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治法要略

諸氣在泉,風淫於內(風乃木氣),治以辛涼(金能勝之),佐以甘苦(過於辛恐反傷其氣也),以甘緩之(木性急),以辛散之(風邪勝故散之)。

熱淫於內(熱乃火氣),治以鹹寒(水能勝之),佐以甘苦(甘所以防咸之過,苦所以泄熱之實也),以酸收之(火生於木,酸以收火歸原也),以苦發之(熱鬱於內,故以苦發之也)。

濕淫於內(濕乃陰土之氣),治以苦熱(苦能燥濕,熱能和陰),佐以酸淡(酸從木化),以苦燥之(苦從火化),以淡泄之。

火淫於內,治以寒冷(火甚於熱,冷甚於寒),佐以苦辛(甘辛以助冷之散,辛以散火,苦以泄火)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

燥淫於內(燥為金氣),治以苦溫(火能勝之,苦溫從火化故也。燥而中寒,勝之者宜之,金乃清涼之氣故也),佐以甘辛(燥則氣結於內,故當辛甘發散),以苦下之。

寒淫於內(寒為冰氣),治以甘熱(甘從土化,熱從火化,土能制水,熱能勝寒),佐以苦辛(苦辛亦熱品也),以咸瀉之(傷寒內熱宜之),以辛潤之(傷寒內燥宜也),以苦堅之(傷寒內熱見血宜也)。

司天之氣,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(在泉言治,司天言平。治有攻去之義,平則調和之也。風勝平以辛涼,金能平木也),佐以苦甘(佐以苦甘,則苦不至於燥急也),以甘緩之(木性急也),以酸瀉之(木氣升而不降也)。

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(水能平火也),佐以苦甘(苦瀉而甘緩也),以酸收之(收其浮熱也)。

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(濕而熱者),以淡泄之(濕而不熱)。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散而止(《金匱要略》曰:腰以下腫當利小便,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,此皆治水濕之要訣)。

火淫所勝,平以鹹冷(水能勝火),佐以苦甘(苦瀉熱甘緩急),以酸收之(正氣外越),以苦發之(火鬱於內),以酸復之(火炎水耗)。熱淫同。

燥淫所勝,平以苦溫(苦而溫,則燥得其潤),佐以酸辛(酸生液辛潤燥),以苦下之(燥甚非苦下不除)。

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(辛能散寒,熱能回陽),佐以苦甘(苦以濟辛熱,甘以和辛熱),以咸瀉之(傷寒入胃則為裡熱,故必以瀉之)。

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(大劑可治新病,不可治久病),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

大毒治病(大寒大熱及燥濕偏勝之毒氣),十去其六(止可攻病,中病則止,過則傷正,故病去其六即止也)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,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(無毒之藥亦不可太過,所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;氣增而久,天之由也)。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

不盡行復如法(如病不盡,復以藥食治養如前法)。

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。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。脾病者宜食粳米飯、牛肉、棗葵,心病者宜食麥、羊肉、杏、薤,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、豬肉、慄、藿,肝病者宜食麻犬肉、李、韭,肺病者宜食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。

五味所禁,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,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,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,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,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蘇子瞻曰:藥能治病,不能養人;食能養人,不能治病。此深知《內經》之言也。

白話文:

[治療原則概述]

對於各種氣候影響導致的疾病,若是由風邪內侵引起(風屬木性),治療應採用辛涼藥物(因金能剋制木),並輔以甘苦藥物(過度使用辛藥可能反傷正氣),以甘味藥緩和病情(木性急躁),以辛藥散去風邪(風邪過盛需散去)。

若是熱邪內侵(熱屬火性),治療應採用鹹寒藥物(因水能剋制火),輔以甘苦藥物(甘味可防止鹹味過度,苦味能洩出熱邪),以酸味藥物收斂(火源於木,酸味可將火邪引回本源),以苦味藥發汗(熱邪鬱積於內,需藉由發汗排出)。

若是濕邪內侵(濕屬陰土之氣),治療應採用苦熱藥物(苦味能燥濕,熱性可和陰),輔以酸淡藥物(酸味有助於疏導木氣),以苦味藥燥濕(苦味源自火性),以淡味藥利尿排濕。

若是火邪內侵,治療應採用極寒藥物(火比熱更烈,冷比寒更強),輔以苦辛藥物(甘辛有助於散發寒氣,辛可散火,苦能洩火),以酸味藥收斂,以苦味藥發汗。

若是燥邪內侵(燥屬金性),治療應採用苦溫藥物(火能剋制金,苦溫藥物屬火性。燥且中寒的情況,適合用苦溫藥物,因為金屬清涼之氣),輔以甘辛藥物(燥邪會使氣滯於內,因此需辛甘藥物發散),以苦味藥下瀉。

