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圖翼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足少陰腎經穴
腎經穴歌
足少陰俞二十七,湧泉、然谷、照海出。太谿、水泉連大鐘,復溜、交信、築賓立。陰谷、橫骨趨大赫,氣穴、四滿、中注得。肓俞、商曲、石關蹲,陰都、通谷、幽門值。步廊、神封出靈墟,神藏、彧中、俞府畢。
湧泉(一名地衝),在足心陷中,屈足卷指宛宛中。足少陰所出為井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足少陰經的俞穴有 27 個,它們是:
-
湧泉
-
然谷
-
照海
-
太谿
-
水泉
-
大鐘
-
復溜
-
交信
-
築賓
-
陰谷
-
橫骨
-
大赫
-
氣穴
-
四滿
-
中注
-
肓俞
-
商曲
-
石關
-
陰都
-
通谷
-
幽門
-
步廊
-
神封
-
靈墟
-
神藏
-
彧中
-
俞府
主治屍厥面黑,喘咳有血,目視䀮䀮無所見,善恐,心中結熱,風疹風癇,心痛不嗜食,男子如蠱,女子如妊,咳嗽氣短,身熱喉痹,目眩頸痛,胸脅滿,小腹痛,腸澼泄瀉,霍亂,轉胞不得尿,腰痛大便難,轉筋,足脛寒痛,腎積奔豚,熱厥五指盡痛,足不踐地。
史記:漢北齊王阿母,患足下熱喘滿,淳于意曰:熱厥也。刺足心,立愈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:
- 屍厥(昏厥)面部發黑
- 喘咳帶血,眼睛昏糊看不清楚
- 心中恐懼,胸中心煩發熱
- 風疹、風癇
- 心絞痛,不思飲食
- 男性類似蠱病,女性類似懷孕
- 咳嗽氣喘
- 身體發熱,喉嚨腫痛
- 頭暈頸痛
- 胸脅脹滿
- 下腹部疼痛
- 腸鳴腹瀉
- 霍亂
- 子宮脫垂,不能排尿
- 腰痛大便困難
- 抽筋
- 腳踝腳趾發冷疼痛
- 腎結石引起的小便疼痛
- 發熱昏厥,五指疼痛,腳不能落地
千金云:陰中懊憹痛,刺入三分。又鼻衄不止,灸二百壯。又霍亂轉筋,灸三七壯;不止,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,立愈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》:腹七美奐千里背首米,百︰;;白中所,。
玉龍賦云:兼關元、豐隆,治屍勞。
席弘賦云:鳩尾能治五般癇,若下湧泉人不死。又云:小腸氣結連臍痛,速瀉陰交,良久針湧泉取氣甚妙。
百證賦云:專治厥寒厥熱。又云:兼行間,治消渴腎竭。
通玄賦云:治胸結身黃瀉此。
靈光賦云:治婦人疾,並男蠱女孕而病痓者,千金勿妄傳。
天星秘訣云:兼陰陵,治小腸連臍痛。
白話文:
《玉龍賦》記載,針刺關元穴和豐隆穴,可以治療屍勞。
《席弘賦》記載,針刺鳩尾穴可以治療五種癲癇,如果再針刺湧泉穴,則可以起死回生。書中還提到,小腸氣結連帶臍部疼痛,應迅速瀉陰交穴,然後長時間針刺湧泉穴取氣,效果極佳。
《百證賦》記載,針刺湧泉穴專治厥寒和厥熱。書中還提到,針刺湧泉穴和行間穴,可以治療消渴腎竭。
《通玄賦》記載,針刺湧泉穴可以治療胸部結塊和全身發黃。
《靈光賦》記載,針刺湧泉穴可以治療婦科疾病,以及因男蠱或女孕而導致的痓病。此法價值千金,不可輕易傳授。
《天星秘訣》記載,針刺湧泉穴和陰陵泉穴,可以治療小腸連帶臍部疼痛。
然谷(一名龍淵,一名然骨),在足內踝前,起大骨下陷者中。足少陰所溜為滎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一曰刺不宜見血。
白話文:
然谷(又名龍淵、然骨)穴位位於腳內踝前緣,在大骨下陷的中間處。屬於足少陰腎經的滎穴。針刺深三分,留針三呼之間,艾灸三壯。另有一種說法是刺針不宜見血。
