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藏府總論
《內經》曰:藏府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,各有次舍,異名而同處,一域之中,其氣各異。所謂藏者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、包絡是也,六者為陰,陰氣主內,故沉以候藏。府者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是也,六者為陽,陽氣主外,故浮以候府。
十二經脈者,外絡形身,內連藏府,而肺胃為藏府之總系者也。肺管剛空,藏之系也。喉主天氣,故膽附於肝,是以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。胃管柔空,府之系也。咽主地氣,故脾連於胃,是以脾為孤藏以灌四旁者也。
夫咽喉為藏府之門戶,主開闔而司出納者,肺胃也。肺者大氣之主也,繫於脊之第三椎,居於胸中,象太虛之清,與手足陽明同氣,其屬金,其色白,其惡寒,開竅於鼻,司呼吸。吸則入,呼則出。呼之氣短,吸之氣長,病在呼,呼出心與肺,上焦也。呼之氣長吸之氣短,病在吸,吸入腎與肝,下焦也。
呼吸氣均短,是脾胃之氣阻塞中焦,陰陽不得升降也。經曰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肺氣盛則脈大,脈大則不能偃臥。臥而喘者,是腎藏之水氣上客於肺也。風邪客肺而二便病者,是肺氣不能調和於下也。調氣之法,必別陰陽。陰氣少而陽氣盛則熱而煩滿,陽氣少而陰氣多則身寒如從水中出。
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;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夫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。九氣不同,生病各異,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
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熱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勞則喘且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肺者,氣之本,魄之處也。而營氣者,宗氣(即大氣也)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(心主包絡),而行呼吸。一呼一吸為一息,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為一周,此氣之行於脈中,循脈度環轉者也。衛氣者,大氣積於胸中,出於肺,循喉嚨而行呼吸。呼出而周身之毛竅皆闔,吸入而周身之毛竅皆開,此氣之行於脈外而司開闔者也。
三焦少陽之氣,通會於周身之腠理。膀胱太陽之氣,總六經而統營衛,與肺同主皮毛者也。太陽也,少陽也,營氣也,衛氣也,宗氣大氣也,皆胃中後天水穀之氣,本乎腎中先天之一氣者也。然而肺為腎母,腎納肺氣,故曰:肺者,大氣之主也。
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。繫於脊之第五椎,居於肺下,如日麗天。其屬火,其色赤,其惡熱,開竅於耳舌,是以心和則舌知味,夜臥聞聲而心知也。夜臥之時,五官皆不用事,惟耳能聽。目為心使不可遠,而耳則能與外物相接於不見,蓋善生心源,惡生氣海,善惡之念皆生於所感。感於善則心靜,感於惡則心動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臟腑位於胸腔、脅肋和腹腔內,各有各自的位置,名稱不同但位置相近,在同一個區域內,它們的氣各不相同。所謂的「臟」,指的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和心包絡,這六個屬於陰,陰氣主內,所以用沉潛來診察臟的狀況。「腑」指的是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和三焦,這六個屬於陽,陽氣主外,所以用浮動來診察腑的狀況。
十二經脈,在外聯繫著身體,在內聯繫著臟腑,其中肺和胃是聯繫臟腑的總樞紐。肺掌管剛性的空腔,是臟的聯繫所在。喉嚨主導來自自然界的清氣,所以膽依附於肝,因此所有臟器都取決於膽。胃掌管柔性的空腔,是腑的聯繫所在。咽喉主導來自地面的濁氣,所以脾連接著胃,因此脾是獨立的臟,用以灌溉身體四方。
咽喉是臟腑的門戶,負責開合和出入的,就是肺和胃。肺是氣的主宰,繫於脊椎的第三節,位於胸腔之中,像天空一樣清澈,與手足陽明經的氣相同,五行屬金,顏色是白色,厭惡寒冷,開竅於鼻,掌管呼吸。吸氣時氣進入,呼氣時氣排出。呼氣短吸氣長,病在呼氣,呼出的氣影響心和肺,屬於上焦的病變。呼氣長吸氣短,病在吸氣,吸入的氣影響腎和肝,屬於下焦的病變。
呼吸時氣息均短,是脾胃之氣阻塞中焦,導致陰陽之氣不能上升下降。經書說:各種氣鬱積,都與肺有關。肺氣旺盛則脈搏大,脈搏大就不能安穩地躺臥。躺下就喘,是腎臟的水氣上侵到肺部。風邪侵襲肺部導致大小便失常,是肺氣不能調節下焦。調氣的方法,必須分辨陰陽。陰氣少而陽氣盛則身體發熱煩躁,陽氣少而陰氣多則身體寒冷像從水中出來一樣。
氣盛卻感到身體寒冷,是得了傷寒;氣虛卻感到身體發熱,是得了中暑。
各種疾病都由氣引起。發怒則氣上逆,高興則氣舒緩,悲傷則氣消散,恐懼則氣下沉,寒冷則氣收斂,發熱則氣外泄,驚嚇則氣紊亂,勞累則氣耗散,思慮則氣鬱結。這九種氣的變化不同,引起的疾病也各不相同。發怒則氣上逆,嚴重時會嘔血或拉肚子,所以說氣上逆了。高興則氣和暢、心情舒暢,營氣和衛氣都通暢,所以說氣舒緩了。悲傷則心脈緊張,肺部的葉片向上提舉而導致上焦不通,營氣和衛氣不能疏散,熱氣滯留在中間,所以說氣消散了。
恐懼則精氣內縮,精氣內縮則上焦閉塞,上焦閉塞則氣返回,返回則下焦脹滿,所以說氣運行不暢了。寒冷則皮膚的紋理閉合,氣不能運行,所以說氣收斂了。發熱則皮膚的紋理開張,營氣和衛氣都通暢,汗大量排出,所以說氣外泄了。驚嚇則心神無所依託,精神沒有歸宿,思緒無法安定,所以說氣紊亂了。勞累則會喘氣和出汗,身體內外都消耗,所以說氣耗散了。思慮則心有所思,精神有所歸宿,正氣停滯不行,所以說氣鬱結了。
肺是氣的根本,魄的所在。而營氣,是宗氣(也就是大氣)積聚在胸腔中,通過喉嚨,貫通心脈(心包絡),進行呼吸。一呼一吸為一息,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為一周,這是氣在脈管中循環往復的過程。衛氣,是大氣積聚在胸腔中,通過肺,沿著喉嚨進行呼吸。呼氣時全身的毛孔都閉合,吸氣時全身的毛孔都張開,這是氣在脈外運行,負責開合的過程。
三焦少陽之氣,在全身的皮膚紋理中流通。膀胱太陽之氣,統率六經,統管營氣和衛氣,和肺一起掌管皮膚和毛髮。太陽之氣、少陽之氣、營氣、衛氣和宗氣(大氣),都來自於胃中後天水穀的精氣,根源於腎中的先天之氣。然而肺是腎的母親,腎吸收肺氣,所以說肺是氣的主宰。
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繫於脊椎的第五節,位於肺的下方,像太陽照耀天空一樣。五行屬火,顏色是紅色,厭惡熱,開竅於耳和舌,所以心氣平和則舌頭能辨別味道,夜裡躺臥時聽到聲音就能分辨出是什麼。在夜裡躺臥時,五官都不起作用,只有耳朵能聽聲音。眼睛是心的使者,不能遠離,而耳朵即使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也能與外界接觸,這是因為善念生於心源,惡念生於氣海,善惡的念頭都來源於所感。感受到善就會心靜,感受到惡就會心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