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學指要

清代醫家蔡貽績所著的《醫學指要》,是一部在中醫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。此書洋洋灑灑十二卷,結構嚴謹,分門別類,涵蓋了中醫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、針灸、傷科、雜病等多個臨床學科,並包含基礎理論、診斷方法、治療方藥,乃至於中醫醫史、藥學、養生等附錄內容,展現了清代中葉中醫學術的廣闊視野與實踐深度。透過書前的數篇序文,更能窺見作者的學思歷程與此書的獨特價值,尤其「以理學為醫學」的治學路徑,更是本書有別於一般醫書的關鍵所在。

從陳佐、周如岡、賀松齡、顧烺圻、羊亦星等多位當代名士及作者友人的序文中,我們得知蔡貽績先生字乃庵,是湖南攸縣的飽學之士。他早年困於科舉,仕途不順,又因「生平弱而多病」,遂由儒轉醫,潛心研習岐黃之術。這一段學醫的背景,是理解《醫學指要》風格與深度的重要線索。蔡貽績並非僅僅是技藝精湛的醫者,更是一位精通經術的「理學」大家,曾著有《四書詮考匯鈔》等學術著作。序文作者們一再強調,蔡氏的醫術之所以能「應手而瘥」、「隨手而愈」,並非偶然的經驗累積,而是源於其深厚的理學根基。他們盛讚其「以理學為醫學」,認為醫學與理學相通,醫道與治國治人相類,都是在「保合太和,調理元氣」,在「燮理陰陽」。這種跨學科的視角,賦予了《醫學指要》獨特的理論高度和條理深度。

《醫學指要》的基本結構體現了其內容的廣博性。全書十二章,分作十門,意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而有系統的中醫知識體系。首先是基礎理論部分,如內科部分涉及的六經辨證、臟腑辨證、氣血辨證、陰陽辨證,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框架。序文中提到書中「詳臟腑、經絡、骨度內外相因之理」,表明此書首先從人體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原理入手,這是掌握醫學的基石。其次是診脈理論與實踐,周序特別指出書中「明脈訣體象、主病兼病,集各家要旨」,顧序亦強調「視脈必先理明」。脈診作為中醫診斷的核心手段之一,在此書中得到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,結合其理學背景,可以推斷蔡氏對脈象的認識不僅止於形態,更深入到脈象所反映的人體內部氣血陰陽盛衰順逆之「理」。

在臨床學科方面,《醫學指要》涵蓋了傳統中醫的各個主要領域。內科作為醫學之首,詳述了各種辨證方法,意在引導讀者從多個維度理解疾病的內在機制。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五官科、傷科、雜病等門類,則分別論述了各專科的常見病、多發病及疑難病症的診斷治療。這種全面的覆蓋,使得此書可以作為臨床醫生和學生的綜合性參考書。值得一提的是,書中還專設了針灸一門,闡述了針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,以及方劑一門,收錄了大量常用方劑。這兩部分內容是中醫治療學的核心,它們的詳細介紹,使得《醫學指要》不僅是一部理論著作,更是一部高度實用的臨床工具書。最後的附錄部分,包含醫史、藥學、養生等,則拓展了讀者的知識面,將醫學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之中,同時強調了預防保健的重要性。

《醫學指要》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面。首先,其「內容豐富,涵蓋了中醫各科的基礎理論、診斷治療方法及方藥」,這種百科全書式的結構,在清代醫學著作中並非獨有,但其獨特之處在於其背後的理論指導。序文作者們普遍認為,蔡氏的理學修養使其能夠「折衷群書,斟酌盡善」,在汗牛充棟、甚至存在「互相牴牾」的醫學文獻中,提煉出最為精闢、符合「天人性命之理」的要點。他對各家學說進行了梳理和整合,避免了後學者因學派紛爭而「臨證眩惑」,使得《醫學指要》成為一部「集諸家之說」而又不失主線的典籍。這種綜合與會通的能力,正是得益於其「一以貫之」的理學思想。

其次,書的「條理清晰,分門別類,便於閱讀和學習」。這點與其「指要」之名相符,旨在為讀者指出學習和實踐的「要領」。序文中提到的「書成,閱者瞭如指掌」、「病情診治之方燦若列眉」,都說明了此書在編排上的優點,使得複雜的醫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和掌握。對於初學者而言,此書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;對於有經驗的醫者,它則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參考框架,有助於鞏固和深化知識。

再者,「論述精闢,深入淺出,具有很強的實用性」。這是對書中具體內容質量的評價。由於蔡氏是從親身經歷(包括自身的病痛和臨床的實踐)中「折肱於茲」,並結合其深厚的理論素養來著書,因此其論述既有理論的深度,又不失實踐的指導意義。他能將複雜的醫理用相對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,使得讀者能夠迅速把握核心要點,並應用於臨床。序文中的「此書付鐫,非借名言而勿傳」一句,亦表明此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實質性貢獻,而非空談。

