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8)

1. 十二經脈

《內經》曰:經脈者,所以處百病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人身經脈十二,手三陰三陽,足三陰三陽。陰脈止於手者,故心曰手少陰,肺曰手太陰,包絡曰手厥陰,此手之三陰,從藏走手。陰脈起於足者,腎曰足少陰,脾曰足太陰,肝曰足厥陰,此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

少陰者初陰也,太陰者,至陰也,兩陰交盡曰厥陰。陽脈起於手者,三焦曰手少陽,小腸曰手太陽,大腸曰手陽明,此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陽脈止於足者,膽曰足少陽,膀胱曰足太陽,胃曰足陽明,此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。少陽者初陽也,太陽者盛陽也,兩陽合前曰陽明。

夫心、肝、肺、腎、包絡、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,蓋以名有形之藏府也。手足三陰三陽蓋以名無形之六氣也。

十二經脈曰是動者,是六氣所生之病也。六氣動於藏府之外,而藏府囚於六氣之中,此病在軀殼,其經證見於外者,外因也。曰是主者,是藏府所主之病也。在藏曰主肺、主脾、主心、主脈、主腎、主肝,在府曰主津、主液、主氣、主血、主骨、主筋,此病在藏府而各有所主。其經證見於內者,內因也。

曰寸口人迎者,所以候藏府之盛虛也。曰以經取之者,治之以本經之藥也。形氣病於內,諸證見於外,盛虛應於脈,於是聖人立形定氣,為經脈十二篇,視人各有所候也。

善診者,察證按脈,先別陰陽。而陰陽之氣,晝夜流行,與天同度。故氣始於寅時,由胃之中脘上注於肺,卯注大腸,辰注胃,巳注脾,午注心,未注小腸,申注膀胱,酉注腎,戌注包絡,亥注三焦,子注膽,醜注肝,寅復注肺,所謂肺朝百脈者也。蓋肺脈起於胃之中脘,其支者出食指之端交於大腸脈。

而大腸脈起於食指之端,其支者挾鼻孔交於胃脈。而胃脈起於鼻,其支者出足大指之端交於脾脈。而脾脈起於足大指之端,其支者注心中交於心脈。而心脈起於心中,其支者出小指之端交於小腸脈。而小腸脈起於小指之端,其支者至目內眥交於膀胱脈。則膀胱脈起於目內眥,其支者至足小指交於腎脈。

而腎脈起於足小指,其支者注胸中交於包絡脈。而包絡脈起於胸中,其支者出無名指之端交於三焦脈。而三焦脈起於無名指之端,其支者至目銳眥交於膽脈。而膽脈起於目銳眥,其支者循足大指出三毛交於肝脈。而肝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,其支者貫膈注肺以交於肺脈。此經脈十二篇次之大法也。

凡交經授受,俱屬支脈,別絡十五,皆因其原。經曰:經絡之相貫,如環無端,此之謂也。古之治病者,必通十二經脈,不通經脈而能已人之疾者,蓋寡矣。

肺之經脈主病

肺手太陰之脈起干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,下循臑內,行少陰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內上骨下廉,入寸口上魚,循魚際出大指之端;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。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(腹脹)而喘咳,缺盆中痛(缺盆,胃穴也,肺之陽氣不能通布故痛),甚則交兩手而瞀(音茂,兩手相交低目俯首),此為臂厥(皆肺之陽氣不能通布也)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經脈是處理各種疾病、調節虛實的關鍵,必須保持暢通。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分別是手三陰經、手三陽經,以及足三陰經、足三陽經。

陰經止於手的,心經稱為手少陰經,肺經稱為手太陰經,心包經稱為手厥陰經,這三條是手部的陰經,從臟腑走向手。陰經起於足的,腎經稱為足少陰經,脾經稱為足太陰經,肝經稱為足厥陰經,這三條是足部的陰經,從足走向腹部。

