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諸病求源論

人之有生,初生兩腎,漸及臟腑。五臟內備,各得其職。五象外布而成五官,為筋為骨,為肌肉皮毛,為耳目口鼻、軀殼形骸。然究其源,皆此一點精氣神遁變而凝成之也,猶之混沌未分,純一水也。水之凝成處為土為石為金,皆此一氣化源,故水為萬物之原,土為萬物之母。

白話文:

人從出生起,一開始只有兩個腎臟,逐漸生長出內臟器官。五臟在體內各司其職,五官生長在外,形成筋骨、肌肉、皮膚、耳朵、眼睛、嘴巴、鼻子等部位,還有軀體和四肢。但追根究底,這些都是由精、氣、神相互轉化而凝固形成的,就像混沌初開時,一切都是水一樣。水凝固後形成的物質有泥土、石頭、金屬,它們都是由同一個氣息孕育而生的,因此水是萬物的源頭,土是萬物的母親。

然無陽則陰無以生,故生人之本,火在水之先也。無陰則陽無以化,故生人之本,水濟火之次也。經所謂陽生陰長,而火更為萬物之父者此耳。是以維持一身,長養百骸者,臟腑之精氣主之。充足臟腑,固注元氣者,兩腎主之。其為兩腎之用,生生不盡,上奉無窮者,惟此真陰真陽二氣而已。

白話文:

然而,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,因此生人的根本,在於火在水之前。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轉化,因此生人的根本,在於水滋潤火。經文上所說的「陽生陰長」,而火又是萬物的父親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,維持身體健康,滋養全身骨骼的,是臟腑的精氣。充實臟腑,鞏固元氣的,是兩腎主宰的。兩腎的作用生生不息,向上輸送無窮的能量,只有這真陰真陽兩股氣而已。

二氣充足其人多壽,二氣衰弱其人多夭,二氣和平其人無病,二氣偏勝其人多病,二氣絕源其人則死。可見真陰真陽者所以為先天之本,後天之命,兩腎之根,疾病安危皆在乎此。學者僅知邪襲而不知乘乎內虛,僅知治邪而不知調其本氣,僅知本氣而不知究其臟腑,僅知臟腑而不知根乎兩腎,即知兩腎而不知由乎二氣,是尚未知求本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陰陽之氣充足,壽命就會延長;陰陽之氣衰弱,就會早夭;陰陽之氣調和,身體就會健康;陰陽之氣偏盛,就會多病;陰陽之氣枯竭,人就會死亡。由此可見,真陰和真陽是先天之本,後天之命,兩腎之根,疾病安危都與陰陽之氣有關。學醫者只知道外邪入侵,卻不知道乘虛而入;只知道治療外邪,卻不知道調理本氣;只知道本氣,卻不知道究明其臟腑;只知道臟腑,卻不知道根源在於兩腎;即使知道了兩腎,卻不知道源於陰陽之氣。這種情況下,就還沒有真正明白醫學的根本。

何況僅以軀殼為事,頭痛救頭,腳痛救腳,而不知頭腳之根在臟腑者,何以宰司命之任而體好生之道歟?故先哲云:見痰休治痰,見血休治血,無汗不發汗,有熱莫攻熱,喘生無耗氣,精遺勿澀泄,明得箇中趣,方是醫中傑。真求本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更何況只把身體當作一團物質來對待,頭痛就只治頭,腳痛就只治腳,而不知道頭腳的根本在於五臟六腑,這樣怎麼能勝任保全人命的職責,體現仁愛生養之道呢?所以先輩說:看到痰不要治痰,看到血不要治血,沒有汗不要發汗,有熱不要驅除熱,生喘不要耗損肺氣,遺精不要用收斂止瀉藥物。明白這其中的道理,才能成為醫中的佼佼者。這纔是真正尋找病根的方法。

2. 臟腑心腎貴賤論

夫貴臟而賤腑,書未講明,醫多忽略,視為尋常而不推究,以致輕重標本不知其所矣。以臟腑統而言之,則臟如一家之主人也,各藏其神、魂、意、魄、志,為神明之用,以運用於上,傳注於下,此所謂勞其心者也。腑如一家中之奴婢,塊然無知者也,承接上令,各司乃職,溲便糟粕,傳運啟閉,此所謂勞其力者也。

