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二十八脈指要

夫脈之體象不同,其名亦因以異。以部位名之者,浮沉是也;以至數名之者,遲數是也;以有力無力名之者,虛實是也。脈之大綱大法在於是矣。凡病之所在,在藏在府,在經在絡,在表在裡,在半表半裡,診脈之浮沉遲數有以辨之也。凡病之見證,或陰或陽,或寒或熱,或虛或實,或不虛不實,診脈之浮沉遲數中有力無力有以明之也。今仿劉立之之法,以浮、沉、遲、數、虛、實六脈條列於前,為診家升堂之道路。

白話文:

脈象的形狀和特徵各不相同,因此其名稱也不同。以部位命名的,如浮脈和沉脈;以速度命名的,如遲脈和數脈;以力量命名的,如虛脈和實脈。這些都是脈象的要領和基本原則。病症所在的位置,無論是在內臟還是腑臟,是在經絡還是絡脈,是在表層還是裡層,是在半表半裡,都可以通過診脈的浮沉遲數來辨別。病症的徵兆,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,是寒證還是熱證,是虛證還是實證,還是既不虛又不實,都可以通過診脈的浮沉遲數和有力無力來判定。現在仿照劉立之的方法,將浮、沉、遲、數、虛、實六種脈象排列在下,作為醫家入門進階的指南。

仿仲景法,以緩疾諸脈擇其對待,次第於後,為診家入室之門戶。仿李士材博採前賢諸說,詳貫於下,務求精確,有所依准,以得其要而已,學者宜熟玩之。

浮脈

體象,浮行皮下,如水漂木,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

白話文:

借鑒仲景的方法,緩解各種疾病的脈象,挑選它們的對應方式,依次排列在後,作為診斷者的入門之門。又參考李士材廣泛收集前人的各種說法,詳細地貫穿其中,務求準確無誤,有所依據,以此得到其中的要領。學習者應熟練地掌握它。

主病,浮陽主表,風淫六氣。左寸浮者,膻中邪氣,右寸浮者,胸中邪氣。中焦受邪,浮見兩關,右胃左膽,分別而觀。左尺浮大,足太陽病,右尺浮長,手陽明病。二便之病,多在兩經,風淫兩寸,便亦不行。

白話文:

身體有病,浮脈主表證,是由風邪引起的六氣病。左寸脈浮起的,表示膻中受邪氣;右寸脈浮起的,表示胸中受邪氣。中焦受邪,浮脈出現在兩關脈,右邊是胃,左邊是膽,分別觀察。左尺脈浮大,是足太陽經的病症;右尺脈浮長,是手陽明經的病症。二便(大小便)的異常,多出現在這兩條經絡。風邪侵襲寸脈,大便小便也會異常。

兼證,浮緩風濕,浮數風熱,無力表虛,有力表實。浮緊風寒,浮散虛竭,浮滑風痰,浮弦風飲,浮遲表冷,浮洪陽盛,浮澀虧陰,浮濡暑侵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,可以分別判斷為:脈緩,風濕;脈數,風熱;無力,表虛;有力,表實;脈緊,風寒;脈散,虛竭;脈滑,風痰;脈弦,風飲;脈遲,表冷;脈洪,陽盛;脈澀,虧陰;脈濡,暑侵。

集要,浮脈法天,有輕清在上之象。然浮雖主表而風寒重傷者,脈反不浮,但其緊數而略兼浮象便是表邪,其證必發熱無汗,或身有疼酸,即其候也。若浮而兼緩則非表邪矣。大抵浮而有力為陽有餘,陽有餘則火必隨之,或痰見於中,或氣壅於上,可類推也。若浮而無力空豁者,為陰不足,陰不足則水虧之候,或血不營心,或精不化氣,中虛可知也。若以此等為表證則害莫甚矣。

白話文:

《醫學精要》中說,浮脈象徵著天空,具有輕盈清新的特質。但如果是受風寒嚴重傷害的患者,脈象反而不浮,而是緊而快,並略微帶有浮的象徵,說明是表邪侵襲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必定會發燒無汗,或身體出現疼痛酸脹,這是表證的徵兆。如果浮脈同時出現緩慢的現象,那就不是表證了。

一般來說,浮脈有力表示陽氣過盛,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火氣隨之而來,或者痰液積聚在體內,或者氣血壅塞在上方,可以以此類推。如果浮脈無力而且空虛,表示陰氣不足,陰氣不足則會出現水虧的徵兆,或者血不濡養心臟,或者精氣不能化生為氣,說明內部虛弱。如果把這些情況誤認為表證,後果將不堪設想。

至有寸關尺俱浮,直上直下,或癲或癇,腰背強痛,不可俯仰,此督脈為病也。又有浮大弦硬之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則經謂之關格,此非有神之謂,乃真陰虛極,而陽亢無根,大凶之兆也。且須知浮而盛大為洪,浮而軟大為虛,浮而柔細為濡,浮而弦芤為革,浮而無根為散,浮而中空為芤,毫釐疑似之間不可不細心體認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寸關尺三部脈搏都浮在表層,上下直行,可能會導致癲癇或抽搐,腰背疼痛劇烈,無法俯仰,這是督脈出了問題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脈搏浮大、弦緊、硬到極點,甚至超過正常寬度的四倍,中醫經典上稱之為「關格」,這不是真的有神靈,而是因為真陰極度虛弱,陽氣亢盛而無根基,是大凶兆。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:脈搏浮而盛大為「洪脈」,浮而軟大為「虛脈」,浮而柔細為「濡脈」,浮而弦緊而緊實為「革脈」,浮而無力為「散脈」,浮而中央空洞為「芤脈」。這些細微的差異之間不可不仔細辨別。

夫肺藏職掌秋金天地之氣,至秋而降,且金性重而下,何以與浮脈相應?蓋肺金雖沉而所主者實陽氣也,況處於至高,為五藏六府之華蓋,輕清之用與乾天合德,故與之相應耳。

沉脈

體象,沉行肉裡,如蟲藏蟄,輕手不見,重取可得。

白話文:

肺臟掌管著秋季金氣,到了秋天就會下降。而且金的性質沉重而下行,為什麼會與浮脈相應呢?這是因為肺金雖然沉重,但它主宰的是陽氣。況且肺處於人體最高的位置,是五臟六腑的華蓋,它的輕清作用與廣闊的天空融合為一體,所以才會與浮脈相應。

主病,沉陰主裡,七情氣食。左寸沉者,心病可識,右寸沉者,肺病可測。沉見兩關,病在脾肝。浮為胃膽,同部分看,或為肝鬱,或為脾寒。兩尺見沉,腎藏之厄,左為水涸,右為火熄,水火不盛,心肺亦病。

白話文:

主因導致疾病的原因:

  • 沉脈的主因在於內臟機能失調,七情氣食。
  • 左寸脈沉伏,表示心臟有病。右寸脈沉伏,表示肺臟有病。
  • 沉脈出現在兩關脈(寸關尺),表示疾病在脾臟或肝臟。
  • 浮脈主因在於胃膽,需要配合其他脈象一起判斷,可能是肝氣鬱結,也可能是脾臟虛寒。
  • 兩尺脈沉伏,表示腎臟有問題,左邊可能因腎水不足,右邊可能因腎火衰退,水火失衡,導致心肺也有疾病。

兼證,沉遲里冷,沉數里熱。無力裡虛,有力裡實。沉緊冷痛,沉伏閉郁。沉澀痹氣,沉滑痰食,沉緩寒濕,沉弦飲疾。

白話文:

沉證

  • 脈象沉緩而遲鈍,腹中寒冷:多見於寒證。
  • 脈象沉數而腹中發熱:多見於熱證。

裡證

  • 無力,脈象沉弱:多見於虛證。
  • 有力,脈象沉實:多見於實證。

沉脈的其他類型

  • 沉緊,伴有疼痛,腹中受寒:多見於閉證。
  • 沉伏,閉而不通:多見於實邪內鬱。
  • 沉澀,有痺氣:多見於風寒濕邪。
  • 沉滑,有痰飲:多見於痰飲內阻。
  • 沉緩,有寒濕:多見於寒濕停滯。
  • 沉弦,伴有發熱、口渴:多見於飲邪內停。

集要,沉脈法地,有淵泉在下之象。然沉雖主裡,要必察其有力無力以辨虛實。沉而實者多滯氣,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。氣停積滯者宜消宜攻。沉而虛者,陰陽不達,因氣不舒,陽虛氣陷者宜溫宜補。其有寒邪外感,陽為陰蔽,脈見沉緊而數,及有頭痛身熱等證,正屬表邪,不得以沉為里也。又須知,沉而軟細為弱,沉而弦勁為牢,沉而著骨為伏,剛柔淺深之間宜熟玩而深思也。

白話文:

在把脈方法中,「沉脈」有深層泉水之意。雖然沉脈表示病在內裡,但仍須分辨脈搏強弱,以辨虛實。沉而實的脈象多為氣滯,因此說「摸到沉脈就知道是氣不通」。氣滯不通的情況宜於疏通和攻散。沉而虛的脈象則為陰陽失衡,氣機不暢通,陽氣衰弱、氣血下陷,宜於溫補。如果有外感寒邪,導致陽氣被陰氣遮蔽,脈象會表現為沉緊而快,並伴有頭痛、發熱等症狀,這正是表邪的表現,不能單以沉脈判斷為裡證。此外,還須注意:沉而軟細的脈象代表虛弱,沉而弦勁的脈象代表強盛,沉而著骨的脈象代表深藏不露。在判斷脈象的剛柔、深淺時,需要仔細斟酌,深入思考。

夫腎之為藏,配坎應冬,萬物蟄藏,故其脈主沉陰而居里,若誤與之汗則如蟄蟲出而見霜,誤與之下則如飛蛾入而見湯,此叔和入理之微言也。若沉滑而濡,此沉而有胃氣,是腎平脈也。若沉滑而少濡和,此沉多胃少,是腎病脈也。沉主冬令,若陽明關脈微沉而不滑,是失正陽,為胃不和。

白話文:

腎臟是人體的水庫,與冬季相應,萬物在冬季潛藏休息。所以,腎臟的脈象以沉隱在身體深處為正常。如果錯誤地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腎臟疾病,就像冬眠的昆蟲遇到霜凍一樣;如果錯誤地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腎臟疾病,就像飛蛾撲火一樣。這句話道出了中醫治療的精髓。

如果腎臟脈象沉穩滑利而濕潤,説明腎臟功能正常,脈象沉穩有力。如果腎臟脈象沉穩滑利但濕潤度不足,説明腎氣不足,脈象有病。沉脈主控冬季,如果陽明胃腸脈象微沉但不滑利,説明陽氣不足,胃腸不調。

若少陰尺脈微滑而不濡,是失純陰,為腎不和。胃不和其人飲食僅自可也。腎不和其人股內汗出,陰下濕也。《難經》曰: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等者,脾部也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,肝部也。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,腎部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手腕內側的脈絡微弱而且滑溜但不濕潤,這是因為陰液虧虛,表示腎臟失調。

胃失調的人只會吃很少的食物。腎失調的人會在股內出汗,陰部也會潮濕。

《難經》中說:如果按壓脈絡,輕如三粒豆子,而且脈絡緊緻,這是肺部。如果按壓脈絡,重如六粒豆子,而且脈絡通暢,這是心部。如果按壓脈絡,重如九粒豆子,而且脈絡軟弱,這是脾部。如果按壓脈絡,重如十二粒豆子,而且脈絡平順,這是肝部。如果按壓脈絡一直到骨頭,然後快速鬆開,這是腎部。

此以皮之浮、脈之浮而別心肺之浮也,以筋之沉、骨之沉而別肝腎之沉也,脾主肌肉而肌肉在皮脈筋骨之間,故以候脾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皮膚的浮腫和脈搏的浮動情況,可以分辨心和肺的浮腫;根據筋腱的沉重和骨骼的沉重情況,可以分辨肝和腎的沉重。脾臟主宰肌肉,而肌肉位於皮膚、脈搏、筋腱和骨骼之間,所以可以通過觀察肌肉的情況來推測脾臟的健康狀況。

遲脈

體象,遲脈屬冷,不及之勢,往來遲慢,一息三至。

主病,遲寒主藏,陰冷相干,有力寒痛,無力虛寒。

兼證,浮遲表冷,沉遲里冷,有力實積,無力虛冷。

白話文:

遲脈的特徵是屬於寒冷的表現,脈搏來往緩慢,每呼吸一次跳動三次。

其所反映的疾病多與體內寒冷有關,脈搏有力時是因為寒邪引起的疼痛,脈搏無力時則是虛弱且伴有寒象。

若脈象浮而遲,表示體表有寒;若脈象沉而遲,表示體內有寒。脈搏有力時,表明體內有實寒積聚;脈搏無力時,則是體虛且伴有寒象。

集要,遲為陽不勝陰,乃陰盛陽虧之候,為寒為虛。浮而遲者,裡氣虛,沉而遲者,表氣虛。遲在上則氣不化精,遲在下則精不化氣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若遲兼滑大者,多風痰頑痹之候。遲兼細小者,必真陽虧弱而然。或陰寒留蓄於中則為泄為痛,或元氣不營於表則為慄為攣。

白話文:

遲脈表示陽氣不足,陰氣太盛,這是陽氣虧虛、寒邪侵入的徵兆。

浮而遲的脈象,表示體內氣虛;沉而遲的脈象,表示體表氣虛。

遲脈出現在上面,說明氣不能轉化為精;遲脈出現在下面,說明精不能轉化為氣。

氣寒則運行不暢,血寒則凝滯。如果遲脈同時伴有滑大,說明可能有風痰頑痹的徵兆。

如果遲脈同時伴有細小,表示真陽虧虛所致。

或者,由於陰寒長期留滯於體內,會導致腹瀉或疼痛;或者,由於元氣不能運轉到體表,會導致發抖或肌肉抽搐。

大都脈來遲慢者,總由元氣不充,不可妄施攻擊,蓋陰性多遲滯,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。凡陰寒之病見陽熱之脈則吉,謂邪氣自里之表,欲汗而解也。陽熱之病見陰寒之脈則凶,以邪氣自表入里,正虛而邪盛也。夫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,若一息二、三至則遲而不及也。遲而不流利則為澀,遲而歇止則為結,遲而浮大且軟則為虛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來得緩慢,通常是由於元氣不足造成的。不要隨意使用攻擊性的療法,因為陰性質地多半遲滯,所以陰寒性的疾病脈搏必定緩慢。如果陰寒性的疾病出現陽熱性的脈搏,表示吉兆,說明邪氣從身體內部向表面發展,想通過發汗來化解。如果陽熱性的疾病出現陰寒性的脈搏,表示凶兆,說明邪氣從身體表面侵入內部,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。脈搏每分鐘跳動四次為平和狀態,如果每分鐘跳動不到四次就是緩慢的脈搏。緩慢而不流暢的脈搏稱為「澀脈」,緩慢而間歇性的脈搏稱為「結脈」,緩慢而浮大柔軟的脈搏稱為「虛脈」。

