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圖翼》~ 卷九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3)

1. 奇經總論

難經曰:陽維為病苦寒熱。

金門(足太陽,外踝下。),陽交(足少陽,外踝上。),臑俞(手太陽,肩後。),天髎(手少陽,缺盆上。),肩井(足少陽,肩上。),陽白(足少陽,眉上。),本神(足少陽,眉上。),臨泣(足少陽,眉上。),正營(足少陽,目窗上。),腦空(足少陽,枕骨下。

),風池(足少陽,顳顬後。),風府(督脈,後髮際。),啞門(督脈,風府後。)

陰維脈

陰維維於陰,其脈起於諸陰之交,若陰不能維於陰,則悵然失志。

其脈氣所發者,陰維之郄,名曰築賓,與足太陰會於腹哀、大橫,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、期門,與任脈會於天突、廉泉,此陰維脈氣所發,凡十二穴。

難經曰:陰維為病苦心痛。

築賓(足少陰,內踝上。),腹哀(足太陰,乳下。),大橫(足太陰,腹哀下。),府舍(足太陰,少腹下。),期門(足厥陰,乳下。),天突(任脈,喉下。),廉泉(任脈,舌本下。)

奇經八脈歌

正經經外是奇經,八脈分司各有名。後督前任皆在內,沖由毛際腎同行。陽蹺跟外膀胱別,陰起跟前隨少陰。陽維只絡諸陽脈,何謂陰維為絡陰。帶脈圍腰如束帶,不由常度曰奇經。

臟腑募俞穴

(募,音暮,舉痛論作膜,蓋以肉間膜系,為臟氣結聚之所,故曰募。俞,音庶,扁鵲傳作輸,猶委輸之輸,言臟氣之所輸也。募皆在腹,俞皆在背,故難經曰募在陰,俞在陽也。)

中府(肺募,在本經。),巨闕(心包募,在任脈。),章門(脾募,在足厥陰。),期門(肝募,在本經。),中脘(胃募,在任脈。),天樞(大腸募,在足陽明。),關元(小腸募,在任脈。),日月(膽募,在本經。),京門(腎募,在足少陽。),中極(膀胱募,在任脈。

),石門(三焦募,在任脈。),肺俞(三椎下。),心俞(五椎下。),肝俞(九椎下。),脾俞(十一椎下。),腎俞(十四椎下。),厥陰俞(四椎下,心包也。),大腸俞(十六椎下。),小腸俞(十八椎下。),膽俞(十椎下。),膀胱俞(十九椎下。),三焦俞(十三椎下。

),胃俞(十二椎下。)

八會穴

中脘(任脈穴,太倉也,六腑取稟於胃,故曰腑會。),章門(足厥陰穴,脾募也,五臟皆稟於脾,故曰臟會。),陽陵泉(足少陽之筋結於此,肝主筋,膽為之合,故曰筋會。),懸鐘(足少陽穴,諸髓皆屬於骨,故曰髓會,人能健步,以髓會絕骨也。),膈俞(足太陽穴,穀氣由膈達於上焦,化精微為血之處,故曰血會。

),大椎(督脈穴,肩脊之骨會於此,故曰骨會,肩能任重,以骨會大椎也。),太淵(手太陰穴,平旦脈會於此,故曰寸口者,脈之大會。),膻中(任脈穴,此三焦宗氣所居,是為上氣海,故曰氣會。)

白話文:

奇經總論

《難經》說:陽維脈發病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。

金門穴(足太陽經,位於外踝下方),陽交穴(足少陽經,位於外踝上方),臑俞穴(手太陽經,位於肩後方),天髎穴(手少陽經,位於鎖骨窩上方),肩井穴(足少陽經,位於肩上),陽白穴(足少陽經,位於眉毛上方),本神穴(足少陽經,位於眉毛上方),臨泣穴(足少陽經,位於眉毛上方),正營穴(足少陽經,位於目窗穴上方),腦空穴(足少陽經,位於枕骨下方),風池穴(足少陽經,位於耳後顳顬部位),風府穴(督脈,位於後髮際),啞門穴(督脈,位於風府穴後方)。

