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骨度名位
夫背自大椎骨以下,盡尻骨之上端,凡二十一節,名曰骨脊,上載兩肩,內系肺肝。其兩旁諸骨附脊,橫疊而彎,合於前則為胸脅。脅骨一名肋骨,季脅者,脅之盡處。季脅之下,夾骨兩旁,其名曰䏚(音秒,俠脊兩旁虛軟處腎外當䏚)。踝骨之上,腰下兩旁,其肉曰胂(音砷)。
胂下尻(邱刀切,考,平聲)旁之大肉曰臀,兩旁直上曰膂(音呂,膂者如藕中之經緒),膂上兩角為肩解,下曰膝解(連綴肢節曰解)。脊骨之下,肛門之後,其骨名曰尻骨(男子周布九竅,女子周布六竅),一名尾骶。肛門者,大腸之下口也。喉下之骨三,橫列喉下,其在下者名上橫骨,兩旁之骨名拄(音主)骨,橫臥於兩肩之前,內接橫骨,外接肩解。兩陷中曰缺盆。
缺盆之外,拄骨之下曰胸。兩旁高處曰膺。蔽心骨曰鳩尾,兩旁曰岐骨,胸脅交分之扁骨曰骹。胸下邊肋曰鳧骨。缺盆以下九寸曰𩩲骭。兩乳中間曰膻中,其下曰腹,腹下曰臍,臍下曰小腹(一名少腹),下曰毛際,兩旁曰氣街。前陰曰陰器,男曰莖垂,女曰廷孔。兩陰之間,兩股相合之縫,前自水道後至穀道,名曰篡。
環繞陰器曰毛中。男子兩丸曰睪(音高)丸。經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夫一身之骨皆彎合於前,惟上下橫骨彎合於後。上橫骨,外接拄骨,關鍵兩肩之內,為兩肱之樞機,咽喉之關也。下橫骨外連髁骨,關鍵兩臀之內,為兩股之樞機,腸胃之關也。肩下脅上曰腋,肩肘之間曰臑,臑之盡處曰肘,肘以下曰臂。
肘內高骨曰銳骨。臂之盡處外側高骨亦曰銳骨(一名髁骨)。掌骨之後盡處曰腕。掌骨曰壅骨,掌中曰手心,掌外曰手背。手掌之面大指之下,肉形隆起如魚,謂之魚。而內側白肉際曰魚際,肺之穴名也。大指食指兩骨之間曰合谷(俗名虎口),大腸之穴名也。手指五,曰大指,曰小指,曰中指,曰大指次指(即食指),曰小指次指(即無名指)。
臀下膝上曰股,股之大骨曰髀(音彼),骨上端如杵名髀樞。上接踝骨之臼,其臼名髀厭。杵臼相交之外側曰髀陽,即膽經之環跳穴也。踝骨之面曰髖(音寬,婦人骨俗名交骨),形如楗柱(橫寬如楗,兩末垂下如柱),居尻之前,與尻骨成鼎足之形,為坐之主骨也。髀骨下端如杵,接於胻(音桁)骨,其骨三名,一名脛,一名成,一名骭(音干)。
髀胻之交名曰膝。膝上蓋骨曰臏(賓去聲)骨,形圓而扁,覆於髀胻兩骨相交之上。膝外側兩高骨曰連骸。內外之骨突出者曰輔骨,內曰內輔,外曰外輔。腨膝上之肉隆起似兔伏,曰伏兔。伏兔後曰髀關。膝後屈處如側凹曰膕。其下曰踹(音短,即腳肚)。骨下兩旁之高骨曰踝(音懷),在外為外踝,上曰絕骨,足三陽大絡之會處也。
白話文:
從背部最大的椎骨(大椎)往下,到尾椎骨上端,總共有二十一節,稱為脊椎骨。脊椎骨上方承載著兩側肩膀,內部聯繫著肺臟和肝臟。脊椎兩旁的骨頭附著在脊椎上,橫向重疊彎曲,與前方結合形成胸腔和肋骨。肋骨又稱脅骨,最末端的肋骨稱為季脅。季脅下方,脊椎兩側的骨頭外側,肌肉鬆軟處稱為䏚(音秒),位置大約在腎臟外側。踝骨上方,腰部兩側的肌肉稱為胂(音砷)。