若是寒邪內侵(寒屬冰氣),治療應採用甘熱藥物(甘味源自土性,熱源自火性,土能剋制水,熱能克服寒),輔以苦辛藥物(苦辛藥物亦屬熱性),以鹹味藥物瀉下(適用於內有熱邪的情況),以辛味藥潤燥(適用於內有燥邪的情況),以苦味藥固澀(適用於內熱出血的情況)。

對於天氣影響的疾病,風邪過盛,應平調以辛涼藥物(在地泉談治療,司天談調和。治療有攻伐之意,調和則是平衡。風邪過盛,平調以辛涼藥物,金能平衡木),輔以苦甘藥物(輔以苦甘藥物,則苦味不會過度燥急),以甘味藥緩和(木性急躁),以酸味藥瀉下(木氣上升而未下降)。

熱邪過盛,應平調以鹹寒藥物(水能平衡火),輔以苦甘藥物(苦味能洩熱,甘味能緩急),以酸味藥收斂(收斂浮動的熱邪)。

濕邪過盛,應平調以苦熱藥物,輔以酸辛藥物,以苦味藥燥濕(濕邪伴隨熱邪),以淡味藥利尿排濕(濕邪不伴隨熱邪)。濕邪嚴重且伴有熱邪,治療應採用苦溫藥物,輔以甘辛藥物,以發汗散熱為主要治療方式,直到病情停止(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腰部以下水腫需利尿,腰部以上水腫需發汗,這都是治療水濕的重要原則)。

火邪過盛,應平調以鹹冷藥物(水能剋制火),輔以苦甘藥物(苦味能洩熱,甘味能緩急),以酸味藥收斂(正氣外溢),以苦味藥發汗(火邪鬱積於內),以酸味藥恢復(火勢旺盛,水份消耗)。

燥邪過盛,應平調以苦溫藥物(苦且溫,則燥邪得以滋潤),輔以酸辛藥物(酸味能生津液,辛味能潤燥),以苦味藥下瀉(燥邪嚴重,非苦味藥下瀉無法根除)。

寒邪過盛,應平調以辛熱藥物(辛味能散寒,熱能恢復陽氣),輔以苦甘藥物(苦味能輔助辛熱,甘味能調和辛熱),以鹹味藥物瀉下(寒邪進入胃部成為內熱,因此必須以瀉下藥物治療)。

治療各種勝復(勝指病邪過盛,復指病後復發),寒症用熱藥,熱症用寒藥,溫症用清藥,清症用溫藥,散漫的病態用收斂藥,抑制的病態用散發藥,燥症用滋潤藥,急症用緩和藥,堅硬的病態用軟化藥,脆弱的病態用鞏固藥,衰弱的身體用補藥,強壯的身體用瀉藥,讓每種氣質都得到安撫,必須保持清晰和平靜,這樣病氣就會衰退,回歸到原本的狀態,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。疾病的持續時間有長有短,藥方的劑量有大有小(大劑量可用於新病,但不宜用於慢性病),有毒或無毒,這些都應該遵循一般的規則。

對於劇毒藥物治病(劇寒劇熱以及燥濕過盛的毒氣),只能去除六成(僅可攻擊病源,一旦達到療效就停止,過度使用會傷害正氣,因此病情改善六成就應停止),常用有毒藥物治病,可去除七成,微毒藥物治病,可去除八成,無毒藥物治病,可去除九成(無毒藥物也不可過度使用,因為長期服用會增加藥物效果,這是自然界的常態;藥效增加且長期服用,是天地運行的規律)。

穀類、肉類、水果和蔬菜,應以食物養生為主,不可過度食用,以免傷害正氣。

如果病情未能完全康復,應依舊遵照藥物和飲食的治療原則。

毒藥用來攻擊邪氣,五穀作為養生之源,五果作為輔助,五畜作為補益,五菜作為補充,將各種味道的藥物配合服用,以補充精氣。這五種食物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等不同味道,各自有不同的好處,有的散發,有的收斂,有的緩和,有的急促,有的堅固,有的柔軟,這些與四季和五臟的疾病相對應,應根據適合的口味來治療。

脾臟疾病患者應食用粳米飯、牛肉、棗和葵花籽,心臟疾病患者應食用小麥、羊肉、杏和蔥,腎臟疾病患者應食用大豆、豬肉、栗子和豆莢,肝臟疾病患者應食用芝麻、狗肉、李子和韭菜,肺臟疾病患者應食用黃黍、雞肉、桃和蔥。