至於緩脈絕不相類,緩以脈形之寬縱得名,遲以至數之不及為義,故緩脈四至,寬緩和平,遲脈三至,遲滯不前。此二脈之不容混也。

白話文:

至於「緩脈」和「遲脈」完全不同,「緩脈」的名稱來自脈象寬鬆平和,「遲脈」的意思是脈搏次數不夠。因此,「緩脈」四次,寬鬆平和;「遲脈」三次,遲滯不前。這兩種脈象不能混淆。

數脈

體象,數脈屬陽,太過之勢,脈流疾薄,一息六至。

主病,數熱主府,數細陰傷,有力實熱,無力虛瘡。

兼證,浮數表熱,沉數里熱,有力實熱,無力虛熱。

白話文:

數脈

體象上,數脈屬於陽性,表現為脈搏過快,脈流急促而力度不強,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次。

主病方面,數脈表示有熱症在腑,如果脈數且細弱則是陰虛受損,脈有力則是實熱,無力則是虛熱或虛弱的瘡疾。

兼證方面,如果脈象浮而且數則是表熱,沉而且數則是里熱,脈有力是實熱,無力則是虛熱。

集要,數為陰不勝陽,故脈來太過,然數脈有陰有陽。《內經》曰: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,滑者陽氣盛微有熱,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曰緩而滑者為熱中,舍此之外並無以數言熱者。後世皆以數為熱脈,則泥於《難經》所云數則為熱、遲則為寒之說,故舉世宗之。

白話文:

總括來說,脈數是因為陰虛勝不了陽氣,所以脈搏跳動過快。但是,脈數中也有陰陽之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急脈多為寒症,緩脈多為熱症。滑脈表示陽氣旺盛,略有熱象。粗大脈表示陰不足陽有餘,是熱證。只有緩而滑的脈纔是熱證,除此以外,沒有其他脈數可以表示熱證。後世都認為脈數是熱脈,這是固執於《難經》中所說的「脈數則為熱,脈遲則為寒」的說法,所以大家都信奉它。

乃自歷驗以來,凡見內熱伏火等證,脈反不數,而惟洪滑有力,如經文所言者是也。至於數脈之辨大約有七。一外邪有數脈,凡寒邪外感,脈見緊數。然初感便數者,原未傳經,邪自外來,所以只宜溫散。即或傳經日久,但見數而滑實,方可言熱,到底乃是陰證,只是溫中,此外感之數不可盡以為熱也,若概用寒涼,無不殺人。

白話文:

我在多年的行醫經驗中發現,凡是內熱陰火類的症狀,脈搏跳動雖然不算快,但卻很洪大、順暢有力,正如經文所說的那樣。至於脈搏次數的診斷,大約有七種情況:

  1. 外邪導致的脈搏次數增多:當寒邪侵襲人體時,脈搏會表現出緊促而次數增多。如果初次受寒就出現脈搏次數增多的情況,說明寒邪還沒有傳入經絡,只是從外而來,因此只宜溫散驅邪。如果寒邪傳入經絡時間較長,脈搏仍表現出次數增多且滑實有力,此時纔可認為是熱證,但本質上還是屬於陰證,只是需要溫中散寒。此外感引起的脈搏次數增多不能完全認為是熱證,如果一味使用寒涼藥物,很可能會危及生命。

一虛損有數脈,凡患陽虛而數者,脈必數而無力,或兼細小,而證見虛寒,此則溫之且不暇,尚堪作熱治乎?又有陰虛之脈必數而弦滑,雖有煩熱等證,亦勿妄用寒涼,若但清火,至令脾泄而敗。且患虛損者脈無不數,愈虛則愈數,愈數則愈虛,豈數皆熱病乎?若以虛數為熱,治則萬無不敗者矣。

白話文:

虛弱損耗的病症有很多種脈象:

  1. 陽虛的症狀是脈搏快而無力,有時還會細小,伴有怕冷的症狀。這種情況必須溫補,怎麼能用熱性的藥物治療呢?

  2. 陰虛的脈象必定是快而弦滑的,即使有煩熱等症狀,也不要妄用寒涼藥物。如果只清熱,會導致脾胃虛損受損。

此外,患有虛弱損耗症狀的脈象一定會快,虛弱越嚴重,脈搏就越快,脈搏越快,虛弱就越嚴重。難道所有脈搏快的都是熱病嗎?如果把虛數的脈象當成熱病,治療肯定會失敗。

一瘧疾有數脈,凡瘧作之時脈必緊數,瘧止之時脈必和緩,豈作即有火而止即無火乎?能作能止者,惟火邪之進退耳,真火真熱則不然也。此瘧疾之數不可盡以為熱也。一痢疾有數脈,凡痢疾之作,率由寒濕內傷,脾腎俱虧,所以脈數。但兼弦澀細弱者總皆虛,數非熱數也,悉宜溫補命門,百不失一。

白話文:

瘧疾

瘧疾有多種證候類型,每當瘧疾發作時,脈象一定會緊而數,瘧疾停止時,脈象一定會調和緩和。難道說發作時就有熱邪,停止時就沒有熱邪嗎?能夠既發作又停止的,只有熱邪的進退而已,真正的陽熱就不會這樣。這種瘧疾的脈象異常不能都認為是熱證。

痢疾

痢疾也有多種證候類型,每當痢疾發作時,通常是由於寒濕內傷,導致脾與腎氣不足,因此脈象才會數。但如果兼見弦澀、細弱等脈象,總體上都是屬於虛證,這種數脈並非熱數,都應該溫補命門,這樣治療通常不會出錯。

其有形症多火,年力強壯者,方可以熱數論治,然必洪滑實數之脈方是其證。一癰瘍有數脈,凡脈數身無熱,而反惡寒,飲食如常者,或身有熱而得汗不解,即癰疽之候也。然瘡瘍之發有陰有陽,可攻可補,亦不得盡以脈數者為熱證。一癥瘕有數脈,凡脅腹之下有塊如盤者,以積滯不行,脈必見數。

白話文:

有形症狀多屬火證

  • 陽氣旺盛、身體強壯的人,可以根據發熱次數進行熱證治療。
  • 但必須脈象洪大、滑利、實數才符合熱證的診斷。

癰腫的脈象

  • 癰腫時脈象會有數脈(脈搏跳動次數增多)。
  • 如果脈象數但身體沒有發熱,反而怕冷,飲食正常,或者身體發熱但汗不解,則是癰疽的徵兆。
  • 但瘡瘍的發生可能有陰陽之分,可攻可補,不能完全以脈象數為熱證的依據。

癥瘕的脈象

  • 脅腹之下有盤狀硬塊,通常是積滯不化所致,脈象也會出現數脈。

若積久成疳,陽明壅滯而致口臭牙疳發熱等證者,乃宜清胃瀉火,如無火證而脈見細數者,亦不得認以為熱也,一胎孕有數脈,以衝任氣阻,所以脈數,本非火也,此當以強弱分寒熱,不可因其脈數而即以為熱,而以黃芩為聖藥也。又痘證有數脈,以邪毒未達也,達則不數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積聚已久形成潰瘍,陽明經氣雍滯,會出現口臭、牙齒潰瘍、發熱等症狀,這種情況應當清胃降火。但如果沒有發熱的症狀,而脈象細數,也不能認定是熱證。一胎中可能有好幾條脈絡,衝脈和任脈氣血不通,就會導致脈搏細數,這本來就不是熱證。此時應以脈搏的強弱來辨別寒熱,不能單憑脈數就認定是熱證,而把黃芩當成聖藥。另外,痘症也會出現脈數的情況,這是因為邪毒尚未達標,一旦邪毒到達,脈數就會消失。

此當以虛實大小分陰陽,亦不得以數為熱也。夫數之為義,躁急而不能中和也,火性急速,故陽盛之證脈來必速數而有力也,故須知數而弦急則為緊數,而流利則為滑數,而歇止則為促數,而過極則為疾數,如珠粒則為動。肺部見之則為金家賊脈,秋日逢之為克令,凶脈也。

白話文:

在此處,我們可以根據脈象的虛實和快慢來區分陰陽,但不能單純以脈搏跳動次數的多少來判斷熱性。脈搏次數多表示躁急且無法保持中和,而火屬性急促,所以陽盛的人脈象必定會快速而有力。因此,我們需要知道,脈搏跳動次數多且弦緊就是「緊數」,脈搏跳動流利就是「滑數」,脈搏跳動時有停頓就是「促數」,脈搏跳動過於頻繁就是「疾數」,脈搏跳動像珠子一樣的是「動數」。在肺部出現這樣的脈象,就是金屬性脈搏中的凶兆,在秋天遇到這樣的脈象,表示有剋制的情況,是一種兇險的脈象。

總之邪盛者固多數脈,虛甚者亦多數脈,當審察形氣,隨證施治可也。

虛脈

體象,虛合四形,浮大遲軟,及乎尋按,幾不可辨。

白話文:

總之,邪氣旺盛的情況下大多會出現數脈,但正氣非常虛弱時也會有多數脈的情況,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形態和氣色,根據症狀來進行治療就可以了。

虛脈的特徵是結合了四種表現,即浮、大、遲、軟,而且在診察時輕按和重按都幾乎難以分辨。

主病,虛主諸虛,虛因有三,六氣外伐,七情內侵,不內不外,勞倦已深。左寸見虛,勞神傷心。右寸見虛,損氣傷金。虛見兩關,土木傷殘。虛見兩尺,腎氣虛寒。

兼證,浮為氣虛,沉為血虛,遲為陽虛,數為陰虛。

白話文:

主病:虛證

虛證是萬病之源,虛弱的原因有三個,包括:

  • **外邪入侵:**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從外部侵襲。
  • **內情影響:**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七情內傷。
  • **內外兼受:**既沒有外邪入侵,也沒有內情影響,而是勞累過度導致的。

脈象表現:

  • **左寸脈虛:**勞累傷神,損傷心臟。
  • **右寸脈虛:**耗損氣血,損傷肺臟。
  • **兩關脈(寸關之間)虛:**脾胃虛弱,損傷土木運化功能。
  • **兩尺脈(關尺之間)虛:**腎氣不足,虛寒。

集要,虛之脈有陰有陽,為無力為無神為正氣虛也。故但見指下無神者總是虛脈。《內經》曰: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,即此謂也。大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,細小無神者即陽虛也。陰虛則金水虧殘,龍雷易熾,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,或盜汗遺精,或上下失血,或驚怔不寧,或咳喘勞熱皆其證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脈診中,虛脈分為陰虛和陽虛。

  • **陰虛脈:**脈搏洪大但無力,按壓時指下空虛無力。這表示身體內陰液不足,容易導致心火旺盛,出現盜汗、遺精、出血、驚悸、咳喘等症狀。

  • **陽虛脈:**脈搏細小但無力,按壓時指下空虛無力。這表示身體內陽氣不足,容易導致身體虛弱,出現肢體發冷、精神不振、疲勞無力等症狀。

陽虛則火土受傷,真氣日損,而君相水源之病生焉,或頭目昏眩,或膈寒脹滿,或汗多亡陽,或瀉利疼痛皆其證也。救陰者壯水之主,救陽者益火之源。虛而不補,陽氣將何以復,此實生死之關也。李士材曰:大凡證之虛極者必挾寒,理勢然也,故虛脈行指下,則益火之源以消陰翳,可劃然決矣。

白話文:

陽氣虛弱時,火氣和土氣會受損,正氣逐漸減弱,進而引發君臣相火水源不足的病症,例如:頭暈目眩、胸悶脹滿、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衰弱、腹瀉疼痛等症狀。治療陰虛的方法是補益水氣,治療陽虛的方法是補充火氣的來源。如果不補益陽氣,陽氣將會繼續衰減,這是生死攸關的關鍵。李士材說:凡是病情達到極度虛弱的,一定會夾雜著寒邪,這是合乎情理的。因此,當醫生觸診到虛弱的脈象時,就要增強火氣的來源來消散陰邪,這是可以確定的。

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軟,重按之而豁然如無,此名內真寒而外假熱,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,以治其證也。而張璐曰:人之一生以胃氣為本,凡久虛不愈諸藥不效者,惟有益胃補腎兩途。然當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,則周身之機運流通,水穀之精微敷布,何患其藥之不效哉。

白話文:

更嚴重的情況是浮腫而且大且軟,重按下去會突然消失完全感覺不到,這叫做內在實際上很虛寒,但外表卻假象地發熱,古人用附子理中湯冰冷治療,來治療這種證候。而張璐說:人生以胃氣為根本,凡是因長期虛弱不愈而其他藥物無效的,只有益胃補腎兩條途徑。但是應該先培補脾胃讓藥氣運送到四肢百骸,則全身的運作流通,水穀精華也會充分分佈,何必擔心藥物無效呢。

喻嘉言曰:虛勞病至於亡血失精,陰血枯槁,難為力矣,急宜建其中藏,使飲食增而陰血旺,故但用稼穡作甘之味生其精血,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,舍是無良法也。故參朮苓草之甘溫所以為四君子也。觀此可知,虛脈之為治,其要盡於是矣。夫虛之為義,專以軟而無力得名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虛勞病到了失血失精的程度,陰血枯竭,難以施力,急需補養內臟,讓飲食增多,陰血旺盛。因此,只用五穀雜糧這種甘味的食物來生精養血,而酸、辛、鹹、苦這些味道都不要用。除此之外,沒有更好的辦法了。所以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這些甘溫的藥材,被稱為「四君子」。由此可知,治療虛脈的方法,關鍵就在於此。因為「虛」的意思,專門以軟弱無力來稱呼。

