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十二經別
絡脈之所謂別者,謂從經脈而別也。經別之所謂正者,謂經脈之外,別有正經,非支絡也。夫人之一身,經絡多歧而病證因以各別,則治法不可混同也。經正未言病證,學者於經脈絡脈經別中,察其異同,證之形身,庶受病之原可知也。《經別》曰: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此之謂也。
然其出入交合,循行上下,頭緒紛紜,不易疏也。茲乃遵《靈樞》編次,分為二篇,可以與經脈絡脈互相證其病之所以起焉。知所以起則知所以治矣。
足之經別
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別入於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當心入散;直者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,此為一經也。足少陽之正至膕中,別走太陽而合,上至腎,當十四椎,出屬帶脈;直者系舌本,復出於項合於太陽,此為一合。成以諸陰之別,皆為正也。
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。別者入季脅之間,循胸裡屬膽散之,上肝貫心,以上挾咽,出頤頷中,散於面系,目系,合少陽於目外眥。足厥陰之正別跗上,上至毛際合於少陽,與別俱行,此為二合也。
足陽明之正上至髀,入於腹裡,屬胃,散之脾,上通於心,上循咽,出於口,上額顱,還系目系,合於陽明也。足太陰之正,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,此為三合也。
《陰陽離合論》曰:陽予之正,陰之為主,少陰之上名曰太陽。太陰之前名曰陽明,厥陰之表名曰少陽。蓋三陽之經正合於三陰。故曰成以諸陰之別是以三陽之別,外合於三陰之經而內合於五藏三陰之別,止合三陽之經而不合於六府也。夫陰陽六合,始於足太陽而終於手太陰,復散之太陽,蓋亦周而復始也。
手之經別
手太陰之正,指地別於肩解,入腋走心,系小腸也。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,屬於心,上走喉嚨,出於面,合於目眥,此為四合也。
手少陽之正,指天別於巔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也。手心主之正別下淵液三寸,入胸中,別屬三焦,出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,此為五合也。
手陽明之正,從手循膺乳,別於肩髃,入柱骨,下走大腸,屬於肺上循喉嚨,入缺盆,合於陽明也。手太陰之正,別入淵液,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太陽,上出缺盆,循喉嚨,復合陽明,此六合也。
足太陽之脈,循膂絡腎,膀胱之經別,則別入於肛屬膀胱,散之腎。足少陰腎脈,貫脊屬腎,絡膀胱,其經別至膕中別走太陽而上至腎,又出屬帶脈,而復出於項。手少陰心脈,起於心中,出絡心系,下膈絡小腸,其經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,屬於心。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下膈歷絡三焦,而經別下淵液三寸,入胸中,別屬三焦。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。
其經別入淵液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太陽。此經脈與經別出入不同,交相逆順而行者也。
白話文:
[十二經別]所指的是,絡脈是從經脈中分支出來的部分。而經別所指的「正」,是指在經脈之外,還有主要的經絡存在,並非只是分支絡脈。人體一身中,經絡錯綜複雜,導致疾病表現各不相同,因此治療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。經脈尚未詳述病症,學習者應從經脈、絡脈及經別中,辨認其差異和共通點,結合身體實際情況,才能瞭解疾病的根本原因。《經別》提到:人的生存、疾病的形成、人的痊癒以及疾病的起源,就是這個道理。
然而,這些經脈的進出交匯,循行上下,頭緒繁多,不容易梳理清楚。因此,我們遵循《靈樞》的編排順序,將其分為兩篇,以便與經脈絡脈相互印證,瞭解疾病是如何產生的。理解了疾病起源,就能找到對策治療。
腳部的經別
足太陽經別的主要分支進入膝窩中,其中一條向下到臀部下方五寸,再分開進入肛門,連接膀胱,散佈至腎臟,沿脊柱到達心臟後分散;另一條則沿脊柱向上,穿出頸部,再回到足太陽經,這稱為一個經別。足少陽經別到達膝窩,再分開行走至足太陽經,最後會合,上行至腎臟,經過第十四椎骨,穿出帶脈;另一條分支連接舌根,再從頸部穿出,與足太陽經會合,這稱為一個合別。所有陰經的分支都稱為正。
足少陽經別繞過大腿進入毛髮邊緣,與足厥陰經會合。另一個分支進入季脅之間,沿著胸腔內側連接到膽囊,然後散佈開來,上行穿透肝臟,貫穿心臟,再向上夾住咽喉,穿出頦下,散佈於面部,連接眼系,在眼睛外角與足少陽經會合。足厥陰經別從腳背開始,上行至毛髮邊緣,與足少陽經會合,兩條分支同時運行,這稱為兩個合別。
足陽明經別上行至大腿,進入腹部,連接到胃,散佈至脾臟,向上通到心臟,沿咽喉上行,穿出口腔,上行至額頭,再回到眼睛系統,與足陽明經會合。足太陰經別上行至大腿,與足陽明經會合,兩條分支同時運行,上行結於咽喉,穿透舌頭中央,這稱為三個合別。
