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3)
卷一 (13)
1. 藏府總論
膽主甲木,為五運六氣之首,膽氣升則五藏六府之氣漸升;膽氣不升,木氣散入土中而胃陽受困,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矣。前賢言:三陽經惟少陽為難治,何也?太陽行身之後屬寒水,陽明行身之前屬燥金,少陽行身之側屬相火,與三焦手足同氣,後先同行與厥陰為表裡,近後則寒,近前則熱,上犯包絡則心煩而悸,下歸厥陰則痛引胸脅,從陰化寒,從陽化熱,故其為病,陰陽錯雜,寒熱混淆,其脈往來無定,盛衰無常。
治少陽者,當圖機於陰陽疑似之辨,及仲景少陽制方之旨加減之法所云: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盡之矣。夫肺與肝,主十二經脈之終始,膽與三焦,主十二辰之終始。晦朔之理,陰之初盡即陽之初生,所以厥陰病熱是少陽使然也。故曰:膽者,附於肝,與三焦同氣者也。
兩腎者,蟄藏水火者也,繫於脊之十四椎,居於背脊之兩旁。其系自膻中,循脊直下,當胃兩旁與臍平。其屬水,水中之陽氣為火,其色赤,其惡燥,上竅於耳舌,下竅於二陰。夫藏司水火,竅開上下,惟腎為然。水虧則火炎於上,火虧則水淫於下,滋陰以降火,所以補心肝也,補陽以行水,所以補脾胃也。火盛則水耗,水盛則火熄,瀉火以救水所以補膀胱也,瀉水以救火所以補三焦也。
經曰:少陽屬腎(少陽三焦也),腎上連肺,故將兩藏。蓋腎為水藏,主司出納,肺氣下降於腎,腎納肺氣,蒸動水之真陽而為火,出溫三焦,而三焦承領槖鑰,分布於上、中、下,隨行變化,此三焦所以為相火,而兩腎實相火之原也(兩腎中間名命門,是督脈穴名)。兩腎之火藏於水,如坎卦一陽陷二陰之中,如火之蓄於爐,如蟲之藏於蟄。
故曰:兩腎者,蟄藏水火者也。
胃者,五藏六府之海也。胃與肺同途異在。心肺居胸中,心主居膻中,肝膽居脅中,胃歷胸脅而居腹中。胃之上口名曰上脘,下即賁(音焚)門。胃之下口名曰下脘,下即幽門。胃之中曰中脘。三焦之氣皆出於胃,不亦重乎。經曰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則胃氣熱。
熱氣薰胸中,故內熱。肺處上焦,主氣以下布者也。土虛不能生金則肺薄,而濁氣不能達於下脘,地氣不升,天氣不降,清氣陷下,濁氣逆上,故內熱。此言氣虛之勞也。經曰:足陽明之脈病,畏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呼,逾垣上屋,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,或至不食數口,或肉食倍常,此胃熱內郁,可下而已也。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。
胃不和則臥不安,和胃可已也。經曰:九竅者,五藏主之。五藏皆得胃氣,乃能通利。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。凡竅於上者,猶天之有日月星辰也,遲留伏逆則為病。竅於下者,猶地之有江河湖海也,氾濫壅塞則為病。胃氣一傷,則上下諸病以生。按《素》、《靈》凡論各經,必兼胃府貴重之也。
白話文:
膽,屬木,是五運六氣的開端。膽氣上升,則五臟六腑的氣也跟著上升;膽氣不上升,木氣就會散入土中,導致胃的陽氣被困住,就會出現腹瀉、痢疾等各種腸道疾病。前人說:三陽經中,只有少陽經最難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太陽經走在身體後方,屬寒水;陽明經走在身體前方,屬燥金;少陽經走在身體兩側,屬相火,與三焦手足相通。少陽經與厥陰經互為表裡,少陽經靠近後方則屬寒,靠近前方則屬熱。向上侵犯包絡會導致心煩、心悸;向下侵犯厥陰會導致胸脅疼痛。少陽經的病症,有時從陰而化為寒,有時從陽而化為熱,因此病症陰陽錯雜,寒熱交混,脈象也往來不定,時盛時衰。