少陰是指陰氣的初始階段,太陰是指陰氣的極盛階段,少陰與太陰陰氣交會結束稱為厥陰。陽經起於手的,三焦經稱為手少陽經,小腸經稱為手太陽經,大腸經稱為手陽明經,這三條是手部的陽經,從手走向頭部。陽經止於足的,膽經稱為足少陽經,膀胱經稱為足太陽經,胃經稱為足陽明經,這三條是足部的陽經,從頭走向足部。少陽是指陽氣的初始階段,太陽是指陽氣的極盛階段,少陽與太陽陽氣交會合一稱為陽明。

心、肝、肺、腎、心包、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,這些是用來命名有形臟腑的。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,是用來命名無形的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。

十二經脈所說的「是動」,是指六氣所引起的疾病。六氣在臟腑之外活動,而臟腑被六氣所困,這種病在身體表面,其經脈的症狀表現在外,是外在因素引起的。所說的「是主」,是指臟腑本身所主管的疾病。在臟指的是肺主呼吸、脾主運化、心主血脈、腎主精氣、肝主疏泄;在腑指的是主津液、主氣、主血、主骨、主筋,這種病在臟腑內部,各有其主導,其經脈的症狀表現在內,是內在因素引起的。

所說的「寸口、人迎」,是用來診察臟腑氣血盛衰的。所說的「以經取之」,是指用病變經脈的藥物來治療。形體氣血在內部發生病變,各種症狀表現在外,盛虛反映在脈象上。因此,聖人根據形體判斷氣血狀況,寫成十二經脈的篇章,觀察每個人不同的情況。

善於診斷的人,會觀察症狀、按摸脈搏,首先區分陰陽。陰陽之氣,在白天和夜晚運行不息,與天體的運行規律一致。因此,氣從寅時開始,由胃中脘上升到肺,卯時注於大腸,辰時注於胃,巳時注於脾,午時注於心,未時注於小腸,申時注於膀胱,酉時注於腎,戌時注於心包,亥時注於三焦,子時注於膽,醜時注於肝,寅時再注於肺,這就是所謂的「肺朝百脈」。肺經的脈氣起於胃的中脘,其分支從食指末端與大腸經相接。

大腸經的脈氣起於食指末端,其分支挾著鼻孔與胃經相接。胃經的脈氣起於鼻,其分支從足大拇趾末端與脾經相接。脾經的脈氣起於足大拇趾末端,其分支注入心中與心經相接。心經的脈氣起於心中,其分支從小指末端與小腸經相接。小腸經的脈氣起於小指末端,其分支到達眼內角與膀胱經相接。膀胱經的脈氣起於眼內角,其分支到達足小趾與腎經相接。

腎經的脈氣起於足小趾,其分支注入胸中與心包經相接。心包經的脈氣起於胸中,其分支從無名指末端與三焦經相接。三焦經的脈氣起於無名指末端,其分支到達眼外角與膽經相接。膽經的脈氣起於眼外角,其分支沿著足大趾到達三毛處與肝經相接。肝經的脈氣起於大趾叢毛之處,其分支貫穿橫膈,注入肺中與肺經相接。這就是十二經脈次序排列的大致法則。

所有經脈之間的交會和傳遞,都屬於分支脈絡,另外有十五條絡脈,都是因為經脈起源而產生。經書說:「經絡相互貫穿,像圓環一樣沒有盡頭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古代治療疾病的人,必須使十二經脈暢通,不通經脈而能治好疾病的人,是很少的。

肺經的主要病症

手太陰肺經的脈氣起於中焦,向下絡於大腸,又返回到胃口,向上穿過橫膈膜屬於肺,從肺系橫向出於腋下,向下沿著上臂內側,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面行走,到達肘部,沿著前臂內側的骨頭下緣,進入寸口,上行至魚際,再沿魚際到大拇指末端;其分支從腕後直接走向食指內側,到達食指末端。如果肺經有病,就會出現肺脹滿而喘咳,缺盆部位疼痛(缺盆是指鎖骨上方的凹陷處,因為肺的陽氣不能通達),嚴重時會兩手相交低頭,這是因為手臂的氣血不能順暢運行而導致的昏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