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8)

1. 骨度名位

《內經》曰:骨為幹,脈為營。夫十二經脈之在身,無處不周流貫通,雖爪甲毫毛不可忽視。《靈樞》序經脈固為詳明,如曰起,曰支,曰別,曰中,曰橫直,曰側斜,曰廉際,曰上下前後表裡內外,曰循行抵挾,曰趨走屈卻,曰過還歷至,曰環繞布散出入交會,曰連繫,曰屬絡,曰貫注,曰間,曰會,曰從,曰端,不熟於骨度名位,而欲求其辨別詳明,未可擬議而能知者也。

經曰:治病必求於本。故欲知脈者不可不知身。身者,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、奇經八脈之本也。頭為身之首,頭之頂曰巔。頂之中央有穴名百會,諸陽之會也。顛之前曰囟(音信),囟前髮際下曰額顱,一曰顙。兩旁曰頭角。兩太陽之骨曰鬢骨,顛之後曰腦後骨,其下曰枕骨,枕骨之下、耳之後曰完骨,眾骨之合為腦。經曰:腦為髓之海。

夫面為藏府肢節之部,五色之辨。經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目者司視之竅也。上下眼皮曰胞,為目之外衛,上下眼弦曰綱(一名瞼,一名睫),司目之開闔。眼角曰眥,外決於面者曰銳眥,在內近鼻者曰內眥,上曰外眥,下曰內眥。黑白珠曰目睛,入腦之系曰目系。目上之骨曰眶(一名眉稜骨),目下之骨曰䪼。

耳者司聽之竅也。耳門曰蔽,耳輪曰郭。曰頰,耳前也。曰客主人,膽經之穴名也(在耳前之起骨)。曰曲頰(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),曰頰車(下牙床骨尾形如鉤上控於曲頰之環),耳前上下之骨也。顴(音權)者,面兩旁之高骨。耳門之內,上通腦髓,耳門之骨,兩骨合鉗,上即曲頰,下即頰車。

鼻者,司臭(氣好)之竅也。鼻之梁曰頞(音遏),鼻兩旁曰頄(音逵,近門牙之骨者),鼻之盡處曰准(音拙)頭,鼻之竅曰孔,兩孔之界骨曰鼻柱,內竅曰頏顙(在口內上齶),外竅曰畜門。

口者司言食之竅也。口端曰唇,四周曰吻,口角後曰頤,頤後曰顑(音坎,俗呼為腮,在頰前空軟處)。下唇之末曰頦(音孩,俗名下巴殼,上載牙齒),上唇之中曰人中,下唇之中曰承漿。頦之下結喉之上,兩側曰頷(在兩旁虛軟處),齒本曰齘,頷之後曰大迎,胃之穴名也。

舌者司味之竅也。舌根曰舌本,小舌曰懸雍垂。

會厭者(覆喉管之上似皮似膜)聲音之戶也,發聲則開,咽食則閉。

咽者飲食之路也,居喉之後。喉者,聲息之路也,居咽之前。喉嚨者,肺之系也。咽嗌者,胃之系也。結喉者,喉之管頭也,瘦人見於皮下,肥人隱於肉中。結喉兩旁曰人迎,亦胃之穴名也。頭下兩旁為頸,頸前為喉,頸後為項。

項下之骨三,直歷項下名曰柱骨,其下曰大椎骨(即骨脊第一節),兩肩端之骨曰髃(音魚),兩肩後之骨曰肩胛(音夾),肩內之骨曰肩膊(音博),其臼接臑骨上端,其外捲曲翅骨者,肩後之稜骨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「骨骼是身體的支架,脈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。」人體的十二經脈遍布全身,無處不流動貫通,即使是細微的指甲毛髮都不能忽略。《靈樞》中詳細描述了經脈的走向,例如經脈的起始、分支、區別,以及經脈的直行、橫行、斜行、邊緣、上下前後內外表裡、循行、抵靠、趨向、行走、彎曲、迴轉、經過、到達、環繞、分散、出入、交會、連繫、附屬、貫穿、停歇、交會、歸從、終點等等。如果對骨骼的尺度和位置不熟悉,想要辨別清楚經脈的走向,是難以想像的。

