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6)

1. 營衛要論

《內經》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散布於外。精專者,行於經隧,常榮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,故氣從太陰出,注手陽明,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指間與太陰合;上行抵髀,從髀注心中,循手少陰出腋下臂,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,乘腋出䪼內,注目內眥,上巔下項,合足太陽;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注足少陰;上行注腎,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心注脈,出腋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;上行至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,下行至跗上;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,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。

其支別者,上額循巔下項中,循脊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;上循腹裡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,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《內經》曰:歲有十二月,日有十二辰,子午為經,卯酉為緯。天周二十八宿,而一面七星,四七二十八星,房昴為緯,虛張為經,是故房至畢為陽,昴至心為陰,陽主晝,陰主夜。故衛氣之行,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。

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,夜行於陰二十五周,周於五藏,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,目張則氣上行於頭,循項下足太陽,循背下至小指之端;其散者別於目銳眥,下手太陽,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;其散者別於目銳眥,下足少陽,注小指、次指之間,以上循手少陽之分,側下至小指之間;別者以上至耳前,合於頷脈,注足陽明,以下行至跗,上入五指之間;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,入掌中;其至於足也,入足心出內踝,下行陰分復合於目,故為一周。

其始入於陰,常從足少陰注於腎,腎注於心,心注於肺,肺注於肝,肝注於脾,脾復注於腎為一周。

衛氣之留於腹中,蓄積不行,菀蘊不得,常所使人胸膈胃中滿,喘呼逆息。其氣積於胸中者,瀉大迎、天突、喉中。積於胸中者,瀉三里與氣街。上下皆滿者,上下取之,與季肋之下一寸,重者雞足取之。雞足者,以足緩伸緩縮如雞足之踐地,蓋以疏陽明之經脈,以通衛氣之所出也。

《內經》曰:五藏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,六府者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,其氣內營於五藏而外絡於支節。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。故曰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,陰陽相貫如環無端。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,行於陽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,故氣至陽而起,至陰而止。

故曰:日中而陽隆為重陽,夜半而陰隆為重陰。故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夜半為陰隆,夜半後而為陰衰,平旦陰盡而陽氣受矣。日中而陽隆,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,夜半而大會。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夫衛,陽氣也,營,陰氣也,營衛二氣皆胃中之穀氣所生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營氣的運行之道,是以水穀精華為根本。食物進入胃後,會傳輸到肺,散布到全身各處。精純的部分,則在經脈中運行,持續滋養身體,周而復始,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因此,營氣從足太陰脾經出發,注入手陽明大腸經,再向上行至足陽明胃經,向下行至腳背,注入腳大拇指與足太陰脾經會合之處;再向上行至大腿,從大腿注入心中,沿手少陰心經行至腋下手臂,注入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之處,再向上行經腋下,到耳後,注入眼內角,然後上行至頭頂,下行至後頸,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;再沿脊椎下行至尾椎,向下注入腳小指末端,沿腳底注入足少陰腎經;向上注入腎,從腎注入心,然後向外散布於胸中,沿心經注入脈,出腋下手臂,在兩筋之間運行,進入手掌,再從中指末端出來,回到小指的次指末端,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;再向上行至胸部膻中穴,散布於三焦,從三焦注入膽,出脅部,注入足少陽膽經,向下行至腳背;再從腳背注入腳大拇指間,與足厥陰肝經會合,向上行至肝,從肝向上注入肺,沿喉嚨進入鼻腔,最後到達頭部。

其中分出的支脈,向上到額頭,沿頭頂下行至後頸中,沿脊椎進入骶骨,這就是督脈,它聯絡陰部,向上經過毛髮,進入肚臍,再向上沿腹內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注入肺中,然後再從足太陰脾經出來,這就是營氣運行的路徑,是其正常運行的規律。《內經》說:一年有十二個月,一天有十二個時辰,子午代表經線,卯酉代表緯線。天空有二十八星宿,每一面有七個星,四七共有二十八星,房宿和昴宿是緯線,虛宿和張宿是經線,因此從房宿到畢宿代表陽,從昴宿到心宿代表陰,陽主白天,陰主夜晚。所以衛氣的運行,一天一夜在身體中運行五十周。

白天運行於陽經二十五周,夜晚運行於陰經二十五周,周行於五臟,所以清晨陰氣消盡,陽氣從眼睛出來,眼睛睜開,氣就上行至頭部,沿後頸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,沿背部下行至小指末端;其散出的部分,從眼外角,下行至手太陽小腸經,到達手小指外側;其散出的部分,從眼外角,下行至足少陽膽經,注入小指和次指之間,然後向上沿手少陽三焦經的路線,側向下行至小指之間;還有散出的部分,向上到達耳前,與下頜的脈絡會合,注入足陽明胃經,再向下行至腳背,向上進入五指之間;其散出的部分,從耳下,下手陽明大腸經,進入大拇指之間,再入掌中;當其到達足部時,會進入腳心,從內踝出來,向下行於陰經,再回到眼睛,形成一個循環。

衛氣開始進入陰經時,通常從足少陰腎經注入腎,腎注入心,心注入肺,肺注入肝,肝注入脾,脾又注入腎,完成一個循環。

衛氣如果積聚在腹中,停滯不運行,淤積不得疏通,就會使人經常感到胸部、膈膜、胃部脹滿,呼吸急促。如果衛氣積聚在胸中,可以通過針刺大迎穴、天突穴、喉部來疏泄。如果衛氣積聚在腹中,可以通過針刺足三里穴和氣街穴來疏泄。如果上下都有脹滿感,就上下同時取穴,以及季肋下一寸的地方,情況嚴重的,可以用雞足取穴法。所謂雞足取穴法,就是使腳緩慢地伸展和收縮,像雞腳踩在地上一樣,這是為了疏通足陽明胃經的經脈,從而疏通衛氣的運行。

《內經》說:五臟是用來儲藏精神、魂魄的地方,六腑是用來接受水穀並轉化成精微物質的地方,五臟的氣向內滋養臟腑,向外聯絡肢體的關節。不循經脈運行的浮氣,稱為衛氣,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,稱為營氣。所以說清純的為營,渾濁的為衛,營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營氣周而復始,五十周後會重新回到起點,陰陽互相貫穿,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。衛氣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,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,分為白天和夜晚,所以衛氣在陽氣旺盛的時候開始運行,在陰氣旺盛的時候停止運行。

因此說,正午陽氣最盛,稱為重陽,半夜陰氣最盛,稱為重陰。所以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自運行二十五度,分為白天和夜晚。半夜是陰氣最盛的時候,半夜過後陰氣開始衰退,清晨陰氣消盡,陽氣開始接受;正午陽氣最盛,傍晚陽氣衰退,日落陽氣消盡,陰氣開始接受;半夜陰陽二氣再次會合。清晨陰氣消盡,陽氣開始接受,如此循環不已,與天地的運行規律相同。衛氣是陽氣,營氣是陰氣,營氣和衛氣都是從胃中水穀之氣所產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