胂下方,臀部兩側的大塊肌肉稱為臀部。臀部兩側向上延伸的肌肉稱為膂(音呂),像是藕中的纖維。膂上方的兩個角狀部位稱為肩關節,下方稱為膝關節(連接肢體的部位稱為關節)。脊椎骨下方,肛門之後的骨頭稱為尾骶骨(男性有九個孔竅,女性有六個孔竅)。肛門是大腸的出口。喉嚨下方的骨頭有三塊,橫向排列在喉嚨下方,最下方的那塊稱為上橫骨,兩旁的骨頭稱為拄(音主)骨。拄骨橫臥在兩肩之前,內部連接上橫骨,外部連接肩關節。兩側凹陷處稱為缺盆。
缺盆外側,拄骨下方稱為胸部。兩側高起的地方稱為膺。覆蓋心臟的骨頭稱為鳩尾,兩旁稱為岐骨。胸部與肋骨交界處的扁平骨稱為骹。胸部下方邊緣的肋骨稱為鳧骨。缺盆下方九寸處稱為脛骨。兩乳之間稱為膻中,膻中下方稱為腹部,腹部下方稱為肚臍,肚臍下方稱為小腹(又稱少腹),再往下稱為毛際,兩旁稱為氣街。生殖器稱為陰器,男性為陰莖,女性為陰道口。兩陰之間,兩腿相合的縫隙,前面從尿道到後面到肛門,稱為篡。
環繞生殖器的部位稱為毛中。男性的兩個丸狀物稱為睪丸。經書上說:生殖器是身體的筋聚集之處,也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。全身的骨頭都是向前彎曲聚合,只有上橫骨和下橫骨是向後彎曲聚合的。上橫骨向外連接拄骨,控制著兩肩的內部,是兩手臂的樞紐,也是咽喉的關節。下橫骨向外連接髖骨,控制著兩臀的內部,是兩腿的樞紐,也是腸胃的關節。肩膀下方、肋骨上方稱為腋下,肩膀和肘部之間稱為臑(音鬧),臑的盡頭稱為肘部,肘部以下稱為手臂。
肘部內側突出的骨頭稱為銳骨。手臂末端外側突出的骨頭也稱為銳骨(又稱髁骨)。手掌骨盡頭的部位稱為手腕。手掌骨稱為壅骨,手掌中心稱為手心,手掌背面稱為手背。手掌正面大拇指下方,肌肉隆起像魚的地方稱為魚,內側的白色肌肉邊緣稱為魚際,是肺經的穴位。大拇指和食指兩骨之間稱為合谷(俗稱虎口),是大腸經的穴位。手指共有五根,分別是大拇指、小指、中指、食指和無名指。
臀部下方,膝蓋上方稱為大腿,大腿的主要骨頭稱為股骨。股骨上端像杵狀的地方稱為股骨頭。股骨頭與踝骨的凹陷處相接,這個凹陷處稱為髖臼。股骨頭和髖臼相交的外側稱為股骨陽面,是膽經的環跳穴。踝骨的正面稱為髖(音寬,婦女俗稱交骨),形狀像橫樑,兩端下垂如柱子,位於臀部前方,與尾椎骨形成鼎足之勢,是坐姿時主要的骨頭。股骨下端像杵狀,連接脛骨,脛骨有三個名稱,分別是脛、成、骭(音干)。
股骨和脛骨的交界處稱為膝蓋。膝蓋上方的圓形扁平骨頭稱為髕(賓去聲)骨,覆蓋在股骨和脛骨相交的地方。膝蓋外側兩處突出的骨頭稱為連骸。膝蓋內外側突出的骨頭稱為輔骨,內側的稱為內輔,外側的稱為外輔。膝蓋上方的肌肉隆起像兔子趴著,稱為伏兔。伏兔後面稱為髀關。膝蓋後方彎曲凹陷處稱為膕窩。膕窩下方稱為小腿肚。腳踝骨兩旁突出的骨頭稱為踝骨,外側的稱為外踝,上方稱為絕骨,是足三陽經脈的大絡交會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