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2)

1. 藏府總論

動則為火,火淫於上則肺金受傷;火淫於下,則肝木失藏。惟動靜以敬,則心源自清,氣海自定。外事不能擾,邪欲不能作,言行不亂而肺金以全,寵辱不驚而肝木以寧。肝得所藏而魂自安,肺得其職而魄自寧。魂魄安寧,則喜怒明,治節理,驚悸怔忡之病皆無矣。夫心高居清宮,本不受邪,所病者皆由於喜怒哀樂之不和也。

然心為神明之主,心正則五藏六府皆正,心不正則五藏六府皆危。故曰:心者,五藏六府之主也。

心主包絡者,心藏之宰輔也。包繞綿絡其心,故名包絡。其系下連肝膽脾腎三焦,上連心肺,居於膻中。經曰: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夫膻中為氣之海,清淨之府也。濁氣上干,則胸膈為塵埃之鄉,此心所以不和。風火上炎,則胸膈正燎原之地,此心所以不寧。分理三焦所以和心也,安靖肝膽所以寧心也。

外邪干犯,止及包絡,不能犯心,蓋膻中為君主之外藩,包絡為君主之內藩,內外夾輔君主,故曰心包絡者,心藏之宰輔也。包絡之下有膈膜,與脊脅周迴相著,遮蔽濁氣,所謂膻中也。膻中之下又有膈膜,前齊鳩尾,後齊脊之十一椎,左右隨脅之長短。自鳩尾斜著於脊,是為肝膽之居也。

夫時行瘟疫之邪,其氣乃從口鼻入於膜原,故多發於少陽陽明,久而流入於太陽,此吳又可所以有達原、三消、承氣諸方也。

肝者風木之藏也,繫於脊之第九椎,居於脅中。其系從膻中之左透膈而下,其屬木,其色蒼,其惡風,開竅於目,與膽同主春升生髮之氣,令應東方,位居震巽,有風雷之象。經曰: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。風動木萌,雷起火發,陽和布化,生物之道宜然。一旦火炎風狂,則為心肺之災。

於是神明昏亂,輸調失職,營衛錯行,經絡失次,非平抑狂邪,升散風熱難於調和矣。經曰: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。肺為風府,呼吸之門,溫散肺氣,所以升發於上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胃為谷海,根基之地,疏通胃氣所以降瀉於下也。六經惟肝為難治,其本陰,其標熱,其體木,其用火。

木盛則生風,火旺則水虧,或收或散,或逆或從,隨所利而行之,調其中氣,使之和平,是治肝之法也。若培養之法,下滋腎陰,上補心血,雨潤風和則木得其養矣。經曰:在志為怒。善怒之性不可救藥,是在君子克治之功也。夫木者,溫則發生,寒則摧萎,溫和發散則條暢,軟萎鬱抑則捲曲。

故曰:肝者風木之藏也。

膽者,附於肝,與三焦同氣者也。四時之氣,少陽主春,其氣半出地外,半在地中。人身之氣亦如之,軀殼之裡,藏府之外兩界之隙地,所謂半表半裡,乃少陽所主之部位也。人之一身,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,濕氣在中,火遊行其間,六氣和平,百骸皆理,惟亢害淫勝,然後為病。

白話文:

[藏府總論]

人體活動時,會產生火熱之氣。這股火熱之氣如果向上過盛,就會傷害肺金;如果向下過盛,就會使肝木失去正常的收藏功能。只有在動靜之間保持適度,才能使心神清明,氣血穩定。不受外界事物干擾,不產生邪念慾望,言行舉止不紊亂,肺金的功能就能保持完好;不被榮辱得失所動搖,肝木的功能就能保持安寧。肝臟得到正常的收藏,魂魄自然安寧;肺臟履行正常的職責,魄力自然寧靜。魂魄安寧,情緒上的喜怒哀樂就能清晰明朗,身體的調理就能順暢,驚悸怔忡等疾病也就不會發生了。心臟處於高位,本來不受邪氣侵擾,它之所以生病,都是由於喜怒哀樂等情緒失調造成的。