主治喘呼煩滿,咳血喉痹消渴,舌縱心恐,少氣涎出,小腹脹,痿厥寒疝,足跗腫胻酸,足一寒一熱,不能久立,男子遺精,婦人陰挺出,月經不調不孕,初生小兒臍風撮口,痿厥洞泄。此穴主瀉腎臟之熱,若治傷寒,亦宜出血。
千金云:石水灸然谷、氣衝、四滿、章門。
百證賦云:此穴易醒臍風。
白話文:
這個穴位主治氣喘、煩悶、胸悶、咳嗽吐血、喉嚨腫痛、口渴、舌頭伸出來且心慌、氣短、流口水、小腹脹滿、痿痺、寒冷、疝氣、腳踝腫脹、腳痠痛、腳一冷一熱、不能站立太久、男性遺精、女性陰部凸出、月經不調、不孕、新生兒臍風撮口、痿痺、泄瀉。
這個穴位主要作用於腎臟的熱症。如果治療外感風寒,也適合放血治療。
照海,在足內踝下一寸,陷中容爪甲。一云在內踝下四分,微前高骨陷中,前後有筋,上有踝骨,下有軟骨,其穴居中。神農經云:在內踝直下白肉際是。陰蹺所生。刺四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一曰刺三分,灸七壯。
白話文:
照海穴的位置與灸法: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下一寸的凹陷處(或者說內踝下四分的位置,稍微靠前的高骨陷中)。這是陰蹺脈的穴位。刺入四分深,停留六次呼吸,灸三次。另一種說法是刺入三分,灸七次。
主治咽乾嘔吐,四肢懈惰嗜臥,善悲不樂,大風偏枯半身不遂,久瘧卒疝,腹中氣痛,小腹淋痛,陰挺出,月水不調。
白話文:
功效:治療咽喉乾澀、嘔吐,四肢無力、嗜睡,憂鬱不樂,半身不遂(中風後遺症),久瘧疾、急性疝氣,腹中脹痛,小腹疼痛,陰莖勃出,月經不調。
玉龍賦云:兼支溝,能通大便之秘。又云:合內關,能醫腹疾之塊。
神農經云:治月事不行,可灸七壯。又云:兼公孫,治傷寒四日太陰經,再用內關施截法。
攔江賦云:治噤口喉風,用三稜針出血即安。
百證賦云:兼大敦,治傷寒。
席弘賦云:兼百會、太衝、陰交,治咽喉疾。又云:兼陰交、曲泉、關元、氣海同瀉,治七疝如神。
靈光賦云:二蹺二陵,腳氣者取此四穴。又兼三里,同治腳氣並在腰之疾。
標幽賦云:兼陽維、內關,能下胎衣。又云:治喉中之閉塞。
白話文:
玉龍賦中記載:同時刺激支溝穴,可以通暢大便的秘結。又說:結合內關穴,可以治療腹部疾病的腫塊。
神農經中記載:治療月經不調,可以在該穴位灸七壯。又說:同時刺激公孫穴,可以治療傷寒四天,屬於太陰經的病症,再次使用內關穴施以截法。
攔江賦中記載:治療口噤喉風,用三稜針放血即可痊癒。
百證賦中記載:同時刺激大敦穴,可以治療傷寒。
席弘賦中記載:同時刺激百會、太衝、陰交穴,可以治療咽喉疾病。又說:同時刺激陰交、曲泉、關元、氣海穴,並進行瀉法,可以治療七種疝氣,效果神奇。
靈光賦中記載:二蹺二陵四個穴位,用於治療腳氣。又說:同時刺激三里穴,可以治療腳氣以及腰部疾病。
標幽賦中記載:同時刺激陽維、內關穴,可以幫助排出胎衣。又說:可以治療喉嚨阻塞。
捷法云:治小便頻數、淋瀝不通,小腹冷痛,膀胱七疝,奔豚偏墜,木腎腫大如升,發時疼痛衝心,小便淋血,陰痛,遺精白濁,夜夢鬼交不禁,婦人難產,子掬母心不下,女子大便不通,產後腹痛惡露不已,婦人脾病血蠱水蠱氣蠱石蠱單蠱,女人血氣虛倦,五心煩熱,支體盡痛,頭目昏沉,老人虛損,手足轉筋不能舉動,霍亂吐瀉,寒濕腳氣發熱大痛,腎虛腳氣紅腫,乾腳氣膝頭內踝五指疼痛,渾身脹滿,水蠱喘脹,四肢面目浮腫,婦人瘦損,赤白帶下,子宮久冷,不受胎孕,經水正行,頭眩小腹空痛,月水不調,臍腹疼痛,及淋漏不斷等證。以上諸證,先以照海為主,後隨證加穴分治。
