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水火立命論

夫人何以生,生於火也。人生於寅,寅者火也,火,陽之體也。造化以陽為生之根,人生以火為命之門。儒者曰:天開於子,子為元。醫者曰:人生於水,腎為元。孰知子為陽初也,腎為火藏也。陰生於陽,故水與火為對名。而火不與水為對體。其與水為對者,後天之火,離火也。

白話文:

人是怎麼誕生的呢?是源於火的緣故。人出生在寅月,寅月代表著火,火是陽氣的具體表現。天地運行以陽氣作為生命之根源,人從火中誕生而擁有生命。儒家學者說:天地在子月開始運行,子月代表著萬物的開始。醫學家說:人出生在水月,腎臟代表著生命之源。但是,誰能知曉子月實際上是陽氣初生的時候,而腎臟實際上是火的藏匿之處呢?陰氣源於陽氣,因此水與火是一對相對的名詞。但是火與水並非是相對的存在。與水相對的,是後天的火,也就是離火。

其不與水為對者,先天之火,乾火也。夫乾、陽之純也,夫陽、火之生也,夫水、火之原也。後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無形,有形之火水之所克,無形之火水之所生。然取水者,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何也?魄,陰也,而光借於日則陽也,水不生於水而生於火明也。故其藏於水也,其象在坎,一陽陷於二陰之中而命門立焉。

白話文:

與水不相抵觸的,是先天的火,就是乾卦中的火。乾卦代表純陽,陽氣是火的來源,水也是火的來源。後天的火有形有質,先天的火則無形無質。有形的火可以被水剋制,無形的火則能生髮水。

但是,為什麼我們在取水的時候要面對月亮的光芒,而不是面對月亮的陰影呢?因為陰影代表陰氣,而光芒則從太陽而來,代表陽氣。水並不是從水產生,而是從火的陽氣中產生。

因此,水藏於水卦之中,象徵在坎卦中(陰卦中有一個陽爻),而命門也位於此處。

蓋火也,而腎水寄之矣,而其生於火也,其象在乾,純陽立於離卦之先,左旋而坎水出焉,右旋而兌水納焉。蓋水也,而陰陽之火則分而寄之矣,此所謂後天中之先天也。陽生陰寄,運於三焦,水升火降,所謂既濟,故養生莫先於養火。奈何世之人並不究其由來,惟知氣血則曰氣陽血陰,惟知臟腑則曰臟陰腑陽,即知水火者不過離心坎腎而已。孰知氣血更有氣血之根,陰陽更有真陰真陽之所,水火更有真水真火之原也。

白話文:

火與水是相剋的元素,但腎水寄存在火中。火的本源在乾卦,代表純陽的六爻,先於離卦。六爻左旋而產生坎水,右旋而產生兌水。水是陰陽之火分寄的,這是後天中包含先天部分。陽生陰寄,在三焦運轉,水升火降,這就是既濟卦的含意。因此,養生之道最重要的是養火。但世間之人並不探究其根源,只知道氣血,就認為氣為陽、血為陰;只知道臟腑,就認為臟為陰、腑為陽。即使知道水火,也不過是離卦的心火、坎卦的腎水而已。然而,氣血還有產生氣血的根本,陰陽還有真正的陰陽之源,水火也有真正的水火之本。

凡暴病而卒死,絕處而得生者,皆在乎根本真處而得之,非泛泛在乎氣血間也。學者能明水火為氣血之根,水火為真陰真陽之所,芎、歸辛竄僅可調榮,難補真陰真水;苓、朮、甘草僅可調衛,難補真陽真火;即炮薑、炙草僅可溫中難到腎經,其為水火真陰真陽之寶者,惟仲景八味而已。

故不求真陰真陽而欲求生者,用四君、四物以補真陰真陽者,並不達水火立命之本真陰真陽之至理者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那些突然重病死亡或奄奄一息卻又復甦的人,他們的生死轉變都源自於身體的根本和真氣,而不是隻在氣血之間變化。醫者如果能明白水火是氣血的根本,水火是真陰真陽的所在,芎(芎歸)和歸(芎歸)這種辛溫藥材只能調和氣血,很難補充真陰真水;苓(茯苓)、朮(白朮)、甘草只能調和衛氣,很難補充真陽真火;即便炮薑和炙甘草只能溫暖中焦,難以到達腎經。真正能補益水火真陰真陽的良藥,只有仲景的「八味丸」而已。

