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類經附翼卷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類經附翼卷一 (6)

1. 醫易義

是以事變之多,譬諸人面,麵人人殊,而天下之面皆相殊,古今之面無不殊。人面之殊,即如人心之殊,人心之殊,所以人病亦皆殊,此疾患之生,有不可以數計。今姑舉其大綱,而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,神而明之,存乎人耳。然神莫神於易,易莫易於醫,欲該醫易,理只陰陽。

故天下之萬聲,出於一闔一闢;天下之萬數,出於一偶一奇;天下之萬理,出於一動一靜;天下之萬象,出於一方一圓。方圓也,動靜也,奇偶也,闔闢也,總不出於一與二也。故曰天地形也,其交也以乾坤;乾坤不用,其交也以坎離;坎離之道,曰陰曰陽而盡之。然合而言之,則陰以陽為主,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。

夫生也者,陽也,奇也,一也,丹也。易有萬象,而欲以一字統之者,曰陽而已矣;生死事大,而欲以一字蔽之者,亦曰陽而已矣。雖曰陽為陰偶而乾陽健運,陰為陽基而坤靜常寧;然坤之所以得寧者,何莫非乾陽之所為?故曰如艮其止,止是靜,所以止之便是動。是以陰性雖狡,未嘗不聽命乎陽,而因其強弱以為進退也。

所以元貫四德,春貫四時,而天地之道,陽常盈,陰常虧,以為萬物生生之本,此先天造化之自然也。惟是陽如君子,陰如小人。君子則正大光明,獨立不倚而留之難;小人則乘釁伺隙,無所不為而進之易。安得春光長不去,君子長不死?惜乎哉!陽盛必變,逝者如斯。故日中則昃,月盈則虧,亦象夫陽一而陰二,反覺陰多於陽,所以治世少而亂世多,君子少而小人多,期頤少而夭折多,此後天人慾之日滋也。是以持滿捧盈,君子懼之。

故聖人作易,至於消長之際,淑慝之分,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,非故惡夫陰也,亦畏其敗壞陽德,而戕伐乎乾坤之生意耳。以故一陰之生,譬如一賊,履霜堅冰至,貴在謹乎微,此誠醫學之綱領,生命之樞機也。是以易之為書,一言一字,皆藏醫學之指南;一象一爻,咸寓尊生之心鑑。

故聖人立象以盡意,設卦以盡情偽,繫辭焉以盡言,變而通之以盡利,鼓之舞之以盡神,雖不言醫而義盡其中矣。故天之變化,觀易可見;人之情狀,於象可驗;病之陰陽,有法可按。麗於形者,不能無偶;施於色者,不能無辨。

是以君子將有為也,察之以理,其應如向,神以知來,知以藏往,參伍以變,錯綜其數,通其變,極其數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非天下之至精至神,其孰能與於此?與於此者,大其道以合天地,廓其心以合至真,融其氣以生萬物,和其神以接兆民。是謂得天地之綱,知陰陽之房,見精神之窟,搜隱秘之藏。

然而易天地之易誠難,未敢曰斡旋造化;易身心之易還易,豈不可變理陰陽?故以易之變化參乎醫,則有象莫非醫,醫盡迴天之造化;以醫之運用贊乎易,則一身都是易,易真系我之安危。予故曰易具醫之理,醫得易之用。

白話文:

世事變化繁多,就像人的面貌一樣,每個人的面貌都不同,而天下所有人的面貌也都各不相同,古今的面貌沒有不不同的。人的面貌不同,就如同人心不同一樣,人心不同,所以人們所患的疾病也各不相同,因此疾病的產生,多到數不清。現在我姑且舉出一些大的綱要,但文字無法完全表達,言語也無法完全傳達意思,要靠個人去領悟,理解其中的奧妙。而世間的奧妙沒有比《易經》更奧妙的,而《易經》的道理也沒有比醫學更容易理解的,想要通曉《易經》和醫學,其道理只在於陰陽二字。

