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藏府總論
其氣皆從下而衝上。天地之氣能升然後能降,清陽不升則濁氣不降。經所謂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。故曰:大腸者,肺氣下降之道路也。
三焦者一氣之流行者也,與足少陽均司相火。經曰:少陽屬腎,三焦也。蓋三焦屬於兩腎之中,命門穴之下,脊骨之三椎,故名三焦。椎亦名焦也。其位正與膀胱相對,其氣生於腎陰,從下而上通會於周身之腠理。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,為氣血所注;理者是皮膚藏府之紋理也。
其氣歸於有形之部署,乃分而為三,上焦出胃上口,主宣五穀味,熏膚,充身,澤毛,若霧露之溉,故曰上焦如霧。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主蒸精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,本心神化赤而為血(經曰:以奉生身,莫貴於此),故曰中焦如漚。下焦在胃下口,別走於迴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,主濟泌別汁以行決瀆,故曰下焦如瀆。
經曰: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;諸病胕腫,皆屬於火,傳而為水。蓋少陽相火為遊部,上佐天施,下佐地生,通行於諸經。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則聚水而從其類,故腎經受邪,則下焦之火氣鬱矣。火鬱之久必發,於是相火氾濫其水,水從火溢,上積於肺,而為喘呼不得臥;散於陰絡而為胕腫;隨五藏之虛者,入而聚之而為五藏之脹。故曰:上焦不治,水溢高原,中焦不治,水停中脘,下焦不治,水蓄膀胱。
《平脈篇》曰:三焦不歸其部,上焦不歸者,噫而醋吞(噫氣吞酸);中焦不歸者,不能消穀引食;下焦不歸者則遺泄。上焦司降,心肺主之;下焦司升,肝腎主之;中焦司升降,脾胃主之。上焦也,中焦也,下焦也,一氣也,出於腎,由於胃,後先殊途,上中下同歸。故曰:三焦者,一氣之流行者也。
膀胱者,上應肺金,下應三焦,外應腠理毫毛者也。居於小腹之下,與小腸脂膜相連,外主膚表,內主小便,有下口而無上口,其滲入之竅與周身之毛竅同開閉。三焦熱盛則竅塞,當瀉熱以補水。經曰:無陰則陽無以化。膀胱虛則便數,當補陽以生陰。經曰:無陽則陰無以生。
開發肺竅,清瀉肺熱皆所以治膀胱也。治上者清其源也,治下者決其流也。肺氣不治則三焦之氣不行,不得決瀆而出,膀胱之氣無由而化,譬如滴水之器,上竅閉則下竅自塞,上竅開則下竅自通。其滲入之義,從此可想。故曰:膀胱者,上應肺金,下應三焦,外應腠理毫毛者也。
經曰:肺合大腸,大腸者皮其應。心合小腸,小腸者脈其應。肝合膽,膽者筋其應。脾合胃,胃者肉其應。腎合三焦膀胱,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。此五藏內合於六府,六府外應於形身,陰內而陽外也。夫五藏之部位象乎天地,心部於前,象朱雀;肺部於右,象白虎;肝部於左,象青龍;腎部於後,象螣蛇;脾居中央,象在太虛之中,大氣舉之也。
白話文:
臟腑總論
人體的氣都是從下往上運行的。天地的氣要能上升才能下降,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就無法下降。正如經典所說,地氣上升成為雲,天氣下降成為雨。所以說,大腸是肺氣下降的通道。
