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經絡貫通說

肝脈起於大趾叢毛之下,循足跗上廉,由內踝上膕內廉,循股陰入毛中。脾脈行肝脈之前,腎脈行肝脈之後,肝脈行脾脈腎脈之中,此三陰脈行於股足之內者也。胃脈循腹裡以下髀關抵伏兔,由膝臏中循脛外廉下足跗入次趾外間,其本支別支一自下巨虛穴下入次趾外間,一別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間出其端。膀胱脈從腰中挾脊貫腎過髀樞,循髀外入膕中,貫腨內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至小趾外側。

膽脈繞毛際入髀厭中,循髀陽出膝下,由外輔骨之前下抵絕骨之端,出外踝,循足跗入四趾之間。其支者別於跗上,入大趾之間,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,還貫爪甲出三毛。胃脈行膽脈之前,膀胱脈行膽脈之後,膽脈行胃脈膀胱脈之中,此三陽脈行於股足之外者也。脾與胃,肝與膽,腎與膀胱,內外相對,表裡交通,足與手無以異也。

二陰之脈。《內經》曰:腎開竅於二陰。肝腎經脈同行於膕,過二陰之前後,腎之經脈則出膕外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絡膀胱。肝之經脈則上膕內廉,循陰股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挾胃,屬肝絡膽。肝腎之經筋,雖並循陰股結於陰器,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合於足太陽,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絡於諸筋,起止有不同者也。脾胃之經筋亦並結於陰股,聚於陰器,雖與肝腎同處,然結與循、聚與結有不同者也。

凡此經脈之循行起止結聚,不可不細辨也。經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前陰後陰之間有穴名會陰者,乃任、督、沖三脈同出之源,一源而三岐也。任脈上毛際,循腹裡,會衝脈於氣街。督脈由毛際之下,橫骨內之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男子循陰器合篡間,繞篡後合膀胱於尾閭。

經曰: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總宗筋之會(陰陽即以上諸脈),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。陽明者胃脈也,心脾之所資生者也。若夫肺開竅於鼻,肝開竅於目,腎開竅於耳,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唇口,以及肺主皮毛,肝主筋,腎主骨,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四肢,其內外相因之理無不昭然若揭也矣。

白話文:

肝經從腳大拇趾的叢毛下開始,沿著腳背內側上行,經過內踝上方,到膝蓋內側,再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處。脾經在肝經的前面行走,腎經在肝經的後面行走,肝經則行走在脾經和腎經的中間,這三條陰經都行走在腳的大腿內側。胃經沿著腹部往下,經過大腿根部,到膝蓋外側的伏兔穴,再沿著小腿外側下行到腳背,進入第二腳趾的外側。它的分支分別從下巨虛穴向下進入第二腳趾外側,另一分支則從腳背上行,進入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,最後從腳趾末端出來。膀胱經從腰部開始,沿著脊椎兩側下行,穿過腎臟,經過髖關節,再沿著大腿外側進入膝蓋後方,穿過小腿肚子內側,從外踝後方出來,沿著京骨穴走到小腳趾外側。

膽經環繞陰毛邊緣,進入大腿外側的凹陷處,再沿著大腿外側往下,經過膝蓋下方,從腓骨前緣往下走到腓骨末端,從外踝出來,沿著腳背進入第四腳趾之間。它的一個分支從腳背上分出來,進入大腳趾之間,沿著大腳趾的骨頭內側出來,最後環繞指甲末端,從腳趾上的三毛處出來。胃經在膽經的前面行走,膀胱經在膽經的後面行走,膽經則行走在胃經和膀胱經的中間,這三條陽經都行走在腳的大腿外側。脾經和胃經、肝經和膽經、腎經和膀胱經,內外相對應,表裡相互交通,腳和手的情況是相同的。

兩條陰經,《內經》說:腎臟的通道開在前後二陰(生殖器和肛門)。肝經和腎經在膝蓋後方一起行走,經過前後二陰的前後方,腎經從膝蓋外側出來,往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行走,貫穿脊椎,歸屬於腎臟並聯繫膀胱。肝經則從膝蓋內側出來,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處,經過生殖器,到下腹部靠近胃部,歸屬於肝臟並聯繫膽。肝經和腎經的經筋,雖然一起沿著大腿內側匯集在生殖器,但足少陰的筋從腳小趾下方開始,與足太陽的筋相合;足厥陰的筋從腳大趾上方開始,聯繫其他各筋,它們的起點和終點是不同的。脾經和胃經的經筋也一起匯集在陰股,聚集在生殖器,雖然與肝經和腎經同處,但匯集和行走的路線,聚集和結聚的方式都不同。

所有這些經脈的運行、起點、終點和匯集,都必須仔細分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前陰(生殖器)是宗筋匯聚的地方,是太陰經和陽明經匯合的地方。前陰和後陰之間有一個穴位叫會陰,是任脈、督脈、衝脈三條脈的共同起點,一個源頭分出三個分支。任脈從陰毛邊緣開始,沿著腹部內側行走,在氣街穴與衝脈相會。督脈從陰毛邊緣下方、橫骨內側的中央開始,女子進入繫廷孔,男子沿著生殖器匯合在會陰穴,再環繞會陰後方與膀胱經在尾椎骨會合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衝脈是經脈的海洋,主要作用是灌溉各個組織空隙,它與陽明經在宗筋處會合,陰經和陽經都匯合在宗筋(以上各脈),會合於氣街穴,而陽明經起主導作用。陽明經就是胃經,是心臟和脾臟賴以滋養的經脈。此外,肺的通道開在鼻子,肝的通道開在眼睛,腎的通道開在耳朵,心的通道開在舌頭,脾的通道開在嘴唇和口,以及肺主皮毛,肝主筋,腎主骨,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和四肢,這些內外互相影響的道理都是非常明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