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辨宗氣衛氣營氣

《靈樞》曰:五臟者,所以藏精、神、魂、魄者也;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。其氣內於五臟而外絡肢節,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。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,如環之無端。故經曰:治病之道,氣內為寶,真萬古醫者之格言也。《靈樞》曰:審察衛氣為百病母。

蓋人身之中惟氣而已。宗氣者,丹田先天之大氣也,猶天地之有太極也。衛氣者,健運周身之陽氣也,猶太極之動而生陽也。營氣者,根中守固之陰氣也,猶太極之靜而生陰也。天地間惟氣以為升降,而水則從氣者也。故天包水,水承地,一元之氣升降於太虛之中,水不得而興也。

故潮之往來,常隨氣耳,非潮自能然也。人身亦惟以氣為主,而血則猶水,不可以血即為營氣也。彼謂血即為營者非經旨也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謂營氣化血以奉周身。則營氣始能化血,焉可以血為營耶?故氣而云宗者,元氣之宗也。氣而云衛者,固表而捍外也。氣而云營者,守營而固中也。

宗氣也,營氣也,衛氣也,可不細辨歟?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這部書提到,五臟的功能在於儲藏精氣、精神、魂魄;而六腑則負責接受與消化食物。它們所產生的氣在體內滋養五臟,同時向外連接四肢關節。其中,那些不沿著經絡流動的氣,我們稱之為衛氣;而在經絡中運行的精純之氣,則被叫做營氣。陰氣與陽氣相互伴隨,體內與體外的氣息相貫通,就像一個無始無終的圓環。因此,《靈樞》中說,治療疾病的關鍵,在於調理體內的氣,這實在是千百年來醫學界的至理名言。《靈樞》又說,要細心觀察衛氣,因為它是百病的根源。

人體中最重要的就是氣。宗氣,指的是丹田中源自先天的強大氣息,好比天地間的太極。衛氣,則是保護全身的陽氣,如同太極在運動中產生的陽性。營氣,是維持身體內部穩定的陰氣,類似太極在靜止時產生的陰性。天地之間,氣息掌控著所有事物的升騰與降落,而水則跟隨著氣息的變化。因此,天空包覆著水,水承載著大地,一元之氣在虛空中上下起伏,水無法獨立存在。

因此,潮汐的漲退,實際上是跟隨著氣息的變動,並非潮汐本身有此能力。人體同樣以氣息為主導,血液則像水一樣,不能將血液等同於營氣。有些人認為血液就是營氣,這是誤解了經典的意思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指出,營氣能轉化為血液供應全身所需。由此可知,營氣才能轉化為血液,怎麼能將血液視為營氣呢?因此,所謂的「宗」氣,指的是元氣的根本;「衛」氣,用以鞏固外表,防禦外界侵害;「營」氣,則是守護身體內部,維持穩定。

對於宗氣、營氣、衛氣,我們怎能不仔細分辨呢?

2. 化源論

經曰:資其化源。又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又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垂訓諄諄,無非專重本源耳。苟捨本從標,不惟不勝治,終亦不可治。故曰:識得標只取本,治千人無一損。如脾土虛者,溫暖以益火之源;肝木虛者,濡潤以壯水之主;肺金虛者,甘緩以培土之基;心火虛者,酸收以滋木之宰;腎水虛者,辛潤以保金之宗,此治虛之本也。

木欲實金當平之,火欲實水當平之,土欲實木當平之,金欲實火當平之,水欲實土當平之,此治實之本也。金為火制,瀉心在保肺之先;木受金殘,平肺在補肝之先;土當木賊,損肝在生脾之先;水被土乘,清脾在滋腎之先;火承水制,抑腎在養心之先,此治邪之本也。

金太過則木不勝而金亦虛,火來為母復仇;木太過則土不勝而木亦虛,金來為母復仇;水太過則火不勝而水亦虛,土來為母復仇;火太過則金不勝而火亦虛,水來為母復仇;土太過而水不勝而土亦虛,木來為母復仇,皆亢而承製,法當平其所復,扶其不勝。經曰:無翼其勝,無贊其復。