白話文:

重視臟腑,但輕視腑臟,在中醫書籍中沒有明確說明,醫者常忽略此點,視為平常而不深入探討,導致對輕重緩急和病根病徵的辨識不明確。

從臟腑整體來說,臟就像一個家的主人,各自儲藏著神、魂、意、魄、志,作為神明之用,運用於上,傳注於下,這就是所謂的「勞其心」。腑就像一個家的奴婢,呆板無知,接受上面的命令,各司其職,輸送大小便、糟粕,負責傳運啟閉,這就是所謂的「勞其力」。

勞力者但勞其形骸而不耗其神氣,重濁象地,濁陰養之,如藜藿之民習以為常,雖勞庸何傷也?故多無病,病而易治。勞心者,所耗皆其精華而非糟粕,輕清象天,多動少靜,七情之為害惟多,陰精之上奉實少,況如膏粱子弟體質嬌嫩,勞易傷,傷難復也,故易多病,病亦難治。

白話文:

體力勞動的人只是消耗體力和肌肉,但不損耗精神元氣,因為沉重厚實像大地,所以由厚重的陰氣來滋養它們。就像靠吃野菜和雜糧為生的貧苦百姓習慣了這種生活,即使勞累勞碌,又有什麼損傷呢?所以他們大多沒有疾病,即使生病也容易治療。

而腦力勞動者,消耗的都是精華部分,而不是糟粕。他們輕靈浮動,像天空一樣,經常活動,很少靜下來。七情六慾對他們的傷害很大,陰精向上滋養身體的不足,何況像富家子弟一樣體質嬌嫩,容易受勞累所傷,受傷後難以恢復。所以他們容易生病,生病後也很難治療。

以五臟指而言之,惟心腎兩家更勞,猶一家中之主父主母,離坎互為其配,水火互為其根,蓋神明之用無方無體,誠難言也。然樞機萬物,神思百出者,非心之用乎?更曰:思之為害甚於欲,以勞心過極並及於腎,腎藏志也,所以有無子責乎心、發白責乎腎之語,以其陰精上耗也。

白話文:

以五臟比喻成家庭,其中心和腎是最忙碌的,猶如一家之主和主母。離宮(心)和坎宮(腎)互相配合,水火互相依靠。

神智的運作沒有固定形式和具體形體,很難用言語形容。但是,樞紐萬物、思緒萬千者,不正是心的作用嗎?再說:過度思考的危害大於慾望,因為耗費心力過度也會影響腎。腎藏著志向,因此有「無子怪罪於心,頭髮發白怪罪於腎」的說法,這都是因為陰精耗損所致。

離陰既耗乎上,坎水豈能獨充乎下?況節欲者少,嗜欲者多,上下更有分消者乎?故其病更多更深而尤難治也。故臟者,藏也陰也,宜藏而不宜見。經曰:陰者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又曰: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,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也,故臟無瀉法。至於腎者,尤為主蟄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有虛無實,更無瀉之之理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上面的陰氣已經耗損,下面的坎水怎麼可能單獨充盈?況且節慾的人少,貪慾的人多,上下怎麼會有分開消耗的情況呢?因此,這種病症更多、更深,而且更加難以治療。所以,五臟是藏納陰氣的地方,應該藏而不露。經書上說:「陰氣是真正的臟器,如果外露就會敗壞,敗壞就會死亡。」又說:「五臟藏納精氣而不外洩,六腑傳化食物而不藏納,所以臟器沒有瀉法。」至於腎臟,更是主宰蟄藏封閉的根本,是精氣所在的地方,有虛有實,更沒有瀉法了。

