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十二經別
絡脈之所謂別者,謂從經脈而別也。經別之所謂正者,謂經脈之外,別有正經,非支絡也。夫人之一身,經絡多歧而病證因以各別,則治法不可混同也。經正未言病證,學者於經脈絡脈經別中,察其異同,證之形身,庶受病之原可知也。《經別》曰: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絡脈中所謂的「別」,是指從經脈分出的分支。經別中所謂的「正」,是指在經脈之外,有另外獨立的正經,不是支脈分叉。人身體的經絡非常多樣,而疾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,因此治療方法不能混淆在一起。經脈和正經沒有提到疾病症狀,學者們可以在經脈、絡脈和經別中觀察它們之間的差異,並與身體狀況進行對照,這樣才能瞭解疾病的根源。《經別》上說:人生病的原因、疾病的形成、治療方法和疾病的起因,這些都是應該探討的。
然其出入交合,循行上下,頭緒紛紜,不易疏也。茲乃遵《靈樞》編次,分為二篇,可以與經脈絡脈互相證其病之所以起焉。知所以起則知所以治矣。
足之經別
白話文:
但是經脈的運行相互交織,上上下下,頭緒繁雜,不容易釐清。因此依照《靈樞》的編排,分為兩篇,可以與經絡圖互相印證疾病發生的原因。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,就能知道如何治療。
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別入於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當心入散;直者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,此為一經也。足少陽之正至膕中,別走太陽而合,上至腎,當十四椎,出屬帶脈;直者系舌本,復出於項合於太陽,此為一合。成以諸陰之別,皆為正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的正經分出一條支線,進入小腿後方,其中一條往下走五寸,再分出一條進入肛門,屬於膀胱經,通達腎臟,沿著脊椎旁經過心臟進入胸腔。直行的一條從脊椎上部出來,到達後頸,再與足太陽經主幹相合,形成一經。足少陽經的正經到小腿後方,分出一條支線與足太陽經相合,往上到達腎臟,與第十四節脊椎相對應,外出與帶脈相連。直行的一條與舌根相連,再從後頸出來與足太陽經相合,形成一合。其他各陰經的支線,也都作為正經的分支。
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。別者入季脅之間,循胸裡屬膽散之,上肝貫心,以上挾咽,出頤頷中,散於面系,目系,合少陽於目外眥。足厥陰之正別跗上,上至毛際合於少陽,與別俱行,此為二合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陽經的主支從大腿繞行,進入大腿毛際,與足厥陰經相合。另一支從側腹部進入,沿著胸部內側,聯繫到膽,向上貫通肝臟和心臟,再向上經過喉嚨,到達下巴和麪頰,散佈到面部和眼睛,與少陽經在眼睛外側相合。足厥陰經的主支和支支從腳背向上延伸,到達大腿毛際,與少陽經相合,與少陽經的支支一同運行,這稱為「二合」。
足陽明之正上至髀,入於腹裡,屬胃,散之脾,上通於心,上循咽,出於口,上額顱,還系目系,合於陽明也。足太陰之正,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,此為三合也。
白話文:
胃經主幹的經絡從腿部向上,進入腹腔,屬胃,並連接脾臟,向上通達心臟,上循咽喉,從口腔而出,再往上進入額部,最後與眼睛相連。
脾經主幹的經絡從腿部向上,與胃經主幹在髀部相合,然後它們各自循行,脾經主幹向上連接咽喉,貫穿舌頭的中間。這就是三合穴的由來。
《陰陽離合論》曰:陽予之正,陰之為主,少陰之上名曰太陽。太陰之前名曰陽明,厥陰之表名曰少陽。蓋三陽之經正合於三陰。故曰成以諸陰之別是以三陽之別,外合於三陰之經而內合於五藏三陰之別,止合三陽之經而不合於六府也。夫陰陽六合,始於足太陽而終於手太陰,復散之太陽,蓋亦周而復始也。
手之經別
白話文:
《陰陽離合論》中記載:陽氣是主要的因素,陰氣是主要的原料,少陰經的上面稱為太陽經。太陰經的前面稱為陽明經,厥陰經的外面稱為少陽經。這三條陽經剛好與三條陰經相配。所以說,陰經的分支與陽經的分支相匹配,外端連接三條陰經,內端連接五臟六腑的陰氣,只與三條陽經相配,而不與六腑相配。陰陽之間的六合,從足太陽經開始,到手太陰經結束,再從太陽經散開,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。
