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0)
卷一 (10)
1. 骨度名位
在內為內踝,胻前曰然谷,足少陰腎經之穴名也。足大指內側骨形圓突者曰核骨。足小指之後外踝下之前曰京骨。跟骨者,上承胻輔二骨者也。足背曰跗(一名足趺),底曰踵,中曰足心。爪甲之後為三毛。橫紋之後為叢毛。夫手足之指數同而節數不同。近掌曰本節,由本節而次數之曰二節,三節,有異同焉(手足之大指皆三節,足之小指亦二節,手足之中三指皆三節,手之小指亦三節)。指甲曰爪甲。
兩骨曰歧骨,此手足之所同名者。凡此皆經絡起止循行之處,故聖人謹詳周身骨度名位,所以視人經絡之在於身者以此,此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、奇經八脈之階梯也。學者由此熟讀經文,細玩圖注,則經絡之條理貫通,思過半矣。
白話文:
腳踝內側突起的地方稱為內踝,小腿脛骨前方的凹陷處稱為然谷穴,是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。腳大拇指內側骨頭圓形突起的地方稱為核骨。腳小指外側,外踝下方的前面稱為京骨穴。跟骨,是承接小腿脛骨和腓骨的骨頭。腳背稱為跗,也稱為足趺,腳底稱為踵,中間凹陷處稱為足心。指甲後面稱為三毛,指頭的橫紋後面稱為叢毛。手和腳的指頭數量相同,但關節數量不同。靠近手掌的地方稱為本節,由本節往上數,依序為第二節、第三節,但手和腳的關節數目有些不同(手腳的大拇指都有三節,腳的小指是二節,手腳的中間三個指頭都是三節,手的小指也是三節)。指甲稱為爪甲。
兩塊骨頭交接的地方稱為歧骨,這是手和腳都有的相同名稱。這些都是經絡起點、終點和循行的部位,所以古代的聖人仔細地研究全身骨骼的部位和名稱,這樣才能了解人體經絡的分布狀況,而這些是經脈、經絡、經別、經筋、奇經八脈的基礎。學習的人如果能夠熟讀經文,仔細研究圖解,就能夠了解經絡的條理,貫通脈絡,思考就能夠事半功倍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