五味的禁忌,辛辣食物易耗氣,氣虛者不宜過量食用辛辣;鹹味食物易耗血,血虛者不宜過量食用鹹味;苦味食物易耗骨髓,骨髓虛弱者不宜過量食用苦味;甘味食物易耗肌肉,肌肉虛弱者不宜過量食用甘味;酸味食物易耗筋絡,筋絡虛弱者不宜過量食用酸味。

蘇東坡曾說:藥物可以治病,但不能養生;食物可以養生,但不能治病。這是深刻理解《黃帝內經》的論述。

2. 運氣論

五運有太過有不及。太過者甲丙戊庚壬五陽於也。不及者,乙丁己辛癸五陰乾也。王冰曰:蒼天布氣,尚不越乎五行,人在氣中,豈不應乎天道,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,理之自然也。經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。雖然運氣之理亦不可泥,又有內外兩因隨時感觸,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時,不及之運亦多有餘之患。

倘專泥運氣,能無實實虛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乎?況歲氣之在天地亦有反常之時,故冬有非時之溫,夏有非時之寒,春有非時之涼,秋有非時之暖,犯之者病。又如春氣西行,秋氣東行,夏氣北行,冬氣南行。卑下之地春氣常行,高阜之境冬氣常在。天不足西北而多風,地不滿東南而多濕。

百里之內晴雨不同,千里之外寒暄各別。方土不齊而病亦因之。雖然西北固厚,安能人人皆實;東南固薄,安得人人皆虛。且如久旱則亢陽,久雨則亢陰。陽盛人耐秋冬而不耐春夏,喜陰寒而惡陽暄;陰盛人耐春夏而不耐秋冬,喜晴明而惡陰雨,此乃天氣變常,人稟各異,又為法外之遺也。善言運氣者,隨機觀變方得古人未發之旨。

繆仲醇曰:五運六氣者,虛位也。歲有是氣至則算,無是氣至則不算。既無其氣焉得有其藥乎。無益於治療,有誤乎來學。將以施之治病,譬如指算法之稀奇,謂事物之實有,豈不誤哉。其云:必先歲氣者,謂此年忽多淫雨,民病多濕,藥須用二術苦寒以燥之,佐以風藥。風能勝濕,此即必先歲氣之謂也。

其云:無伐天和者,即春夏養陰秋冬養陽。春夏禁用麻黃桂枝,秋冬禁用石膏、知母、芩連、芍藥,此即毋伐天和之謂也。然尚有舍時從症之時也。謂不明五運六氣,檢遍方書何濟者,正指後人不明五運六氣之所以而誤於方冊之所載,依而用之,動輒成過,則雖檢遍方書亦何益哉?故張仲景、華元化、越人、叔和並未嘗載有是說,即六經治法之中亦並無一字及之。

且見性理所載,元儒草廬吳氏,天之氣運之中亦備載之,益信其為天運氣數之法,而非獨醫家治療之書也。況流傳既久,天地人物,氣化轉薄,亦難以同年而誤矣。故宜知之者以明天氣、歲氣、立法之常也。不可執之者以處天氣、歲氣、法外之變也。天有寒暄早晚之不同,人有盛衰時刻之迥別,豈可以干支司歲一定之數,以定無窮時刻盛衰之變哉!

天地六氣歌

厥陰風木天風化,少陰君火天熱化,太陰濕土天雨化,少陽相火天暑化,陽明燥金天清化,太陽寒水天寒化。

交六氣節令歌

大寒初氣春分二,小滿三兮大暑四。秋分交著五之初,小雪為終六之次。

逐年主氣歌

初氣厥陰二少陰,三四少陽太陰尋。五六陽明並太陽,主氣歲匕以次輪。

逐年客氣歌

厥陰太陰與少陰,少陽陽明並太陽。客氣之行各不同,豈能歲歲如其常。子午太陽為初氣,丑未初氣厥陰章。寅申初氣少陰火,卯酉初氣太陰強。辰戌少陽相火初,巳亥初氣陽明當。初氣既明以次數,由初至終如指掌。三為司天終為泉,合之五運察災祥。

司天歌

子午少陰為君火,丑未太陰臨濕土。寅申少陽相火旺,卯酉陽明燥金所。辰戌太陽寒水邊,巳亥厥陰風木主。初氣起地之左間,司天在泉對面數。

左右間氣歌

初氣地左二天右,三為司天歲半周。四為天左五地右,終氣在泉歲半後。

巳亥起、厥陰,順數看其年上是何字,即其年分之司天前二位是初氣,一位是二氣,本位司天三氣,後一位四氣,二位五氣,後三位在泉是終氣。

六十年六氣主病例

甲子甲午,庚子庚午,丙子丙午,戊子戊午,壬子壬午(十年)