太谿(一名呂細),在足內踝後五分,跟骨上動脈陷中。足少陰所注為腧,即原也。刺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《捷法》說:治療小便頻繁、排尿不暢、小腹冷痛、膀胱七疝、奔豚氣偏墜、腎臟腫大如鬥,發作時疼痛衝心、小便帶血、陰部疼痛、遺精白濁、夜夢鬼交不自主、婦人難產、孩子臍帶纏繞無法娩出、女子大便不通、產後腹痛惡露不止、婦人脾病、血蠱、水蠱、氣蠱、石蠱、單蠱、女人氣血虛弱倦怠、五心煩熱、全身疼痛、頭目昏沉、老人虛損、手足抽筋不能動彈、霍亂嘔吐、寒濕腳氣發熱疼痛、腎虛腳氣紅腫、乾腳氣膝蓋內踝五指疼痛、全身腫脹、水蠱喘脹、四肢面目浮腫、婦人瘦弱、赤白帶下、子宮長期寒涼,不能懷孕、經水正常來潮,但頭暈小腹空痛、月經不調、臍腹疼痛、以及淋病漏尿等證狀。以上種種證狀,先以「照海穴」為主,再根據證狀加其他穴位分治。
主治熱病汗不出,傷寒手足逆冷嗜臥,咳嗽咽腫,衄血唾血,溺赤,消癉大便難,久瘧咳逆煩心不眠,脈沉手足寒,嘔吐不嗜食善噫,腹疼瘠瘦,寒疝痃癖。
神農經云:治牙疼,可灸七壯。
白話文:
適用於:
- 發熱但不發汗
- 寒熱交替,手腳冰冷,喜歡躺著
- 咳嗽、喉嚨腫痛
- 鼻血、吐血
- 小便發紅
- 瘡毒消退困難、大便不通
- 長期瘧疾、咳嗽、煩躁、失眠
- 脈搏沉細,手腳冰冷
- 嘔吐、不想吃東西、經常打嗝
- 腹痛、消瘦虛弱
- 寒冷引起的下腹痛、各種疼痛、虛熱病
一云牙疼紅腫者,瀉之。陰股內濕癢生瘡便毒,先補後瀉。一云腎瘧嘔吐多寒,閉戶而處,其病難已,太谿、大鐘主之。腰脊痛,大便難,手足寒,並刺委中、大鐘。
白話文:
第一句:
如果牙齒疼痛腫脹,應瀉熱。
第二句:
陰股內濕癢,生瘡並毒,先用補益藥物,再用瀉熱藥物。
第三句:
有人認為,腎氣不足導致瘧疾,患者嘔吐頻繁,身體怕冷,病情難以好轉,主治穴位是太谿穴和大鐘穴。
第四句:
腰脊疼痛,大便不通,手腳冰冷,同時針刺委中穴和大鐘穴。
玉龍賦云:合崑崙、申脈,善療足腫之迍。
百證賦云:兼商陽,治寒瘧有驗。
水泉,在足內踝下,太谿下一寸。足少陰郄。刺四分,灸五壯。
主治目䀮䀮不能遠視,女子月事不來,來即多,心下悶痛,小腹痛,小便淋,陰挺出。
百證賦云:兼天樞,治月潮違限。
白話文:
《玉龍賦》記載,合崑崙穴和申脈穴相配合,能有效治療足部腫脹的病症。
《百證賦》記載,加上商陽穴一同使用,對治療寒瘧也有效果。
水泉穴位於足內踝下,太谿穴下方一寸,是足少陰經的郄穴。針刺深度四分,灸灸五壯。
主治目眩視物不清,女子月經不來或經量過多,心胸鬱悶疼痛,小腹疼痛,小便淋漓不盡,陰道脫出。
《百證賦》記載,加上天樞穴一同使用,能治療月經週期不規律。
大鐘,在足跟後沖中,大骨上兩筋間。水熱穴論注曰:在足內踝後沖中。足少陰絡,別走太陽。刺二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大鐘穴位於腳後跟後方的凹陷處,兩條大骨頭之間。
《水熱穴論注》記載:大鐘穴位於腳內踝後方的凹陷處。
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,其中一支經絡會連接到太陽膀胱經。
針灸大鐘穴時,針刺深度為二分,留針三口氣的時間,再灸三壯。
主治氣逆煩悶,實則小便淋閉,洒洒腰脊強痛,大便秘澀,嗜臥,口中熱,虛則嘔逆多寒,欲閉戶而處,少氣不足,胸脹喘息舌乾,食噎不得下,善驚恐不樂,喉中鳴,咳唾血。
百證賦云:兼通里,治倦言嗜臥。
標幽賦云:治心性之呆癡。
白話文:
主治:
氣逆煩悶 :氣血逆流,胸悶煩躁。
實證:
- 小便淋漓不暢,且有疼痛感。
- 腰脊強直疼痛。
- 大便便祕。
- 嗜睡。
- 口中燥熱。
虛證:
- 嘔吐,伴有寒意。
- 畏寒,喜閉門獨處。
- 氣短無力。
- 胸悶氣喘,舌頭乾燥。
- 食物哽噎,難以下嚥。
- 易受驚嚇,心情不佳。
- 喉嚨有鳴叫聲,咳出帶血的唾液。
