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辨宗氣衛氣營氣

《靈樞》曰:五臟者,所以藏精、神、魂、魄者也;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。其氣內於五臟而外絡肢節,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。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,如環之無端。故經曰:治病之道,氣內為寶,真萬古醫者之格言也。《靈樞》曰:審察衛氣為百病母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經》中說:五臟是儲藏精、神、魂、魄的地方;六腑是接受食物和消化運送它們的地方。五臟的陽氣流到內部,陰氣連接到四肢關節。那些不循著經絡運行的浮氣就是衛氣,那些流淌在經絡裡的精氣就是營氣。陰陽互相依存,內外相通,就像環形物體沒有終點一樣。因此,經典中說: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氣血,這句話是醫者的千古名言。《靈樞經》還說:仔細觀察衛氣,因為它們是一百種疾病的根本。

蓋人身之中惟氣而已。宗氣者,丹田先天之大氣也,猶天地之有太極也。衛氣者,健運周身之陽氣也,猶太極之動而生陽也。營氣者,根中守固之陰氣也,猶太極之靜而生陰也。天地間惟氣以為升降,而水則從氣者也。故天包水,水承地,一元之氣升降於太虛之中,水不得而興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部只有元氣。宗氣是丹田內先天的元氣,就像天地間的太極。衛氣是運行全身的陽氣,就像太極運動產生的陽氣。營氣是根基中固守的陰氣,就像太極靜止產生的陰氣。天地間只有元氣會上升下降,而水是隨著元氣的。所以天包圍著水,水承載著地,元氣在太虛中升降,水也不能自己運動。

故潮之往來,常隨氣耳,非潮自能然也。人身亦惟以氣為主,而血則猶水,不可以血即為營氣也。彼謂血即為營者非經旨也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謂營氣化血以奉周身。則營氣始能化血,焉可以血為營耶?故氣而云宗者,元氣之宗也。氣而云衛者,固表而捍外也。氣而云營者,守營而固中也。

宗氣也,營氣也,衛氣也,可不細辨歟?

白話文:

所以潮汐的漲退,通常伴隨著氣的變化,並不是潮汐本身的作用。人體也是以氣為主的,而血就像水一樣,不能把血當作營氣。那些認為血就是營氣的人,不是經文的本意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篇》說營氣可以化生成血,供給全身。那麼營氣才能轉化為血,怎麼能把血當作營氣呢?所以說「氣」是「宗」,也就是元氣之本。說「氣」是「衛」,說明它能固守表層,防止外邪入侵。說「氣」是「營」,說明它能守衛營衛,固守體內。

2. 化源論

經曰:資其化源。又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又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垂訓諄諄,無非專重本源耳。苟捨本從標,不惟不勝治,終亦不可治。故曰:識得標只取本,治千人無一損。如脾土虛者,溫暖以益火之源;肝木虛者,濡潤以壯水之主;肺金虛者,甘緩以培土之基;心火虛者,酸收以滋木之宰;腎水虛者,辛潤以保金之宗,此治虛之本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要從疾病的根源去治療。又說: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。還有說:所有寒性疾病的實質是熱,應從陰脈著手治療;所有熱性疾病的實質是寒,應從陽脈著手治療,這就是「求取所屬」的道理。這些經典的教導都很明確,就是特別重視疾病的根源。如果捨棄根本去追求表面,不僅不能治好疾病,最終還會導致疾病無法根治。因此說:知道了表面的症狀,只要找到根本原因,治療千人也不會失手。比如:脾土虛弱的,用溫補的方法益火之源;肝木虛弱的,用滋潤的方法壯水之主;肺金虛弱的,用甘緩的方法培土之基;心火虛弱的,用酸收的方法滋木之宰;腎水虛弱的,用辛潤的方法保金之宗,這就是治療虛證的根本方法。

木欲實金當平之,火欲實水當平之,土欲實木當平之,金欲實火當平之,水欲實土當平之,此治實之本也。金為火制,瀉心在保肺之先;木受金殘,平肺在補肝之先;土當木賊,損肝在生脾之先;水被土乘,清脾在滋腎之先;火承水制,抑腎在養心之先,此治邪之本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木頭想要堅實,必須用金來調和它。
  • 火焰想要旺盛,必須用水來澆滅它。
  • 土壤想要肥沃,必須用木頭來疏通它。
  • 金屬想要鋒利,必須用火來淬煉它。
  • 水流想要清澈,必須用土來攔截它。