初氣(太陽水生木,始大寒寅初初刻,終驚蟄子初四刻)

上年巳亥大寒以前溫暖,蟄蟲出,此時乃冰霜復降,陽氣鬱,民得寒病腰痛,至二月初炎暑初起,中外瘡瘍。

二氣(厥陰木生火,始春分子正初刻,終立夏戌正四刻)

風木客加君火主,司天君火未盛,寒氣時至,木火應時,民氣和,人病淋,目瞑、目赤,氣鬱於上而熱,君火為病也。

三氣(少陰君火合相火,始小滿亥初初刻,終小暑酉初四刻)

客氣君火司天加相火上,火極水復,熱極寒生,寒氣時至,二火交熾,人病氣厥,心痛寒熱,更作咳喘目赤。

氣交(夏至後,立秋前)上火下金,水火寒熱持於氣交,熱氣生於上,清病生於下,寒熱凌犯而爭於中,人病咳喘、血溢、血泄、噴嚏、目赤、眥瘍、寒厥、胃心痛、腰痛、腹大、嗌乾、腫上。

四氣(太陰土,主客同,始大暑酉正初刻,終白露未正四刻)

濕土盛,溽暑至,大雨時行,寒熱互至,大病寒熱,嗌乾、鼻衄、黃疸、飲發。

五氣(少陽火剋金,始秋分申初初刻,終立冬午初四刻)

畏火臨,暑反至,陽乃化,萬物乃長,乃榮,民乃康,時寒氣熱,陽邪盛也,民病溫。

終氣(陽明金生水,始小雪午正初刻,終小寒辰正四刻)

金客加水主,金主收,燥令行,五行之餘火內格,寒氣數舉,人病腫上、咳喘、血溢、肋下連少腹作寒。

乙丑乙未,丁丑丁未,己丑己未,辛丑辛未,癸丑癸未(十年)

初氣(厥陰木主客同,巳初初刻,卯初四刻)

客主皆風,寒乃去,濕土司天,風濕相搏,風勝濕。雨後時風傷肝,人病血溢、筋絡拘強、關節不利、身重筋痿。

二氣(少陰火主客同,卯正初刻,醜正四刻)

客主皆君火,大火氣正,太陰司天,濕蒸相薄,雨時降,火盛氣熱,大病瘟癘大行,遠近咸若。

三氣(太陰土主火土客,寅初初刻,子初四刻)

客土主火,濕氣降,地氣騰,雨時降,寒隨之,太陽在泉,起而用事故也。寒凝濕滯,人病身重、跗腫、胸腹滿。

氣交天濕氣下降,地寒氣上騰,主氣濕土,客氣相火,土氣稍溫,物以之成。人病寒濕、腹滿胕腫、痞逆、寒厥、拘急。

四氣(少陽火生主土,子正初刻,戌正四刻)

客相火,主濕土,火土合氣,溽蒸上騰,天氣為之痞隔,然太陽在泉,寒風隨發,以濕遇火,濕化不流,惟白露陰布,以成秋令。

五氣(陽明金主客同,亥初初刻,酉初四刻)

客主皆金,慘令行,寒露下,霜早降,寒氣及體,人病皮腠。

終氣(太陽水主客同,酉正初刻,未正四刻)

客主皆寒,水寒大舉,濕大化,水堅冰,陽光不治。

丙寅丙申,戊寅戊申,庚寅庚申,壬寅壬申,甲寅甲申(十年)

初氣(少陰火主生客,申初初刻,午初四刻)

君火司氣兼相火司天,風勝寒來不殺,君相二火合氣,溫病乃起,氣拂於上,血溢、目赤、咳逆、頭痛、血崩、肋滿、膚腠中瘡。

三氣(太陰土主生客,午正初刻,辰正四刻)

濕土用事,主氣君火反郁,主客相生,民乃康,濕熱為病,熱鬱於上,咳逆、嘔吐、瘡發於中,胸嗌不利,頭痛身熱,昏憒膿血。

二氣(少陽火主客同,巳初初刻,卯初四刻)

客主皆相火交熾,發為熱病,熱中聾瞑、血溢、膿瘡、鼻衄、咳嘔、渴、欠、喉痹目赤、善暴死。

氣交火盛則水復,風熱參布,太陰橫流,寒乃時至,涼雨並起,火盛於外,民病寒中、外熱、發瘡瘍、內寒為泄滿,熱盛寒復則水火交爭,人病寒熱、瘧、吐、泄、怫鬱、腫變色。

四氣(陽明金主土生,卯正初刻,醜正四刻)