而虛之異於散脈者,則虛按之雖軟猶可見也,散脈按之絕無,不可見也。虛之異於濡脈者,虛則遲大而無力,濡則細小而無力也。虛之異於芤脈者,虛則愈按而愈軟,芤則重按而仍見也。至王叔和《脈經》云血虛脈虛,而獨不言氣虛何也?氣為陽主浮分,血為陰主沉分,惟因浮分大而沉分空,故獨主血虛耳。學者欲知虛脈之診,於此不悉得其要哉。

實脈

體象,實脈有力,長大而堅,應指愊愊,三候皆然。

白話文:

虛脈和散脈的不同之處,在於虛脈按壓時雖然柔軟,但仍能感覺到,而散脈按壓時毫無感覺,無法感知。虛脈和濡脈的不同之處,在於虛脈緩慢有力度弱,而濡脈細小且無力。虛脈和芤脈的不同之處,在於虛脈按壓越多越柔軟,而芤脈即便用力按壓也仍然存在。

王叔和的《脈經》中提到血虛有虛脈,但是卻沒有提到氣虛,為什麼呢?因為氣為陽,主宰身體表層的脈搏,而血為陰,主宰身體內層的脈搏。由於表層脈搏壯盛而內層脈搏空虛,所以只強調血虛。

想要了解虛脈的診斷方法,必須掌握以上這些要點。

主病,實主諸實,實火成狂,譫語頻頻,陽毒為殃。兩寸見實,心肺火熱,咽疼舌強,胸臆氣塞。左關木熱,熱盛生風,右關土熱,火炎中宮。兩尺見實,腸癰不通。

兼證,實而且緊,寒積稽留。實而且滑,痰凝作祟。

白話文:

主要症狀:

實熱證,表現為種種實熱症狀,實火上炎導致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。陽氣過盛導致毒熱為害。

寸脈診斷:

兩寸脈有實象,表明心肺火熱,咽喉疼痛,舌頭僵硬,胸悶氣塞。

關脈診斷:

左關脈木熱,熱盛生風;右關脈土熱,火氣灼傷消化系統。

尺脈診斷:

兩尺脈有實象,說明腸胃不通,導致腫脹疼痛。

集要,實脈屬火而邪氣實也,有陰有陽,為三焦壅滯之候。表邪實者浮大有力,以風寒暑濕外感於經,為傷寒瘴瘧,為發熱頭痛,為鼻塞頭腫,為筋骨肢體痠疼癰毒等證。里邪實者,沉實有力,因飲食七情內傷於藏,為脹滿,為閉結,為癥瘕,為瘀血,為痰飲,為腹痛,為喘嘔咳逆等證。火邪實者,洪滑有力,為諸實熱等證。

白話文:

總歸來說,實脈屬於火邪過盛,而且邪氣充實。實脈中分為陰實和陽實,代表三焦氣機壅滯的情況。

表邪實: 浮大有力,是由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入侵經絡所致,表現為感冒發燒、瘧疾、發熱頭痛、鼻塞頭腫、筋骨肢體痠痛、癰瘡毒瘡等症狀。

裏邪實: 沉實有力,是由飲食不節或七情內傷引起臟腑損傷所致,表現為脹滿、便祕、癥瘕、瘀血、痰飲、腹痛、喘嘔咳逆等症狀。

火邪實: 洪滑有力,代表各種實熱症狀。

寒邪實者,弦緊有力,為諸痛滯等證。凡其在氣在血,脈有兼見者當以類求。然實脈有真假,真實者易知,假實者易誤。故必問其所因,而兼察形證,必得其神也。夫實之為義,專以長大有力而得名,以邪氣盛滿,堅動有餘之象也。蓋既大而且兼長,而且有力,而且三候皆然,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焉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寒邪很盛,脈象會緊繃有力,這會導致各種疼痛和阻滯。無論寒邪在氣或在血中,脈象中都可以同時發現。然而,實脈有真假之分,真實的脈象很容易識別,而虛假的實脈則容易混淆。因此,必須詢問病因,並結合觀察病人的形體和證候,才能真正瞭解脈象。實脈之所以稱為「實」,是因為脈象長大有力,這是邪氣旺盛,堅硬運動過盛的表現。如果脈象又大又長,而且有力,而且三部脈象都如此,那麼諸陽的象徵就都齊全了。

見此脈者,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。故叔和曰:血實脈實。又曰:脈實者水穀為病。又曰:氣來實大,是為太過。由是測之,則但主有餘,不主不足,較若列眉矣。若緊脈之與實脈雖相類而實相懸。但緊脈弦急如切繩,而左右彈人手,實脈則且大且長,浮中沉三候皆有力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這種脈象,必定有大邪氣、大熱毒、大積聚。因此叔和說:「血氣充實,脈象也強盛」。又說:「脈象強盛,是由於食物積滯造成的疾病」。還說:「氣勢強盛而脈象有力,是邪氣過剩的表現」。根據這些論述,可以推測出這種脈象主要代表邪氣有餘,而不是不足,就像皺起的眉毛一樣明顯。緊脈和實脈雖然相似,但卻有明顯的區別。緊脈弦急,就像切斷的繩子,左右彈動醫師的手指;而實脈不僅有力,而且脈象飽滿寬長,浮、中、沉三種脈位都有力道。

緊脈者,寒為熱束,故其來繃急而不寬舒。實脈者,邪為火迫,故其象堅滿而不和緩。以證合之,以理察之,不可混淆也。

濡脈

體象,濡脈極軟,按之不得,如水上漚,如水中帛。

白話文:

緊脈:是因為寒氣收束造成的,所以脈象來勢急促而缺乏寬舒。實脈:是因為邪氣被火熱逼迫造成的,所以脈象堅硬飽滿而缺乏柔和。根據症狀來判斷,並用道理來推測,這兩種脈象不能混淆。

主病,濡主陽微,亦主衛氣。寸部見濡,汗出驚悸,左關見濡,木氣不升,右關見濡,土氣不行,尺部見濡,溫補可徵。

白話文:

主病:濡主陽氣虛弱,也主衛氣不足。

寸脈部位出現濡滑:容易出汗、驚悸。

左關脈部位出現濡滑:肝氣鬱結,不升發。

右關脈部位出現濡滑:脾胃運化失常,氣血不暢。

尺脈部位出現濡滑:可適度溫補。

集要,濡主陰虛,為髓竭陰傷,為健忘驚悸,為腠虛自汗,為血不榮,為脾虛濕侵,為精血枯損,為真火衰殘。濡之為義,在浮候見其細軟,而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見也,叔和比之帛浮水面,時珍比之水上浮漚,皆狀其隨手而沒之象耳。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,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。

白話文:

濡脈主於陰虛,是因為髓液耗竭,損傷陰液;表現為健忘、心悸,身體腠理虛弱而自汗,氣血不足,脾氣虛弱而受到濕邪侵襲,精血枯竭,真火衰弱。濡脈的含義是,浮沉按脈時,浮脈表現為細軟,而中候、沉脈卻按不到。叔和將濡脈比喻為帛浮水面,時珍比喻為水上浮漚,都是形容濡脈觸手即消失的現象。濡脈的浮軟與虛脈相似,但虛脈形狀較大,而濡脈形狀較小。

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,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。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,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,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。從大而至無者大凶之象,從小而至無者為吉凶參半也。夫浮主氣分,浮候之而無力,陽氣微也。然氣猶未敗故浮舉之而尚可得。沉主血分,沉按之而無力,陰氣衰也。

白話文:

濡脈與弱脈

濡脈的脈象微弱,類似於弱脈,但弱脈是在深層,而濡脈則是在表層。

濡脈與散脈

濡脈無根,類似於散脈,但散脈是由浮大到逐漸沉絕,而濡脈是由浮小到逐漸消失。從大到無是凶兆,從小到無是吉凶參半。

浮脈與沉脈

浮脈代表氣分,浮脈無力,表示陽氣微弱。但氣息尚未衰敗,所以還能浮起。沉脈代表血分,沉脈無力,表示陰氣衰弱。

然惟血已衰殘,故沉按之而至全無,此在久病年老之人尚未至於必絕,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,慎與為治也。

弱脈

體象,弱脈極軟,按之無力,浮取不見,沉取乃得。

白話文:

但由於血氣已經虛弱衰竭,所以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脈搏,這種情況在長期患病或年老的人身上,還不至於絕對斷絕。但是,如果健康的人或年輕人突然出現這種情況,就叫做「無根脈」,在治療時要特別小心謹慎。

主病,弱主陰虛,亦主營氣,不止發熱,筋急不利。寸中見弱,心肺薄削,關中見弱,土衰木落,尺中見弱,腎水將涸。

白話文:

主證:

主要症狀為虛弱,主要由於陰虛所致,也影響到營氣,不僅發熱,且筋脈緊張拘急,不利於活動。

脈象:

  • 寸脈弱:表明心肺功能薄弱。
  • 關脈弱:表示脾胃虛弱,肝木氣衰。
  • 尺脈弱:說明腎水將要耗盡。

集要,弱主陽陷,為真氣衰陷,為怔忡健忘,為自汗短氣,為土寒不運,為精冷,為火衰。弱之為義,沉而細小之候也。叔和《脈經》曰:弱脈極軟而沉細,按之而得,舉之無有,可謂詳且晰矣。曰極軟,明其無力也,曰極軟而沉,明其沉而無力也。曰沉,明其在陰分也,沉以候陰,沉而無力是血虛也,是營氣微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醫學概要》,陽氣衰弱而沉降,導致真氣虛弱下陷,就會表現為心悸健忘、自汗氣短、體內陽氣不足導致水濕不運、精氣虛寒、心火不足。

所謂「弱」,就是脈象沉細微小的意思。李時珍在《脈經》中說:弱脈極其柔軟而沉細,按下去能摸到,但抬起手後就感覺不到了,可謂仔細而清晰。

「極軟」說明脈象沒有力氣,「極軟而沉」說明脈象雖然沉伏,但力氣虛弱。「沉」說明脈象位於陰分,沉象主陰。沉而無力,表明血虛,說明營氣微弱。

故仲景云: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,亡其血也。曰按之乃得,舉手無有,則浮分絕無矣。夫浮以候陽,陽主氣分,浮取之而如無則陽氣衰微,礁然可據。彼陽氣者,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,亦所以運行三焦腐熱五穀者也。弱脈形見而陰霾已極,自非見睍而陽何以復耶。按《素問》云:脈濡以滑,是有胃氣。

白話文:

因此仲景說:脈象綿綿如瀉漆逐漸消散,這是血液流失的緣故。用手指按脈才能觸及,抬起手來就什麼都沒有了,這表示浮脈的氣血來源已經完全斷絕。浮脈用來探測陽氣,而陽氣支配氣分,如果浮脈表現出如無的情況,那麼陽氣一定非常衰微,這一點可以確定。陽氣具有保護身體外部、鞏固身體的作用,同時也負責運行三焦,代謝五穀的熱量。脈象虛弱顯示出,陰邪已經極其嚴重,如果不看見病人的眼睛發青,說明陽氣怎麼能恢復呢?《素問》上說:脈象濡滑,表示有胃氣。

脈弱以澀,是為久病。竊思弱可重按,陰猶未絕,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。而仲景云:陽陷入陰,當惡寒發熱。久病及年衰見之猶可繼持,新病及少壯得之不死安得。柳氏云:氣虛則脈弱,寸弱陽虛,尺弱陰虛,關弱胃虛。亦皆診治之切要,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既虛弱又澀滯,代表長期患病。我認為脈象虛弱可以按重一點,表示陰氣還沒有完全消失;但如果同時有澀滯的象徵,表示氣血交敗,生理機能已經衰竭。而仲景說:陽氣陷入陰氣,會惡寒發熱。長期患病或年老體衰的人出現這種脈象,還可以勉強維持;如果是新發疾病或年輕人出現這種脈象,沒有不死之理。柳氏說:元氣虛弱則脈象虛弱,寸脈虛弱代表陽氣虛弱,尺脈虛弱代表陰氣虛弱,關脈虛弱代表胃氣虛弱。這些都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,不可不知。

牢脈

體象,牢脈極沉,實大而長,似沉似伏,非伏之藏。

主病,牢脈中實,堅積為殃,肥氣奔豚,息賁伏梁,心肺腎肝,各有其方,脾積如盤,在胃之疆。

白話文:

牢脈的特徵是非常深沉,脈搏強實且長,好像在沉脈和伏脈之間,但又不是真正的伏脈。

牢脈所主的疾病,通常是實證,會形成堅硬的積塊,可能會引發氣脹、奔豚氣等症狀,對於心、肺、腎、肝等臟器的疾病各有其表現方式,而脾臟如果有積滯,則會像圓盤一樣出現在胃的區域。

集要,牢主堅積,病在乎內,為伏梁,心之積也。起於臍上,止於心下為奔豚,腎之積也。下發於小腹,上至於心下為息賁,肺之積也。發於右脅之下為肥氣,肝之積也。發於左脅之下脾之積,在胃脘則為痞滿之類也。他如為痃癖,為疝瘕,為瘀血,莫非積也。夫牢有二義,為堅固牢實之義,又沉潛在裡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總歸來說,牢主是指堅硬的積塊。這種病的病根在於內部,是由於氣血凝滯鬱結而成,又稱伏梁,是心臟氣血積滯所致。從臍部往上一直到心下部的積塊稱為奔豚,是由於腎氣積滯所致。從小腹部向下一直到心下部的積塊稱為息賁,是由於肺氣積滯所致。從右脅下發生的積塊稱為肥氣,是由於肝氣積滯所致。從左脅下發生的積塊是脾氣積滯所致。在胃脘部發生的積塊則表現為痞滿等症狀。此外,例如痃癖、疝瘕、瘀血等,也都屬於積症的範疇。

「牢」有兩個意思:一是堅固牢實,二是沉潛在體內。

沈氏曰:似沉、似伏,牢之位也。實大弦長,牢之體也。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。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,故咸為堅積。若其失血亡陰之人,則內虛而當得革脈,乃為正象,如反得牢脈,是脈與證違,可以卜死期矣。至叔和《脈經》云:牢脈似沉似伏,實大而長,微弦而牢,脈既實大弦長,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矣,又何以謂之似伏平,蓋伏脈雖重按之,必推筋至骨乃見其形,何可混也。此學者所當細審者耳。

白話文:

沈氏說:脈象似沉又似伏,表示氣血鬱結於經絡。脈體粗大而長,是鬱結的具體表現。牢脈主治的病症,都因為脈位在沉分。所以都屬於陰寒之症。又因為脈形弦實,所以都表現為硬塊積聚。假設脈象是牢脈,卻是失血耗陰的人,那麼表示身體內部虛弱,應該脈象為革脈,纔是正確的脈象。如果反而出現牢脈,表示脈象與病症相違背,可以預測患者死亡的時間。叔和在《脈經》中說:牢脈似沉又似伏,脈體粗大而長,微弦而堅實。脈既粗大弦長,只要稍稍重按,就能充滿手指並感到有力。那為什麼說它似伏呢?因為伏脈即使重按,也必須推筋至骨才能看到它的形狀,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?這一點是學醫者需要仔細分辨的。

革脈

體象,革如鼓皮,脈弦而芤,不見於沉,惟見於浮。

主病,革脈中虛,男女異病。亡血傷精,男子之應,半產漏下,婦人之應,或云表邪,斟酌體認。

白話文:

革脈的特徵像是鼓皮一樣,脈象緊張但中空,不能在沉取時觸及,只能在輕取時感受到。

革脈反映的是內部虛弱的情況,男女所患的疾病有所不同。對於男子來說,通常是失血或精氣受損的表現;對於婦女來說,則可能是小產或月經不調的徵兆,也有人說這可能是表證的反應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。

集要,革主表寒中虛之候,革者皮革之象也。表亦有餘而內則不足也,恰如鼓皮,外則剛急內則空虛也。浮舉之而弦,大非剛急之象乎。沉按之而豁然,非中空之象乎。惟表有寒邪,弦急之象見焉,惟中虧氣血,故虛空之象見焉。仲景曰:革脈弦而芤,弦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

白話文:

革脈,是指人體的脈象表現為表證有餘,但內在氣血卻不足的狀態。

就像鼓皮,外表緊繃堅固,但裡面卻空虛。浮脈上浮而緊繃,這難道不是堅固的表現嗎?沉脈按壓下去後卻突然空虛,這難道不是空虛的表現嗎?