3. 真陰真陽論

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,是以百年有常,故陽欲上脫,陰下吸之不能脫也;陰欲下脫,陽上吸之不能脫也,蓋陰陽互為其根。陰根於陽,陽根於陰,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從陽而引陰,從陰而引陽,各求其屬而窮其根。人知氣血為陰陽,而不知火為陽氣之根,水為陰血之根,猶日為火之精,故氣隨之,月為水之精,故潮隨之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身體裡陰陽互相依賴,互不相離,所以人能活到百歲。如果陽氣想往上飄散,陰血會向下吸住它,讓它不能脫離;如果陰血想往下散落,陽氣會向上吸住它,讓它不能脫離。這是因為陰陽互相作為彼此的根基。陰血的根基在陽氣,陽氣的根基在陰血。沒有陽氣,陰血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血,陽氣就無法運化。從陽氣引出陰血,從陰血引出陽氣,各自尋找依附的根源。人們都知道氣血是陰陽,卻不知道火是陽氣的根,水是陰血的根。如同太陽是火的精華,所以氣會隨著太陽而動;月亮是水的精華,所以潮汐會隨著月亮而變。

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具存,而所以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者,有無形之相火行陽二十五度,無形之腎水行陰二十五度,而其根則原於先天太極之真,此所以為真也。一屬有形,便為後天,而非真矣,非根矣。要之天包地外,地處天中,天地一太極也。人以一陽陷於二陰之中,陰中有陽,男子陰內陽外,女子陽內陰外,人之一太極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包含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等五行,這些臟腑的運作是由無形的陽氣(相火)和陰氣(腎水)推動的,陽氣運行25度,陰氣運行25度。這些能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天的太極真氣,因此纔是真正的氣。如果涉及到有形物質,那就是後天的了,不是真正的,也不是根源了。總之,天空包覆著大地,大地居於天空之中,天地合為一個太極。人的陽氣陷於陰氣之中,陰中含陽,男性陰在內,陽在外,女性陽在內,陰在外,人本身也是一個太極。

然二者陰也,後天之形;一者陽也,先天之氣。神自氣化,氣本於天,故生髮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。形以精成,精生於氣,故立吾身者即真陰之精也。經曰:女子二七天癸至,男子二八天癸至。又曰:人年四十而陰氣已半。丹溪乃謂:陽常有餘陰常不足。不知天癸未至本由乎氣,而陰自半亦由乎氣,是形雖屬陰而氣則從陽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二者,陰為後天之形體;陽為先天之氣。神識由氣轉化而來,氣源於天,所以我們的身體是由真陽之氣孕育而成的。形體由精氣凝結而成,精氣又生於真氣,所以我們的身體是由真陰之精構成的。經書上說:女子十四歲月經初潮,男子十六歲月經初潮。又說:人到四十歲,陰氣減半。丹溪子認為:陽氣通常過剩,陰氣經常不足。其實天癸未到時主要由氣決定,而陰氣減半也是由氣決定的。這說明,雖然形體屬陰,但氣卻從屬於陽。

陽來則生,陽去則死。陽全陰固,陽脫陰敗。故經云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可見人生仗此一點真陽而為運行不息,孰謂陽常有餘而以苦寒之味伐之乎?

白話文:

當陽氣來臨時,人就會生長發育;當陽氣離去時,人就會死亡。陽氣旺盛,陰寒就會固守;陽氣衰竭,陰寒就會破壞。所以古醫書上說: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,如果失去了陽氣,就會折損壽命,人體就會衰敗。由此可見,人體的生命活動依靠的一點真陽之氣而得以持續不斷地運轉。誰能說陽氣總是多餘的,而用寒涼的藥物來過度地抑制它呢?

天癸者,天一所生之真水也,在人身是謂元陰,即曰元氣。人之未生,此氣根於父母,謂之先天元氣;人之既生,此氣蘊於吾身,謂之後天元氣。但氣之初生,真陰甚微,及至既盛,精血乃旺。然必真陰足而後精血化,是真陰在精血之先,精血在真陰之後,是先天之真陰為後天精血之根也。

白話文:

天癸是天地間最純淨的水,在人體稱為元陰,也就是元氣。人在出生前,這種氣來自父母,稱為先天元氣;人在出生後,這種氣存在於自身,稱為後天元氣。

但剛開始元氣很微弱,等到它豐盛起來,精血才會旺盛。然而,只有元陰充足,精血才能化生。因此,元陰在精血之前,精血在元陰之後,先天元陰是後天精血的基礎。

若以天癸即精血論,則女子七七、男子八八而天癸絕,其周身之精血,何以仍運行於榮衛之中,而未嘗見其枯竭也?夫陰陽者虛名也,水火者實體也。寒熱者天之淫氣也,水火者人之元氣也。淫氣湊邪,可以寒熱藥攻之,真元致病,即以水火之真調之。然不求其屬,投之不入。

白話文:

如果以女性的「天癸」和男性的「精」作為判斷基準,女性在四十九歲、男性在六十四歲時,「天癸」或「精」會枯竭。但人體全身的精血,為什麼還能繼續在經絡和氣血中循環,而且沒有明顯的衰竭跡象呢?

「陰陽」只是抽象的概念,「水火」纔是具體的物質。「寒熱」是外界的異常天氣,「水火」則是人體自身的根本能量。如果寒熱是由外邪引起,可以用寒熱藥物來治療;但如果是真氣導致的疾病,就必須用真水真火來調治。不過,如果不瞭解身體的具體情況,貿然用藥,是無法奏效的。

先天水火原屬同宮,火以水為主,水以火為原,故取之陰者,火中求水,其精不竭;取之陽者,水中尋火,其明不熄。彼誤認水火為心腎,無怪後人之懵懂也。

白話文:

先天所指的水和火原本出自同源,火以水為主要組成,水以火為基礎,因此若取用偏陰的,應在火中尋找水,它的精華永不枯竭;若取用偏陽的,應在水中尋找火,它的光亮永不熄滅。那些錯誤地將水火比喻為心腎的人,難怪會讓後人感到困惑。

至人有偏陰偏陽者,此氣稟也。大陽之人雖隆冬身不著綿,口常飲水,色欲無度,大便數日一行,芩、連、知、柏恬不知怪。大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,飲食稍涼,便覺腹痛泄瀉,參、朮、薑、桂時不絕口,一有欲事,呻吟不已。兩等人者,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。則人之受病以偏得之,用藥必救其偏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此方士之繩墨也。

白話文:

天賦異稟的人有偏陰或偏陽的體質。陽氣旺盛的人即使在隆冬季節也不穿綿衣,經常飲水,性慾旺盛,大便幾天一次,服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柏子仁等清熱瀉火藥物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。陰氣旺盛的人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不脫棉衣,飲食稍涼就會腹痛腹瀉,經常服用人參、茯苓、薑、桂皮等溫補藥物,一旦有性慾就會呻吟不已。這兩種體質的人都是偏陰或偏陽的。因此,他們得的病也是偏性的,用藥時必須針對偏性,寒證用熱藥治療,熱證用寒藥治療,這是醫生的法則。

然而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,辛熱一投而沉寒益滋者何耶?此不知陰陽之屬也。經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故云:寒之不寒是無水也,熱之不熱是無火也。無水者,壯水之主以鎮陽光,無火者,益火之原以消陰翳,達至理於繩墨之外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如果不斷服用苦寒之藥,反而會導致體內積熱加劇;而如果突然服用辛熱之藥,則會使沉積已久的寒氣更加嚴重。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不知道陰陽的歸屬。經書中說:所有寒證而合併發熱的,應從陰證去治療;所有熱證而合併惡寒的,應從陽證去治療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求其歸屬」。所以說:寒證不寒是因為體內缺少水液,熱證不熱是因為體內缺少火氣。缺水的人,應壯大水氣之主以鎮壓陽光;缺火的人,應增益火氣之源以消除陰翳,這樣才能達到治病的至理境界,超脫於刻板的治療模式。

且以臟腑脈病論之,六腑者表也,陽也,五臟里也,陰也;表之脈陽也,里之脈陰也;關前陽也,關後陰也;病之熱者陽也,病之寒者陰也;症之躁者陽也,症之靜者陰也。而有假陰假陽者多以誤人。如大熱發躁,口渴舌燥,非陽症乎?視其面色赤,此戴陽也,切其脈尺弱而無力,寸關豁大而無倫,此係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假陽之症,以假寒之藥從其性而折之,頃刻平矣。