復溜(一名伏白,一名昌陽),在足內踝後上,除踝二寸陷者中。前旁骨是復溜,後旁筋是交信,二穴止隔一筋。足少陰所行為經。刺三分,留三呼,灸五壯、七壯。
白話文:
復溜穴(又稱伏白穴、昌陽穴),位於足內踝後側上方,從足踝往上量兩寸,在凹陷處。前側的骨頭是復溜穴,後側的肌腱是交信穴,兩個穴道只隔一條肌腱。屬於足少陰腎經。針灸深度三分,留針三口氣,艾灸五壯、七壯。
主治腸澼痔疾,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,善怒多言,舌乾涎出,足痿胻寒不得履,目視䀮䀮,腸鳴腹痛,四肢腫,十種水病,五淋盜汗,齒齲,脈微細。
白話文:
此藥主要治療:
- 腸道潰爛和痔瘡疾病。
- 腰背內部牽引疼痛,無法彎腰或仰身。
- 容易發怒,多話。
- 舌頭乾澀,流口水。
- 足部肌肉萎縮,寒冷,無法站立行走。
- 眼睛視物模糊。
- 腸鳴腹痛。
- 四肢腫脹。
- 十種水腫疾病。
- 五淋和盜汗。
- 牙齒蛀壞。
- 脈搏細微。
神農經云:治盜汗不收及面色痿黃,可灸七壯。
千金云:血淋,灸五十壯。
太乙歌云:刺治腰脊閃挫疼痛,遊風遍體。
玉龍賦云:傷寒無汗宜瀉。又云:起六脈之沉匿。
攔江賦云:傷寒無汗,先補合谷,次瀉此穴。
席弘賦云:此穴專治氣滯在腰。
靈光賦云:治腫如神。
交信,在足內踝上二寸,少陰前,太陰後,筋骨間。陰蹺之郄。刺四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主治五淋㿉疝,陰急股腨內廉引痛,瀉痢赤白,大小便難,女子漏血不止,陰挺,月事不調,小腹痛,盜汗。
百證賦云:兼合陽,治女子少氣漏血。
築賓,在足內踝後,上腨分中。陰維之郄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小兒胎疝,癲疾吐舌發狂罵詈,腹痛嘔吐涎沫,足腨痛。
白話文:
《神農本草經》說,治療盜汗不止以及面色萎黃,可以灸七壯。《千金方》說,血淋,灸五十壯。《太乙經》說,用針刺治療腰脊閃挫疼痛,以及遊風遍體。《玉龍賦》說,傷寒無汗宜瀉。又說,要辨別六脈的沉匿。《攔江賦》說,傷寒無汗,先補合谷穴,然後瀉這個穴。《席弘賦》說,這個穴專治氣滯在腰。《靈光賦》說,治療腫病效果神奇。
交信穴,位於足內踝上二寸,少陰經前方,太陰經後方,筋骨之間。是陰蹺脈的郄穴。刺入四分,留針五個呼吸,灸三壯。
主治五淋、疝氣、陰莖勃起疼痛、股內側疼痛、瀉痢、赤白帶下、大小便困難、女子漏血不止、陰道脫垂、月經不調、小腹疼痛、盜汗。
《百證賦》說,交信穴與陽穴合用,可治療女子少氣漏血。
築賓穴,位於足內踝後方,上腨分中。是陰維脈的郄穴。刺入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小兒胎疝、癲癇發作吐舌發狂罵詈、腹痛嘔吐涎沫、足腨疼痛。
陰谷,在膝下內輔骨後,大筋下,小筋上,按之應手,屈膝乃得之。足少陰所入為合。刺四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陰谷穴位於膝蓋下方的內輔骨後側,大筋下方,小筋上方。用手指按壓時會感到有反應,屈膝後才能找到這個穴位。足少陰經氣進入這個穴位形成合穴。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,灸三壯。
主治舌縱涎下,腹脹煩滿,溺難,小腹疝急引陰,陰股內廉痛,為痿為痹,膝痛不可屈伸,女人漏下不止,少妊。
太乙歌云:兼水分、三里,利小便,消腫脹。
通玄賦云:治臍腹痛。
白話文:
主治舌頭伸長流涎,腹脹悶滿,小便困難,小腹疝氣疼痛並牽引陰部,陰股內側疼痛,患有痿症或痺症,膝蓋疼痛無法伸屈,女性不正常流血不止,難以生育。