只有表證有寒邪,才會有脈象緊繃的表現;只有中氣虧虛,才會有脈象空虛的表現。正如仲景所說,革脈弦而芤,弦代表寒,芤代表虛,虛寒互相作用,就稱為革脈。

男子亡血失精,女子半產漏下。時珍云:此芤弦之脈相合,故均主失血之候,而諸家皆以為即牢脈也,混而莫辨。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,脈形與病證皆異也。按《甲乙經》曰: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弊,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。謂脈來濁亂不明,如皮革之堅硬,急如湧泉,出而不返也。

白話文:

男子精血流失,女子生產時出血漏下。李時珍說:這種脈象稱為「芤弦脈」,因為與弦脈類似,所以都主治出血的病症,而各家都認為它就是牢脈,混淆不清,難以辨別。殊不知革脈浮而牢脈沉,革脈虛而牢脈實,脈象與疾病表現皆不相同。根據《甲乙經》所說:脈象渾濁混亂,好像洶湧的泉水,脈勢旺盛時面色暗淡,脈勢微弱時像弦脈逐漸斷絕,這種人會死亡。意思是說脈象混濁不清,好像皮革一樣堅硬,脈勢急促如湧泉,脈出後不再回返。

其曰湧泉,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矣。曰弦絕,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根蒂矣,故曰死也。王貺以為,溢脈者,因其有湧泉之喻而附會其說也。不知溢脈者,自寸而上貫於魚際,直衝而上,如水之汛而盈溢也,與革脈奚涉乎?朱丹溪曰:如按鼓皮。其於中空外急之義,最為親切之喻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說脈象像湧泉一般,那麼浮取輕按時,脈象不僅不會停止而且搏動頻繁有力。如果說脈象像弦斷一般,那麼重按時,脈象不僅不恢復正常,而且一點根基都沒有,所以說這種脈象是死的。

王貺認為,溢脈的說法是附會湧泉的比喻。其實,溢脈從寸口向上貫通魚際穴,直衝而上,就像水泛濫成災時那樣盈溢,這與革脈有什麼關係呢?

朱丹溪說:這種脈象就像按在鼓皮上。鼓皮中間空虛,外面緊繃,這個比喻最能貼切地說明這種脈象的特徵。

微脈

體象,微脈無力,細軟有別,似有似無,欲絕非絕。

主病,微為不顯,陽氣衰殘,陰乘於陽,灑淅惡寒。

白話文:

微脉的体象是脉象无力,细而软弱,似有若无,像是要断绝但又未完全断绝。

主病方面,微脉表示病情不明显,阳气衰弱,阴气乘于阳气之上,患者会有恶寒的感觉。

集要,微主久虛之候。仲景曰:脈索索如蜘蛛絲者,陽氣衰也。陽微則惡寒,陰微則發熱,是必有須於峻補也。凡脈緊無汗,灑淅惡寒發熱者是傷寒也。脈緩有汗,灑淅惡寒發熱者是中風也。寸脈微,灑淅惡寒者,為陽不足,陰氣上乘主於陽中,是陽不足以勝陰而與陰俱化也。

白話文:

本集要點,主要在討論虛弱已久的症狀。仲景說:脈搏細弱如蜘蛛絲,代表陽氣衰弱。陽氣虛弱會怕冷,陰氣虛弱會發熱,這就必須用峻補療法來治療。

凡是脈搏緊促無汗、怕冷發熱者,是得了傷寒。脈搏緩慢有汗、怕冷發熱者,是得了中風。

寸脈(手腕處的脈搏)細弱、怕冷者,是陽氣不足,陰氣上盛,侵犯了陽氣,導致陽氣無法勝過陰氣,而與陰氣一同化解。

尺脈微發熱者,為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於陰中,是陰不足以勝陽而從陽化之也。按士材曰:數以十微為一忽,十忽為一絲,十絲為一毫,十毫為一釐。由是推之,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,方始名微,則微之渺少難見,蓋可知已。

白話文:

脈搏微弱且發熱,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下降進入陰中,這是因為陰氣不足以勝過陽氣,而轉化為陽氣所致。根據《素問·脈經》,「十微為一忽,十忽為一絲,十絲為一毫,十毫為一釐」。以此類推,一釐的微小部分再乘以萬倍,才稱為「微」,可見「微」的量極小且難以察覺。

散脈

體象,散脈渙漫,有表無里,浮如楊花,沉不見矣。

主病,散為不聚,元氣已傷,如木無根,敗葉飄揚。

白話文:

散脈

體象上,散脈呈現出散開漫漶的狀態,只有表面而沒有內裡,浮在表面時像楊花一樣輕飄,沉下去就看不見了。

主病上,散脈表示氣散不聚,體內的元氣已經受損,就像樹木失去了根,枯葉隨風飄揚。

集要,散主本傷,見則危殆。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,為怔忡不臥,為自汗淋漓,為溢飲,為脹滿,為水竭,為陽消,皆其候也。散有二義,為自有漸無之象,亦散亂不整之象也。當浮候之,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;及中候之,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;至沉候之,杳不可得而見矣。漸重漸無,漸輕漸有,明乎此八字而散脈之象詳明,而散脈之義確著。

白話文:

散脈主因身體本已受傷,出現則危險。它的表現是氣血俱虛,根本離散,導致心悸失眠、自汗淋漓、溢飲、脹滿、水竭、陽氣消散。散脈有兩種含義:一是原本有而逐漸消失,二是錯亂無序。在浮候時,脈象顯得很大,而且完整;到中候時,突然感覺無力,脈象減少了十分之七八;到沉候時,脈象完全消失了。脈象逐漸加重或減輕,弄明白這八個字,就能詳盡理解散脈的表現,確切把握散脈的含義。

故叔和《脈經》曰:散脈大而散,有表無里。而柳氏云:無統紀,無拘束,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渙漫不收,蓋言散亂而不能整齊之意,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,深得散脈之神者也。戴同父云:心脈大而散,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。心脈軟散為怔忡,肺脈軟散為汗出,肝脈軟散為溢飲,脾脈軟散為胻腫,皆病脈也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中叔和說:散脈又大又散,有表象但沒有實質。而柳氏說:散脈沒有條理和約束,出現次數不固定,或者來得多去得少,鬆散而不收束,這是在描述散亂不能整齊的狀態,這又補充了叔和沒有說到的要點,深刻地把握了散脈的特點。戴同父說:心脈又大又散,肺脈又短又澀又散,這些都是平脈。心脈柔軟而散是怔忡病,肺脈柔軟而散是盜汗病,肝脈柔軟而散是溢飲病,脾脈柔軟而散是腫脹病,這些都是病脈。

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,皆死脈也。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,豈以散為腎敗之徵,代為脾絕之診也。腎脈平沉,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,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。脾脈主信而代脈歇止,不愆其期,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。故二脈獨見,均為危殆之候,而二脈交見,尤為必死之期耳。

白話文:

腎脈軟而散亂,像其他各種脈象散亂一樣,都是將死的脈象。古人認為脈象散亂必定會死亡,難道是因為散亂是腎衰竭的徵兆,而間斷是脾臟衰竭的診斷嗎?腎脈平穩而深沉,但散亂的脈象按壓時無法發現,這是先天資質根源斷絕的表現。脾脈主信,而間斷的脈象時有時無,不延誤其時間,這是後天資質根源斷絕的表現。因此,這兩條脈象單獨出現時,都是危險的徵兆,而兩條脈象同時出現時,更是必死無疑的徵兆。

伏脈

體象,伏隱筋下,更下於沉,推筋至骨,方可得尋。

主病,伏離於陽,抱病在陰,消陰補陽,伏起於沉。

白話文:

伏脈

體象:脈位深藏於筋下,比沉脈還要更深,需推按到筋骨方能觸及。

主病:伏脈表示陽氣與陰寒分離,疾病藏於陰分,治療時應消減陰寒、補充陽氣,使伏脈從深部浮起轉為沉脈。

集要,伏為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候,或火閉而伏,或寒閉而伏,或氣閉而伏,為痛極,為霍亂,為疝瘕,為閉結,為氣逆,為食滯,為忿怒,為厥逆水氣,皆其候也。伏之為義,隱伏而不見之謂也。浮中二候,絕無形聲,雖至沉候,亦必重按著骨方得見耳。然伏脈之見雖與沉、微、細、脫相類而實有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總之,所謂伏脈,指陰陽氣機潛伏、阻隔閉塞之時。或者火氣閉伏,或者寒氣閉伏,或者氣機閉伏,導致劇烈疼痛、霍亂、疝氣、便祕、氣逆、食積、憤怒、水氣倒流等症狀。伏脈的意思是指隱藏不明顯。浮脈和中脈這兩種脈象完全沒有形跡和聲音,即使是沉脈,也必須重按到骨頭上才能發現。然而,伏脈的表現雖然與沉脈、微脈、細脈、脫脈相似,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。

蓋脈之伏者,本有如無而一時隱蔽不見耳。有胸腹痛劇而伏者,有氣逆於經脈道不通而伏者,有偶爾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,此必暴病,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。若此外而有積困綿延,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,即是燈燼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復。常見庸醫診此,無論久暫虛實,動稱伏脈,而破氣導痰等劑任意妄投,是真恐其就道稽遲而復行催牒耳。按士材曰:伏脈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處,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藩垣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潛伏,原本就好像存在卻又不存在,暫時隱藏不見而已。有的人胸腹劇痛而脈象潛伏,有的人氣逆經脈不通而脈象潛伏,有的人偶爾氣息斷絕而脈象潛伏。這些原因往往是突發的疾病,只要調養氣息,脈象自然會恢復。如果不是上述原因,而是長期積弱綿延,脈象原本細微漸漸至完全隱伏,那就猶如燈火將熄的徵兆,怎能指望它還能恢復。常見一些庸醫診斷這種情況,不論病程長短或虛實,都隨便說成是脈象潛伏,然後開一些破氣導痰的藥物,這簡直是害怕病人去世太慢,還要催促他們早點離世。古代醫書《士材》中說:脈象潛伏的主因病症多在深沉隱蔽之處,不是輕薄的藥劑能攻破它的障壁的。

李瀕湖曰:傷寒以一手脈伏為單伏,兩手脈伏為雙伏,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也。火邪內郁不得發越,乃陽極似陰也。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,正如久旱將雨,必先六合陰晦一回,雨後庶物咸蘇也。又有陰證傷寒,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邪,陰氣壯盛,陽氣衰微,四肢厥逆,六脈沉伏,須投姜附以灸關元,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。若夫太谿衝陽皆無脈者,不可治矣。

白話文:

李瀕湖說:傷寒如果單手脈搏沉伏,稱為單伏;雙手脈搏沉伏,稱為雙伏。不能拿陽證出現陰脈來做例子。火熱之邪鬱積在內部,無法發散出來,於是陽氣盛極而似陰,所以脈搏沉伏的一定會有大汗而解熱,就像久旱將要下雨,必定會先出現陰曇的天氣,雨後萬物才會甦醒。還有陰證傷寒,先有潛在的陰寒在體內,後來又受到外邪侵襲,陰氣強盛,陽氣衰弱,四肢冰冷,六脈脈搏沉伏,需要服用生薑、附子並灸關元穴,陽氣才會恢復,脈搏才會浮出來。如果太谿穴和衝陽穴完全沒有脈搏,那就不可能治癒了。

劉元賓曰:伏脈不可發汗,為其非表脈也,亦為其將自有汗也。而潔古欲以附子、細辛、麻黃髮之,非伏脈所宜也。詳究其旨而伏脈診治之要不可得而明之哉。

白話文:

劉元賓說:伏脈不可發汗,因為它不是表脈,也因為它自己會出汗。而潔古卻想要用附子、細辛、麻黃發汗它,這不是伏脈適宜的治療方法。仔細探究它的含義,伏脈的診治關鍵就不可得知了嗎?