白話文:

從臟腑和脈象來看疾病,六腑位於體表,屬陽;五臟位於體內,屬陰。表部的脈象屬陽,裡部的脈象屬陰。關脈的前面屬陽,關脈的後面屬陰。患有熱性的疾病屬陽,患有寒性的疾病屬陰。症狀躁動的屬陽,症狀安靜的屬陰。但是,很多時候會有虛假的陰證和陽證,容易誤導人。比如,發高燒、煩躁不安、口渴舌燥,這不是陽證嗎?觀察病人的面色發紅,這是陽明經的熱症。把脈時,寸關脈躍動有力,尺脈卻虛弱無力,這是因為陰盛於下,陽氣被逼迫到上部,是虛假的陽證,用虛寒的藥物順應它的性質來治療,很快就能平息。

如惡寒身不離復衣,手足厥冷,非陰症乎?視其面色滯,切其脈澀,按之細數而無力,此係假寒之症,寒在皮膚熱在骨髓,以辛涼之劑溫而行之,一汗而愈。凡此皆真氣之不固,故假者得以亂其真。假陽者,不足而示之有餘也;假陰者,有餘而示之不足也。故河間曰:夏熱太甚,林木流津,火極似水也。

冬寒太甚,流水冰堅,陰極似陽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惡寒、身體離不開被子,手腳冰涼,是不是陰症?觀察病人臉色晦暗,觸摸脈搏感覺澀,按脈細數無力,這是假寒的症狀,皮膚感覺冷但骨髓發熱,使用辛涼的藥物溫和發汗治療,一場汗就可以痊癒。這些都是真氣虛弱不固所致,所以假象就能混淆真象。假陽症,不足卻表現為有餘;假陰症,有餘卻表現為不足。所以河間醫派說:夏天暑熱過盛,林木都出汗了,火極盛時類似水。

夫陰脈有沉有數有緊,仲景統以微細言之,蓋沉必重按始得,緊數亦在沉細中見,不似陽症浮大而緊數也。薛氏曰:人知數為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。真陰寒症脈常有七八至者,但按之無力而數耳,宜深察之。經曰: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如冬至陰盛極,陽生承之,此所謂陽盛亢則害,陰承乃制之。

白話文:

陰脈有沉脈、數脈和緊脈的區別,仲景先生把它們都概括為微弱。沉脈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摸到,緊脈和數脈也都在沉弱中表現出來,不像陽性疾病的脈象那樣浮大而緊數。薛氏說:人們知道數脈代表熱,卻不知道沉弱的脈象中出現數脈是寒邪很盛的表現。真正的陰寒症候羣的脈象通常有每分鐘七八次,但按壓時感覺無力,只是脈數較快而已,應仔細辨別。經典上說:過盛會造成傷害,承接才能制衡。比如冬至時陰盛極,陽氣生出承接陰氣,這就是所謂的陽氣過盛就會造成傷害,陰氣承接才能制衡。

然冬至一陽生,當漸向暖和,何為臘月大寒冰雪反盛?夏至一陰生,當漸向清涼,何為三伏溽暑酷熱反熾乎?曰:此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,隱微之際未易以明也。蓋陽伏於下則逼陰於上,井水氣蒸而堅冰至也;陰盛於下則逼陽於上,井水寒而雷電合也。今人病面紅口渴,煩躁喘咳者,誰不曰火盛之極,抑莫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耳,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,不知其幾矣,冤哉!

白話文:

然而,冬至這天開始有陽氣生發,天氣應逐漸轉暖,為什麼臘月的大寒節氣冰雪反而盛行?夏至這天開始有陰氣生發,天氣應逐漸轉涼,為什麼三伏天裡的盛夏酷熱反而更加猛烈?回答說:這是因為將要來臨的事物會增長,而已經來到的事物會衰退,在這種轉換的過程中,事物微妙的變化是不容易看出來的。蓋因陽氣潛藏在下部,就會逼迫陰氣上升,所以井水蒸騰而形成堅冰;陰氣旺盛在下部,就會逼迫陽氣上升,所以井水寒冷而產生雷電。現在人得了面紅口渴、煩躁咳嗽的病,誰不說這是火氣太旺,而且不知道這是因為腎臟裡的陰寒之氣逼迫所致。用寒涼的藥物治療而導致死亡的,不知有多少,真是冤枉啊!