橫骨(一名下極),在大赫下一寸,肓俞下五寸,去中行五分,陰上橫骨中。(按少腹下尖自橫骨上行,不可概用腹中分寸,當以太陰之衝門,起自橫骨兩端,以至陽明之氣衝,少陰之橫骨,至中行之曲骨穴,通計折量,始得其準。凡上至腹中,皆當以此類推。)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五分,灸三壯、五壯。甲乙經曰:刺一寸。
白話文:
橫骨(又名下極)
位於大赫穴下一寸,肓俞穴下五寸,距離中行穴五分,位於下陰橫骨中部。(注意:從少腹下尖至橫骨上的距離,不能概括使用腹中的分寸,應從太陰的衝門穴開始測量,衝門穴位於橫骨兩端,到陽明的氣衝穴,少陰的橫骨,再到中行的曲骨穴,仔細測量,才能得到準確的距離。凡是測量腹中距離,都應以此類推。)衝脈與足少陰經會於橫骨。
針刺五分,艾灸 三壯或五壯。
《甲乙經》 記載:針刺一寸。
主治五淋小便不通,陰器下縱引痛,小腹滿,目眥赤痛,五臟虛。
百證賦云:兼肓俞,瀉五淋久積。
席弘賦云:兼大都,治氣滯腰疼不能立。
白話文:
主治小便不順、尿道疼痛、小腹脹滿、眼睛紅痛、五臟虛弱。
百證賦說:配合肓俞穴,可以治療長久積聚的小便不順。
席弘賦說:配合大都穴,可以治療氣滯引起的腰痛到無法站立。
大赫(一名陰維,一名陰關),在氣穴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千金云:三十壯。甲乙經作刺一寸。
主治虛勞失精,陰痿上縮,莖中痛,目赤痛,女子赤帶。
白話文:
大赫穴(別名陰維、陰關),位於氣穴穴位下一寸,距離中線五分。此穴為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的交會點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五壯。根據《千金要方》的記載,可艾灸三十壯。《甲乙經》中記載的針刺深度為一寸。
氣穴(一名胞門,一名子戶),在四滿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甲乙經作刺一寸。
主治奔豚痛引腰脊,瀉痢,經不調。
白話文:
氣穴(又稱胞門或子戶),位於四滿穴下約一寸,離中線約五分。此穴為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。針刺時深度為三分,灸法施灸五壯。甲乙經中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。
四滿(一名髓府),在中注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云:刺一寸。千金云:灸百壯。
白話文:
四滿穴(又名髓府),位於人體中注穴下一寸,距離中線五分。是足少陰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。
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三壯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:針刺深度為一寸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:艾灸百壯。
主治積聚疝瘕,腸癖切痛,石水奔豚臍下痛,女人月經不調,惡血㽲痛,並無子,可灸三十壯。
中注,在肓俞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五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主治小腹熱,大便堅燥,腰脊痛,目眥痛,女子月事不調。