芤脈

體象,芤是草名,形如慈蔥,浮沉俱有,中按則空(中空非全無也)。

主病,芤主血病,營不宜實,固衛調營,血則歸經。

白話文:

芤脈的特徵像是芤草,芤草的形狀像慈蔥。芤脈在診察時,輕按和重按都能感受到,但在中等力度按壓時會感覺到中間是空的(這裡的中空並不是完全沒有)。

芤脈主要反映血液方面的疾病,表明營血不應過於充實,應該鞏固衛氣調理營血,這樣血液就能正常循行於經絡之中。

集要,芤為孤陽脫陰之候,為失血脫血,為氣無所歸,為陽無所附,為陰虛發熱,為頭暈目眩,為驚悸怔忡。此雖為陽脈而陽實無根,總為太虛之候也。芤脈之象,叔和脈經曰:浮大而軟,按之中央空兩旁實。劉三點曰:指下有窟,有邊無中,意涉於晦,學者難明,惟士材以其與蔥無異,義乃晰矣。

白話文:

總而言之,滑脈是孤陽脫離陰液的徵兆,是失血過多導致的,氣血無法歸位,陽氣無處依附,陰液虛損發熱,頭暈眼花,驚悸不安。雖然滑脈屬陽脈,但陽氣實際上沒有根基,總是太虛的徵兆。叔和在《脈經》中形容滑脈的象狀為:脈浮大而軟,按壓中央空虛,兩旁有實感。劉三點說:手指觸脈下有空洞,有邊界但中間沒有,意思含糊不清,學習者難以理解。只有士材將其比喻為蔥,才讓這個意思變得清晰。

蓋以指候蔥,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,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,沉候之又著下而之蔥皮,以是審察,可知空必有邊,其邊實冇邊,即此意也。而芤脈之義亦確乎其不可疑矣。戴同父云:營行脈中,脈以血為形,芤脈中空,脫血之象也。張會卿曰:芤為陽脈,凡浮豁弦洪之屬皆相類也。

白話文:

通過手指按診,如果浮脈像蔥皮一樣浮在上面,中脈在蔥莖中空處,沉脈又像蔥皮一樣在下面,這樣診察,可以知道中空脈有邊界,其邊界本是沒有邊界的,這就是這個意思。而芤脈(中空脈)的道理也是肯定不會令人懷疑的。戴同父說:營血在脈中運行,脈以血為形體,芤脈中空,是脫血的徵象。張會卿說:芤脈屬於陽脈,凡是浮豁弦洪等脈象都類似。

而芤雖陽脈,陽實無根,總屬大虛之候。觀此,則芤脈診治之要亦可得而明矣。

緩脈

體象,緩是平和,往來甚勻,微風輕揚,楊柳初春。

主病,緩為胃氣,不主於病,察其兼見,方可論定,浮緩風證,沉緩濕證,堅大熱證,澀小痹證。

白話文:

雖然芤脈屬於陽脈,但陽氣虛弱無根,整體屬於身體虛弱的表現。由此可見,芤脈的診治重點也就可以明白了。

緩脈

脈象特徵:緩脈平和穩定,脈搏流動平勻,像微風輕輕吹拂,像春天的柳枝輕柔搖擺。

主治疾病:緩脈代表胃氣平和,一般不屬於疾病,需要觀察其他同時出現的症狀才能判斷。浮緩代表風證,沉緩代表濕證,堅大代表熱證,澀小代表痹證。

集要,緩脈之象,王叔和、戴氏、楊元操、滑伯仁狀之詳且盡矣。李士材曰: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,若陽寸陰尺,上下同等,無有偏勝者,和平之象也。故曰:緩而和勻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不疾不徐,意思欣欣,悠悠揚揚,難以名狀者,此真胃氣脈也。凡一切脈中皆須挾緩,謂之胃氣。

白話文:

在緩脈的描述方面,王叔和、戴氏、楊元操和滑伯仁已經非常詳細和全面了。李士材說:緩脈的意思是脈搏寬舒和緩,如果陽寸脈和陰尺脈都一樣,沒有偏強或偏弱,就是平和的脈象。

所以說:緩和勻稱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不快不慢,感覺喜悅,悠揚舒暢,難以用言語形容,這纔是真正的胃氣脈象。任何一種脈象中,都必須包含緩和的因素,這稱為胃氣。

蓋緩主脾脈,土為萬物之母,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矣。夫脾為土藏,位居中央,孤藏以灌四旁者也。不得中和之氣則有太過不及之分,當知藥味之有兩宜也。脾脈來如水之流者,此為太過,病在外則宜食苦以燥之,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者,此為不及,病在中則宜食鹹以滋其潤澤,使行灌溉。經曰:脾色黃宜食鹹,脾苦濕,急食苦。

白話文:

脾臟主導脾經,而土是萬物的根本,脾胃功能調和,就能避免各種疾病發生。脾臟位於人體中央,就像一個儲藏土的庫房,獨自儲藏食物並輸送養分到身體各處。如果脾臟功能失調,就會出現氣血過盛或不足的情況。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。脾經脈象像水流一樣緩慢,這是氣血過盛的表現,身體有熱邪時適合吃苦味食物,以達到清熱燥濕的效果。脾經脈象尖細堅硬像鳥嘴,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身體有寒氣時適合吃鹹味食物,以滋養潤澤脾臟,促進脾臟運化。中醫經典中記載:脾色黃時適合吃鹹味食物,脾臟有濕氣時要趕緊吃苦味食物。

此之謂也。總之緩脈之義有三,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,此是平人之正脈。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,如內經所言者是也。緩而遲細者多虛寒,即諸家所言是也。實熱者必緩大有力,多為煩熱,為口臭,為腹痛,為癰瘍,為二便不利。或傷寒瘟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,多有此脈。

白話文:

這便是緩脈的意思。總的來說,緩脈有以下三種:

  1. 從容和緩,浮沉適中,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象。

  2. 緩脈而滑大,多為實熱,與《內經》中所說的相符。

  3. 緩脈而遲細,多為虛寒,與各醫家所說的相符。

實熱脈象的特點是:緩大有力,常伴有心煩、口臭、腹痛、癰瘡、二便不利等症狀。或因傷寒、瘟瘧初癒,餘熱未清而出現此脈。

虛寒者必緩而遲細,為陽虛,為畏寒,為氣怯,為頭痛,為眩運,為痹弱,為痿厥,為怔悸健忘,為飲食不化,為鶩溏飧泄,為精寒腎冷,為小便頻數,女人為經遲血少,為失血下血,及中風產後皆有此脈。經言:一切脈中皆須挾緩,謂之胃氣。但得本藏之脈,無胃氣以和之則真藏脈見,與之短期。

白話文:

陽氣虛弱的人,脈搏一定會又緩又細,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表現為怕冷、氣虛、頭痛、頭暈、四肢無力、癱瘓、心悸健忘、消化不良、大便溏泄、腎虛陽寒、小便頻數,女性月經推遲或血量減少、失血、產後中風等情況都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醫書上說:所有的脈象中都必須伴有緩和的脈搏,這被稱為「胃氣」。但如果只摸到臟腑的脈搏,沒有胃氣來調和,那麼就會出現真正的臟腑脈象,而且持續時間較短。

又云: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,緩之於脈大矣哉。

疾脈

體象,疾非經常,形象速急,七至八至,數至於極。

主病,疾為陽火,其病不一,脈號離經,陰氣欲竭,傷寒熱甚,脈不忌疾,余病得之,皆為不吉。

白話文:

又說,有胃氣就能生存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,從脈象上看胃氣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。

疾脈

表現上,疾脈不是正常的脈象,其形態迅速急促,每分鐘跳動七到八次,達到極快的程度。

主病上,疾脈屬於陽火,其所代表的病症多種多樣,這種脈象表示身體已經偏離正常,陰氣即將耗盡,對於感冒發燒的情況,疾脈並不一定意味著不好,但如果其他疾病出現這種脈象,都是不吉利的徵兆。

集要,疾為陰竭陽極之候,或名曰疾,或名曰極,總是急速之形,數之甚者也。是惟傷寒發熱方見此脈,然必洪數滑數有力,方可以熱論治。如見澀數細數無力則急宜溫補,故東垣南陽傷寒,脈急疾七八至皆主大溫取效,須與熱極當別也。若虛勞之人,亦或有之,則陰精下竭,陽光上亢,如有日無月矣。

白話文:

《集要》中提到,疾病是陰液虧損,陽氣極盛的表現,有時稱為「疾」,有時稱為「極」,總之都是病情急速發展的徵兆,是脈象中數率極甚的類型。這樣的脈象通常出現在傷寒發熱的病人身上,但必須是洪大滑數,而且有力,才能按照熱極的原則治療。如果是澀數細數,而且無力的脈象,則要緊急溫補。所以,東垣和南陽派在治療傷寒時,遇到脈搏急速跳動七八次,都主張用大溫之法,但必須與熱極的脈象相區分。如果虛勞的病人出現這樣的脈象,也是陰液虧損,陽氣亢盛,就像太陽出現而月亮消失一樣。

陰陽易病者,脈常七八至,號為離經,此二者咸在不治之例。至於孕婦將產,亦得離經之脈,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,如昨浮今沉,昨遲今數,但離於平素經常之象,即名為離經矣。夫脈一息四至,則一晝一夜,約一萬三千五百息,而脈得八百一十丈,此人身經脈流行之常度也。

白話文:

容易得病的陰陽兩虛的人,脈搏常在每分鐘七八次,這種情況稱為「離經」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無法治療的範疇。至於懷孕婦人快要生產時,也會出現「離經」的脈象,但這並不是因為脈搏每分鐘達到七八次而得名,而是因為脈象與平常不同,像昨天浮脈今天沉脈、昨天脈搏遲緩今天脈搏快速,只要與平常的脈象不同,就稱為「離經」。脈搏每呼吸一次跳動四下,那麼一天一夜大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脈搏的長度就會達到八百一十丈,這就是人體經脈運行的一般常規。

若一息八至,則違運行之常矣,必至喘促聲細,僅能呼吸於胸中數寸間而不能達於根蒂,真陰極於下,孤陽亢於上,而氣之短已極矣。夫人之生由於氣,凡殘喘之尚延者,祗憑此一線之氣未絕耳。一息八至之候,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,何怪乎不相及也。

促脈

體象,促脈來去,徐疾不常,數時一止,如趨偶傷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息呼吸八次,就違背正常的運行規律了,必然導致呼吸急促、聲音微弱,只能在胸中幾寸之間呼吸,而無法到達肺部根部。這時,真陰極度虛弱,孤陽亢盛,氣息已經極度短促。人之所以能活,是因為有氣。凡是還有一點殘喘的人,都只是依賴著這一點氣息沒有斷絕罷了。一息呼吸八次的狀況,說明氣息已經將要去脫離身體,而還寄希望於藥物延續生命,難怪不能達到效果。

主病,促為陽火,五因為禍,左寸脈促,心火炎灼。右寸脈促,肺鳴喀喀。左關脈促,血滯火伏。右關脈促,非狂即毒。兩尺脈促,火盛水涸。

白話文:

疾病主要由陽火引起,五臟受其影響。左寸脈跳動快速,表示心火旺盛灼熱。右寸脈跳動快速,表示肺部發出喀喀聲響。左關脈跳動快速,表示血脈不通暢,火氣內伏。右關脈跳動快速,表示會發狂或中毒。兩尺脈跳動快速,表示火氣過旺,體液枯竭。

集要,促為火亢物停之候。促為之義,於急促中時見一歇止,為陽盛之象也。其因有五,或因氣滯,或因血凝,或因膠痰,或因積飲,或因食壅,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,故惟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。如止數漸減則為病瘥,止數漸添則為病劇矣。夫人身之血氣貫注於經脈之間者,刻刻流行,綿綿不息,藏氣乖違,則稽留凝泣,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,其止為輕。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,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,其止為重。

白話文:

結穴重點:當脈象來得急促,忽然停頓一下,這是火勢過旺,阻塞停滯的徵象。促停的原因有五種,可能是氣血阻滯、血液凝固、黏液阻塞、水飲停積、食物積滯,阻礙了脈絡的運行,使得本來快速而連續的脈動忽然出現暫停。

如果停頓的次數逐漸減少,說明疾病正在好轉;如果停頓的次數逐漸增加,則表明疾病加重。人體氣血在經脈中運行,一刻不停。如果臟氣運作失常,就會導致氣血停滯凝結,阻礙氣血運行而出現停頓。這種停頓相對較輕。

但是,如果元氣衰弱,陽氣虛弱,陰氣虧虛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而出現停頓,這種停頓就比較嚴重。

然促脈之故得於藏氣乖違者十之六七,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也。

結脈

體象,結為凝滯,緩時一止,徐行而怠,頗得其旨。

白話文:

然而促脉的原因,大约六七成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,二三成是因为真元虚弱。

结脉

其脉象表现为凝滞,缓慢中带有停顿,缓缓行进而显得迟缓,颇能体现出其中的含义。

主病,結屬陰凝,氣滯之徵。結見左寸,溫溫液液,結見右寸,咳唾呃逆。結見左關,肝膽血鬱。結見右關,脾胃痰食。結見兩尺,陰寒之厄。

白話文:

主病:

結脈屬於陰寒凝滯,氣血不通暢。

結脈出現在左寸脈:

脈象溫和而帶有濕氣,表現出氣滯痰聚。

結脈出現在右寸脈:

咳嗽、咯痰、打嗝,表示氣滯影響肺部。

結脈出現在左關脈:

肝膽氣血鬱結不暢。

結脈出現在右關脈:

脾胃有痰濕積食。

結脈出現在兩尺脈:

陰寒之氣重,容易出現身體虛寒的症狀。

集要,結為遲滯中時見一止也。越人曰:結甚則積甚,結微則氣微,浮結者外有痛積,伏結者內有積聚,故知結而有力者方為積聚,結而無力者是真氣衰弱,違其運化之常,惟一味溫補為正治也。仲景云:累累如尋長竿曰陰結,藹藹如車蓋曰陽結。《脈經》云:如麻子動搖,旋引旋收,聚散不常,曰結,不治。

白話文:

積聚,在病情發展緩慢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停滯。越南人說:積聚嚴重,則積聚的物質就多;積聚輕微,則氣運微弱。浮積表明體外有疼痛的積聚物,伏積表明體內有積聚物。所以,只有有力的積聚纔是真正的積聚物,無力的積聚是正氣衰弱,違反了正常的運化規律,應以溫補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張仲景說:像長竿一樣一節一節的積聚叫做陰結,像車蓋一樣圓圓的積聚叫做陽結。《脈經》說:像芝麻一樣抖動、旋轉著收縮,聚散不定,稱為結,無法治療。