手太陰之正,指地別於肩解,入腋走心,系小腸也。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,屬於心,上走喉嚨,出於面,合於目眥,此為四合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主脈,在手肘內側與肩解穴分開,進入腋下,通往心臟,與小腸相連。手少陰心經主脈,從肩井穴分開,進入淵液和兩條筋之間,連通心臟,向上經過喉嚨,到達面部,與眼睛相連,這四條經脈相互交會。
手少陽之正,指天別於巔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也。手心主之正別下淵液三寸,入胸中,別屬三焦,出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,此為五合也。
白話文:
手少陽經的正經分佈,從頭頂的百會穴分出,進入缺盆穴,向下經過三焦,散佈於胸腔之中。手掌心的主穴:淵液穴,正經從淵液穴向下走三寸,進入胸腔,分屬於三焦經,再從喉嚨循行,出耳後,與少陽經的完骨穴以下相合,這便是「五合」中的其中一合。
手陽明之正,從手循膺乳,別於肩髃,入柱骨,下走大腸,屬於肺上循喉嚨,入缺盆,合於陽明也。手太陰之正,別入淵液,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太陽,上出缺盆,循喉嚨,復合陽明,此六合也。
白話文:
手陽明經脈主線:從手部經絡至胸部和乳房,分出分支經絡到肩、頸部,再進入鎖骨,往下走入大腸,與肺相連,沿著喉嚨向上走,進入缺盆穴,與陽明經脈主線匯合。
手太陰經脈主線:分出一支經絡進入淵液穴,在少陰經脈之前,進入肺部,與太陽經絡相通,向上外出缺盆穴,沿著喉嚨走,再與陽明經脈匯合。這種經絡之間的相互聯繫稱為「六合」。
足太陽之脈,循膂絡腎,膀胱之經別,則別入於肛屬膀胱,散之腎。足少陰腎脈,貫脊屬腎,絡膀胱,其經別至膕中別走太陽而上至腎,又出屬帶脈,而復出於項。手少陰心脈,起於心中,出絡心系,下膈絡小腸,其經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,屬於心。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下膈歷絡三焦,而經別下淵液三寸,入胸中,別屬三焦。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。
其經別入淵液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太陽。此經脈與經別出入不同,交相逆順而行者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膀胱經:
從背部一路延伸,經過腎臟、膀胱,然後分支到肛門,散佈到腎臟。
足少陰腎經:
貫穿脊椎,屬於腎臟,與膀胱相連,其分支從膝蓋後面分出,逆行太陽經向上到達腎臟,再分支到帶脈,又從頸部出來。
手少陰心經:
從心臟出發,分支連接心臟的組織,向下穿過橫膈膜連接到小腸,其分支進入兩條筋膜之間,屬於心臟。
手厥陰心包經:
從胸腔出發,分支連接心包,向下穿過橫膈膜連接三焦,其分支從腹股溝向下三寸,進入胸腔,分支連接三焦。
手太陰肺經:
從中焦出發,分支連接大腸,再沿胃部返回,向上穿過橫膈膜連接肺臟。
2. 十二經筋
《內經》曰:諸筋者,皆屬於節。人身三百六十五節,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;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;膝者,筋之府也,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乃下留於睪,血道不通,日大不休,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也。夫陽明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,所有的經絡都屬於節骨。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節骨,其中腰椎和脊椎是人體的大關節;四肢和大腿是人們用來走動的管道;膝蓋是筋腱的聚集地,生殖器是人體的重要機制,也是陰精和津液的通道路徑。因此,如果飲食不規律,情緒失控,津液就會過多,堆積在下體的睪丸中,導致血脈不通,睪丸會持續變大,影響身體的活動。陽明經脈負責滋潤韌帶,韌帶負責包裹骨骼,並促進關節活動。