這是治療實證的根本原則。

  • 金屬能剋制火氣,因此在治療心火旺盛之前,先要瀉肺熱。
  • 木頭會消耗金屬,因此在治療肺熱之前,先要平補肝氣。
  • 土壤會阻礙木頭生長,因此在治療肝氣鬱結之前,先要疏泄脾氣。
  • 水流會被土吸收,因此在治療脾氣虛弱之前,先要滋補腎水。
  • 火焰會受水剋制,因此在治療腎水不足之前,先要抑制心火。

這是治療邪證的根本原則。

金太過則木不勝而金亦虛,火來為母復仇;木太過則土不勝而木亦虛,金來為母復仇;水太過則火不勝而水亦虛,土來為母復仇;火太過則金不勝而火亦虛,水來為母復仇;土太過而水不勝而土亦虛,木來為母復仇,皆亢而承製,法當平其所復,扶其不勝。經曰:無翼其勝,無贊其復。

白話文:

金元素過盛,會導致木元素無法承受,而金元素也會虛弱,這時火元素會來為它的母元素復仇;木元素過盛,會導致土元素無法承受,而木元素也會虛弱,這時金元素會來為它的母元素復仇;水元素過盛,會導致火元素無法承受,而水元素也會虛弱,這時土元素會來為它的母元素復仇;火元素過盛,會導致金元素無法承受,而火元素也會虛弱,這時水元素會來為它的母元素復仇;土元素過盛,會導致水元素無法承受,而土元素也會虛弱,這時木元素會來為它的母元素復仇。這些都是過盛一方受制於另一方,治療方法應該是平息復仇一方,扶助無法承受的一方。古經中有云:「不要助長過盛的一方,也不要過於支持被制的一方。」

此治復之本也。至於陰陽生克,虛實真假,意會無窮,難可言盡。即六淫易著,然風兼寒當從溫散,兼熱當從辛涼寒。獨寒當從溫補,兼濕當從溫滲,中暑當從清解,傷暑當兼益氣,濕外受當從發散,內生當從燥滲。濕寒溫散,濕熱清利,燥本枯槁之象,大半火爍金水受傷然亦有陰寒太過,津液收藏,猶肅殺凜冽之後,陽和之水皆成堅冰燥裂矣。

白話文:

調理的根本原則就在於此。至於陰陽生長剋制、虛實真假,其中的奧義無窮無盡,難以盡述。六種外邪(風寒暑濕燥火)容易顯現症狀。風兼寒症狀時,應採用溫散的方法治療;風兼熱症狀時,應採用辛涼寒的方法治療。單純寒症狀時,應採用溫補的方法治療;寒兼濕症狀時,應採用溫滲的方法治療;中暑時,應採用清解的方法治療;傷於暑熱時,應兼顧益氣的方法治療;濕邪從外受時,應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;內生濕邪應採用燥滲的方法治療。濕寒症狀時,採用溫散療法;濕熱症狀時,採用清利療法。燥邪本屬枯槁之象,多是由於陽火灼傷陰金或陰水受傷所致。但也有陰寒過盛,津液藏匿不顯的,猶如肅殺凜冽之後,陽和之水皆凝結為堅冰而龜裂一樣。

火之原,原在水中,而與元氣勢不兩立,故有火者必元氣傷者半,陰水虧者半,正治益熾,從治乃息。惟驟受外邪者,暫行清利。但六淫皆為客氣,未有不乘內傷,傷多傷少,孰實孰虛,標本既明,輕重乃別,斯無誤矣。

白話文:

火氣的根源原本存在於水中,但與身體的正氣互不相容。因此,出現火氣的人,必定有半數的原因是正氣受損,另一半是因為體內陰水不足所致。用正治法(滋補正氣)只會加劇火勢,改用從治法(瀉除外邪)才能平息火氣。只有突然受外界邪氣侵襲的人,才適合暫時採用清熱消火的療法。然而,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都是外來之氣,沒有哪一種不趁虛而入。內傷輕重不一,虛實不同。只要標本清楚,輕重分明,就不用擔心治療失誤。