夫是三者雖同名為結而義實有別。浮分得之為陽結,沉分得之為陰結。止數頻多參伍不調為聚散不常。由斯測之,則結之主證未可以一端盡之也。夫熱則流行,寒則停滯,理勢然也。人生少火衰微,中氣虛寒,失其乾行之健,則氣血痰食互相糾纏,而運之機緘不利,故脈滯遲乃成結也。張會卿曰:結脈多由血氣漸衰精力不繼,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。

白話文:

這三個脈象雖然都叫做「結脈」,但實際的意義卻有不同。浮脈的分類是「陽結」,沉脈的分類是「陰結」。脈搏的數目頻率不定、參差不齊,表示氣血聚散無常。從這些角度來看,結脈的主證無法僅依據單一特徵就能確定。因為熱則脈象流利,寒則脈象停滯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人的生命力衰退、中氣虛寒,失去正常的運行功能,就會導致氣血、痰食相互糾纏,運行的機制不利,因此脈搏遲滯不順而形成結脈。張會卿說:結脈大多是由於血氣逐漸衰退、精力不足所導致,所以脈搏會斷續不連貫。

久病者有之,虛勞者有之,誤用攻擊消伐者有之,留滯鬱結者有之,素稟異常無病者亦有之。但遲而結者為陽虛,數而結者為陰虛,不可不辨也。

白話文:

有的是因為生病太久,有的是因為身體虛弱,有的則是因為錯誤使用了攻擊性的藥物,有的可能是因為氣血鬱結,即使天生體質異常的人也有可能口臭。但如果口臭時間長,且糞便成型,則為陽氣虛弱;如果口臭頻繁,且糞便不成型,則為陰氣虛弱,這一點一定要分清楚。

緊脈

體象,緊如切繩,來往有力,又如轉索,左右彈擊。

主病,緊主寒邪,亦主諸痛。浮緊傷寒,沉緊冷痛。人迎緊盛,傷寒切中。氣口緊盛,傷食施用。

白話文:

緊脈的特徵是像繩子被切割一樣,脈搏來去有力,又好像繩索在轉動時左右彈擊。

緊脈主要反映的是寒邪侵襲,也表示各種疼痛。浮取時緊脈表明是傷寒,沉取時緊脈則是因為寒冷引起的疼痛。人迎處脈緊且強盛,表示寒邪深重。氣口處脈緊且強盛,表明是因為飲食過量所致。

集要,緊乃陰邪搏激之候,氣為寒束,寒性斂縮陽不得伸,故脈來剛急而形如絞縛也。《要略》所謂寒令脈急是也。《素問》曰:往來有力,左右彈人手。蓋寒乃北方剛勁蕭殺之氣,故緊急中復兼左右彈手之象也。緊勁而急,與弦脈相類,但比之於弦有更加勁挺及轉索之異。

白話文:

緊脈,表示陰邪正與人體氣血交戰。寒邪使氣血收縮,陽氣無法舒展,所以脈搏來得又急又硬,好像被繩子勒緊了一樣。

《難經》中提到的「寒令脈急」,也就是這個意思。《素問》中說:脈搏來往有力,左右跳動,像撥動人的手。

寒邪屬北方,性質剛勁嚴寒,所以緊脈除了急促外,還會左右跳動。緊脈與弦脈相似,但相比之下,緊脈更加有力,也更像繩子一樣轉動。

按繩索之轉,以兩股三股糾合而成之者,不獨直有剛勁之象,亦且左右有轉側之形也。程知曰:緊為寒邪方盛,直細中有轉動急疾之意故謂如轉索耳。張仲景曰:弦者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,緊者如轉索無常也。

白話文:

猶如繩索的扭轉,由兩股或三股糾纏而成,既呈現直而堅挺的形狀,也具備左右轉動的樣貌。程知說:緊脈象表示寒邪正盛,細直的脈象中有急促扭轉的感覺,因此稱之為轉索脈。張仲景說:弦脈狀似弓弦,按壓不會移動;緊脈則如繩索扭轉,不定形。

張錫駒曰:弦緊之分在移與不移耳,此不可不舉而別之也,緊之所主在表,為傷寒發熱,為渾身筋骨疼痛,為胸腹脹滿,為中寒逆冷,為吐逆食出,為風痛反張,為痃癖,為瀉痢,為陰疝。在婦人為氣逆經滯,在小兒為急驚抽搐,皆其候也。診治之要豈他求哉。

白話文:

張錫駒說:區分脈搏弦緊的關鍵在於是否浮動,這一點不可不詳細區別清楚。緊脈主要反映在外表症狀,表現為傷寒發熱、渾身筋骨疼痛、胸腹脹滿、中寒逆冷、嘔吐食物、風痛部位反張、痃癖、腹瀉、陰疝。對於女性來說,表現為氣滯經閉;對於小兒來說,表現為急驚風抽搐,這些都是緊脈的症狀表徵。因此,診斷和治療的關鍵,就在於這些症狀的辨別。

弦脈

體象,弦脈端直,弓弦新張,按之不移,指下挺長。

主病,弦為陰脈,陰盛痰飲。弦為木脈,木侮土甚。寸弦乘陽,則為頭痛。尺弦乘陰,則為腹痛。

白話文:

弦脈的特徵是像拉緊的新弓弦一樣直而硬,手指按下去時位置不會改變,感覺堅挺而長。

弦脈通常表示身體內部有痰飲或寒涼過剩的情況。弦脈屬木,當木過旺時會剋土,造成脾胃問題。如果在寸部出現弦脈,可能會引起頭痛;在尺部出現弦脈,可能會導致腹痛。

集要,弦乃陽中伏陰之候,為氣血不和,為氣逆,為邪勝,為肝強,為脾弱,為寒熱,為痰飲,為宿食,為積聚,為脹滿,為虛勞,為疼痛,為拘急,為瘧痢,為疝痹,為脅痛,皆其候也。弦從木化,氣通乎肝,可陰可陽。但其弦大兼滑者便是陽邪,弦緊兼細者便是陰邪,弦而大為太過,弦而細為不及。

白話文:

總而言之,脈搏弦緊,表示陽氣中隱藏著陰氣,這是氣血不調和、氣血上逆、病邪盛、肝氣旺盛、脾氣虛弱、寒熱交替、痰飲內生、宿食積滯、臟腑積聚、脹滿、虛勞體弱、疼痛、肌肉拘急、瘧疾痢疾、疝氣痹痛、脅痛等症狀。

脈搏弦緊,源於肝經木氣化生,氣血運行於肝臟,既能屬於陰又能屬於陽。但如果脈搏弦緊而兼滑,那就是陽邪;如果脈搏弦緊而兼細,那就是陰邪;脈搏弦緊而大,表示病情過於嚴重;脈搏弦緊而細,表示病情不足。

弦而軟其病輕,弦而硬其病重。凡藏府間胃氣所及,五藏俱安,肝邪所侵,則五藏受病也。蓋木之滋生在水,培養在土,若木氣過強則水耗土傷。水耗則腎虧,土傷則胃損。腎為精血之本,胃為水穀之海,水穀不化精血不盛,生氣敗矣,所以木不宜強也,矧人無胃氣則死。故脈見和緩者吉,指下弦強者凶,諸病皆然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細軟的病情較輕,脈象細硬的病情較重。

身體內部臟腑間,只要胃氣充足,五臟就會安然無恙。但如果肝臟邪氣入侵,五臟就會受到損傷。

肝屬木,木氣生長需要水的滋養,培育於土中。如果木氣過於旺盛,就會耗損水液,傷害脾胃。水液耗損,腎臟就會虧虛;脾胃受傷,胃部就會受損。腎臟是精血的源頭,胃部是水穀的倉庫。水穀不能化生精血,精血不足,生機就會衰敗。因此,木氣不宜過於旺盛,尤其是人體不能沒有胃氣,否則就會死亡。

所以,脈象緩和者吉,脈象細而硬者兇,這種規律適用於所有疾病。

夫弦之為義,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強也。岐伯曰:春脈肝也,東方木也,萬物之所始生也,故其氣來濡弱,輕虛端直以長,故曰弦。又曰,肝脈濡弱,迢迢如揭長竿末梢,曰肝平。春以胃氣為本,肝脈來盈實而滑,如循長竿,曰肝病。肝脈來急而益勁,如新張弓弦,曰肝死。

白話文:

「弦」的意思就像琴絃一樣,直而略帶韌性。岐伯說:春季的脈象屬於肝,東方屬木,萬物在此時開始萌生,因此其脈氣來得細弱輕柔,直而長,所以稱為「弦脈」。又說,肝脈細弱,像提著長竿的末端,這種脈象叫做「肝平」。春季以胃氣為根基,肝脈有力而滑順,像沿著長竿運行,這種脈象叫做「肝病」。肝脈來得急促而有力,好像新張的弓弦,這種脈象叫做「肝死」。

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。但弦為春初之象,陽中之陰,天氣猶寒,故如琴絃之端直而挺然,猶帶一分之緊急也。長為暮春之象,純屬乎陽,絕無寒意,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,純是發生之氣象也。若兩關俱弦,謂之雙弦,若不能食,木來剋土,土已敗矣,必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弦脈和長脈都對應春天的氣候。

  • 弦脈:代表初春,陽氣中夾雜陰氣,天氣仍然寒冷,所以脈象像琴絃一樣直而緊,稍微帶一點急迫感。
  • 長脈:代表暮春,純粹是陽氣,沒有寒意,所以脈象像木棍一樣修長,完全是生發之象。

如果兩邊的脈象都呈弦狀,稱為「雙弦」,如果病人還不能進食,這是木氣剋土,而土氣已經敗落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

長脈

體象,長脈迢迢,直下直上,如循長竿,盈實滑象。

主病,長則氣治,和勻非病。長而硬滿,反常之應,陽毒癲癇,陽明熱證。

白話文:

長脈的特徵是脈搏直上直下,延綿不絕,摸起來像沿著一根長竿般,脈象充盈實滑。

長脈通常表示氣機調和,脈象和緩並非疾病。但如果長脈伴有堅硬且充盈過度的情況,則是異常現象,可能與陽毒、癲癇或陽明經的熱症有關。

集要,長主有餘,亦為氣逆火盛之候。為木強,為土鬱,為奔豚中競,為相火專令,皆其候也。長之為義,首尾相應,往來端直也。在時為春,在人為肝。肝主春生之令,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,脈象應之,故候得長脈也。《內經》曰:長則氣治。人之肝脈得春和之氣者,壽之徵也,脾脈得中和之氣者,富貴之應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飽滿有力,表示身體氣血充沛有餘,也是氣逆火旺的徵兆。這是因為肝氣強盛,脾胃鬱積,體內氣血運行不暢,相火亢盛所致。

「長脈」是指脈象平穩、持續時間較長。在時序上對應春季,在人體上對應肝臟。肝臟主掌春生之氣,天地之間的陽氣此時開始發散升騰,脈象隨之呈現飽滿有力的特徵。因此,脈象長是氣血通暢的一種表現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脈象飽滿有力,氣血旺盛。」這表示人體肝脈得到春和之氣的滋養,是長壽的徵兆;而脾脈得到中和之氣的調和,則是富貴平安的象徵。

李月池曰:心脈長者神強氣壯,腎脈長者蒂固根深,皆長脈之平者。凡實牢弦緊皆兼長象,故古人稱長脈主有餘之疾也。《內經》曰:脈來軟弱迢迢,如揭長竿末梢,曰肝平。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,曰肝病。軟弱者,柔和之象也;迢迢者,起伏之象也;長竿末梢長而軟也。

白話文:

李月池說:心脈長的人精神旺盛、氣息強勁;腎脈長的人根基牢固、健康深厚,這些都是脈象平穩的長脈。凡是脈搏有力、緊繃、弦狀,都同時兼有長脈的象徵,所以古人說長脈主有餘之病。《內經》記載:脈象柔軟無力、綿長而遠,就像提著長竿的末梢,這種脈象稱為肝臟平穩。脈象豐盈有力、滑順如順著長竿移動,這種脈象稱為肝臟疾病。柔軟無力表示柔弱的象徵;綿長而遠表示起伏的象徵;長竿的末梢既長又柔軟。

若盈實而滑則無軟弱之象也,如循長竿則無迢迢之象矣,故知長而和緩,即合春和之氣而為健旺之徵。長而硬滿,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也。舊說過於本位為長脈,不知寸而上過則為溢脈,寸而下過則為關脈,關而上過則為寸脈,關而下過則為尺脈,尺而上過則為關脈,尺而下過則為覆脈,由此察之,則過於本位,理之所必無,惟其狀如長緊,則直上直下,首尾相應,非他脈之首尾不均。此凡實牢弦緊諸脈皆兼長脈,古人稱主有餘之疾,豈虛語哉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飽滿光滑,就沒有脈象軟弱的現象,就像走過長竿上,不會有遙遠的感覺一樣。因此,知道脈象綿長而和緩,這是符合春天的平和之氣,也是健康強盛的徵兆。脈象綿長而硬滿,就屬於陽氣亢盛的表現,是疾病的預兆。

過去的說法過於強調脈位本身,認為脈位超出本位就是長脈。但是,其實寸脈往上過度就是溢脈,寸脈往下過度就是關脈;關脈往上過度就是寸脈,關脈往下過度就是尺脈;尺脈往上過度就是關脈,尺脈往下過度就是覆脈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超出本位的脈位,是理論上不可能存在的。只有脈象表現為緊促、有力、飽滿等時,才會出現直上直下的長脈,脈象的兩端相呼應,這與其他脈象兩端不一致的情況不同。

凡是實、牢、弦、緊這些脈象,都兼有長脈的特點。古人說這類脈象代表身體有餘的疾病,這一點並非虛言。

短脈

體象,短脈縮縮,首俯尾俯,應指而回,不能滿部。

主病,短則氣病,尺寸是真。寸主頭痛,尺主腹屯。短而滑數,為酒傷神。

白話文:

短脈的特徵是脈搏顯得短小,前端和末端都向下彎曲,觸診時感覺像是往回收縮,無法遍及整個診脈部位。

短脈所主的病症通常是氣的問題,在寸關尺三部中,寸部反映頭部的病狀如頭痛,尺部則反映腹部的疾患。如果脈象短而且滑數,這表示有因過度飲酒而造成的神志损伤。

集要,短主不及,為氣虛之候,為心神不定,為肺虛頭痛,為肝氣有傷,為膈間不利,為少腹痛,為真火衰,皆其候也。短之為義,兩頭俯下而中間獨浮也。在時為秋,在人為肺。肺應秋金天地之氣至是而收斂,故蓄納之象相應而短矣。《內經》曰:短則氣病。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,若短脈獨見,氣衰之徵兆矣。

白話文:

脈象短促,兩頭向下而中間浮起,表示氣虛、心神不定、肺虛頭痛、肝氣有傷、膈膜不通、小腹疼痛、腎陽衰弱。

在季節上,與秋季相應;在人體中,與肺臟相應。肺臟與秋季的金氣呼應,天地之氣在這個時候收斂,所以脈象也呈現出蓄納的狀態,表現為脈短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脈短則氣病。」因為氣屬陽,主掌充沛,如果脈象短促,說明氣血衰弱。

然肺為主氣之藏,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。《素問》曰:肺之平脈,厭厭聶聶,如落榆莢,則短中有和緩之象,氣應治也。若不上不下,則往來澀滯,無厭厭聶聶,潤澤動搖之象矣。輕薄而虛,如循雞羽,如落榆莢,不疾不徐,虛中有實之象矣,而謂氣不病乎?按同父云:短脈只見於尺寸,若關中見短,上不通寸,下不通尺,為陰陽絕脈而不治。而高陽生以短為中間有兩頭無,其說不能無弊。

白話文:

肺是主控氣的器官,為什麼它會與短脈相應呢?