陰維脈

陰維脈的維護作用在於陰氣方面,它的脈氣起始於所有陰經交會的地方。如果陰氣不能維護陰經,人就會感到迷茫失落。

陰維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,是它的郄穴,叫做築賓穴。陰維脈與足太陰經會合於腹哀穴、大橫穴,又與足太陰經、足厥陰經會合於府舍穴、期門穴,還與任脈會合於天突穴、廉泉穴。以上這些是陰維脈氣所發的十二個穴位。

《難經》說:陰維脈發病會出現心痛的症狀。

築賓穴(足少陰經,位於內踝上方),腹哀穴(足太陰經,位於乳房下方),大橫穴(足太陰經,位於腹哀穴下方),府舍穴(足太陰經,位於小腹下方),期門穴(足厥陰經,位於乳房下方),天突穴(任脈,位於喉嚨下方),廉泉穴(任脈,位於舌根下方)。

奇經八脈歌

正經之外還有奇經,八條脈各有各自的作用。後方的督脈、前方的任脈都在體內,沖脈沿著毛際與腎經同行。陽蹺脈起於腳跟外側,與膀胱經相連,陰蹺脈起於腳跟內側,與足少陰經相隨。陽維脈只聯繫所有的陽經,而陰維脈則聯繫所有的陰經。帶脈像束腰帶一樣環繞腰部,不循常規路徑,所以稱之為奇經。

臟腑募俞穴

(募,意思是臟腑的精氣結聚的地方,就像肉之間的膜系一樣,所以稱之為募。俞,意思是臟腑的氣所輸注的地方。募穴都在腹部,俞穴都在背部,所以《難經》說募穴在陰,俞穴在陽。)

中府穴(肺的募穴,位於本經),巨闕穴(心包的募穴,位於任脈),章門穴(脾的募穴,位於足厥陰經),期門穴(肝的募穴,位於本經),中脘穴(胃的募穴,位於任脈),天樞穴(大腸的募穴,位於足陽明經),關元穴(小腸的募穴,位於任脈),日月穴(膽的募穴,位於本經),京門穴(腎的募穴,位於足少陽經),中極穴(膀胱的募穴,位於任脈),石門穴(三焦的募穴,位於任脈),肺俞穴(位於第三胸椎下方),心俞穴(位於第五胸椎下方),肝俞穴(位於第九胸椎下方),脾俞穴(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),腎俞穴(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),厥陰俞穴(位於第四胸椎下方,是心包的俞穴),大腸俞穴(位於第十六胸椎下方),小腸俞穴(位於第十八胸椎下方),膽俞穴(位於第十胸椎下方),膀胱俞穴(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),三焦俞穴(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),胃俞穴(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)。

八會穴

中脘穴(任脈穴,是胃的中心,六腑從胃獲取營養,所以是腑會),章門穴(足厥陰經穴,是脾的募穴,五臟都依賴於脾,所以是臟會),陽陵泉穴(足少陽經穴,筋結聚於此,肝主管筋,膽與之相合,所以是筋會),懸鐘穴(足少陽經穴,所有的骨髓都歸屬於骨頭,所以是髓會,人能健步,是因為髓會絕骨),膈俞穴(足太陽經穴,穀氣通過膈到達上焦,轉化為精微物質和血的地方,所以是血會),大椎穴(督脈穴,肩胛骨與脊椎骨在此會合,所以是骨會,肩能夠承擔重物,是因為骨會大椎穴),太淵穴(手太陰經穴,早晨脈氣會聚於此,所以稱寸口是脈的大會),膻中穴(任脈穴,是三焦宗氣所居住的地方,是上氣海,所以是氣會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