醫書說:「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。」所以想要了解脈象,就不能不了解身體。身體是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和奇經八脈的根本。頭部是身體的頭,頭的頂部叫做巔,巔的中央有個穴位叫做百會,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。巔的前面叫做囟門,囟門前髮際線的下方叫做額顱,又叫做顙。兩旁叫做頭角。兩太陽穴的骨頭叫做鬢骨,巔的後面叫做腦後骨,它的下面叫做枕骨,枕骨的下方、耳朵後面叫做完骨,多個骨頭合在一起構成腦。醫書說:「腦是髓液的海洋。」

臉部是臟腑和肢節的反映部位,可以辨別五種不同的顏色。《經》說:「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,它們的氣血都向上運行到面部,並且通向空竅。」眼睛是負責視覺的器官。上眼皮和下眼皮叫做胞,是眼睛的外層保護,上眼瞼和下眼瞼的邊緣叫做綱(也叫瞼或睫毛),負責眼睛的開合。眼角叫做眥,外側靠近面部的叫做外眥,內側靠近鼻子的叫做內眥,上方叫做外眥,下方叫做內眥。黑眼珠和白眼珠叫做目睛,連接到腦的組織叫做目系。眼睛上方的骨頭叫做眶(也叫眉稜骨),眼睛下方的骨頭叫做䪼。

耳朵是負責聽覺的器官。耳門叫做蔽,耳廓的邊緣叫做郭。臉頰,在耳朵前面。客主人,是膽經上的穴位名稱(在耳朵前面突起的骨頭上)。曲頰(彎曲如環形,承受頰車骨末端的鉤狀部分),頰車(下牙床骨末端像鉤子一樣向上扣在曲頰的環狀部位),是耳朵前後上下的骨頭。顴骨,是臉部兩旁突出的高骨。耳門的內部,向上通到腦髓,耳門的骨頭,兩塊骨頭像鉗子一樣合攏,上方是曲頰,下方是頰車。

鼻子是負責嗅覺的器官。鼻樑叫做頞,鼻子兩旁叫做頄(靠近門牙的骨頭),鼻子末端叫做准頭,鼻孔叫做孔,兩個孔之間的骨頭叫做鼻柱,內部叫做頏顙(在口腔上顎),外部叫做畜門。

嘴巴是負責說話和進食的器官。嘴唇的邊緣叫做唇,四周叫做吻,嘴角後面叫做頤,頤後面叫做顑(俗稱腮幫子,在臉頰前面柔軟的地方)。下唇的末端叫做頦(俗稱下巴殼,上面長有牙齒),上唇的中央叫做人中,下唇的中央叫做承漿。頦的下方、喉結的上方,兩側叫做頷(在兩旁柔軟的地方),牙齒的根部叫做齘,頷的後面叫做大迎,是胃經上的穴位。

舌頭是負責味覺的器官。舌根叫做舌本,小舌頭叫做懸雍垂。

會厭(覆蓋在喉管上方,像皮膚又像薄膜)是發出聲音的門戶,發聲時打開,吞嚥時關閉。

咽是食物通往的通道,位於喉嚨的後面。喉嚨是氣息通行的通道,位於咽的前面。喉嚨是肺的系統所繫,咽喉是胃的系統所繫。喉結是喉管的頭部,瘦的人皮膚下面可以看見,胖的人隱藏在肉中。喉結兩旁叫做人迎,也是胃經上的穴位。頭部下方兩旁叫做頸,頸的前面是喉嚨,頸的後面是項。

項下有三塊骨頭,垂直延伸到項部下方叫做柱骨,它下面叫做大椎骨(也就是脊椎第一節),兩肩末端的骨頭叫做髃,兩肩後方的骨頭叫做肩胛,肩胛內側的骨頭叫做肩膊,肩膊的凹陷處連接肱骨的上端,外側捲曲的翅膀狀骨頭,是肩胛後面的稜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