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7)
卷一 (17)
1. 營衛要論
陽氣長,其色鮮,其顏光,其聲商,毛髮長;陰氣盛,骨髓生,血脈滿,肌肉緊。二氣得其和平,皆由脾胃盈餘之所致也。
膀胱太陽之氣總六經而統攝營衛,為營衛之外藩,主一身之表。表氣強壯,衛固營守,邪氣無由而入也。風,陽邪也,寒,陰邪也。邪之中人,各從其類,中風則衛受之,傷寒則營受之。營衛者,乃風寒始入之兩途也。仲景曰:陽浮而陰弱,營衛之脈也,用桂枝湯者,解肌固表、調和營衛也,此營衛之一節也。
若《平脈篇》曰:衛氣盛名曰高(高者長盛也,脈隨指有力上來,衛氣盛也),營氣盛名曰章(章者,分明也,脈隨指有力下去,營氣盛也),章高相搏名曰綱(綱者營衛俱有餘撬繫有㼐攪之意也),衛氣弱名曰惵(音垤,惵者恍惚也,脈隨指無力上來,衛氣弱也),營氣弱名曰卑(卑者縮下也,脈隨指無力下去,營氣弱也)。惵卑相搏名曰損(損者營衛俱不足,有消縮之意也)。
衛氣和名曰緩,營氣和名曰遲,遲緩相搏,名曰強(遲以候胃,緩以候脾,遲緩相搏言合一也)。緩則陽氣長,遲則陰氣盛,陰陽相抱,營衛俱行,剛柔相得,名曰強也(陽氣長者胃氣有餘也,陰氣盛者脾氣充足也,陰陽相抱言和洽也,營衛俱行言周流也,剛柔相得言二氣和平也,此皆由脾胃盈餘之所致也。如此則其人之強健可知也,故曰強也)。
陽脈浮而無力,濡脈也。陰脈沉而無力,弱脈也。其脈弱者,營氣微也,營微則血虛,證則發熱筋急,其脈濡者,衛氣衰也,衛衰則氣虛,證則惡寒汗出,此以浮、沉、濡、弱為候營衛不足之診法也。夫營即血中之精粹者也,衛即氣中之慓悍者也,以其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,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則曰營衛。營衛不明,何以診人之脈、治人之病也?
白話文:
陽氣旺盛時,氣色會紅潤有光澤,臉色也會明亮,說話聲音洪亮,毛髮也會生長茂盛。陰氣旺盛時,骨髓會充盈,血液循環順暢,肌肉也會緊實。這兩種氣能夠達到平和的狀態,都是因為脾胃功能旺盛且有餘的緣故。
膀胱經的太陽之氣統管全身六經,並主導營衛之氣,如同營衛之氣的外層屏障,掌管身體的表面。體表之氣強壯,衛氣鞏固防禦,營氣固守,邪氣就無法入侵。風是陽邪,寒是陰邪。邪氣侵入人體,會依照其屬性而影響不同的氣。中風會影響衛氣,傷寒則會影響營氣。營衛是風寒邪氣剛開始入侵的兩條路徑。張仲景說:「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,是營衛之脈的表現。」使用桂枝湯的目的,就是要解肌膚的束縛,鞏固體表,並調和營衛之氣,這是營衛的一部分。
《平脈篇》提到:「衛氣旺盛的脈象叫做『高』,意思是長而旺盛,脈搏隨著手指上浮有力,表示衛氣旺盛。營氣旺盛的脈象叫做『章』,意思是分明,脈搏隨著手指下沉有力,表示營氣旺盛。營氣和衛氣都旺盛的脈象叫做『綱』,意思是營衛兩者都充足而互相抗衡。衛氣虛弱的脈象叫做『惵』,意思是恍惚,脈搏隨著手指上浮無力,表示衛氣虛弱。營氣虛弱的脈象叫做『卑』,意思是下沉縮小,脈搏隨著手指下沉無力,表示營氣虛弱。營氣和衛氣都虛弱的脈象叫做『損』,意思是營衛兩者都不足而虛損。」
衛氣平和的脈象叫做「緩」,營氣平和的脈象叫做「遲」。遲脈和緩脈相互結合的脈象叫做「強」(遲脈代表胃氣,緩脈代表脾氣,遲脈和緩脈相互結合表示兩者合一)。緩脈代表陽氣旺盛,遲脈代表陰氣旺盛。陰陽相互抱合,營氣和衛氣都能夠運行順暢,剛和柔相互調和,這樣的狀態叫做「強」(陽氣旺盛代表胃氣充足,陰氣旺盛代表脾氣充足,陰陽相互抱合代表和諧協調,營氣和衛氣都能運行順暢代表周流全身,剛和柔相互調和代表陰陽二氣平和,這些都是因為脾胃功能旺盛且有餘所導致的。達到這種狀態,這個人的身體必定強健,所以稱為「強」)。
陽脈浮在表面而無力,是濡脈的表現。陰脈沉在深處而無力,是弱脈的表現。脈象弱,代表營氣虛弱,營氣虛弱則血虛,症狀表現為發熱、筋脈拘急。脈象濡,代表衛氣衰弱,衛氣衰弱則氣虛,症狀表現為怕冷、容易出汗。這是以浮、沉、濡、弱的脈象來判斷營衛之氣是否不足的方法。營是血液中最精華的部分,衛是氣中最剽悍的部分。就它們在體內的位置來說,可以叫做氣血;就它們在體內的運行作用來說,可以叫做營衛。如果不能了解營衛的含義,又怎麼診斷脈象,治療疾病呢?
