱二頭肌腱的內側,動脈搏動處。它是手太陰肺經的合穴,肺實證宜瀉此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或五壯。甄權記載,此穴位於肘關節屈伸時橫紋之間的筋骨間隙中,不宜艾灸。主治嘔吐、上氣、喉嚨阻塞、心煩、身痛、無汗、舌乾、咳嗽、咳吐膿血、心痛、氣短、肺積、呃逆、瘧疾、中風、肩背痛、寒熱、風濕痹證、肘關節攣縮、四肢腫痛、抬不起來、脅肋痛、腹脹、小便次數增多、尿液顏色改變、遺尿、面色蒼白、噴嚏、憂愁、小兒慢驚風等症狀,可艾灸一壯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治療各種邪氣導致的四肢沉重疼痛等症狀,尺澤穴是主穴,又名鬼堂;治療嘔吐、上氣,灸三壯或七壯;治療氣短、不能說話,灸百壯。《玉龍賦》記載,可治療筋急。《玉龍賦》及《席弘賦》記載,配合曲池穴治療肘臂攣痛;《靈光賦》記載,可治療吐血、喘息,需補此穴;《席弘賦》記載,治療五種肘痛,需配合針刺清冷淵穴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
孔最穴,位於腕橫紋上七寸,動脈搏動處。它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五壯。主治熱病汗不出(艾灸三壯即可出汗)、咳嗽、呃逆、肘臂疼痛、屈伸困難、吐血、失音、頭痛、咽喉疼痛等症狀。

列缺穴,位於腕背側橈骨莖突上方一寸五分處。滑伯仁記載:雙手交叉,食指末端與橈骨莖突間的骨縫處即是此穴。它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,從腕後分出,走向陽明經,直達食指內側緣。當出現反關脈時(寸關尺三部正脈不見,而見於列缺、陽谿),說明經脈虛弱而絡脈充實,《千金翼方》稱之為陽脈逆,反關脈的脈力超過寸口脈的三倍。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艾灸三壯。治療時應避免飲酒和食用生冷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