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藏府總論

五藏六府,惟胃易於受邪,故胃病居多。經曰:安穀則昌,絕谷則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人身賴以生者莫貴於谷。胃居中州,官司倉廩。胃氣一敗,百藥難施,而藏府皆無所稟。故曰:胃者,五藏六府之海也。

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脾與胃以膜相連,同居腹中,繫於脊之十一椎。其系從膻中之右透膈而下,其屬土,其色黃,其惡濕,其喜文采音樂。聞聲則動,動則磨胃,飲食乃化,運行水穀之精氣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經曰:脾為之使,此之謂也。脾者,土也。火乃土之母,火虧不進食者法當補火,如鼎釜之下無火終不熟也。

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濕之為病,有出於天氣者,雨露是也,有出於地氣者,泥水是也,有出於飲食者,酒漿生冷是也,有出於人事者,汗衣臥地澡浴不幹是也。所因雖異,悉由脾氣之虛。清之利之所以治濕熱也,燥之溫之所以治寒濕也,升之散之所以治濕氣之流注也。

夫脾與胃為表裡,其病不同。蓋賊風虛邪六府受之,飲食不節,居處不時,五藏受之。陽邪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,上為喘呼。陰邪入五藏則膜(音嗔,脹也)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上行極而下陽病也。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,下行極而上陰病也。

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則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四肢不用也。故曰: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

小腸者,心氣下降之道路也,後附於脊之左,前附於臍上,回運環十六曲,居於小腹。胃之下口乃小腸之上口,於此受盛糟粕而傳入大腸也。東垣曰:手陽明大腸、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。大腸主津,小腸主液,大腸、小腸受胃之陽氣,乃能行津液於上焦,溉灌皮毛,充實腠理。

若飲食不節,胃氣不充,大腸、小腸無所稟氣,故津液涸竭而病生焉。小腸液竭,則耳聾目黃、頰腫、頸頷肩臑肘臂諸痛作矣。調理胃府,所以治小腸也。經曰:心為牝藏,小腸為之使,故病心疝者少腹當有形也。小腸為丙火,心為丁火,心熱瀉小腸,釜底抽薪之義也。故曰:小腸者,心氣下降之道路也。

大腸者,肺氣下降之道路也。大腸亦名迴腸。小腸後附脊左,大腸前當臍左。小腸回運環十六曲,大腸回運環反十六曲。小腸之下口乃大腸之上口,名曰闌門。於此泌別清濁,水液滲入膀胱,滓穢流入大腸。大腸末名廣腸,附脊,直受大腸,其盡處為肛門,又名魄門,滓穢之所由出也。

夫飲食之物,有入必有出。肺傷於上,胃病於中,腸枯於下,出入之樞機不行,則齒痛、頸腫、目黃、口乾、鼽衄、喉痹、耳鳴諸證作矣。調理肺胃,亦所以治大腸也。人身上下七門,唇為飛門,齒為戶門,會厭為吸門,胃為賁門,太倉下口為幽門,大、小腸會為闌門,下極為魄門。《難經》謂之七衝門。

白話文:

五臟六腑中,只有胃最容易受到邪氣侵擾,所以胃病最多。經典說:「能好好吃東西,身體就會健康強盛;不吃東西,就會衰亡;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損。」人之所以能夠生存,最重要的是依靠食物。胃處於身體中間的位置,就像是掌管糧食的倉庫。胃氣一旦敗壞,各種藥物都難以發揮作用,而且五臟六腑都會失去滋養。所以說:「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。」

脾是幫助胃運化食物中精微物質的。脾和胃之間有膜相連,一起位於腹腔中,固定在脊椎的第十一節。脾的繫帶從胸部中間的膻中穴右側穿過膈膜向下延伸,它屬於土,顏色是黃色的,討厭潮濕,喜歡色彩鮮明的裝飾和音樂。聽到聲音就會活動,活動就會幫助胃磨碎食物,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,並把食物的精華運輸到肺部,同時調節身體的水液代謝,將多餘的水分輸送到膀胱。經典說:「脾是負責運化水穀精微的。」脾屬於土,火是土的母親,如果火氣不足,就會沒有食慾,這就好像鼎鍋下面沒有火,食物就煮不熟一樣,需要補火。