《醫學指要》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這種影響體現在多個層面:首先,它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清晰、系統的基礎理論框架,特別是其結合理學的辨證思路,為理解和應用中醫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。其次,書中詳細介紹的診斷治療方法和方劑,為後世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。這些內容是基於作者數十年的臨床閱歷和對前人學說的精煉,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。再者,書中對各家學說的「折衷」,為後世醫者提供了一種治學典範,鼓勵在廣泛學習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考和整合創新。作為一部「不可多得的中醫學典籍」,《醫學指要》不僅值得中醫學工作者深入研習,對於對中醫感興趣的愛好者而言,也是了解中醫學全貌、入門學習的良好選擇。序文中提到此書也能「藉以粗識脈理與夫經絡內外之相因,而不為庸庸者所誤」,說明它甚至對非專業人士也有普及和辨偽的作用。

總而言之,蔡貽績的《醫學指要》是一部集大成、有創新的中醫學著作。其價值不僅在於內容的全面和條理的清晰,更在於作者將理學思想融入醫學研究,從根本原理上把握醫學的本質。這種「以理學為醫學」的治學方法,使得此書超越了一般經驗的累積,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。書中對各科病症的精闢論述、對脈理的深入闡釋以及對前人學說的綜合會通,都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學術造詣。清代諸多名士為其作序,力薦付梓,足以證明此書在當時就受到了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。時至今日,《醫學指要》依然是研究清代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,對於繼承和發展中醫學,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。它不僅是一部醫書,更是理學精神在醫學領域的生動體現,展現了中國古代學者融會貫通、博學多才的風範。透過此書,我們得以一窺清代一位傑出醫家如何將讀書窮理的智慧,轉化為濟世救人的實踐,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。


陳序

周序

賀序

顧序

羊序

自序

凡例

卷一 (1)

卷一 (2)

卷一 (3)

卷一 (4)

卷一 (5)

卷一 (6)

卷一 (7)

卷一 (8)

卷一 (9)

卷一 (10)

卷一 (11)

卷一 (12)

卷一 (13)

卷一 (14)

卷一 (15)

卷一 (16)

卷一 (17)

卷一 (18)

卷一 (19)

卷一 (20)

卷一 (21)

卷一 (22)

卷一 (23)

卷一 (24)

卷一 (25)

卷一 (26)

卷一 (27)

卷一 (28)

卷一 (29)

卷一 (30)

卷一 (31)

卷一 (32)

卷二 (1)

卷二 (2)

卷二 (3)

卷二 (4)

卷二 (5)

卷二 (6)

卷二 (7)

卷二 (8)

卷二 (9)

卷二 (10)

卷二 (11)

卷二 (12)

卷二 (13)

卷二 (14)

卷二 (15)

卷二 (16)

卷二 (17)

卷二 (18)

卷二 (19)

卷二 (20)

卷二 (21)

卷三 (1)

卷三 (2)

卷三 (3)

卷三 (4)

卷三 (5)

卷三 (6)

卷三 (7)

卷三 (8)

卷三 (9)

卷三 (10)

卷三 (11)

卷三 (12)

卷三 (13)

卷三 (14)

卷三 (15)

卷三 (16)

卷三 (17)

卷三 (18)

卷三 (19)

卷三 (20)

卷四 (1)

卷四 (2)

卷四 (3)

卷四 (4)

卷四 (5)

卷四 (6)

卷四 (7)

卷四 (8)

卷四 (9)

卷四 (10)

卷四 (11)

卷四 (12)

卷四 (13)

卷四 (14)

卷四 (15)

卷四 (16)

卷四 (17)

卷四 (18)

卷四 (19)

卷四 (20)

卷四 (21)

卷四 (22)

卷五 (1)

卷五 (2)

卷五 (3)

卷五 (4)

卷五 (5)

卷五 (6)

卷五 (7)

卷五 (8)

卷五 (9)

卷五 (10)

卷五 (11)

卷五 (12)

卷五 (13)

卷五 (14)

卷五 (15)

卷五 (16)

卷五 (17)

卷五 (18)

卷五 (19)

卷五 (20)

卷五 (21)

卷五 (22)

卷五 (23)

卷五 (24)

卷五 (25)

卷五 (26)

卷五 (27)

卷五 (28)

卷五 (29)

卷五 (30)

卷五 (31)

卷五 (32)

卷五 (33)

卷五 (34)

卷五 (35)

卷五 (36)

卷五 (37)

卷六 (1)

卷六 (2)

卷六 (3)

卷六 (4)

卷六 (5)

卷六 (6)

卷六 (7)

卷六 (8)

卷六 (9)

卷六 (10)

卷六 (11)

卷六 (12)

卷六 (13)

卷六 (14)

卷六 (15)

卷六 (16)

卷六 (17)

卷六 (18)

卷六 (19)

卷六 (20)

卷六 (21)

幼科扼要總論 (1)

幼科扼要總論 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