然而,心臟是精神意識的主宰,心神端正,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正常;心神不正,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危險。所以說: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導。

心包絡,是保護心臟的輔佐器官。它像網絡一樣包繞著心臟,所以叫做包絡。它的下方連接肝膽脾腎和三焦,上方連接心肺,位於胸部的膻中穴。經典上說:膻中穴是心包絡的宮城。膻中穴是氣的匯聚之地,是清靜之地。如果濁氣向上干擾,就會使胸膈變得污濁,這也是心臟不和諧的原因。如果風火之氣向上燃燒,胸膈就會像燃燒的草原,這也是心臟不安寧的原因。調理三焦,就能使心氣平和;安定肝膽,就能使心神安寧。

外來的邪氣侵犯人體,只能到達心包絡,而不能侵犯到心臟。因為膻中穴是君主(心臟)的外層屏障,心包絡是君主的內層屏障,它們內外相互輔助保護君主。所以說心包絡是心臟的輔佐器官。心包絡下方有膈膜,它與脊柱和脅肋相連,遮擋濁氣,這就是所說的膻中穴。膻中穴下方還有膈膜,前面與鳩尾穴齊平,後面與第十一胸椎齊平,左右兩側隨脅肋的長短而延伸。從鳩尾穴斜向脊柱延伸,是肝膽所居的地方。

當發生時疫等流行性疾病時,病邪之氣從口鼻侵入膜原,所以多發於少陽和陽明經,時間長了會流入太陽經。這也是吳又可創立達原飲、三消飲和承氣湯等方劑的原因。

肝臟,屬於風木之臟,附著於第九胸椎,位於脅肋之中。它的脈絡從膻中穴的左側穿過膈膜而下,五行屬木,顏色青蒼,厭惡風邪,開竅於眼睛,與膽共同主管春天生發之氣,對應東方,方位屬於震和巽卦,有風雷的象徵。經典上說:風氣與肝相通,雷氣與心相通。風動則木萌發,雷響則火燃起,陽氣和諧地布散開來,萬物生長便是這個道理。一旦火氣過旺,風氣過於強盛,就會導致心肺的災禍。

此時,神智會昏亂,機能失調,營衛之氣運行紊亂,經絡秩序錯亂,如果不能平息狂暴的邪氣,疏散風熱,就很難調和恢復正常。經典上說:天以五氣養人,地以五味養人。五氣從鼻孔進入,藏於心肺。肺是風邪出入的門戶,溫散肺氣,才能使之向上發散。五味從口進入,藏於腸胃。胃是容納水谷的海洋,是人體重要的基礎,疏通胃氣,才能使之向下排泄。六經中,肝經最難治療,它的本質屬陰,但表現為熱,本體屬木,但作用卻是火。

木氣過盛就會產生風邪,火氣過旺就會導致水液虧損,或收斂,或發散,或逆亂,或順從,根據情況進行調治,使之恢復中和平衡,這是治療肝臟的方法。如果採用培養的方法,向下滋養腎陰,向上補益心血,像雨水滋潤,風氣和諧,木氣就能得到滋養。經典上說:在情志方面,肝與怒氣相對應。容易發怒的性格是無藥可救的,只能靠君子自己克制。木的特性是,溫暖則能生長,寒冷則會枯萎,溫和疏導則能舒展條暢,軟弱鬱悶則會蜷縮彎曲。

所以說:肝臟屬於風木之臟。

膽,附屬於肝臟,和三焦的氣機相通。四時之氣中,少陽主春,它的氣一半在地面以上,一半在地面以下。人體的氣機也是這樣,軀殼之內,臟腑之外的兩界之間,是半表半裡的地方,也是少陽所主導的部位。人體一身,風寒之邪多在下部,燥熱之邪多在上部,濕氣之邪多在中部,火邪則在全身遊走。六氣平和,身體才能健康;只有當邪氣過盛,才會導致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