2. 調護水火論

經曰:精氣奪則虛,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虛者,空也,無也。譬諸國內空虛,人民離散,則盜賊蜂起,鎮撫為難。若非委任賢智,安靖休養以生息之,安可保其無事也?病之虛者亦猶是已。經曰: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蓋言虛為百病之本,宜首舉以冠諸症也。然充足空虛者氣血也,化生氣血者水火也,水火者生身之本,神明之用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精氣被奪取就會虛損,又說:邪氣容易侵襲虛弱的地方。虛弱的意思是空虛,沒有。就像一個國家空虛,百姓離散,就會引來盜賊肆虐,難以治理。如果不任用賢能的人才,安撫百姓,讓他們休養生息,怎麼能保證沒有亂事呢?疾病中的虛弱也是同樣的道理。經書上說:不能治療虛弱,怎麼能問別的問題?這是因為虛弱是百病的根本,治療時應該首先重視虛弱。但能補充空虛的是氣血,而能產生氣血的是水火,水火是生髮身體的根本,是神明的作用。

《靈樞》曰: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,然水火宜平不宜偏,宜交不宜分。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,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。水上火下名之曰交,交則為既濟,不交則為未濟。交者生之機,不交者死之徵也。如消渴症不交,火偏虛也,水氣症不交,水偏盛也。少火者,陽也氣也,與水為對待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記載:水的精氣主宰意志,火的精氣主宰精神。然而,水火應該平衡,不宜失衡,應該交融,不宜分離。火性向上炎熱,所以要讓它下降;水性向下流淌,所以要讓它上升。水上火下稱為交融,交融則為既濟,不交融則為未濟。交融是生命的機制,不交融是死亡的徵兆。例如,消渴症是不交融,火氣虛弱;水氣症是不交融,水氣過盛。火氣少,指的是陽氣,與水氣對立。

水為陰精,火為陽精,二物匹配,名曰陰陽和平,亦名少火生氣。如是則諸病不作,可得長生矣。倘不善攝養,以致陰虧水涸,則火偏勝,所謂陰不足則陽必湊之,是為陽盛陰虛,亦曰壯火食氣,是知火即氣也,氣即火也。東垣云:火與元氣不兩立。蓋水火既濟,火即為真陽之氣,及其偏也,則即陽氣而為火矣,始與元氣不兩立,而成乖否之象焉。故戴人曰:莫治風,莫治燥,治得火時風燥了。

白話文:

水是陰精,火是陽精,兩者搭配好,叫做陰陽平衡,也叫少火生氣。這樣的話,各種疾病都不會發生,可以長生不老。如果不好好養生,導致陰精不足、水液枯竭,那麼火就會過於旺盛,所謂陰不足則陽必然會過多,這叫做陽盛陰虛,也叫壯火食氣。由此可知,火就是氣,氣就是火。東垣說:火和元氣不能並存。因為水火既濟,火就化為真陽之氣,當它過於偏盛時,就會變成陽氣而為火。這時,它開始不能與元氣並存,形成了一種不合規律的現象。因此,戴人說:不要治療風氣,不要治療乾燥,治好火氣,風氣和乾燥自然就消失了。

苟能解此,則已達陰陽水火之原,曲暢旁通,何施不可。但重養陰者,謂人之一身,水一而已,火則二焉,陽常有餘陰常不足,自老至少所生疾病靡不由於真陰不足。況節欲者少,嗜欲者多,以致陰水愈虧,陽火愈旺。奈陰道難長,峻補亦無旦夕之功,故補陰之品自少至老不可一日間斷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能理解這一點,就能掌握陰陽水火之源,思路靈活通達,沒有什麼方法做不到。但重視滋養陰氣的人認為,人體的水只有一種,而火有兩種。陽氣通常會過剩,而陰氣經常不足。從年老到年輕,所產生的疾病大多是由於陰氣不足。再加上節制慾望的人少,沉迷於慾望的人多,導致陰水越發虧損,陽火越發旺盛。但是陰性體質難以增強,即使大量進補也不能立竿見影,因此滋補陰氣的藥物從年輕到年老都不能中斷。