然而治筋骨之病,當以陽明為本。故曰:治痿獨取陽明,以諸筋皆藉胃府之津液以濡養也。《周禮》以辛養筋,辛能散能潤能橫行者也。《內經》曰:筋病毋多食酸,辛勝酸,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。蓋手足陰陽之筋,秉三陰三陽之氣而生,應天之四時,歲之十二月,其為病亦應時而生,非由外感也。故十二經筋皆言痹病,而分四時孟仲季。
膀胱經筋主病
白話文:
想要治療筋骨疾病,應該以陽明經為根本。因此說:治療肌肉萎縮僅取陽明經,因為各條筋脈都依賴脾胃輸佈的津液來滋養。《周禮》記載用辛味食物來滋養筋脈,因為辛味具有疏散、潤養、疏通的作用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筋脈的疾病不要多吃酸味食物,因為辛味剋制酸味,多吃辛味食物會讓筋脈緊張,導致指甲乾枯。
人體手上和腳上的筋脈屬於陰陽對應,由三陰三陽之氣所生,對應天上的四季和一年的十二個月。筋脈疾病的發生也與時令有關,並非由外感邪氣引起。所以十二經筋都有關節疾病的記載,並且分成孟春、仲春、季春等四個時令。
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,上結於踝,斜上結於膝,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,上循跟結於膕;其別者結於腨外,上膕中內廉,與膕中並上結於臀,上挾脊,上項;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;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頷結於鼻;其支者為目上綱,下結於頄(音仇);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(音偶);其支者入腋下,上出缺盆,上結於完骨;其支者斜上出於頄。其病小指肢跟腫痛骨膕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的筋脈起始於足小指,向上經過腳踝,斜向上經過膝蓋,它的下部沿著腳的外側經過腳後跟,向上經過腳後跟經過小腿後側;它的分支經過小腿外側,向上經過小腿後側內側,與小腿後側併攏向上經過臀部,向上夾住脊椎,向上經過脖子;它的分支分別經過舌頭根部;它的主枝經過枕骨後的上頜,與下頜連接於鼻子;它的分支為眼睛上方的綱絡,向下經過脖子後;它的分支從腋窩後外的邊緣經過肩膀,連接於肩胛骨;它的分支進入腋窩下,向上經過空腔,向上經過完骨;它的分支斜向上經過脖子後。它的病症是小指麻痺,腳跟腫痛,小腿後側筋脈痙攣,脊椎彎曲,脖子筋脈緊張,肩膀不能抬舉,腋窩、空腔、紐結這種部位疼痛,不能左右搖動。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春痹也(輸與腧同)。十二經筋亦如經脈之起於手足而經絡於形身之上下,足太陽之筋起於至陰穴間,循脈而上經於頭。其支者亦如經脈之支別,從經筋而旁絡也。小指腫痛,膕攣脊反折,項筋急,此經筋之為病也。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,筋骨為陰病,在陰者名曰痹,痹者血氣留閉而為痛也。
膽之經筋主病
白話文:
治療方法是使用火針灼刺和劫刺的方法,以(刺入的)深度為標準,以疼痛反應為停止依據,這種病症稱為「仲春痹」(「輸」與「腧」同義)。十二經筋與經脈一樣,起源於手足,貫穿於全身上下。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,沿經絡上行至頭部。
它的分支也像經脈的分支那樣,從經筋分出,在旁側縱橫穿行。小指腫痛、小腿彎曲、脊柱後仰、頸部筋脈痙攣,這是經筋病變的症狀。肩膀不能抬起、腋下疼痛、中指疼痛不能左右搖動,筋骨患有陰性疾病,在陰部發生的疾病稱為「痹」,痹痛是由於氣血瘀滯閉塞而引起的疼痛。
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、次指,上結外踝,上循脛外廉,結於膝外廉;其支者別起外輔骨,上走髀,前者結於伏兔之上,後者結於尻;其直者上乘䏚季脅,上走脅前廉,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;直者上出腋,貫缺盆出太陽之前,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,下走頷,上結於頄;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的筋絡從小指和無名指開始,向上連接外踝,沿著小腿外側緣向上,終止於膝蓋外側;它有一條分支從外輔骨處分出,向上經過大腿,前方分支連接於伏兔(膝蓋下方的肌肉)上方,後方分支連接於臀部。