《陰陽離合論》說:陽經的主導是陰經,少陰之上稱為太陽,太陰之前稱為陽明,厥陰的表面稱為少陽。這是因為三陽經的正向分支會與三陰經會合。所以說,所有陰經的分支與三陽經的分支,向外會合於三陰經,向內則與五臟三陰經會合,但不與六腑相連。陰陽六種會合,從足太陽開始,最終在手太陰結束,再散佈回足太陽,形成週期性的循環。
手部的經別
手太陰經別從肩膀分開,沿腋下走至心臟,連接小腸。手少陰經別從腋下兩塊肌肉之間分開,連接到心臟,向上行走至喉嚨,穿出面部,會合於眼睛外角,這稱為四個合別。
手少陽經別從頭頂分開,進入缺盆,下行至三焦,散佈於胸腔。手心主經別從缺盆下三寸分開,進入胸腔,分開連接到三焦,再沿喉嚨穿出,從耳後與手少陽經會合於完骨之下,這稱為五個合別。
手陽明經別從手部沿胸部乳房,從肩膀分開,進入頸部骨骼,下行至大腸,連接到肺,再沿喉嚨上行,進入缺盆,與手陽明經會合。手太陰經別從腋下分開,沿少陰經前面走至肺,散佈至太陽經,再從缺盆穿出,沿喉嚨上行,再次與手陽明經會合,這稱為六個合別。
足太陽脈沿脊柱絡至腎臟,其經別則從膝窩中分開進入肛門,連接膀胱,散佈至腎臟。足少陰腎脈貫穿脊柱,連接腎臟,絡至膀胱,其經別至膝窩中分開走至足太陽經,再上行至腎臟,又穿出連接到帶脈,再從頸部穿出。手少陰心脈起於心臟,穿出心繫,下行穿透橫膈膜,絡至小腸,其經別從腋下兩塊肌肉之間分開,連接到心臟。手厥陰心包絡脈起於胸腔,穿出連接到心包,下行穿透橫膈膜,絡至三焦,而其經別從缺盆下三寸分開,進入胸腔,分開連接到三焦。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,下行絡至大腸,再回到胃部,沿橫膈膜上行連接到肺。
其經別從腋下沿少陰經前面走至肺,散佈至太陽經。這些經脈與經別的進出方向不同,交錯地逆向或順向運行。
2. 十二經筋
《內經》曰:諸筋者,皆屬於節。人身三百六十五節,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;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;膝者,筋之府也,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乃下留於睪,血道不通,日大不休,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也。夫陽明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。
然而治筋骨之病,當以陽明為本。故曰:治痿獨取陽明,以諸筋皆藉胃府之津液以濡養也。《周禮》以辛養筋,辛能散能潤能橫行者也。《內經》曰:筋病毋多食酸,辛勝酸,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。蓋手足陰陽之筋,秉三陰三陽之氣而生,應天之四時,歲之十二月,其為病亦應時而生,非由外感也。故十二經筋皆言痹病,而分四時孟仲季。
膀胱經筋主病
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,上結於踝,斜上結於膝,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,上循跟結於膕;其別者結於腨外,上膕中內廉,與膕中並上結於臀,上挾脊,上項;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;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頷結於鼻;其支者為目上綱,下結於頄(音仇);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(音偶);其支者入腋下,上出缺盆,上結於完骨;其支者斜上出於頄。其病小指肢跟腫痛骨膕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。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春痹也(輸與腧同)。十二經筋亦如經脈之起於手足而經絡於形身之上下,足太陽之筋起於至陰穴間,循脈而上經於頭。其支者亦如經脈之支別,從經筋而旁絡也。小指腫痛,膕攣脊反折,項筋急,此經筋之為病也。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,筋骨為陰病,在陰者名曰痹,痹者血氣留閉而為痛也。
膽之經筋主病
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、次指,上結外踝,上循脛外廉,結於膝外廉;其支者別起外輔骨,上走髀,前者結於伏兔之上,後者結於尻;其直者上乘䏚季脅,上走脅前廉,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;直者上出腋,貫缺盆出太陽之前,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,下走頷,上結於頄;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。
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膕筋急,前引髀,後引尻,即上乘䏚季脅痛,上引缺盆膺乳,頸維筋急,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,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,左絡於右,故傷左角,右足不用命,曰維筋相交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春痹也。足少陽之筋起於竅陰穴間而上循於頭目,皆並脈而經於骨也。