《素問》說:肺的正常脈象是緩和而有規律的,像榆莢落下的聲音,其中有短促但平穩的徵象,表明氣的運作是正常的。

但如果脈象既不出現在尺脈也不出現在寸脈,那麼脈象就顯得滯澀,沒有緩和規律和濕潤動搖的徵象了。

脈象輕浮虛弱,像是撫摸雞毛或榆莢落下,不快不慢,虛中有實的徵象。這樣還能說氣不生病嗎?

根據同父的說法,短脈只出現於寸脈和尺脈,如果關脈出現短脈,上不通寸脈,下不通尺脈,就是陰陽絕脈,無法治療。

而高陽生認為短脈是中間有,兩頭沒有,這樣的說法有其缺陷。

蓋脈以貫通為義,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則穹壤判,豈有斷絕不通之理哉。假令上不貫通則為陽絕,下不貫通則為陰絕矣。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,特兩頭俯而沉下,中間實而浮起,仍是貫通者也。李時珍曰:長脈屬肝宜於春,短脈屬肺宜於秋,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,故知非其時、非其部則為病耳。凡澀結微弱皆兼短象,故古人稱短脈主不足之疾也。

洪脈

體象,洪脈似大,來盛去衰,狀如洪水,滔滔而來。

白話文:

脈絡的作用是貫通全身,如果氣息不通暢,就像機關停止運作;如果氣脈稍稍斷絕,就會像天和地一樣分開,怎麼會有斷絕不通的道理呢?假設氣脈向上不通,就是陽氣斷絕;向下不通,就是陰氣斷絕。但是,短脈並不是兩端斷絕,而是兩端向下壓沉,中間向上鼓起,仍然是貫通的。李時珍說:長脈屬於肝臟,適合春天;短脈屬於肺臟,適合秋天。但是,只要診斷肺、肝,長短就會顯現出來,所以就知道不是適當的時間、部位,就是有疾病。所有氣脈澀滯虛弱的,都會兼具短脈的特徵,所以古人說短脈主虛證。

主病,洪為實熱,去來有別。去衰來盛,脈之無病;來盛去盛太過之脈;來衰去盛,不及之脈。膚痛浸淫,太過之證。咳唾氣泄,不及之證。

白話文:

主病

洪脈 代表實熱。實熱分為去熱和來熱兩種情況。

  • 去衰來盛:脈象從衰弱變為強盛,表明身體沒有疾病。
  • 來盛去盛:脈象來時強盛,去時也強盛,表明身體熱度過高。
  • 來衰去盛:脈象來時衰弱,去時強盛,表明身體熱度不足。

皮膚疼痛且蔓延 ,是熱度過高的徵兆。 咳嗽、咳出唾沫和氣虛 ,是熱度不足的徵兆。

集要,洪脈為陽,乃血氣燔灼火熱之候。浮洪為表熱,沉洪為裡熱,為痰渴,為煩渴,為狂躁,為癍疹,為頭疼面熱,為咽乾喉痛,為口瘡癰腫,為大小便不通,為痛血,此陽實陰虛,氣實血虛之候。若洪大至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是即陰陽離絕,關格之脈也,為不可治。洪之為義,《素問》曰:來盛去衰。

白話文:

主要大意:洪脈是一種陽脈,代表血氣過度旺盛、火熱的狀態。

浮洪脈: 表面有熱。 沉洪脈: 內部有熱。

洪脈會導致痰液增多導致口渴、心煩導致口渴、發狂、出疹子、頭痛發熱、咽喉乾痛、口腔潰瘍腫脹、大小便不通、血痛等症狀。這是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氣血虛弱的表現。

如果洪脈非常嚴重,甚至是四倍以上,則表明陰陽兩氣已經斷絕,關口不通,這是無藥可治的。

《素問》中對洪脈的解釋是:脈搏來得強盛,去得衰弱。

萬物之所以盛長也,反此者病。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,病在外,來不盛去反盛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夫洪脈只是盛滿,卻非堅硬,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。古人鉤洪二字名夏脈,頗有微旨,鉤者以木喻也,夏木繁滋,枝華敷布暢遂,下垂有如鉤也。《五氣篇》曰:心脈鉤。

白話文:

天地萬物的生長,都遵循著「往來盛衰」的規律。相反的,就會生病。如果來盛去也盛,就是「太過」,病症在外部。如果來不盛,去反而盛,就是「不及」,病症在內部。

洪脈只表示脈象充盈飽滿,並不堅硬。如果脈象又大又硬,那就是「實脈」,而不是洪脈。

古人用「鉤」和「夏」兩個字來形容洪脈,很有深意。「鉤」是用樹木來比喻,夏天的樹木枝葉繁茂,花朵盛開,枝條垂下就像鉤子一樣。《五氣篇》中說:「心脈鉤。」

以火喻也,火氣炎盛而秒,則環轉有如鉤也。洪者以水喻也,脈之來盛去衰,有如洪水漂流之象也。凡失血下血,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。經曰:形瘦脈大,多氣者死。可見形瘦不與脈合者,均非吉兆耳。

動脈

體象,動脈不一,浮滑而急,厥厥動搖,形如豆粒。

白話文:

以火來比喻脈象,當脈象強而有力,就像火氣正旺一樣,運轉起來就像鉤子一樣彎曲。以水來比喻脈象,當脈象來勢強勁,退去時漸弱,就像洪水奔流一樣。凡是失血、便血、長期咳嗽或是久病的人,都不宜有洪脈。經書上說:身形消瘦而脈象強,氣息旺盛的人易死亡。由此可見,身形消瘦與脈象不符合的人,都不是吉祥的徵兆。

主病,動為速甚,寸尺有別。陽乘於寸,陽動發熱。陰乘於尺,陰動汗出。陰陽互乘,發熱汗出。按之不鼓,陽衰之切。汗出惡寒,形冷無熱。

白話文:

本病的主要症狀,陽氣或陰氣盛衰不同的時候,病情表現也會有所不同。

陽氣盛於寸脈:

  • 會出現發熱的症狀。

陰氣盛於尺脈:

  • 會出現出汗的症狀。

陽氣和陰氣互相盛衰:

  • 會同時出現發熱和出汗的症狀。

按壓經脈,脈搏不鼓:

  • 表示陽氣衰弱。

出汗而惡寒,身體感覺寒冷沒有發熱:

  • 表示陽氣衰弱,陰氣過盛。

集要,動有陽盛陽虛之候,陽盛之動動而有力也,陽虛之動動乃擾亂也,為痛,為驚,為自汗,為拘攣,為心脾疼痛,為心突精失,皆其候也。動之為義,以厥厥動搖急速有力得名也。厥厥者,謂似有根之動搖,動而不移,非若滑脈之流動動而不居也。動脈似數,惟上下無頭尾如豆大,厥厥動搖,故名動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集要》裡提到,脈象的活動狀態有陽盛和陽虛之分。陽盛脈動表現為有力,陽虛脈動則表現為混亂。陽虛脈動可引起疼痛、驚嚇、自汗、痙攣、心脾疼痛、心悸神不守舍等症狀。

"動"是指脈象的跳動節律快速有力,彷彿有根基在跳動,但卻不移動,不同於滑脈的流動不居。動脈脈象類似數脈,但上下沒有明確的界限,形狀如豆。由於脈象跳動不停,因此稱為動脈。

然以兩頭俯下,中間突起,則又極與短脈相類。但短脈為陰,不數不硬不滑也,動脈為陽,且數且硬且滑也。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。故仲景云:陽動則汗出。分明指左寸之心,汗為心之液,右寸之肺主皮毛而司腠理,故汗出也。又曰:陰動則發熱。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不足,右尺見動為相火虛炎,故發熱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兩頭低垂,中間凸起,這又和短脈非常類似。但短脈屬於陰脈,沒有數次、硬度或滑潤感;動脈屬於陽脈,數次、硬度和滑潤感都很明顯。關脈之前為陽脈,關脈之後為陰脈。所以仲景說:「陽脈動,就會出汗。」這明顯指出了左寸脈的心臟,汗液是心臟的體液。右寸脈的肺部主管皮膚毛髮,控制腠理,所以會出汗。另外,仲景還說:「陰脈動,就會發熱。」這明顯指出了左尺脈的腎水不足,右尺脈的相火虛炎,所以會發熱。

因是而知,舊說以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。且《素問》曰: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則手少陰非左寸乎,而謂動獨見於關乎,此不可不辨也。

白話文:

由此可知,舊說認為動脈只會於關脈上顯現並非正確。而且《素問》中說:「女性手少陰心脈動脈跳動明顯者,懷孕了。」那麼手少陰不就對應左寸嗎?怎麼能認為動脈只會出現於關脈呢?這一點不容混淆。

滑脈

體象,滑脈替替,往來流利,盤珠之形,荷露之義。

主病,滑司痰病,關主食風,寸候吐逆,尺便血膿。

白話文:

滑脈的特徵是脈搏流利順暢,如同圓珠滾動,又好比荷葉上的露珠。

滑脈主要反映痰濕疾病,關部的滑脈提示可能有飲食停滯或感受風邪,寸部的滑脈預示嘔吐,尺部的滑脈則表示可能有便血或膿血的情況。

兼證,浮滑風痰,沉滑痰食,滑數痰火,滑短氣結。滑而浮大,風熱之疾。滑而浮散,風虛之疾。滑而沖和,胎孕可決。

白話文:

伴隨的證狀:

  • 浮滑:風痰在上
  • 沉滑:痰食在下
  • 滑數:痰火內擾
  • 滑短:氣結於中

脈象滑動的詳情:

  • 滑而浮大:風熱疾病
  • 滑而浮散:風虛疾病
  • 滑而沖和:懷孕徵兆

集要,滑乃氣虛血虛之候,為呃逆,為食滯,為嘔吐,為滿悶,為痰飲。滑大滑數為內熱,上為頭目咽喉心肺之熱,下為小腸膀胱二便之熱。婦人滑脈數而經斷者為有孕。若平人脈滑而和緩,此是營衛充實之兆。若過於滑大則為邪熱之病。又凡為虛損者多有弦滑之脈,此陰虛而然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滑利,通常表示氣血虛弱。症狀包括打嗝、消化不良、嘔吐、胸悶氣促、痰飲。脈搏滑利而跳動次數多,說明體內有熱。上半身有熱,會出現頭暈目眩、咽喉腫痛、心肺熱。下半身有熱,會出現小腸熱、膀胱熱、二便不通。女性脈搏滑利且跳動次數多,經期停止,可能是懷孕的徵兆。普通人脈搏滑利而和緩,說明營衛之氣充實。如果脈搏過於滑利,可能是邪熱引起的疾病。此外,虛弱損傷的人士多有弦滑的脈象,這是因為陰虛所致。

瀉痢者亦多弦滑之脈,此腎肝受傷也,不得概以火論也。滑之為義,往來流利而不滯澀也。陰氣有餘,故脈來流利如水,蓋脈者血之府也。血盛則脈滑,故腎脈宜之。夫滑脈為陽中之陰以其形兼數也,故為陽。以其形如水也,故為陽中之陰。大抵兼浮者毗於陽,兼沉者毗於陰。

白話文:

患有腹瀉的人,也會有許多脈象滑利而有力。這是因為腎臟和肝臟受傷所致,不能一概以火熱來解釋。滑利的脈象,是指脈絡來去流暢,不會停滯不順。這表示陰氣過盛,因此脈絡流動順暢就像流水一樣。脈絡是血的倉庫,血氣旺盛則脈絡滑利,所以腎臟的脈象應該是滑利的。滑脈是陽脈中的陰脈,因為它的形狀包括「數」脈,所以屬於陽脈;因為它的形狀像水,所以是陽脈中的陰脈。一般來說,滑脈同時兼有浮脈者偏於陽,兼有沉脈者偏於陰。

是以或寒或熱,古無定稱也。衡之以浮沉,辨之以尺寸,庶無誤耳。

澀脈

體象,澀脈往來,如刀刮竹,遲細而短,三象審度。

主病,澀虛濕痹,尺精血傷,寸汗津竭,關膈液血。

兼證,澀而堅大,實熱炎灼。澀而軟弱,虛火乃作。

白話文:

古時候並沒有固定稱呼寒熱,只能依靠脈象的浮沉、尺寸來判斷,這樣才能避免誤診。

澀脈是一種脈象,摸起來像刀刮竹子一樣,脈搏遲緩、細小、短促,要綜合觀察這三個特徵。

澀脈通常代表著身體虛弱、濕氣停滯、經絡痺阻,尺脈代表腎精血不足,寸脈代表汗液津液虧損,關脈代表膈肌和血液出現問題。

如果澀脈又堅硬粗大,則可能是實熱炎灼;如果澀脈柔軟無力,則可能是虛火上炎。

集要,澀為陰虛,乃血氣俱虛之候。為少氣,為憂煩,為痹痛,為拘攣,為麻木,為無汗,為脾寒少食,為胃寒多嘔,為二便不和,為四肢厥冷,男子為傷精,女子為不孕,為經脈不調。凡脈見澀滯者,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,血無以充氣無以暢。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,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,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,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。凡此總屬陽虛,諸家言氣多血少,豈以脈不流利,猶有氣多者乎。

白話文:

《集要》中記載,脈象出現澀滯,是陰虛的表現,是血氣俱虛的徵兆。會出現氣血不足、憂煩、麻痺疼痛、抽筋、麻木、無汗、脾胃虛寒導致食慾不振、胃寒嘔吐不止、大小便失調、四肢冰冷等症狀。對於男性來說,可能會傷精;對於女性來說,可能會不孕,月經不調。

脈象澀滯的人,大多是由於情緒不順暢,導致營衛耗損,氣血不足。在身體上部,則會出現上焦不通暢;在下部,則會出現下焦運行不暢;在外表,則會出現筋骨疲勞;在內部,則會出現精神不足。這些情況都屬於陽虛。一些醫家所說的「氣多血少」,難道是指脈象不流利,卻還有氣血充足的情況嗎?