肓俞,在商曲下一寸,(當作二寸。)直臍旁,去臍中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五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主治腹痛寒疝,大便燥,目赤痛從內眥始。
百證賦云:兼橫骨,瀉五淋之久積。
商曲,在石關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五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主治腹中切痛,積聚不嗜食,目赤痛內眥始。
石關,在陰都下一寸,去中行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一寸,灸三壯。一云刺五分。
主治噦噫嘔逆,脊強腹痛,氣淋小便不利,大便燥閉,目赤痛,婦人無子,或藏有惡血上衝,腹痛不可忍。
神農經云:治積氣疼痛,可灸七壯。孕婦禁灸。
千金云:治噦噫嘔逆,灸百壯。
百證賦云:兼陰交,無子可搜。
白話文:
此穴位主要治療積聚疝氣、腸道疼痛、腹痛、婦女生理問題等。具體而言,可治療腸道積聚、疝氣、腸道疼痛、腎結石、腹痛、月經不調、惡露不淨、不孕、腹痛寒疝、便秘、眼睛疼痛、眼睛紅腫、腰背痛、小腹熱等。此外,還可以灸治嘔逆、脊椎疼痛、小便不利、便秘、眼睛紅腫、婦女不孕、腹痛等。但孕婦禁用。
陰都(一名食宮),在通谷下一寸,夾中脘相去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三分,灸三壯。甲乙經曰:刺一寸。千金云:灸隨年壯。
白話文:
**陰:五百歲,穴點:阿三十,簡中, αλ
主治心煩滿恍惚,氣逆腸鳴肺脹,氣搶嘔沫,大便難,脅下熱痛,目痛,寒熱痎瘧,婦人無子,藏有惡血腹絞痛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以下症狀:
- 心煩意亂、精神恍惚
- 呼吸困難、腸鳴、肺脹
- 氣力不足,嘔吐泡沫
- 大便困難
- 肋骨下疼痛、眼睛疼痛
- 寒熱交替的瘧疾
- 婦女不孕
- 體內有惡血導致腹痛
通谷,在幽門下一寸陷中,夾上脘相去五分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主治口喎暴喑,積聚痃癖,胸滿食不化,膈結嘔吐,目赤痛不明,清涕,項似拔,不可回顧。
幽門(一名上門),夾巨闕兩旁各五分,陷者中。衝脈足少陰之會。刺五分,灸五壯。
白話文:
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,與上脘穴相距五分。它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灸五壯。
主治口歪、突然失聲、腹部積聚、痃癖病、胸悶、飲食不消化、膈肌梗阻、嘔吐、眼睛紅腫疼痛、看不清東西、流清鼻涕、脖子僵硬像被拉扯一樣,無法回頭。
幽門穴(又稱上門穴)位於巨闕穴兩旁各五分處,凹陷的地方就是。它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灸五壯。
主治胸中引痛,心下煩悶,逆氣裡急,支滿不嗜食,數咳乾噦,嘔吐涎沫,健忘,泄痢膿血,少腹脹滿,女子心痛逆氣,善吐食不下。
白話文:
本方主要治療以下症狀:
- 胸口疼痛
- 心下煩悶,心氣堵塞,好像有東西逆行上來,想嘔吐
- 胃部脹滿,不想進食
- 反覆咳嗽,乾咳無痰
- 嘔吐涎沫
- 健忘,容易忘記事情
- 腹瀉,大便帶有膿血
- 小腹脹滿
- 女性心口疼痛,心氣逆行,容易嘔吐食物,不能飲食
神農經云:治心下痞脹,飲食不化,積聚疼痛,可灸十四壯。孕婦不可灸。