它的正經向上進入季肋部,再向上沿著肋骨前緣,連接於胸部兩側,終止於缺盆(鎖骨上窩);正經繼續向上穿出腋窩,經過缺盆,在太陽經(膀胱經)之前,沿著耳後向上經過額角和頭頂,向下經過下巴,向上連接於顴骨;分支連接於眼角,稱為外維。
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膕筋急,前引髀,後引尻,即上乘䏚季脅痛,上引缺盆膺乳,頸維筋急,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,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,左絡於右,故傷左角,右足不用命,曰維筋相交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春痹也。足少陽之筋起於竅陰穴間而上循於頭目,皆並脈而經於骨也。
白話文:
患者的小指、次指因筋脈扭曲而轉動乏力,導致膝蓋向外扭轉,無法伸屈。膝後的膕筋緊繃,向前牽拉大腿,向後拉扯臀部。接著向上蔓延,導致肋間疼痛,並引發鎖骨疼痛。頸部的頸椎筋脈緊繃,從左側延伸到右側,導致右側眼睛無法睜開。筋脈向上經過右側太陽穴,並沿著蹺脈行走。在身體左側連接右側,因此損傷了左側太陽穴,導致右側腳行動不便。這種病症稱為「維筋相交」,治療方法為用火針燒灼和針刺。根據病症的部位和疼痛程度來確定治療方法,稱為「孟春痹」。足少陽經的筋脈起源於足小趾的竅陰穴,向上延伸到頭部和眼睛,與其他經脈並行,貫穿骨骼。
維筋者,陽維之筋也。維者為一身之綱,維從左之右,右之左,下而上,上而下,左右上下交維,故命曰維筋相交,此足少陽之筋交於陽維之經筋而為病也。
胃之經筋主病
白話文:
維筋是足少陽經的筋脈。維的意思是全身的綱紀,維筋從左到右,從右到左,從下到上,從上到下,左右上下交錯,所以稱為維筋相交。這是足少陽經的筋脈與陽維經的經筋相交而導致的疾病。
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,結於跗上斜外,上加於輔骨,上結於膝外廉,直上結於髀樞,上循脅脊。其直者上循骭結於髀。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;其直者上循伏兔,上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,上挾口,合於頄下,結於鼻上,合於太陽。太陽為目上綱,陽明為目下綱;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。
白話文:
足陽明經的筋絡起於足中三趾,交會在腳背外側上方,向上連接在腓骨上,再向上與膝蓋外側下緣相連,一直向上交會在股骨大轉子上,向上沿著脊椎旁的肌肉上行。
其中主幹的筋絡向上沿著小腿後側肌肉與股骨連接。而分支的筋絡交會在外腓骨上,與足少陽經相交;主幹的筋絡向上沿著伏兔肌肉,與股骨相連,匯聚於生殖器附近,然後向上跨越腹部,到達腹腔內並交會在缺盆穴,再向上繞到頸部,向上挾住嘴巴,與下顎骨相連,最後交會在鼻子上方,與足太陽經相交。
足太陽經的筋絡主控眼睛的上部筋絡,足陽明經主控眼睛的下部筋絡;而分支的筋絡從臉頰交會到耳前。
其病足中指肢脛轉筋,腳跗堅,伏兔轉筋,髀前腫㿉疝,腹筋急,引缺盆及頰,卒口僻,急者目不合,熱則筋縱目不開,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,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。故僻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,等以膏熨,急頰且飲美酒,啖美炙食,不飲酒者自強也,為之三拊而已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春痹也。
白話文:
這個病症的症狀表現為:足中指疼痛,沿著小腿和大腿筋脈抽筋,腳踝腫脹堅硬,伏兔穴處抽筋,大腿前側腫脹疼痛,腹筋抽筋緊繃,牽拉著腰部和麪頰,突然出現口齒歪斜,嚴重時兩眼無法閉合。發熱時筋脈放鬆,眼睛無法睜開。面頰筋脈受寒時會急劇抽搐,導致面頰移動、嘴巴歪斜;受熱時筋脈鬆馳,軟弱無力,無法收回。因此,口齒歪斜的治療方法是用馬膏塗抹;筋脈急縮的,用白酒和桂枝塗抹;筋脈鬆弛的,用桑樹鉤子鉤住,然後將生桑炭放在火盆中,高低合適的位置坐上去,再用膏藥敷熱;面頰抽搐時,同時飲用美酒,食用美味的燒烤食物。不喝酒的人,只能自己忍耐,三次拍打即可緩解。治療的方法包括燔針灸和劫刺放血,針刺多少由疼痛來判斷,這是春季風痹的典型症狀。
足陽明之筋起於厲兌穴之外間,循髀股而上經於頭,結於口鼻耳目之間,目不開合者,太陽寒水主氣而為開,故寒則筋急而目不合,陽明燥熱主氣而為合,故熱則筋緩而目不開。凡口移口僻諸證皆當辨寒熱也。
脾之經筋主病
白話文:
足陽明經的筋脈起於厲兌穴的外面,沿著大腿和臀部向上經過頭部,最後連接在口、鼻、耳、目之間。如果眼睛無法開合,是由於太陽經的寒水主氣主掌開合,所以寒氣盛則筋脈緊縮,眼睛無法閉合;陽明經的燥熱主氣主掌閉合,所以熱氣盛則筋脈鬆弛,眼睛無法睜開。凡是嘴巴歪斜或偏向一側等症狀,都應分辨是寒氣還是熱氣所引起的。
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,上結於內踝;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,上循陰股,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結於臍,循腹裡結於肋,散於胸中,其內者著於脊。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,輔筋痛,膝內輔骨痛,陰股引髀而痛,陰器紐痛,下引臍兩脅痛,引膺中脊內痛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秋痹也(孟當作仲)。
白話文:
足太陰經的筋脈起於大腳趾內側,向上連接內踝;其中直接向上走的筋絡於膝蓋內側的輔骨,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,連接股骨,聚集於陰部,再向上連接肚臍,沿著腹部內側連接肋骨,並擴散到胸腔內,其中更深一層的筋脈連接著脊椎。如果此經脈有病,就會出現腳大拇指內側疼痛、輔筋疼痛、膝蓋內側輔骨疼痛、大腿內側和股骨疼痛、陰部疼痛、向下延伸至肚臍兩側疼痛、向上延伸至胸腔中線和脊椎內側疼痛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刺血的方法,根據疼痛的部位和嚴重程度決定針刺的次數和深度,這種病症稱為仲秋痹(註:孟秋應為仲秋)。
足太陰之筋起於隱白穴間,循股膝而上於胸腹,其內者著於脊,其病在經筋之部分而為痛也。
腎之經筋主病
白話文:
足太陰脾經的筋脉起始于隱白穴附近,沿着大腿和膝盖向上到达胸部和腹部,其中一部分附着于脊柱,当这条筋脉出现问题时,会在其所经之处产生疼痛。
肾经的筋脉主管的病症。
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,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,結於踵,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,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,循脊內,挾膂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,病在此者,主癎瘛及痙,在外者不能俯,在內者不能仰。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,陰病者不能仰。
白話文:
足少陰(腎經)的筋脈起始於小指下方,斜行於足少陰(脾經)筋脈內側,經過內踝下方,連接到腳後跟,與足太陽(膀胱經)筋脈相連,向上延伸至內腳踝下方,與足少陰(脾經)筋脈共同沿著陰部向上行走,連接到陰部,然後沿著脊椎內側,夾著脊柱兩側向上延伸至頸部,連接到枕骨,與足太陽(膀胱經)筋脈相連。
如果足少陰(腎經)筋脈出現問題,會引起足部抽筋和經過部位的疼痛及抽筋。這些部位出現問題,會導致癎風和痙攣。如果問題在身體外部,患者不能俯身;如果問題在身體內部,患者不能仰頭。所以,如果陽經(膀胱經)出現問題,會導致腰部反折,無法俯身;如果陰經(腎經)出現問題,則無法仰頭。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在內者熨引飲藥,此筋折紐,紐發數甚者不治,名曰仲秋痹也(仲當作孟)。足少陰之筋起於足小指之下,斜趨湧泉穴,上循陰股結於陰器,內挾膂至項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經相合。余伯榮曰:足少陰之筋與足太陽之經上合於頸項,此藏府陰陽之氣交也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是使用針灸和艾灸,以疼痛的感覺來判斷針刺的深度和效果,內部的疼痛可以用艾灸或服用藥物來緩解。這種筋脈扭傷,如果扭傷的次數太多,就無法治療了,稱為「孟秋痹」。足少陰經的筋脈起始於小腳趾下,斜行向上經過湧泉穴,再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連接到陰器,再進入體內,經過兩脅向上到頸項,連接到枕骨,與足太陽經相交。明代醫家餘伯榮說:足少陰經的筋脈與足太陽經在頸項處相交,這是臟腑陰陽之氣交匯的地方。