三焦是氣運行的通道,和足少陽經一樣,都主管相火。經典說,少陽經屬於腎,也屬於三焦。三焦位於兩腎之間,命門穴下方,脊椎第三椎的位置,所以叫做三焦。椎骨也叫做焦。它的位置正好與膀胱相對應,它的氣產生於腎陰,從下往上,通達全身的皮膚紋理(腠理)。腠理是三焦匯集元氣的地方,是氣血灌注之處;皮膚紋理是指皮膚內藏臟腑的紋路。
三焦的氣歸屬於有形組織的分布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。上焦的出口在胃的上口,主要負責宣發五穀的精微,滋潤皮膚,充養身體,滋潤毛髮,像霧露一樣滋養,所以說上焦像霧一樣。中焦也在胃中,位於上焦之下,主要負責蒸化精液,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,向上注入肺,將心神轉化為赤色的血(經典說,用來奉養身體,沒有比這更重要的),所以說中焦像發酵的泡沫一樣。下焦在胃的下口,分支進入迴腸,注入膀胱,將其滲入排出,主要負責排泄液體,疏通水道,所以說下焦像水溝一樣。
經典說,各種腹脹都屬於熱證;各種身體浮腫,都屬於火證,火會進一步發展成水腫。少陽相火是流動的火,向上輔助天道的運行,向下輔助大地的生長,在各經脈中運行。腎是胃的關卡,關卡不利,就會聚積水液,並與水同類聚集在一起。所以腎經受到邪氣侵擾,就會導致下焦的火氣鬱結。火鬱久了必然會爆發,於是相火就會氾濫,水也隨著火勢而溢出,向上積聚在肺,導致喘息不能平躺;散佈在陰經絡脈,就會導致浮腫;隨著五臟的虛弱,進入五臟而形成五臟的脹滿。所以說,上焦不通暢,水就會溢出到高處(肺部);中焦不通暢,水就會停留在胃脘;下焦不通暢,水就會積蓄在膀胱。
《平脈篇》說,三焦氣機不歸於其各自的部位,上焦氣機不歸位,就會打嗝和吞酸水;中焦氣機不歸位,就不能消化食物,也沒有食慾;下焦氣機不歸位,就會遺精或遺尿。上焦負責降氣,由心肺主管;下焦負責升氣,由肝腎主管;中焦負責升降,由脾胃主管。上焦、中焦、下焦,都是一氣所化,根源於腎,產生於胃,雖然運行路徑不同,但最終都歸於統一。所以說,三焦是氣運行的一個通道。
膀胱,向上與肺金氣相應,向下與三焦相應,外部與皮膚紋理和汗毛相應。它位於小腹下方,與小腸的脂膜相連,外部主宰皮膚表面,內部主宰小便,只有下口沒有上口,它滲入的孔竅與全身的毛孔同時開合。三焦熱盛,就會導致孔竅阻塞,這時應當瀉熱以補水。經典說,沒有陰,陽就無法產生。膀胱虛弱,就會導致小便頻繁,這時應當補陽以生陰。經典說,沒有陽,陰就無法產生。
開發肺的孔竅,清除肺的熱邪,都是用來治療膀胱疾病的方法。治療上焦,要清理它的源頭;治療下焦,要疏通它的出口。肺氣不順暢,三焦的氣就無法運行,不能將體內液體排出,膀胱的氣就無法正常轉化。這就像一個滴水的器皿,上邊的孔竅關閉,下邊的孔竅自然會堵塞;上邊的孔竅打開,下邊的孔竅自然會暢通。它滲入體內的道理,由此就可以理解。所以說,膀胱向上與肺金氣相應,向下與三焦相應,外部與皮膚紋理和汗毛相應。
經典說,肺與大腸相合,大腸與皮膚相應。心與小腸相合,小腸與脈搏相應。肝與膽相合,膽與筋相應。脾與胃相合,胃與肌肉相應。腎與三焦膀胱相合,三焦膀胱與皮膚紋理和汗毛相應。這五臟在內部與六腑相合,六腑在外部與身體的形體相應,陰在內而陽在外。五臟的位置和形狀,都像天地一樣,心臟位於胸前,像朱雀;肺臟位於右側,像白虎;肝臟位於左側,像青龍;腎臟位於後方,像螣蛇;脾臟位於中央,像在太虛之中,被大氣托舉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