所以天下萬種聲音,都出自於一張一合;天下萬種數字,都出自於一偶一奇;天下萬種道理,都出自於一動一靜;天下萬種現象,都出自於一方一圓。方圓、動靜、奇偶、開闔,總不出於一和二。所以說天地有形體,它們的交合是藉由乾坤;如果不用乾坤,它們的交合就藉由坎離;坎離的道理,可以用陰和陽來概括。然而總的來說,陰以陽為主,而天地最大的美德是生育。

所謂生育,就是陽,是奇數,是一,是丹。易經有萬種現象,如果要用一個字來統括,那就是陽;生死是大事,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,也只能說是陽。雖然說陽為陰的偶數而乾陽剛健運行,陰為陽的基礎而坤陰靜止安寧;但坤之所以能夠安寧,又有哪一樣不是乾陽的作用呢?所以說,就像艮卦所說的靜止,靜止是靜態,但使它靜止的卻是動。所以陰的性質雖然狡猾,卻沒有不聽從陽的命令,並且根據陽的強弱來決定自己的進退。

所以元氣貫穿四德,春天貫穿四季,而天地的法則,陽總是充盈,陰總是虧損,以此作為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,這是先天造化的自然現象。只是陽就像君子,陰就像小人。君子光明磊落,獨立自主而難以留住;小人則趁虛而入,無所不為而容易得逞。如何才能讓春光長久不逝去,君子長生不死呢?可惜啊!陽氣過盛必然會發生變化,時間就像流水一樣。所以太陽到了正午就會偏西,月亮圓了就會虧缺,也象徵著陽一而陰二,反而感覺陰多於陽,所以治世少而亂世多,君子少而小人多,長壽的人少而早夭的人多,這是因為後天人慾日益增長的緣故。所以過滿過盈,君子都感到畏懼。

所以聖人撰寫《易經》,對於事物消長變化之際,善惡好壞的分別,從未不抱持著扶助陽氣、抑制陰氣的用意,並非故意厭惡陰氣,而是畏懼陰氣敗壞陽的德行,而損害天地生生不息的本意。因此,一陰產生,就好像一個賊寇,腳踩到霜就會知道寒冰即將到來,所以可貴之處在於謹慎對待細微之處,這確實是醫學的綱領,生命的樞紐。因此,《易經》這本書,一言一字,都蘊藏著醫學的指南;一象一爻,都寄託著尊重生命的心意。

所以聖人設立卦象來表達意念,設立卦爻來表達真實與虛偽,繫上卦辭來表達言語,通過變化來達到利益,鼓舞感化來達到神奇的效果,即使沒有談論醫學,其意義也都在其中了。所以天地的變化,觀察《易經》就可以了解;人的狀況,從卦象中可以驗證;疾病的陰陽屬性,有法則可以依循。附著於形體的,不能沒有偶數;施於顏色的,不能沒有辨別。

所以君子將有所作為的時候,會用道理來觀察,它的反應就像回聲一樣,用神來預知未來,用智慧來儲藏過去,參考各種數理,綜合成數,通曉變化,窮盡數理,靜止不動,感應而能通曉天下萬事,如果不是天下至精至神的人,誰能做到呢?能做到這樣的人,擴大他的道來符合天地,擴展他的心胸來符合至真,融合他的氣來產生萬物,調和他的神來接納萬民。這就是掌握了天地的綱領,了解陰陽的奧秘,看見精神的根本,搜尋隱藏的秘密。

然而變易天地的變化實在太困難,不敢說能扭轉造化;變易身心的變化還算容易,難道不能用來調整陰陽嗎?所以用《易經》的變化來參悟醫學,那麼所有的卦象沒有不是在講醫學的,醫學能夠達到扭轉乾坤的境界;用醫學的運用來贊助《易經》,那麼全身都充滿了易理,易經真切關係到我的安危。所以我說《易經》具備醫學的道理,醫學得到《易經》的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