維筋者,陽維之筋也。維者為一身之綱,維從左之右,右之左,下而上,上而下,左右上下交維,故命曰維筋相交,此足少陽之筋交於陽維之經筋而為病也。
胃之經筋主病
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,結於跗上斜外,上加於輔骨,上結於膝外廉,直上結於髀樞,上循脅脊。其直者上循骭結於髀。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;其直者上循伏兔,上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,上挾口,合於頄下,結於鼻上,合於太陽。太陽為目上綱,陽明為目下綱;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。
其病足中指肢脛轉筋,腳跗堅,伏兔轉筋,髀前腫㿉疝,腹筋急,引缺盆及頰,卒口僻,急者目不合,熱則筋縱目不開,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,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。故僻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,等以膏熨,急頰且飲美酒,啖美炙食,不飲酒者自強也,為之三拊而已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春痹也。
足陽明之筋起於厲兌穴之外間,循髀股而上經於頭,結於口鼻耳目之間,目不開合者,太陽寒水主氣而為開,故寒則筋急而目不合,陽明燥熱主氣而為合,故熱則筋緩而目不開。凡口移口僻諸證皆當辨寒熱也。
脾之經筋主病
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,上結於內踝;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,上循陰股,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結於臍,循腹裡結於肋,散於胸中,其內者著於脊。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,輔筋痛,膝內輔骨痛,陰股引髀而痛,陰器紐痛,下引臍兩脅痛,引膺中脊內痛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秋痹也(孟當作仲)。
足太陰之筋起於隱白穴間,循股膝而上於胸腹,其內者著於脊,其病在經筋之部分而為痛也。
腎之經筋主病
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,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,結於踵,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,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,循脊內,挾膂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,病在此者,主癎瘛及痙,在外者不能俯,在內者不能仰。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,陰病者不能仰。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在內者熨引飲藥,此筋折紐,紐發數甚者不治,名曰仲秋痹也(仲當作孟)。足少陰之筋起於足小指之下,斜趨湧泉穴,上循陰股結於陰器,內挾膂至項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經相合。余伯榮曰:足少陰之筋與足太陽之經上合於頸項,此藏府陰陽之氣交也。
病在外在陽者,病太陽之氣,故腰反折不能俯,在內在陰者,病少陰之氣,故不能仰。如傷寒病,在太陽則有反折之痙強,在少陰則有蜷臥矣。
肝之經筋主病
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,上結於內踝之前,上循脛,上結內輔之下,上循陰股,結於陰器,絡諸筋。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,內輔痛,陰股痛,轉筋,陰氣不用,傷於內則不起,傷於寒則縮入,傷於熱則縱挺不收,治在行水清陰氣。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命曰季秋痹也。
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敦穴,循脛股而結於陰器,絡諸筋。陰器乃宗筋之會,厥陰主筋,故連絡於三陰三陽之筋也。厥陰風氣從火化,故有寒熱之分。厥陰木氣本於水,故有行水之法。厥陰之氣清而諸證悉愈矣。
小腸經筋主病
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,上循臂內廉結於時肘銳骨之後,彈之應小指之上,入結於腋下;其支者後走腋後廉,上繞肩胛,循頸出走太陽之前,結於耳後完骨;其支者入耳中,直者出耳上,下結於頷,上屬目外眥。