2. 三焦要論
《內經》曰: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三焦必仰賴營衛之氣,乃能行於腠理。故言三焦必兼營衛,而其脈亦與營衛同辨。六脈浮沉俱緊則邪中上下二焦。霧露之邪中於上焦則脈浮緊,其證發熱頭痛,項強,頸攣,腰痛,脛酸。寒邪中於下焦則脈沉緊,其證陰氣為慓,足脛逆冷,便溺妄出,三焦相混,內外不通。
上焦不治,口爛蝕齦;中焦不治,血凝自下,狀如豚肝;下焦不闔,裡急墜痛,圊便數窘,命將難全也。六脈弱而遲則中焦病矣。弱則陽微,遲則脾中寒,其證心內飢,飢而虛滿不能食。中焦者,脾胃主之。胃主納穀,脾主化谷,陽微中寒,脾胃俱病,故心內雖飢,飢而虛滿不能食也。
六脈弱而緩,緩以候胃。緩為胃氣有餘之象,其證噫而吞酸,食卒不下,氣填於膈上,胃強脾弱,故能食不能消化。胃有宿食則鬱而生熱,故吞酸而噫,食卒不下則熱氣脹悶於膈上也。
六脈微而緩則三焦絕經,其證名曰血崩。微則衛氣疏,緩則胃氣實。衛疏則表空虛,胃實則營氣盛。營愈盛而衛愈疏,血愈多而氣愈少,氣不能制血,血不能歸經,故血妄行而崩也。
六脈微而澀則三焦無所仰賴,不得歸其部。微則衛氣不行,澀則營氣不逮,營衛不能相將而行則三焦無所仰賴,其證身體痹不仁。衛不足則惡寒數欠,營不足則身煩疼痛,口難言語。濁氣不降則噫氣而吞酸,上焦不歸也;升降失職則不能消穀引食,中焦不歸也;清氣不升則不能約束而遺弱,下焦不歸也。衛氣衰,面色黃,營氣衰,面色青,三焦不足之色也。
白話文:
【三焦要論】
《內經》提到: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。三焦的運作必須依靠營氣和衛氣,才能在肌腠(皮膚和肌肉之間)順利運行。所以討論三焦的功能時,必須結合營氣和衛氣一起講解,而其脈象也應和營氣和衛氣一同辨別。若六脈都呈現浮沉且緊繃的情況,表示邪氣影響了上、下兩焦。
如果霧露之邪影響到上焦,脈象會浮緊,症狀包括發燒、頭痛、頸部僵硬、腰痛以及小腿痠痛。若是寒邪影響下焦,脈象會沉緊,症狀則是感到陰部冰冷、腳部逆冷、大小便失禁,導致三焦功能混亂,內外氣息無法流通。
上焦若出現問題,會有口腔潰瘍或牙齦腐蝕的現象;中焦若出現問題,會有血液凝固並向下排泄,形狀猶如豬肝;下焦若功能失調,會有腹部緊縮疼痛感,頻繁且困難的排便,生命危在旦夕。六脈若顯得弱且遲緩,表示中焦已生病。弱表示陽氣微弱,遲緩表示脾臟受寒,症狀可能是感覺餓卻又虛弱飽滿,無法進食。中焦由脾胃主管,胃負責接收食物,脾負責消化食物。陽氣微弱、脾臟受寒,脾胃都處於病態,所以即便餓,卻又虛弱飽滿,無法進食。
六脈若顯得弱且緩慢,緩慢用來判斷胃部狀況。緩慢顯示胃氣過剩,症狀可能是打嗝、吞酸、食物不易下嚥,氣體積聚在膈膜上方,胃部過強,脾臟過弱,所以能吃但無法消化。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會產生熱氣,所以吞酸且打嗝,食物不易下嚥則會使熱氣在膈膜上方脹悶。
六脈若顯得微弱且緩慢,表示三焦功能失調,症狀稱為血崩。微弱表示衛氣疏鬆,緩慢表示胃氣過剩。衛氣疏鬆使體表空虛,胃氣過剩使營氣旺盛。營氣越旺盛,衛氣越疏鬆,血液越多,氣體越少,氣體無法控制血液,血液無法回歸正軌,因此血崩。
六脈若顯得微弱且滯澀,表示三焦失去依賴,無法正常運作。微弱表示衛氣無法運行,滯澀表示營氣無法到達,營氣和衛氣無法相互配合運行,導致三焦失去依賴,症狀可能包括肢體麻木。衛氣不足會使人畏寒且頻繁打哈欠,營氣不足會使人全身煩躁疼痛,說話困難。濁氣無法下降會導致打嗝且吞酸,這是上焦功能失調;消化吸收失常會導致無法消化食物,這是中焦功能失調;清氣無法上升會導致大小便失禁,這是下焦功能失調。衛氣衰弱,臉色會變黃,營氣衰弱,臉色會變青,這是三焦不足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