3. 尊生救本論

經曰: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不治其虛,安問其餘,可知虛為百病之由,治虛為去病之要。故風寒外感,表氣必虛;飲食內傷,中氣必弱;易感寒者,真陽必虧;易傷熱者,真陰必損。正氣旺者,雖有強邪亦不能感,感亦必輕,故多無病,病亦易愈。

白話文:

經書說:精神內斂,疾病怎麼會來襲呢?又說:邪氣會聚集在虛弱的地方。不治療虛弱,其他的事情就不必問了。由此可知,虛弱是百病的根源,治療虛弱是消除疾病的關鍵。所以,遭受風寒外感,表氣必定虛弱;飲食過度損傷,中氣必定薄弱;容易感受寒冷的人,正氣必定虧虛;容易受到熱氣侵害的人,陰液必定不足。正氣旺盛的人,即使有強烈的邪氣也不能侵害,侵害也一定很輕微,所以通常沒有疾病,即使有病也容易痊癒。

正氣弱者,雖即微邪亦得易襲,襲則必重,故最多病,病亦難瘥。治之者,明此標本輕重之道,以投顧主逐客之方,則重者輕而輕者愈。要知精神內長於中,邪氣自解於外,精神耗散於內,即我身之津液氣血無所主宰,皆可內起為火為痰而成邪,豈必待外因所致哉。

白話文:

正氣虛弱的人,即使遇到輕微的邪氣也會容易入侵,入侵後必定會加重病情,所以這樣的人經常生病,病情也難以痊癒。治療這種情況的人,必須明白辨證論治的原則,對症下藥,驅逐外邪,那麼重病的人會好轉,輕症的人就能痊癒。要知道精神內守,正氣就能在身體內部強盛,邪氣自然就會消解;精神耗散,身體內的津液和氣血就沒有了主宰,都可能在體內化生為火或痰變成邪氣,又何必一定要等外因導致呢?

倘不知此,徒知或從表以發散,或從里以克削,現在已有之虛不為補救,未來無形之邪妄肆祛除,有是病者病受何妨,無是病者正氣益困,以致精神疲憊,性命昏沉,若不急為猛省,峻加挽救之功,何以續一息於垂絕?奈俗以虛極不可大補,些小調益,何異深沉海底,輕舒一臂之力以望救溺之功哉?況有復加峻削寒涼者,更似入井而反下石耳!且諸病不論虛實,未有不發熱者,然此熱非從外來,即我所仗生生之。少火,有所激而成壯火,為壯熱也,故壯火即由少火之變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懂這個道理,只知道從外表驅散病邪,或從體內削減病邪,那麼現在已經存在的虛症得不到補救,未來無形的病邪會肆意發作。有這種病的人,病怎麼會好呢?沒有這種病的人,正氣會更加受損,導致精神疲憊,神智昏迷。如果不趕快反省,採取強有力的挽救措施,怎麼能讓垂死的人繼續苟延殘喘?可惜世俗的人認為虛弱到了極點不能大補,一點點調理補益,怎麼能像困在深海中的人,用輕微的臂力來希望救溺呢?況且又有使用寒涼藥物峻烈削弱的人,這更像是掉進井裡反而往下壓石頭一樣!而且,無論虛實的病症,沒有不發熱的,但是這種熱不是從外部來的,而是我賴以生存的微火被激發而成壯火,這就是壯熱,所以壯熱就是由微火轉變而來的。

少火非火,乃丹田生生真元之陽氣,一呼一吸賴以有生,即人之受胎先稟此命。經曰: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故此火也,氣也,皆為無形有神有情,而為生身之至寶,是真陽之宗也,元氣之本也,化生之源也,長生之基也,命門坎宮是其宅也。蒸腐水穀,化生精華,得其平則安其位,萬象泰然,生生無窮。

白話文:

「少火」不是真正的火,而是丹田內不斷產生的生命力,也就是陽氣。人每次呼吸都仰賴它維持生命,人在受孕時就已經擁有這股能量。

經書上說:如果呼吸停止,生命的機制就會枯竭。因此,這股「火」也就是「氣」,是沒有形體的,卻能產生神通,有靈性,是養育身體最重要的寶物。它是生命力的根基,是精元之本,是萬物生成的源頭,也是長生的基礎。命門和坎宮就是它的住所。

它能蒸化食物,轉化為精華。只要它保持平衡,就能維持健康,生命現象就能穩穩當當地運行,綿延不絕。

失其平,則離其位而為旺火,反為元氣之賊。浮游乎三焦,蒸爍乎臟腑,炮熾乎肌肉而為病矣。不治此火,則何以去病?然欲去此火,更何以得生?則有因所因以調之、安之、從之、撫之以平而已,則火不去而安全無恙,病既退而元氣無傷,則火原為我用之至寶矣。若惡其熱而滅其火,非滅火也,是滅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失去了平衡,那麼火氣就會脫離原本的位置,變成旺盛的壞火,反過來會傷害元氣。這壞火在三焦間不斷遊動,蒸烤臟腑,灼燒肌肉,導致疾病產生。如果不治療這壞火,要怎麼解決疾病呢?然而想要去除這壞火,又怎麼能保住元氣呢?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順應壞火產生的原因,去調理、安定、順應、撫平它,這樣壞火就能自行消散而不會傷身,疾病也能退去而不傷元氣。這壞火原本就是能為我所用的至寶。如果討厭它的熱性而撲滅它,那不是撲滅火,而是撲滅元氣。

以無形無情之藥妄攻無形有情之氣,欲不受傷,其可得乎?但火空則發,若不大為填塞其空,焉可御其乘空炎上之勢?若欲火退而後補,孰知火之為害甚速,而與元氣不兩立,所謂壯火蝕氣,火熾氣日消亡,且火之為用,每挾風木之象,力窮乃止,止則火息,陽亡脫症俱備方議補之,已無受補之具矣。

白話文:

用沒有形狀也沒情感的藥物,胡亂治療沒有形狀但有情感的氣。想要不受傷,可能嗎?但如果陽氣虛空,就會發病。如果不大量填充陽氣的空虛,怎麼能阻止它趁虛而入、燒上來呢?如果想等火氣消退後再補充陽氣,誰知道火氣的危害非常快,跟元氣勢不兩立,所謂壯火蝕氣,火氣旺盛,元氣就會一天天消散。而且火氣的作用,往往伴隨著風木的性質,力量竭盡才會停止。停止時,火氣就會消退,陽氣虛脫的症狀都具備了,才考慮補充陽氣,就已經沒有接受補充的條件了。

況有進濃雲驟雨之藥益令龍雷妄熾,以速焚爍之害哉!倘稟受壯盛,或從寒涼折之而愈者,但病愈之後,必真氣漸衰,精神不長。縱先天真元不足者,若從本調治,則病去之後發生之勢日隆,後天之長反旺。故曰:識得標只取本,治千人無一損,正重此也。今人勿察其源,僅從膚見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陰陽真假之象,從治、正治之宜,顧本窮源之要,置之勿問,以致夭枉日多,先後俱薄矣。學者不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?

白話文:

況且服用強勁藥物來鎮壓火氣,只會讓龍雷之火越燒越旺,加速身體的損耗。如果體質強壯,或者用寒涼的藥物暫時壓制住了火氣而痊癒,但痊癒後,元氣必定逐漸衰弱,精神也不好。即使是先天元氣不足的人,如果從根本上調理,那麼病癒後,體質會越來越好,後天的元氣也會越來越旺盛。所以說:懂得抓重點只取本源,治療一千個人也不會有一個受到損害,重視這一點非常重要。現在的人不知道探究病症的根源,只看表面現象,用寒藥治熱症,用熱藥治寒症,不考慮陰陽真假的變化,不遵循治病和正治的原則,不顧及保全本源的重要性,置之不理,導致早夭和身體衰弱的人越來越多。學醫者豈能不潛心領會其中的道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