其病小指支肋內銳骨後廉痛,循臂陰入腋下,腋下痛,腋後兼痛,繞肩胛引頸而痛,應耳中鳴,痛引頷,目瞑良久乃得視,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,寒熱在頸者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,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,上頷結於角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夏痹也。
手太陽之筋起於少澤穴,循臂肘肩項而上結於耳頷目眥之間。本支者本於直者而支行也。本筋與支筋皆屬於目外眥,筋之分行而復連絡也。
三焦經筋主病
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、次指之端結於腕,上循臂結於肘,上繞臑外廉,上肩走頸合手太陽;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;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,上乘頷結於角。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,舌卷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夏痹也。手少陽之筋起於關衝穴,循腕臂肘臑而上肩頸。
其支者當曲頰處入系耳本。又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於目外眥,復上乘頷,結於額角。
大腸經筋主病
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、次指之端結於腕,上循臂上結於肘外,上臑結於髃;其支者繞肩胛挾脊,直者從肩髃上頸;其支者上頰結於頄,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,上左角絡頭下右頷。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,肩不舉,頸不可左右視,治則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夏痹也。手陽明之筋起於商陽穴,循腕臂肘臑結髃,繞肩挾脊上頸,結於頄,絡於頷。
肺之經筋主病
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,循指上行結於魚後,行寸口外側,上循臂結肘中,上臑內廉,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,上結缺盆,下結胸裡,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,甚成息賁,脅急吐血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冬痹也。手太陰之筋起於少商穴,循臂肘,上臑入腋出缺盆,結於肩之前髃,上結於缺盆,下結於胸裡,散貫於胃脘之賁門間,合於賁門而下抵季脅。十二經筋合陰陽六氣,氣逆則為喘急息奔,血隨氣奔則為吐血也。
包絡經筋主病
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,結於肘內廉,上臂陰結腋下,下散前後挾脅;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前及胸痛息賁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冬痹也。手心主之筋起於中衝穴與手太陽之筋並行,循腋脅散胸中而結於胃脘之賁門間,故成息賁也。
心之經筋主病
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,結於銳骨,上結肘內廉,上入腋交大陰挾乳里結於胸中,循胸下繫於臍。其病內急,心承伏梁下為肘綱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其承伏梁唾膿血者,不治。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縱挺不收,陰痿不用,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,焠刺者,刺寒急也。熱則筋縱不收,無用燔針,名曰季冬痹也。
手少陰之筋起於少衝穴間,循肘腋交於手太陰之筋,挾乳里結於胸中,循胸下繫於臍,心承伏梁者,如梁之伏於心下而上承於心也。其承伏梁而唾膿者病在心藏,故不治。筋急筋縱寒熱可以辨矣。反折不伸陰陽可以辨矣。蓋少陰本陰而標陽,故有寒熱陰陽之證也。
經脈、絡脈、經別、經筋中,百病具備,病固有微而實顯,知其微者間不容髮。古稱良醫者莫不先明經絡,不明經絡而徒求治法,是不尋根本而求枝葉,何以救急而扶危?故曰:治病必求於本。李士材曰:古人藝精而試,今人藝試而精;古人法治病,今人病合法。君子以仁壽為己任,非熟通經絡無由也。
手三陰三陽歌訣
手太陰肺少陰心,心之包絡為厥陰,太陽小腸三焦少,陽明乃是大腸經。
足三陰三陽歌訣
足太陰脾少陰腎,厥陰原以肝經定,太陽膀胱少陽膽,胃為陽明各相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