此治復之本也。至於陰陽生克,虛實真假,意會無窮,難可言盡。即六淫易著,然風兼寒當從溫散,兼熱當從辛涼寒。獨寒當從溫補,兼濕當從溫滲,中暑當從清解,傷暑當兼益氣,濕外受當從發散,內生當從燥滲。濕寒溫散,濕熱清利,燥本枯槁之象,大半火爍金水受傷然亦有陰寒太過,津液收藏,猶肅殺凜冽之後,陽和之水皆成堅冰燥裂矣。

火之原,原在水中,而與元氣勢不兩立,故有火者必元氣傷者半,陰水虧者半,正治益熾,從治乃息。惟驟受外邪者,暫行清利。但六淫皆為客氣,未有不乘內傷,傷多傷少,孰實孰虛,標本既明,輕重乃別,斯無誤矣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上說:“要找到事物轉化的根本。”又說:“治療疾病必須找到它的根源。”再說:“對於因寒冷導致的熱症,應從陰的角度去治療;對於因熱導致的冷症,應從陽的角度去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尋找其屬性。”這些教誨,無非是強調了對根本的重視。如果捨棄根本,只看表面,不僅不能有效治療,最終也是無法治癒的。因此,知道表象而只去抓根本,即使治療一千人也不會有一個失敗。例如,如果脾臟虛弱,就應該用溫暖的方式來增強火的根源;如果肝臟虛弱,就應該用滋潤的方式來強化水的主宰;如果肺部虛弱,就應該用甘甜緩和的方式來培養土的基礎;如果心臟虛弱,就應該用酸收的方式來滋潤木的主宰;如果腎臟虛弱,就應該用辛辣滋潤的方式來保護金的根源,這是治療虛弱的根本。

對於過度旺盛的元素,需要平抑其對抗元素,如金過盛則需平衡木,火過盛則需平衡水,土過盛則需平衡木,金過盛則需平衡火,水過盛則需平衡土,這是治療過盛的根本。

對於受到其他元素抑制的元素,需要先處理其抑制元素,如金被火剋制,先要保肺;木被金殘害,先要平肺;土被木侵襲,先要損肝;水被土壓制,先要清脾;火被水控制,先要抑腎,這是治療邪氣的根本。

元素過度旺盛時,被其剋制的元素會衰弱,但該旺盛元素也會變得虛弱,如金過盛時木不能剋制它,金也會虛弱,火會來為木報仇;木過盛時土不能剋制它,木也會虛弱,金會來為土報仇;水過盛時火不能剋制它,水也會虛弱,土會來為火報仇;火過盛時金不能剋制它,火也會虛弱,水會來為金報仇;土過盛時水不能剋制它,土也會虛弱,木會來為水報仇,這些都是因為元素過度旺盛後受到剋制,我們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平衡那些報仇的元素,支持那些被剋制的元素。經典上說:“不要助長勝者,也不要讚賞報仇者。”

這是治療報仇的根本。至於陰陽相剋、虛實真假,其中的深意無窮無盡,很難完全用語言表達。即使是六淫容易產生,但如果風邪夾雜寒氣,應當採用溫熱散寒的方法;如果風邪夾雜熱氣,應當採用辛辣涼寒的方法。單純的寒氣,應當採用溫熱補益的方法;如果夾雜濕氣,應當採用溫熱滲濕的方法;如果是中暑,應當採用清熱解暑的方法;如果是傷暑,應當同時補益氣血;如果是外感濕氣,應當採用發汗散濕的方法;如果是內生濕氣,應當採用燥濕滲濕的方法。對於寒濕,應當採用溫熱散寒的方法;對於濕熱,應當採用清熱利濕的方法。燥象本來就是乾枯的表現,多半是火氣過旺導致金水受傷,但也有可能是陰寒過盛,津液收藏,就像嚴冬之後,所有的水源都結成了堅硬的冰,呈現出乾燥開裂的情況。