客金主土,以間而化,土金相生,民氣和平。燥勝肺病胸滿,濕勝脾病身重。

五氣(太陽水主金生,寅初初刻,子初四刻)

寒水客加金主,水寒金斂,陽乃去,寒乃來,人避寒邪,君子固密。

終氣(厥陰木主水生,子正初刻,戌正四刻)

木用事,主水生之,時當閉藏而風木動,風為陽,陽氣不閉藏,心痛而咳。

丁卯丁酉,己卯己酉,辛卯辛酉,癸卯癸酉,乙卯乙酉(十年)

初氣(太陰土主木克,亥初初刻,酉初四刻)

主風客濕,風陽濕陰為患,木剋土,土剋水,脾腎受傷,病中熱脹、面目浮腫、善眠、鼻衄、嚏、嘔、溲黃赤,甚則淋。

二氣(少陽火主君火,酉正初刻,未正四刻)

相火用事於春分後,主氣君火,二火交熾,臣位於君,民病疫癘暴死。

三氣(陽明金主火克,甲初初刻,午初四刻)

金用事,涼乃行,然主火當令,燥熱交合至三氣之末,主太陰客太陽,燥極而澤矣,陽盛時行金令,民病寒熱。

氣交金司天,下火克之,陽專令,火盛,金火相持,勝復互作,陰陽擾亂,人病咳、嗌塞、寒熱發暴、振慄癃閉。

四氣(太陽水主土克,午正初刻,辰正四刻)

水用事於濕,土王時,寒雨降,四氣後,在泉君火所主,而寒水臨之,水火相犯,人病暴僕、振慄、譫妄、嗌乾、心痛、癰瘡、瘧疾、骨痿、便血。

五氣(厥陰木主金克,巳初初刻,卯初四刻)

風木用事,得在泉火溫,春令反行,草木反榮,人無病。

終氣(少陰火主水克,卯正初刻,醜正四刻)

少陰火用事,陽氣布,候反溫,蟄蟲見,水不冰,人病溫。

戊辰戊戌,庚辰庚戌,壬辰壬戌,甲辰甲戌,丙辰丙戌(十年)

初氣(少陽火主木生,寅初初刻,子初四刻)

客火主木,風火相搏,人病溫癘、身熱頭痛、嘔吐瘡瘍。

二氣(陽明金主火克,子正初刻,戌正四刻)

金用事,大涼至而火氣抑,清寒滯於中,陽氣不行,人病氣鬱中滿。

三氣(太陽水克主火,亥初初刻,酉初四刻)

水用事,寒氣行,寒水侮陽,人病寒反熱中,癰疽注下、心熱瞀悶,不治者死。

氣交寒盛火鬱,鬱極必發,夏至後相火旺時,寒水之客勝其主,交於四氣,則太陰用事,濕化大布,寒濕之氣持於氣交,人病肌肉痿、足痿不收、濡泄血溢。

四氣(厥陰木克主土,酉正初刻,未正四刻)

木客加土主,風濕交爭,木值大暑時,木能生火,人病大熱,脾土受傷,病少氣、肉痿、足痿、注下赤白。

五氣(少陰火克主金,申初初刻,午初四刻)

君火用事,陽復化,以土在泉而得火化,物乃長成,人亦無病。

終氣(太陰土克主水,午正初刻,辰正四刻)

土在泉,濕令行,風木非時相加,多病胎產。

己巳己亥,辛巳辛亥,癸巳癸亥,乙巳乙亥,丁巳丁亥(十年)

初氣(陽明金克主木,巳初二刻,卯初四刻)

金用事,寒肅殺氣至,金旺傷肝,人多筋攣。

二氣(太陽水克主火,卯正初刻,醜正四刻)

以水客加主火,其氣必應陽復化,客寒外加火應,人病熱中。

三氣(厥陰木生主火,寅初初刻,子初四刻)

木司天用事,風時舉,風木之病,泣出耳鳴眩掉。

氣交木在上,風生高遠,火在下,炎熱從之,土氣得溫,濕化行,風甚則燥甚,燥勝則熱復,風燥火熱,勝復更作,熱病行於下,風病行於上。

四氣(少陰火生主土,子正初刻,戌正四刻)

火客加土主,濕熱大行,人病黃疸胕腫。

五氣(太陰土生主金,亥初初刻,酉初四刻)

客土主金,燥濕更勝,沉陰乃布,寒氣及體,風雨乃行。

終氣(少陽火主水克,酉正初刻,未正四刻)

相火在泉,陽大化,時寒氣熱,其病溫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