澀之為義,不流利不爽快之謂也。《內經》云參伍不調,謂其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。《脈訣》以如刀刮竹為喻者,正謂其阻滯而不滑也。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,謂水沾金石則滑而流利,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。須知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為微脈,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,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,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,有似乎澀而實有別也。肺之為藏,氣多血少,故右寸見之合體之診。

白話文:

「澀」的意思,就是指不順暢、不爽快。

《內經》中說「參伍不調」,就是指身體的氣血凝滯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。

《脈訣》中用「如刀刮竹」來形容「澀脈」,正說明瞭它是阻滯而不通暢的。

通真子用「如雨沾沙」來形容「澀脈」,因為水沾在金石上會滑動通暢,而雨淋在沙土上則會滯澀難流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極細極軟、似有若無的脈象叫「微脈」,浮而細軟的脈象叫「濡脈」,沉而細軟的脈象叫「弱脈」。這三種脈象在指下都顯得模糊不清,有「澀」的特徵,但實際上又有區別。

肺臟以氣為主,血較少,所以「澀脈」在右寸脈上可以發現。

腎之為藏,專司精血,故左尺見之為虛殘之候。不問男女,凡尺中沉澀者必難於嗣,正以血少傷精之故。如懷孕而得澀脈,則血不足以養胎,如無孕而得澀脈,將有陰衰髓竭之憂。大抵凡物之體濡潤者則必滑,枯槁者則必澀。故滑為痰飲,澀止陰衰,理有固然,無足異者。

細脈

體象,細如絲線,直軟難見,較顯於微,似微而非。

白話文:

腎臟作為儲藏器官,主要負責儲存精血,因此,從左手尺脈可以看出腎臟虛損的情況。

無論男女,尺脈沉澀者,必定難以生育,這是因為血虛會損傷精氣所致。如果懷孕時出現尺脈沉澀,表示血液不足以滋養胎兒;若沒有懷孕而出現尺脈沉澀,則要注意陰虛髓竭。

總體而言,凡是身體濕潤滋潤的,其脈搏必定順滑;而身體乾燥枯槁的,其脈搏必定沉澀。所以,脈搏順滑代表痰飲,脈搏沉澀代表陰虛,這是自然規律,不足為奇。

主病,細主勞損,宜培其本。左寸細者,補肝生心。右寸細者,培土生金。兩關見細,土濕木枯。兩尺見細,陰陽殊塗。

白話文:

主病:脈細主因勞損,宜調理身體的根本。

左寸脈細:滋補肝臟,生髮心氣。

右寸脈細:培補脾胃,生髮肺金。

兩關脈(在寸脈和尺脈的中間)細:脾胃虛濕,肝腎枯燥。

兩尺脈(靠近手腕)細:陰陽氣血運行不暢。

集要,細主氣衰,為諸虛勞損,為怔仲不寐,為嘔吐氣怯,為肝陰衰,為胃虛脹,為瀉利遺精,為下元冷憊,皆其候也。細之為義,小也細也,狀如絲也。微脈則模糊而難見,細脈則顯明而易見,故知比於微則稍稍較著也。脈理曰:細為血少氣衰,有此證則順,無此證則逆,故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。

白話文:

收集要訣:脈搏細弱,主氣虛,表現為各種虛勞損傷,如怔忡失眠、嘔吐氣虛、肝陰不足、胃虛脹滿、腹瀉遺精、下半身虛寒等。細脈的意思是細小,像絲一樣。微弱的脈象模糊難見,細弱的脈象顯明易見,所以相比於微弱的脈象,細弱的脈象稍稍明顯一些。脈學理論說:細脈表示血少氣虛,如果出現這種脈象,就是順應病情;如果沒有出現這種脈象,就是違背病情。所以,吐血、腹瀉失血後,脈象變得沉細的人,可以生還。

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,為自伐其氣血也。春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,謂其不與時合,不與形合也。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例。大抵細微之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。《內經》曰:氣主煦之。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陽乎?嘗見虛損之人,脈已細而身常熱,醫者不究其原,而以涼劑投之,遂使真陽散敗,飲食不進,上嘔下泄,是速之使去耳。《素問》曰: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。

白話文:

過度憂慮的人脈象通常比較細弱,這是因為他們過度地消耗了氣血。春天和夏天,年輕健康的人脈象忌諱過於細弱,因為這與當時節候和自身體質不符。而到了秋冬,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脈象細弱則不在禁止之列。總體來看,脈象過於細弱都是陽氣衰退的表現。《內經》說:氣能溫煦身體。要恢復人體中流失的元陽之氣,必須採用溫補的方法。我曾經見過虛弱的人,脈象已經很細弱了,但身體卻常常發熱。有的醫生不探究其原因,就用涼藥來治療,結果導致真陽散失,病人飲食不進,嘔吐腹瀉,這無疑是加速病人的死亡。《素問》說:旺盛的火氣能消耗元氣,微弱的火氣能生髮元氣。

火即氣也,火壯則能耗散元氣,少火則能生長元氣。人非少火無以運行三焦,熟腐水穀,未徹乎此者,安足以操司命之權哉。然虛勞之脈,細數不可並見,並見者不治。細則氣衰,數則血敗。氣血交窮將何以濟,惟帶和緩則投治或有回生之日也。

代脈

體象,代脈中止,不能自回,因而復動,良久方來。

白話文:

火就是氣,氣壯能耗損元氣,氣少能生長元氣。人體沒有氣就不能運轉三焦,消化食物。不瞭解這個道理,怎能掌控生命呢?然而虛勞的脈象細弱且數,細弱數強同時出現就無藥可治。脈細說明氣弱,脈數說明血虛。氣血都極度虧虛,還拿什麼來維持生命?只有脈象平和緩和時,投藥治療纔有可能讓病情好轉。

主病,代則氣衰,下元已虧。腹疼瀉痢,脾土敗矣。吐瀉交患,胃中寒矣。傷寒心悸,氣血憊矣。懷胎之訣,已三月矣。

白話文:

主要疾病:

  • 咳嗽:氣血虛弱,腎氣不足。
  • 腹痛腹瀉:脾胃受損。
  • 嘔吐腹瀉同時發生:胃部受寒。
  • 傷寒時心悸:氣血消耗過度。
  • 懷孕三個月:已懷孕三個月。

集要,代主藏衰危急之候,為脾敗,為吐利,為中寒,為腹痛,兩動一止,三四日死。四動一止,六七日死。次遞推求,不失經旨也。夫代者,禪之義也。如四時之禪代,不息其期也。結促之止,止無常數,代脈之止,止有常數。結促之止,一止就來,代脈之止,良久方至。

白話文:

在危急的情況下,如果是脾虛腹瀉、嘔吐腹瀉、受寒腹痛,患者的脈搏出現「兩動一止」,就會在三四天內死亡;如果脈搏出現「四動一止」,就會在五六七天內死亡。以此類推,可以預測患者的生死。

所謂「代」,是指變化的意思。就像四季變換一樣,循環不息。但如果脈搏出現「結促之止」,脈搏停頓時間沒有規律;如果是「代脈之止」,脈搏停頓時間則有規律。結促之止,脈搏一停頓馬上又來;代脈之止,脈搏停頓很久才恢復。

《內經》以代脈為藏氣衰微,脾氣脫絕之診也。惟傷寒心悸,懷胎三月,或七情太過,或跌打重傷,及風家痛傢俱不忌代脈,未可斷其必死也。滑伯仁曰:無痛而羸瘦,脈代者危候也,有病而氣血乍損只為病脈,此為暴病言也。若久病得代脈,而冀其回春萬不能耳。《內經》曰:代則氣衰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 認為代脈是臟氣衰弱、脾氣斷絕的徵兆。不過,在傷寒心悸、懷孕三月或七情過激、跌打重傷、風濕疼痛等情況下,出現代脈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死亡。

滑伯仁說:如果沒有疼痛,但卻瘦弱,而且出現代脈,那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患有疾病,但氣血突然受損,這只是因為疾病的脈象,這是針對急性病而言的。但如果是久病的人出現代脈,想要恢復健康是極其困難的。**《內經》**說:出現代脈,氣就會衰弱。

又曰:代散者,死。蓋代脈見而脾土衰,散脈見而腎水絕。二脈交見,雖神聖亦當望而卻走矣。夫脈來一息五至則五藏之氣皆足,故五十動而不一止者,合太衍之數,謂之平脈。反此則止乃見焉。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而一止。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而一止。脾氣不能至則二十動而一止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:如果出現「代」脈,則會死亡。因為「代」脈出現,表示脾氣衰弱;「散」脈出現,表示腎水枯竭。兩種脈同時出現,即使是神醫聖手,也要束手無策,望而卻步。

正常的脈搏,一呼一吸之間,會跳動五次,表示五臟之氣都充足。因此,每分鍾跳動五十次而不間斷的脈象,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,稱之為「平脈」。

如果與此相反,就會出現停頓。腎氣不足,脈搏會每四次跳動停頓一次;肝氣不足,脈搏會每三次跳動停頓一次;脾氣不足,脈搏會每二次跳動停頓一次。

心氣不能至則十動而一止。肺氣不能至則四五動而一止。同父云:三部九候,每候必滿五十動,出自《難經》。而偽訣五藏歌中皆以四十五動為準,乖乎經旨矣。柳東楊曰:古人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,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藏缺。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見了,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邪。

白話文:

如果心氣不足,脈搏就會每跳十次停一次。如果肺氣不足,脈搏就會每跳四五次停一次。《難經》的「三部九候」中說,每部脈候都要滿五十次跳動。然而,偽訣的「五藏歌」卻以四十五次跳動為準,這與《難經》的說法不符。柳東楊認為,古人用跳動數來診脈,是很嚴謹的做法,必須等候到五十次跳動才能知道五臟的虛損。現在的人往往一摸到手腕手臂就說看過了,五十次跳動豈是彈指間就能完成的事。

故學者當診脈問證聽聲察色,斯備四診而無失耳。按代脈之義,自叔和、仲景俱云: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起,脈代者,死。又曰:脈五來一止,不復增減者,死。經名曰:代脈七來,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,亦名曰代,正死不疑。故太僕之釋代脈,亦云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由是復止,尋之良久,乃復強起為代,故後世以結促代並言之為止脈,豈足以盡其義哉。

白話文:

所以學習中醫的人應該診脈、詢問病情、聽聲音、觀察面相,這樣才能掌握四診的方法,診斷不會有疏漏。根據《難經》的說法,叔和和仲景都認為:脈搏跳動後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,然後又重新跳動,這是代脈,主凶死。又說:脈搏跳動五次停一次,不再增加或減少,主凶死。經典中記載:代脈七次,是指脈搏跳動間隔半小時就不再增加或減少,也稱為代脈,這是死的徵兆,毫無疑問。所以太僕在解釋代脈時,也說它跳動後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,然後又跳動,然後又停止,檢查一段時間,才又強行跳起來,這是代脈。因此後世把結脈和促脈與代脈並稱,認為它們都是停止的脈象,豈能全面概括代脈的含義呢?

夫緩而一止為結,數而一止為促,其至或三或五或七或八至不等,然皆至數分明起止有力,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隔者,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,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利者,此皆結促之謂也。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,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乃至數之代,即《靈樞·根結篇》所云是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緩慢然後突然停止稱為「結脈」,脈搏跳動多次然後突然停止稱為「促脈」。促脈的次數不定,可能是三、五、七、八跳,但都很有力,而且數字分明,開始和停止的時間都明確。造成結脈和促脈的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因為氣息逆行、痰氣阻塞,造成氣機間隔;也可能是因為氣血虛弱,導致脈搏斷續;還有可能是因為天生體質瘀滯,脈絡不通。這些情形都屬於結脈和促脈。至於「代脈」的變化又有不同,例如脈搏跳動五十次才代換一次,一直到出現脈代的現象,這就是《靈樞·根結篇》中所說的代脈。

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,即《平人氣象論》所云:長夏胃微軟弱曰平。但代無胃曰死者,乃言胃氣去而真藏見者死,非謂代為止也。又若脾主四季,而隨時更代者,乃氣候之代,即《宣明五氣》篇所云:脾脈代。《邪氣藏府病形篇》所云:黃者,其脈代,皆言藏氣之常候,非謂代為止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本來平穩,卻突然變得忽強忽弱,則是身體機制的一種變化。正如《平人氣象論》中所說:「盛夏時節,胃氣稍弱,就會出現脈搏平穩的現象。」然而,如果脈搏持續變化而不穩定,卻沒有胃氣的表現,那就表明胃氣已經消散,而身體的本質已經顯現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但這並不意味著脈搏的變化就是死亡的唯一徵兆。

另外,如果脾臟主導四季,隨著時間而變化,那麼脈搏也會相應地變化。正如《宣明五氣》篇所說:「脾脈會發生變化。」《邪氣藏府病形篇》中也說:「黃色面容的人,其脈搏會變化。」這些都是指臟腑氣血的正常表現,並不意味著脈搏變化就是疾病的徵兆。

凡脈無定候,更變不常則均謂之代,各因其變而察其情,庶得其妙。設不明此,將於脈象之吉凶究茫然莫知所辨矣,又烏足以言診哉。

白話文:

凡是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,經常變化不定,就統稱為「代」。根據脈象的變化來觀察對應的情形,才能真正掌握脈象的奧妙。如果不明白這一點,對於脈象的吉凶就會茫然無知,無法辨識,又怎麼能談得上診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