火的起源,其實在水中,但火和元氣往往不能共存,因此,有火的人,一半是元氣受傷,另一半是陰水不足,正確的治療方法反而會讓病情加劇,只有順應病情的治療才能讓病情得到緩解。只有突然受到外邪的人,可以暫時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。然而,六淫都是外來的,不可能不乘虛而入,傷害程度有多有少,哪些是實證,哪些是虛證,一旦明白了標本,就能區分輕重,就不會有誤診了。

3. 尊生救本論

經曰: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不治其虛,安問其餘,可知虛為百病之由,治虛為去病之要。故風寒外感,表氣必虛;飲食內傷,中氣必弱;易感寒者,真陽必虧;易傷熱者,真陰必損。正氣旺者,雖有強邪亦不能感,感亦必輕,故多無病,病亦易愈。

正氣弱者,雖即微邪亦得易襲,襲則必重,故最多病,病亦難瘥。治之者,明此標本輕重之道,以投顧主逐客之方,則重者輕而輕者愈。要知精神內長於中,邪氣自解於外,精神耗散於內,即我身之津液氣血無所主宰,皆可內起為火為痰而成邪,豈必待外因所致哉。

倘不知此,徒知或從表以發散,或從里以克削,現在已有之虛不為補救,未來無形之邪妄肆祛除,有是病者病受何妨,無是病者正氣益困,以致精神疲憊,性命昏沉,若不急為猛省,峻加挽救之功,何以續一息於垂絕?奈俗以虛極不可大補,些小調益,何異深沉海底,輕舒一臂之力以望救溺之功哉?況有復加峻削寒涼者,更似入井而反下石耳!且諸病不論虛實,未有不發熱者,然此熱非從外來,即我所仗生生之。少火,有所激而成壯火,為壯熱也,故壯火即由少火之變。

少火非火,乃丹田生生真元之陽氣,一呼一吸賴以有生,即人之受胎先稟此命。經曰: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故此火也,氣也,皆為無形有神有情,而為生身之至寶,是真陽之宗也,元氣之本也,化生之源也,長生之基也,命門坎宮是其宅也。蒸腐水穀,化生精華,得其平則安其位,萬象泰然,生生無窮。

失其平,則離其位而為旺火,反為元氣之賊。浮游乎三焦,蒸爍乎臟腑,炮熾乎肌肉而為病矣。不治此火,則何以去病?然欲去此火,更何以得生?則有因所因以調之、安之、從之、撫之以平而已,則火不去而安全無恙,病既退而元氣無傷,則火原為我用之至寶矣。若惡其熱而滅其火,非滅火也,是滅氣也。

以無形無情之藥妄攻無形有情之氣,欲不受傷,其可得乎?但火空則發,若不大為填塞其空,焉可御其乘空炎上之勢?若欲火退而後補,孰知火之為害甚速,而與元氣不兩立,所謂壯火蝕氣,火熾氣日消亡,且火之為用,每挾風木之象,力窮乃止,止則火息,陽亡脫症俱備方議補之,已無受補之具矣。

況有進濃雲驟雨之藥益令龍雷妄熾,以速焚爍之害哉!倘稟受壯盛,或從寒涼折之而愈者,但病愈之後,必真氣漸衰,精神不長。縱先天真元不足者,若從本調治,則病去之後發生之勢日隆,後天之長反旺。故曰:識得標只取本,治千人無一損,正重此也。今人勿察其源,僅從膚見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陰陽真假之象,從治、正治之宜,顧本窮源之要,置之勿問,以致夭枉日多,先後俱薄矣。學者不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?