總之,陰陽之理變化無窮,而治法之要,有扶陽抑陰之微權,有以陽生陰之妙用,不獨滋陰養陽為燮理陰陽之道也。如補陽用參耆之屬,補陰用歸地之屬,補真陰真陽,不求之氣血而求之水火。陽虛則惡寒,以辛溫散之,陰虛則發熱,以甘溫調之。古人立方,義固顯然。若夫治血必先理氣,血脫益氣,以陽統乎陰,血隨乎氣,務使陽生陰長,故補血一湯以黃耆為君而當歸為臣也。

白話文:

總之,陰陽的道理變化無窮,而治療方法的重點,有扶持陽氣抑制陰氣的細微權衡,有以陽氣生長陰氣的妙用,不只滋陰養陽纔是調和陰陽之道。例如補陽氣用人參、黃耆之類藥材,補陰氣用歸芍地黃之類藥材,補真陰真陽,不從氣血著手,而是從水火著手。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用辛溫的藥材散寒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,用甘溫的藥材調和。古人創立藥方,其道理很明顯。至於治療血氣,必定先調理氣血,血氣虧損則補氣,陽氣統攝陰氣,血氣跟著氣血運轉,務必讓陽氣生長、陰氣增旺,所以補血的藥方以黃耆為君藥,當歸為臣藥。

又如失血熱甚欲絕者則有獨參湯,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所當急固,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也。至於陽氣下陷者用味薄氣輕之品,若柴胡、升麻之類舉而揚之,使地道左旋而升於九天之上;陰氣不降者,用感秋氣肅殺而生之品,若瞿麥扁蓄之類抑而降之,使天道右旋而入於九地之下。此東垣補中益氣湯開萬世無窮之利,不必降也,升清則濁自降矣。

白話文:

再說到失血過多,熱盛到快要昏厥時,就要用獨參湯。因為有形的血液無法快速生成,細微的陽氣應當急著固護。這都是因為陰陽的奧妙本源於無。至於陽氣下陷,就要用味道清淡、升舉之氣的藥物,例如柴胡、升麻之類,舉升提揚陽氣,讓陽氣從地路左旋而升到天上。陰氣不降,就要用感應秋氣肅殺而生長的藥物,例如瞿麥、扁蓄之類,壓抑下降陰氣,讓陰氣從天路右旋而沉降到地下。這就是東垣的補中益氣湯,它開創了後世無窮的益處。補氣不一定要降,升舉清陽,濁陰自然會下降。

夫聖人裁成天地之化,補相天地之宜,於用藥之下,按陰陽而分寒、熱、溫、涼、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之辨。凡辛甘者屬陽,溫熱者屬陽,寒涼者屬陰,酸苦者屬陰。陽主生,陰主殺,司命者欲人造殺而就生,甘溫者用之,辛熱者用之,使共躋乎春風生長之域,一應苦寒者俱不輕用,不特苦寒不輕用,至於涼者亦少用,蓋以涼屬秋氣,萬物逢秋不長矣。嗚乎,醫可不明乎陰陽之道哉!

白話文:

聖人效法天地萬物的變化,運用藥物時依照陰陽的屬性,將藥物分為寒、熱、溫、涼、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。其中,辛甘藥物屬陽,溫熱藥物屬陽;寒涼藥物屬陰,酸苦藥物屬陰。陽氣主生長,陰氣主消亡。醫生希望讓人們從死亡走向新生,因此會使用甘溫或辛熱的藥物,幫助人體進入春季生長發育的狀態。所有苦寒的藥物都不宜輕易使用,不僅苦寒藥物不宜輕用,即使是涼性的藥物也要少用,因為涼氣屬秋季之氣,萬物遇秋則不再生長。因此,醫者必須精通陰陽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