病在外在陽者,病太陽之氣,故腰反折不能俯,在內在陰者,病少陰之氣,故不能仰。如傷寒病,在太陽則有反折之痙強,在少陰則有蜷臥矣。
肝之經筋主病
白話文:
如果疾病發生在身體的外部陽側,就是太陽氣出了問題,所以腰部會反折而無法彎腰;如果疾病發生在身體的內部陰側,就是少陰氣出了問題,所以無法仰頭。例如傷寒病,如果位於太陽經,就會出現反折抽搐的症狀;如果位於少陰經,就會蜷縮臥牀不起。
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,上結於內踝之前,上循脛,上結內輔之下,上循陰股,結於陰器,絡諸筋。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,內輔痛,陰股痛,轉筋,陰氣不用,傷於內則不起,傷於寒則縮入,傷於熱則縱挺不收,治在行水清陰氣。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命曰季秋痹也。
白話文:
足厥陰經的筋脈起於大腳趾上方,向上連結內踝前方,沿著小腿內側向上,連結內膝蓋骨的下方,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,連結生殖器,並與其他筋脈相連。
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,就會出現以下症狀:
- 大腳趾內踝前方疼痛
- 內膝蓋骨疼痛
- 大腿內側疼痛
- 抽筋
- 身體不能承受陰氣
- 如果受內傷,會無法動彈
- 如果受寒,會縮縮起來
- 如果受熱,會伸展開來,無法收縮
治療方法是疏通水道,清除體內的陰氣。
如果出現抽筋的情況,治療方法是用灼熱的針灸刺入穴位,以知道疼痛的程度來決定針刺的深度,並以疼痛為治療目標。這種疾病稱為「季秋痹」。
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敦穴,循脛股而結於陰器,絡諸筋。陰器乃宗筋之會,厥陰主筋,故連絡於三陰三陽之筋也。厥陰風氣從火化,故有寒熱之分。厥陰木氣本於水,故有行水之法。厥陰之氣清而諸證悉愈矣。
小腸經筋主病
白話文:
足厥陰經的筋脈起始於大敦穴,沿着小腿和大腿,在陰器處相連,並與其他筋脈相交。陰器是筋脈會聚的地方,厥陰經主治筋脈,因此連接着三陰三陽經的筋脈。
厥陰經的風氣由火化生,所以有寒熱之分。厥陰經的木氣源於水,因此具有行水的作用。厥陰經的氣血運行通暢,各種症狀都能痊癒。
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,上循臂內廉結於時肘銳骨之後,彈之應小指之上,入結於腋下;其支者後走腋後廉,上繞肩胛,循頸出走太陽之前,結於耳後完骨;其支者入耳中,直者出耳上,下結於頷,上屬目外眥。
白話文:
手太陽經的筋脈起始於小指上方的骨節,止於手腕,沿著手臂內側上緣,止於手肘尖骨的後面。彈壓這個部位能引起小指上的反應,然後進入腋下。它的分支向後走,沿著腋窩後緣,繞過肩胛骨,沿著脖子向前,與手太陽經正脈會合,止於耳後凸起的骨頭。它的分支進入耳中,直行的分支從耳的上方出來,止於下頜,向上與眼睛的外側眼角相連。
其病小指支肋內銳骨後廉痛,循臂陰入腋下,腋下痛,腋後兼痛,繞肩胛引頸而痛,應耳中鳴,痛引頷,目瞑良久乃得視,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,寒熱在頸者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,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,上頷結於角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夏痹也。
白話文:
小指在肋骨內銳利骨頭後緣出現疼痛,沿著手臂內側延伸到腋下,腋下也疼痛,腋後同時疼痛,繞過肩胛骨延伸到脖子,也疼痛,與耳鳴相應,疼痛延伸到下巴,眼睛閉著很久才能看到東西,脖子筋脈僵緊,就會形成筋瘻和脖子腫脹,寒熱在脖子上的,要用燒灼針和劫刺針治療,以見血為度,以疼痛為穴位,如果腫脹,就再燒灼,再劫刺。支骨向上彎曲,牙齒沿著耳朵前面連到眼睛外側,上頷連接著嘴角。當支骨經過的地方疼痛、抽搐,就用燒灼針和劫刺針治療,以見血為度,以疼痛為穴位,這病叫做仲夏痹。
手太陽之筋起於少澤穴,循臂肘肩項而上結於耳頷目眥之間。本支者本於直者而支行也。本筋與支筋皆屬於目外眥,筋之分行而復連絡也。
三焦經筋主病
白話文:
手太陽經的經筋起於少澤穴,沿著手臂、肘部、肩部、頸部向上,最後與耳朵、下顎和眼睛之間相連。其中,本筋是指主幹的經筋,支筋是指從主幹分出的分支經筋。本筋和支筋都屬於眼睛外側的眼角,經筋的分支相互連絡,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。