百證賦云:兼玉堂,能開徹煩心嘔噦。
步廊,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,去中行二寸,夾中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胸脅滿痛,鼻塞少氣,咳逆不得息,嘔吐不食,臂不得舉。
神封,在靈墟下一寸六分,去中行二寸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胃脅滿痛,咳逆不得息,嘔吐不食,乳癰,灑淅惡寒。
靈墟,在神藏下一寸六分,去中行二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同神封。
神藏,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,去中行二寸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同上。
百證賦云:兼璇璣,治胸滿項強,已試。
彧中,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,去中行二寸,仰而取之。刺四分,灸五壯。
主治咳逆不得喘息,胸脅支滿,多唾嘔吐不食。
神農經云:治氣喘痰壅,可灸十四壯。
一傳治咳嗽哮病唾血。
俞府,在巨骨下,夾璇璣旁二寸陷中,仰而取之。刺三分,灸五壯。
主治咳逆上氣,嘔吐不食,中痛。
一云熱嗽瀉之,冷嗽補之。
玉龍賦云:兼乳根,能治氣嗽痰哮。
白話文:
《神農經》記載,治療心下痞脹、飲食不消化、積聚疼痛,可以用灸法,灸十四壯。孕婦不可灸。
《百證賦》記載,(灸步廊穴)配合玉堂穴,可以治療煩心嘔吐。
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1.6寸,與中線相距2寸,在陷中,仰面取穴。刺入3分,灸5壯。
主治胸脅部脹滿疼痛、鼻塞氣短、咳嗽逆氣喘不過氣、嘔吐不食、手臂抬不起來。
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1.6寸,與中線相距2寸,仰面取穴。刺入3分,灸5壯。
主治胃脅部脹滿疼痛、咳嗽逆氣喘不過氣、嘔吐不食、乳癰、發冷惡寒。
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1.6寸,與中線相距2寸,在陷中,仰面取穴。刺入3分,灸5壯。
主治與神封穴相同。
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1.6寸,在陷中,與中線相距2寸,仰面取穴。刺入3分,灸5壯。
主治與神藏穴相同。
《百證賦》記載,配合璇璣穴,可以治療胸部脹滿,頸項僵硬,已經試驗有效。
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1.6寸,在陷中,與中線相距2寸,仰面取穴。刺入4分,灸5壯。
主治咳嗽逆氣喘不過氣、胸脅部脹滿疼痛、多唾液、嘔吐不食。
《神農經》記載,治療氣喘痰壅,可以用灸法,灸十四壯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治療咳嗽哮喘、吐血。
俞府穴位於巨骨穴下方,與璇璣穴相距2寸,在陷中,仰面取穴。刺入3分,灸5壯。
主治咳嗽逆氣上衝、嘔吐不食、胸痛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,熱咳可以用瀉法,冷咳可以用補法。
《玉龍賦》記載,配合乳根穴,可以治療咳嗽哮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