其補陽之藥,勸戒諄諄,雖然性稟不同,陽盛人補陰固宜,陰盛人補陽尤要。況陰從陽長,單滋陰分徒傷胃氣,反絕後天生化之源。要知純陰之藥則多肅殺閉藏之氣,何有陽和化育之功哉。況天地以陽為生之根,人生以火為命之門。天開於子而陽生焉,是子為陽之本而為先天。

白話文:

關於補陽的藥物,古人反覆勸誡。雖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但陽氣旺盛的人補陰固然合適,陰氣旺盛的人補陽就更加重要。特別是陰氣會隨著陽氣的增長而增長,如果只補充陰分,只會損傷胃氣,反而會阻礙後天化育的根源。要知道,純陰的藥物大多具有抑制、閉藏的特性,怎麼會有陽氣和諧、化育的作用呢?況且,天地以陽氣為生命的根本,人生以陽火為生命的門戶。天地的運行從子時開始,陽氣開始生發,所以子時是陽氣的根本,是先天的。

人生於寅而火兆焉,是寅為火之母而為後天。火者生之本也,陽者火之用也。故曰:天非此火不能化生萬物,人非此火不能有生。天之陽氣能交於下,地之陰氣能交於上。人之真火能藏於下,則真水能布於上。陽施陰化之氣克昭,氣血和平之長日旺。蓋陰陽之精互藏其宅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故心火也而含赤液,腎水也而藏白氣。

赤液為陰,白氣為陽,循環往來,晝夜不息,此常度也。

白話文:

人生來時,屬虎年,而火氣萌發,所以寅虎屬相是火的母親,而火為後天之氣。火為生命之本源,陽氣為火的表現。因此說:上天沒有火,就不能化生萬物;人沒有火,就不能生存。上天的陽氣能與地下的陰氣交合。人的真火能收藏在下面,那麼真水就能分佈在上面。陽氣施加,陰氣化育,氣血平和,生命得以繁榮昌盛。這都是因為陰陽之精相互藏匿在自己的住所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所以心為火,但包含著血水;腎為水,但藏匿著白色的精氣。

苟不知攝養,縱恣情欲,虧真陰,陽無所附,因而發越上升,此火空則發之義,是周身之氣並於陽也。並於陽,陽愈盛而陰愈虧,由是上焦發熱,咳嗽生痰,迫血吐衄,頭痛煩躁,胸前骨痛,口乾舌苦,五心煩熱,潮熱骨蒸,小便短赤,此其候也。久則孤陽不能獨旺,無根之火豈能長明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注意養生之道,放縱情慾,會損傷真陰,陽氣失去附著,於是上升發動。這是因為火屬於空虛,所以當真陰不足時,火氣就會發作,導致全身之氣都聚集在陽氣之中。陽氣過盛,陰氣就會虧損,因此上半身發熱,咳嗽生痰,迫血吐血衄血,頭痛煩躁,胸前骨頭疼痛,口乾舌苦,五心煩熱,潮熱骨蒸,小便短赤。這些就是相關症狀。時間一久,孤陽無法獨自旺盛,無根之火也不能持久。

經所謂:壯火蝕氣。氣亦弱矣,而陽亦虛焉。由是飲食不化,泄瀉無度,丹田不暖,筋骨無力,夢遺精滑,眩暈自汗,卒倒僵仆,此其候也。然少陰臟中,重在真陽,陽不回則邪不去。厥陰臟中,職司藏血,血不養則脈不起。故治之者,陽甚虛補陽以生陰,使陰從陽長也;陰甚虛補陰以配陽,使陽從陰化也。