治療少陽病,應仔細分辨其陰陽屬性,並參照張仲景少陽方的加減運用。如能使上焦通暢,津液下行,胃氣調和,那治療少陽病就達到目的了。肺與肝,是十二經脈運行的起始與終點;膽與三焦,是十二時辰運行的起始與終點。如同月亮晦朔變化,陰氣消盡之時,就是陽氣初生之時,所以厥陰病發熱,是少陽的火氣導致的。因此說:膽依附於肝,與三焦的氣相通。
兩腎,是收藏水火的地方,連繫於脊椎的第十四椎骨,位於背脊兩旁。它的經絡從胸部的膻中穴開始,沿著脊椎直下,到胃的兩側與肚臍平齊。腎屬水,水中包含陽氣,此陽氣就是火,其顏色為紅色,不喜歡乾燥。腎的上竅為耳朵和舌頭,下竅為大小便二陰。五臟中,只有腎同時掌管水火,並使上竅和下竅通暢。水液不足,則虛火上炎;火氣不足,則水液下泛。滋養陰液以降低火氣,是為了補益心肝;補充陽氣以運行水液,是為了補益脾胃。火氣旺盛會耗損水液,水液旺盛會熄滅火氣,瀉火氣以救水液,是為了補益膀胱;瀉水液以救火氣,是為了補益三焦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少陽屬腎(這裡的少陽指的是三焦),腎向上連繫肺,所以將兩者放在一起講。腎是水臟,掌管水液的出入。肺氣下降到腎,腎納受肺氣,蒸發水液的真陽,化為火氣,溫養三焦。而三焦接受腎火,將其分布到上、中、下三焦,隨時變化,這就是三焦為相火的原因,而兩腎實際上是相火的根源(兩腎中間稱為命門,是督脈的穴位)。兩腎的火藏於水中,就像坎卦一樣,一陽陷於二陰之中,又像火蓄藏在爐灶裡,像蟲子藏在蟄伏的狀態。所以說:兩腎,是收藏水火的地方。
胃,是五臟六腑的氣血之海。胃與肺雖然都走同條路線,但位置不同。心肺位於胸中,心主居於膻中穴,肝膽位於脅肋,而胃則經過胸脅到達腹中。胃的上口稱為上脘,下接賁門;胃的下口稱為下脘,下接幽門;胃的中間稱為中脘。三焦的氣都來源於胃,這不是很重要嗎?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過於勞累,形體氣血衰少,飲食消化功能不佳,導致上焦不暢,下脘不通,就會產生胃熱。
熱氣上熏胸中,就會導致內熱。肺位於上焦,主要負責將氣向下布散。如果脾土虛弱,無法生成肺金,則肺氣衰弱,濁氣不能下降到下脘,地氣不上升,天氣不下降,清氣下陷,濁氣上逆,也會導致內熱。這裡說的是氣虛勞累的情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足陽明經脈有病,會害怕人與火,聽到木聲會驚恐,病重時會丟棄衣服奔走,跑到高處呼叫,翻牆上屋,胡言亂語,不分親疏,甚至不吃不喝或暴飲暴食,這是胃熱內鬱的表現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躺臥不安、呼吸有聲,那是陽明之氣上逆的表現。
胃不和則臥不安,調和胃氣就可以治好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:人體的九竅,由五臟主導。五臟都得到胃氣的滋養,才能通暢順利。如果頭痛、耳鳴,九竅不通,往往是腸胃出了問題。人體上方的竅孔,如同天空中的日月星辰,遲滯、阻塞、逆行,就會產生疾病;人體下方的竅孔,如同大地上的江河湖海,氾濫、壅塞,也會產生疾病。胃氣一旦受損,上下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。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凡是談論各經脈,都提到胃府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