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、次指之端結於腕,上循臂結於肘,上繞臑外廉,上肩走頸合手太陽;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;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,上乘頷結於角。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,舌卷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夏痹也。手少陽之筋起於關衝穴,循腕臂肘臑而上肩頸。
其支者當曲頰處入系耳本。又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於目外眥,復上乘頷,結於額角。
大腸經筋主病
白話文:
手少陽經的筋脈起於小指和小指無名指中間的指尖,在手腕處結連,然後向上沿手臂內側到肘部,再繞過前臂外緣向上到肩部,然後沿着頸部與手太陽經會合;它的支脈經過曲頰進入口腔,與舌根相連;另一支脈上繞牙齒,經過耳前連接眼睛的外眼角,再向上經過下頜骨,結連於人中穴。如果這條筋脈發生病變,會導致經過部位發生筋攣和疼痛,舌頭捲縮,治療方法是用火針挑刺,觀察出血量來判斷病情輕重,以疼痛為準,這種病證稱為「季夏痹」。手少陽經的筋脈起於關衝穴,經過手腕、手臂、肘部、前臂,然後向上到肩部和頸部。
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、次指之端結於腕,上循臂上結於肘外,上臑結於髃;其支者繞肩胛挾脊,直者從肩髃上頸;其支者上頰結於頄,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,上左角絡頭下右頷。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,肩不舉,頸不可左右視,治則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夏痹也。手陽明之筋起於商陽穴,循腕臂肘臑結髃,繞肩挾脊上頸,結於頄,絡於頷。
肺之經筋主病
白話文:
手陽明經的經筋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,在手腕處連接,沿著手臂向上,在肘外側連接,再向上到達肩部,在肩髃處連接。
經筋的分支繞過肩胛骨,夾著脊柱,直行部分從肩髃處向上到達頸部。經筋的分支上到臉頰,在顴骨處連接,直行部分在手太陽經之前向上,到達頭部的左上角,連接到頭部。
如果手陽明經的經筋受阻,會引起沿途部位的疼痛和抽筋,導致肩膀無法抬起,脖子不能左右轉動。治療方法是使用艾灸針或針刺放血,以疼痛為準,稱之為孟夏痹。
手陽明經的經筋起於商陽穴,沿著腕、臂、肘、肩、頸,在頄處連接,並與頷相連。
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,循指上行結於魚後,行寸口外側,上循臂結肘中,上臑內廉,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,上結缺盆,下結胸裡,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,甚成息賁,脅急吐血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冬痹也。手太陰之筋起於少商穴,循臂肘,上臑入腋出缺盆,結於肩之前髃,上結於缺盆,下結於胸裡,散貫於胃脘之賁門間,合於賁門而下抵季脅。十二經筋合陰陽六氣,氣逆則為喘急息奔,血隨氣奔則為吐血也。
包絡經筋主病
白話文:
手太陰經的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上方,沿著手指向上,與「魚際穴」相連,再沿著寸口的外側向上,經過手臂,與肘部的「曲池穴」相連,繼續向上沿著上肢內側,進入腋窩,從「缺盆穴」穿出,與「肩前髃穴」相連。向上與「缺盆穴」相連,向下與胸部內側相連,散佈於賁門,並與賁門相合,向下延伸至季脅。如果這條經筋發生病變,沿途部位會出現抽搐、筋痛,嚴重時可引起氣喘、胸脅疼痛、吐血。治療方法可用「燔針」或「劫刺」的方法,以針刺到有酸脹感為得氣,以疼痛為準確的穴位。這種病症也叫「仲冬痹」。手太陰經的經筋起始於「少商穴」,經過手臂、肘部,進入腋下,從「缺盆穴」穿出,與「肩前髃穴」相連,向上與「缺盆穴」相連,向下與胸部內側相連,散佈於胃脘的賁門之間,與賁門相合,向下延伸至季脅。十二經筋連接了陰陽六氣,如果氣機逆亂,就會導致氣喘急促、呼吸困難,如果血液隨氣運行,就會導致吐血。
