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補藥得宜論

夫虛者宜補,然亦有不受補者,乃補之不得其當也。必須察脈用藥,不可問病執方。六脈一部,或大或小之間便有生克勝負之別。一方分兩,或減或加之中便有重此彼輕之殊。脈有真假,藥有逆從。假如六脈洪大有力者,此真陰不足也,六味地黃湯。右寸更洪更大者麥味地黃湯。

如洪大而數者,人謂陰虛陽盛,而用知柏地黃湯則誤矣。如果真陽盛實,則當濟其光明之用,資始資生而致脈有神,疾徐得次以循其常經矣。惟其真陽不足,假陽乘之,如天日不彰,而龍雷之火妄熾,疾亂變常也,宜六味加五味子、肉桂,助天日之陽光以逐龍雷之假火。

若至弦數細數,則更系真陰真陽虧損,便當重用六味少加桂附,類既可從,承乃可制,火既制而陰易長矣。況脈之微緩中和,胃之氣也,不微而洪大,不緩而弦數,近乎無胃,用此既補真陰以息假陽,復借真火以保脾土,此補腎中真陰真陽之至論也。

更有勞心運用太過,飢飽勞役失調,以致後天心脾氣血虧損者,設以根本為論,從事補腎則元氣反隨下陷,化源既絕於上,腎氣何由獨足於下,縱下實而上更虛矣。故凡如六脈浮大無力者,此中氣不足,榮陰有虧而失收攝元氣之用,宜於溫補氣血之中加以斂納之味,如養榮湯加五味子,更宜減去陳皮是也。六脈沉細無力者,此元陽中氣大虛,大宜培補中州,溫補氣血。

蓋脾胃既為氣血之化源,而萬物之滋補亦必仗脾胃運行而始得。故古方諸劑必用薑棗,即此義也。況中氣既虛,運行不健,故用辛溫鼓舞,使藥力自行。藥力不勞於脾胃之轉輸,如歸脾湯之用木香,十全湯之用肉桂是也。輕則人參理中湯,重則附子理中湯,不得雜一陰分之藥,蓋陽可生陰,陰能化陽耳。

如六脈細數,久按無神者,此先天后天之陰陽並虧也,早服八味地黃湯,晚服人參養榮湯去陳皮,或十全大補湯去川芎,生地換熟地可也。如兩寸洪大兩尺無力者是上熱下寒,上盛下虛也,宜八味地黃湯加牛膝、五味子,服至尺寸俱平而無力,則照前方另煎參湯沖服。如兩尺有力,兩寸甚弱者,此元氣下陷,下實上虛也,宜補中湯升舉之。

地既上升,天必下降,二氣交通乃成雨露,此氣行而生氣不竭矣。先天之陽虛補命門,後天之陽虛溫胃氣。先天之陰虛補腎水,後天之陰虛補心肝,蓋心為血之主,而肝為血之藏也。然更重乎太陰,蓋脾者榮之本,血之統,化源之基也。其一味之中,與脈有宜有禁,宜者加之,禁者去之。

如應用十全大補湯而肺脈洪大者,則芎、耆應去而麥味應加者也。蓋芎辛而味升,耆味雖甘,氣厚於味,故功專脾肺而走表也。六脈無力則十全最宜。倘無力服參者,耆術倍加,止用當歸勿用地芍,蓋重於補氣,則歸為陰中之陽,地芍為陰中之陰耳。至於地黃一湯,依脈輕重變化,百病俱見神功。

白話文:

在[補藥得宜論]這篇文章中,主要討論瞭如何根據不同的脈象選擇適當的補藥。文章指出,虛弱的人需要補養,但補藥的使用也需恰當,不能一概而論,必須要根據脈象來決定藥物的使用。

如果脈象顯示出虛弱,可能需要使用六味地黃湯或麥味地黃湯。然而,如果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,被認為是陰虛陽盛,使用知柏地黃湯可能會產生誤導。如果真是陽氣旺盛,應該使用能滋養和增強陽氣的藥物,使脈象恢復正常節奏。

對於脈象顯示真陰真陽都損失的情況,應重用六味地黃湯並稍微加入桂附,這樣可以控制虛火,促進陰氣的生成。脈象微弱、緩慢和中和,這是胃氣的表現,但如果脈象不是微弱而是洪大,不是緩慢而是弦數,這就表示胃氣可能已經耗盡。使用六味地黃湯和五味子可以補充真陰,抑制假陽,同時使用真火保護脾土。

對於因過度勞心、飲食不調等導致心脾氣血虧損的情況,如果只是簡單地補腎,可能會導致元氣下降,化源斷絕,腎氣也會不足。對於脈象浮大無力的情況,可能是中氣不足,應該使用溫補氣血的藥物,並加入一些斂納的成分,如養榮湯加上五味子,並減少陳皮的用量。對於脈象沉細無力的情況,則需要大量補充中氣和溫補氣血。

對於脈象細數且久按無神的情況,可能表示先天和後天的陰陽都已虧損,早上可以服用八味地黃湯,晚上則服用人參養榮湯或十全大補湯。對於兩寸洪大而兩尺無力的情況,表示上熱下寒,上盛下虛,可以服用八味地黃湯加上牛膝和五味子。對於兩尺有力而兩寸非常弱的情況,表示元氣下陷,下實上虛,可以服用補中湯來提升。

對於地黃湯,可以根據脈象的輕重變化來調整,對於六脈沉微的亡陽症狀,則應該避免使用。對於熟地的使用,雖然有桂附的熱性,但終究是輔助成分,而地茱一類的陰性藥物纔是主成分,因此熟地的使用量可以增加到二三兩,山茱的使用量只能增加到三四錢,因為酸味太濃會影響其他藥物的功效,而且過酸會傷害胃氣。這些只是部分的例子,讀者應該根據這些例子推演出更多的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