陰陽調和,百病消解。若以偏重或陰或陽執見,則不惟設藥以救偏,而反增偏害之至矣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陽氣旺盛會消耗陰氣。陰氣一旦虛弱,陽氣也會跟著虛弱。因此飲食無法消化,腹瀉不止,下腹部寒冷,手腳無力,會遺精、夜間出汗,甚至突然昏倒或抽搐,這些都是陽氣虛弱的徵兆。

然而,少陰臟腑中,最重要的是真陽之氣。真陽之氣不充盈,病邪就會無法祛除。厥陰臟腑中,主要的功能是儲藏血液。血液不足,脈搏就會虛弱。因此,在治療時,如果陽氣很虛弱,就要補陽氣來生出陰氣,讓陰氣隨著陽氣而壯大。如果陰氣很虛弱,就要補陰氣來配合陽氣,讓陽氣隨著陰氣而生化。

3. 乙癸同源論

古稱乙癸同源,腎肝同治,其說維何?蓋火分君相。君火者居乎上而主靜,相火者處乎下而主動。君火惟一,心主是也,相火有二,乃肝與腎。腎應北方壬癸,於卦為坎,於象為龍,龍潛海底,龍起而火隨之。肝應東方甲乙,於卦為震,於象為雷,雷藏澤中,雷起而火隨之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提到「乙癸同源,腎肝同治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?

這是因為「火」分為「君火」和「相火」。君火位於上,主靜;相火位於下,主動。君火只有一處,就是心;相火則有兩處,就是肝和腎。

腎臟屬北方,對應癸水,在八卦中為「坎」卦,象徵「龍」。龍潛伏在海底,當龍躍起時,就會伴隨著火。

肝臟屬東方,對應乙木,在八卦中為「震」卦,象徵「雷」。雷藏在沼澤中,當雷鳴時,也會伴隨著火。

澤也,海也,莫非水也,莫非下也。故曰:乙癸同源。東方之木無虛,不可補,補腎即所以補肝。北方之水無實,不可瀉,瀉肝即所以瀉腎。至於春升龍不現則雷無聲,及其秋降雷未收則龍不藏。但使龍歸海底,必無迅發之雷,但使雷藏澤中,必無飛騰之龍,故曰腎肝同治。

白話文:

水有江河湖泊之分,但都來自於海洋,它們都是低窪的地方,所以說:乙木(肝)癸水(腎)本是一體。東方的肝木之氣本應暢通,不可增補;但增補腎水,也就間接增補了肝木。北方的腎水之氣本應不足,不可瀉除;但瀉除肝木,也就間接瀉除了腎水。就像春天龍氣升騰,雷聲才會響;等到了秋天龍氣下降,雷聲才停止。只要龍氣歸於海底,則不會有迅猛的雷聲;只要雷氣隱於澤中,則不會有飛騰的龍。所以說,腎和肝要一起調理。

東方者天地之春也,勾萌甲坼,氣滿乾坤。故在人為怒,怒則氣上而居七情之升,在天為風,風則氣鼓而為百病之長。怒而補之,將逆而有壅絕之憂;風而補之,將滿而有脹悶之患矣。

白話文:

東方代表天地間的春天,萬物萌發,大地的表面破裂,天地間充滿了生機。對應人體而言,這股氣代表著「怒」的情緒。發怒時,氣會往上衝,主導七情之上升。對應天地而言,這股氣就是「風」,風能鼓動氣,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。如果在發怒時進補,就會逆著氣的運行,有堵塞和阻斷的危險;如果在颳風時進補,就會讓氣更加充盈,造成脹悶不適的症狀。

北方者,天地之冬也,草黃木落,六宇蕭條。在人為恐,恐則氣下而居七情之降,在天為寒,寒則氣慘而為萬象之衰。恐而瀉之,將怯而有癲僕之虞;寒而瀉之,將空而有涸竭之害矣。

白話文:

北方是天地間的冬天,草木枯黃凋落,天地間一片蕭瑟。對人來說,冬天的特徵是恐懼,恐懼會導致氣下降,居住於身體的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也會隨之下降。在天地間,恐懼對應著寒冷,寒冷會導致氣血衰弱,形成萬物凋零的景象。如果在恐懼的時候瀉下(減弱)氣血,容易導致身體虛弱,甚至出現癲癇和昏迷;如果在寒冷的時候瀉下氣血,容易導致身體虛空,出現枯竭的危害。

然木既無虛又言補肝者,肝氣不可犯,肝血自當養也。血不足者,濡之水之屬也,壯水之源,木賴以榮。水既無實又言瀉腎者,腎陰不可虧而腎氣不可亢也。氣有餘者伐之,木之屬也,伐木之乾水賴以安。夫一補一瀉,氣血攸分,即瀉即補,水木同府。總之,相火易上,身中所苦,瀉木所以降氣,補水所以制火,氣即火,火即氣,同物而異名也。故知氣有餘便是火者,愈知乙癸同源之義矣。

白話文:

即使肝臟沒有虛弱,也有人說要滋補肝臟,這是因為肝氣不可過度消耗,肝血自然需要養護。血氣不足的人,可以用滋潤水質的方法來改善,因為水是滋養肝木之源的。

即使腎臟沒有實熱,也有人說要瀉腎,這是因為腎陰不可虧損,腎氣不可過旺。氣過剩的人,可以用伐木的方法來治療,因為木屬性,伐木可以讓水安靜。

因此,在治療中既要滋補,又要瀉實,氣血才會得到分配。瀉實和滋補同時進行,水和木也同時存在。

總而言之,上焦的相火容易向上升,人體痛苦的原因是:瀉肝可以降氣,補水可以制火。氣就是火,火就是氣,同為一物,只是名稱不同。所以,知道氣過剩就是火,就可以明白乙木和癸水的同源之義了。

然時醫多執肝常有餘之說,舉手便云平肝。殊不思經曰:東方木也,萬物所以始生也。《聖濟經》云:四時之所化始於木,十二經之所養始於春,女子受娠一月,是厥陰肝經養之。肝者乃春陽發動之始,萬物生化之源,故戒怒養陽,使先天之氣相生於無窮,是攝生之切要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現在的醫生大多堅持「肝經餘熱」的說法,動不動就說要平肝。卻不仔細思考經典所說:「東方屬木,是萬物開始生發之處。」《聖濟經》中也說:「四季的變化由木開始,十二經脈的滋養由春天開始,女子懷孕第一個月,由厥陰肝經養護。」肝經是春天陽氣發動的開始,是萬物生化的源頭,所以要戒怒養陽,讓先天之氣無窮無盡地生發,這是養生的重要原則。

蓋春屬肝木,乃吾身升生之氣,此氣若有不充,則四臟何所稟承,如春無所生,則夏長秋收冬藏者將何物乎?五行之中惟木有發榮暢茂之象,水火金土皆無是也。使天地而無木,則世界黯淡其無色矣。培之養之,猶恐不暇,而尚欲剪之伐之乎?故養血和肝,使火不上炎,則心氣和平而百骸皆理。況腎主閉藏,肝主疏泄,是一開一闔也。

白話文:

春季屬於肝木之氣,是人體生發的氣機。如果肝氣不足,那麼其他四臟將失去來源,就好比春天沒有生長萬物,夏天怎麼生長,秋天怎麼收穫,冬天怎麼儲藏?五行之中只有木有生長繁茂的特性,金、水、火、土都沒有這種特性。如果天地間沒有木,那麼世界將一片黯淡無色。我們應該保護和滋養肝氣,甚至來不及,怎麼還能剪伐它呢?因此,要補養氣血、調和肝臟,使肝火不向上炎,這樣心氣就會平和,全身百骸也會通暢。另外,腎主封藏,肝主疏泄,這是開合相配合的。

俗云肝有瀉無補,不知六味地黃湯、七寶美髯湯等劑皆補肝之藥也,人特習而不察耳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常說「肝臟只能瀉不能補」,其實不然。像六味地黃湯、七寶美髯湯等方劑都是補肝的藥物。只是大家習慣了這種說法,沒有仔細考究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