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,結於肘內廉,上臂陰結腋下,下散前後挾脅;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前及胸痛息賁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冬痹也。手心主之筋起於中衝穴與手太陽之筋並行,循腋脅散胸中而結於胃脘之賁門間,故成息賁也。
心之經筋主病
白話文:
手心主筋,從中指開始,和手太陰肺經筋並行,到達肘內側,上臂行於陰側,在腋下會合,向下散開至兩側,挾持肋部;分支往腋下進入胸中,會合在賁門。病變會導致沿途筋絡抽搐,向上會引起胸痛和喘息,治療方法是用灼針或針刺劫刺,針刺至有知覺為數,疼痛時針刺出針為輸,這種病又稱「孟冬痹」。手心主筋從中衝穴開始,和手太陽小腸經筋並行,沿着腋脅散佈於胸中,會合在胃的賁門,因此導致喘息。
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,結於銳骨,上結肘內廉,上入腋交大陰挾乳里結於胸中,循胸下繫於臍。其病內急,心承伏梁下為肘綱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其承伏梁唾膿血者,不治。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縱挺不收,陰痿不用,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,焠刺者,刺寒急也。熱則筋縱不收,無用燔針,名曰季冬痹也。
白話文:
手少陰經的經筋起於小指內側,連接到銳骨上,向上連接肘內側的邊緣,進入腋下與手太陰經相交,通過乳房內側連接到胸中,沿著胸部向下連接到肚臍。
如果手少陰經生病,會出現裡急後重的症狀,心臟會承載著沉重的包袱,肘部會疼痛。手少陰經病變的部位會出現抽搐、筋痛等症狀。治療可以用灼針刺法來劫刺,根據疼痛的程度來決定刺的數量。如果病症嚴重到咳出膿血,就無藥可救了。
經筋病變,遇到寒邪會導致筋急反折,遇到熱邪會導致筋縱張不收,陰氣衰弱導致無力,陽氣亢盛導致筋反折,陰氣亢盛導致俯身不能伸展。針刺療法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筋急,而熱邪引起的筋縱不收則不能用灼針刺法,稱為「季冬痹」。
手少陰之筋起於少衝穴間,循肘腋交於手太陰之筋,挾乳里結於胸中,循胸下繫於臍,心承伏梁者,如梁之伏於心下而上承於心也。其承伏梁而唾膿者病在心藏,故不治。筋急筋縱寒熱可以辨矣。反折不伸陰陽可以辨矣。蓋少陰本陰而標陽,故有寒熱陰陽之證也。
白話文:
手少陰經的筋脈起始於少衝穴之間,沿著肘部和腋下行進,與手太陰經的筋脈交會後,經過乳房內側,在胸部相連,再沿著胸部向下延伸,與臍部相連。
所謂「承伏梁」,是指這條筋脈在心臟下方像橫梁一樣承託著心臟。如果這條筋脈承託著心臟,出現吐膿的症狀,表明病在心臟,屬於不治之症。
筋脈的緊繃或鬆弛,可以辨別寒熱證。筋脈無法伸展,可以辨別陰陽證。這是因為手少陰經本質上屬陰,但表現在外卻屬陽,所以會出現寒熱或陰陽的徵兆。
經脈、絡脈、經別、經筋中,百病具備,病固有微而實顯,知其微者間不容髮。古稱良醫者莫不先明經絡,不明經絡而徒求治法,是不尋根本而求枝葉,何以救急而扶危?故曰:治病必求於本。李士材曰:古人藝精而試,今人藝試而精;古人法治病,今人病合法。君子以仁壽為己任,非熟通經絡無由也。
白話文:
中醫理論中的經脈、絡脈、經別、經筋是疾病產生的根源。疾病的徵兆儘管細微,但其本質卻非常明顯。懂得這些細微徵兆的,可以做到精準治療。古代有名的醫生沒有一位不精通經絡。不懂經絡就盲目治療,就如同不尋找根源而只治療表面症狀,怎麼能救人於危急之中?所以說,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著手。李士材說:古代名醫的醫術精湛是因為他們實踐經驗豐富,而現在的醫生則是先考試然後才開始實踐。古代醫生是根據疾病來制定治療方法,而現在的醫生則是先有治療方法然後再找疾病來治療。德高望重的人肩負著救死扶傷的使命,不熟練掌握經絡知識是不可能的。
手三陰三陽歌訣
手太陰肺少陰心,心之包絡為厥陰,太陽小腸三焦少,陽明乃是大腸經。
足三陰三陽歌訣
足太陰脾少陰腎,厥陰原以肝經定,太陽膀胱少陽膽,胃為陽明各相應。
白話文:
手部的三條陰經是肺經、心經,還有心包經;手部的三條陽經則是小腸經、三焦經,還有大腸經。
足部的三條陰經是脾經、腎經,還有肝經;足部的三條陽經則是膀胱經、膽經,還有胃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