經典說:「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、腹脹都屬於脾的問題。」濕氣引起的疾病,有些是天氣造成的,比如雨水和露水;有些是地氣造成的,比如泥水;有些是飲食造成的,比如酒、冷飲等;有些是人為造成的,比如汗濕的衣服、睡在潮濕的地面、洗澡後沒有擦乾等。雖然引起濕氣的原因不同,但都是由於脾氣虛弱造成的。用清涼的藥物來去除濕熱,用溫燥的藥物來去除寒濕,用升散的藥物來治療濕氣的流動。

脾和胃是互為表裡的關係,它們的疾病表現不同。外來的風邪會侵犯六腑,飲食不節制、生活作息不規律會損害五臟。陽邪侵入六腑會導致發熱、難以入睡,嚴重時會出現喘氣。陰邪侵入五臟會導致腹脹、胸悶、腹瀉,時間久了還會導致腸道疾病。風邪造成的疾病,通常從上部開始,當上部達到極限時,下部就會出現陽性病變。濕邪造成的疾病,通常從下部開始,當下部達到極限時,上部就會出現陰性病變。

如果脾的功能失常,不能幫助胃運化食物中的精微物質,四肢就無法獲得水穀精微的滋養,導致筋骨肌肉無力,四肢也無法正常活動。所以說:「脾是幫助胃運化食物中精微物質的。」

小腸是心氣向下運行的通道,它後邊附著在脊椎的左側,前邊附著在肚臍上方,彎曲迴轉共有十六道彎,位於小腹內。胃的下口是小腸的上口,在這裡接收胃消化後的食物殘渣,然後傳送到大腸。東垣說:「手陽明大腸、手太陽小腸都屬於足陽明胃。」大腸主要負責運輸津液,小腸主要負責運輸液體,大腸、小腸接收胃的陽氣,才能將津液輸送到上焦,滋養皮膚毛髮,使肌膚緊密。

如果飲食不節制,導致胃氣不足,大腸、小腸就無法獲得陽氣,導致津液枯竭而產生疾病。小腸液體枯竭,就會出現耳聾、眼睛發黃、臉頰腫脹、頸部、下巴、肩膀、手臂等部位疼痛。調理胃的功能,也能治療小腸的疾病。經典說:「心為陰臟,小腸是它的助手。」所以患有心疝的人,小腹通常會有腫塊。小腸屬丙火,心屬丁火,用瀉熱的方式治療心熱可以幫助小腸,這就像釜底抽薪一樣。所以說:「小腸是心氣向下運行的通道。」

大腸是肺氣向下運行的通道。大腸也叫迴腸。小腸後邊附著在脊椎左側,大腸前邊位於肚臍左側。小腸彎曲迴轉共有十六道彎,大腸彎曲迴轉的彎道則是相反的十六道彎。小腸的下口是大腸的上口,叫做闌門。在這裡,會將清濁分開,水液滲入膀胱,廢物進入大腸。大腸的末端叫做廣腸,連接在脊椎,直接連接著大腸,盡頭是肛門,也叫魄門,是排泄廢物的出口。

食物有進入,就必然有排出。肺在上部受損,胃在中部生病,腸道在下部枯竭,如果進出廢物的樞紐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牙痛、頸部腫脹、眼睛發黃、口乾、鼻出血、喉嚨疼痛、耳鳴等疾病。調理肺和胃的功能,也能治療大腸的疾病。人體上下共有七個出入口,嘴唇是飛門,牙齒是戶門,會厭是吸門,胃是賁門,太倉的下口是幽門,大、小腸的交匯處是闌門,下端盡頭是魄門。《難經》稱之為七衝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