白話文:

經典說過:“若能內守精神,疾病從何而來?”再說:“邪氣之所以侵擾,必然是正氣虛弱。不治療虛弱,如何談其他?由此可知虛弱是百病之源,治療虛弱是去除疾病的關鍵。”所以,風寒外感,表氣必然虛弱;飲食過度,中氣必然衰弱;容易感受寒冷的人,真陽必定虧損;容易受到熱傷的人,真陰必定受損。正氣旺盛的人,即使有強大的邪氣也不能感染他,就算感染,病情也必然輕微,因此多半無病,生病也容易康復。

正氣衰弱的人,即使只是微小的邪氣也能輕易入侵,一旦入侵病情必然嚴重,因此常常生病,病也難以痊癒。治療者,必須明白根本和表面,輕重之間的道理,才能對症下藥,驅逐病魔,那麼重病可以減輕,輕病可以痊癒。要知道,精神在內增長,邪氣自然在外解除,精神在內耗散,身體的津液氣血便失去了主宰,可能在內形成火氣或痰,成為邪氣,何必一定要等待外界因素導致呢?

如果不知道這一點,只知道從表面發汗,或者從內部剋削,對於已經存在的虛弱不進行補救,對於未來無形的邪氣胡亂祛除,有這種病的人,病受有何妨礙,沒有這種病的人,正氣反而更加困頓,結果精神疲憊,生命昏沉,如果不立即醒悟,大力挽救人命,如何能在瀕死時延續一口氣?世人認為虛弱到極點不可大補,一些微小的調理,如同在深海中輕輕伸出一臂,期望能夠救人溺水,這有什麼效果呢?更何況有人還會使用嚴厲的寒涼藥物,這更像落入井中,反而再扔下石頭!

而且各種疾病無論虛實,都可能發熱,然而這種熱不是來自外界,而是我們依賴的生生之火,因刺激而成為壯火,形成高熱。壯火正是由少火轉變而來。少火並非火,而是丹田中的真元陽氣,一呼一吸都依賴它得以生存,這正是人受胎時獲得的生命。經典說:“呼吸一停,生命就終結。”因此,這股火,這種氣,都是無形卻有神,有情,是生命的至寶,是真陽的根本,是元氣的本源,是生化的源頭,是長生的基礎,住在命門坎宮之中。它蒸煮食物,化生精華,如果處於平衡狀態,則安於其位,萬象泰然,生生不息。

一旦失去平衡,就會離開位置成為壯火,反而成為元氣的敵人。在三焦中遊蕩,在臟腑中蒸煮,在肌肉中燒灼,造成疾病。如果不治療這把火,如何去除疾病?然而想去除這把火,又如何保持生存?這就需要根據原因調節,安定,順應,撫慰,使其平靜,那麼火不會消失,安全無恙,病退後元氣無傷,這把火就成了我使用的至寶。如果因為熱而熄滅這把火,並非熄滅火,而是熄滅氣。

用無形無情的藥物攻擊無形有情的氣,想要不受傷,可能嗎?但火空則發,如果不大量填補空缺,怎能抵擋火勢向上蔓延?如果想等火退了再補充,誰知道火的危害迅速,並且與元氣不相容,所謂壯火蝕氣,火越烈,氣越消亡。此外,火的作用,往往夾帶風木之象,直到力盡才停止,停止時火息,陽氣消亡,脫症俱全,這時再考慮補充,已經沒有接受補充的條件了。

更何況,有些人使用濃烈的藥物,使龍雷之氣更加熾烈,加速焚燒的危害!如果體質壯盛,或者通過寒涼藥物治癒,但是病癒後,真氣必然逐漸衰弱,精神不再增長。即使先天真元不足的人,如果根據根本治療,病去後,生命力的勢頭日益強盛,後天的成長反而旺盛。因此說:“明白根本,只取根本,治療千人無一損傷”,正是看重這一點。現在的人不探究根源,只看表面,用寒涼治療熱病,用熱性治療寒病,陰陽真假的象徵,從治、正治的適宜,顧及根本探求根源的重要,都不管不問,導致短命枉死者日漸增多,前後都薄弱。學習者不能不深刻理解其中的意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