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5)

1. 經絡貫通說

其次為胃經脈之支者從缺盆下膈絡脾,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入氣街中;其絡脾之支起於胃口,下循腹裡至氣街中而合,會衝脈而上行,會任脈於承漿者,胃脈之環唇者也。其大絡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左乳下。其經筋從陰器上腹而四布,至缺盆而總結。其次為脾之經脈,從膝股內前廉入腹絡胃,而絡胃之支復從胃而上膈,其大絡四布於胸脅,其經筋從陰器上腹結於臍,循腹裡結於肋。其次為心之經脈,從心系下膈絡小腸,其經筋挾乳里上結胸中,下繫於臍。

其次為小腸之經脈,入缺盆絡心,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。其次為腎經脈之支者,從肺出絡心注胸中,其經脈與膀胱交絡。腎絡膀胱,膀胱絡腎,腎與膀胱為表裡故也。十二經脈,惟膀胱脈不行於胸膈腹。其次為包絡之經脈,起於胸中,下膈歷絡三焦。其支者循胸中出脅,其經筋由腋散於胸中。

其次為三焦之經脈,入缺盆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。其絡脈外繞於臂,內注於胸中,其經別上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。其次為膽之經脈,從缺盆以下胸中,貫膈絡肝,循脅裡出氣街。其直者循胸腹過季脅,行帶脈五樞維道居髎(切料)。其經別循腹裡,其經筋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。

其次為肝之經脈,過陰器抵小腹,挾胃絡膽,貫膈注肺,肺肝所以為終始也。任脈起於毛際,循腹內行會於衝脈,循腹外行至於咽喉。督脈循腹裡,與任脈會於關元之間,與衝脈會於腹氣之街。衝脈者起於腹氣之街也。帶脈者起於季脅,周迴一身,如束帶然,是總束一身之脈者也。

腰背之脈,腰背界限分在脊骨,自大椎而下十四節為背,自尾骶(切邸)而上七節為腰。而督脈循行上下於二十一節,其下而上者,循篡上少腹貫臍中央,入喉上頤,環唇系目。其上行而下者從目內毗上額交巔,下項挾脊抵腰中,下至篡,環轉周身前後,應天道之繞地環轉,以總督一身之陽。十四節之下七節之上,其間為性命之門,故名曰命門,乃督脈之穴也。

夫循行於背脊之中者,督脈也。而脊骨之左右各開一寸五分,膀胱之經脈也。其脈從大椎循肩髀,內挾脊抵腰中,從腰中挾脊貫臂,下膕此夾督脈之第一行。五臟之腧穴所由出者也。脊骨之左右各開三寸,膀胱之支脈也。其脈從膊內左右別下,貫脾挾脊,內過髀樞,下合膕中,此夾督脈之第二行,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者也。腰背之脈凡五行。

經曰:五藏之腧出於背。背中大腧在抒骨之端,肺腧在三焦之間,心腧在五焦之間,膈腧在七焦之間,肝腧在九焦之間,腎腧在十四焦之間,皆挾脊,相去三寸所(左右各開中行一寸五分),則欲得而驗之,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,乃其腧也。灸之則可,刺之則不可。夫五藏之腧皆出於足太陽之經者,五行之生本乎天一之水,膀胱為水府而應於督脈,此陰陽水火之氣交也。經曰: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。

白話文:

接下來是胃經的支脈,從鎖骨窩往下穿過橫膈膜,聯絡到脾臟。它直行的部分,從鎖骨窩往下到乳房內側邊緣,再往下夾著肚臍,進入腹股溝(氣街)中。它聯絡脾臟的支脈,從胃的入口處開始,往下沿著腹腔內部到達腹股溝(氣街)中,與衝脈會合後往上走,在承漿穴與任脈交會,這是胃脈環繞嘴唇的部分。胃的大絡脈叫做虛里,穿過橫膈膜聯絡到肺,從左乳房下方出來。它的經筋從陰部向上分布到腹部,最終匯集到鎖骨窩。

接下來是脾經的經脈,從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,聯絡胃。而聯絡胃的支脈又從胃向上穿過橫膈膜。它的大絡脈廣泛分布於胸腔和脅肋。它的經筋從陰部向上匯集到肚臍,然後沿著腹腔內部匯集到肋骨。

接下來是心經的經脈,從心臟往下穿過橫膈膜,聯絡到小腸。它的經筋夾著乳房內側向上匯集到胸部,向下連繫到肚臍。

接下來是小腸經的經脈,進入鎖骨窩聯絡到心臟,沿著咽喉往下穿過橫膈膜,到達胃部,屬於小腸的範圍。

接下來是腎經的支脈,從肺部出來聯絡到心臟,注入胸腔,它的經脈與膀胱相互交錯聯絡。腎臟聯絡膀胱,膀胱聯絡腎臟,因為腎和膀胱互為表裡。十二經脈中,只有膀胱經脈不經過胸部、橫膈膜和腹部。

接下來是心包經的經脈,從胸腔開始,向下穿過橫膈膜,依次聯絡到三焦。它的支脈沿著胸腔出來到脅肋,它的經筋從腋下散布到胸中。

接下來是三焦經的經脈,進入鎖骨窩分布到膻中穴,再分散聯絡心包,向下穿過橫膈膜。它的絡脈向外環繞手臂,向內注入胸中,它的經別向上進入鎖骨窩,向下運行到三焦,再散布到胸中。

接下來是膽經的經脈,從鎖骨窩以下進入胸中,穿過橫膈膜聯絡到肝臟,沿著脅肋內部出來到腹股溝(氣街)。它直行的部分沿著胸腹部經過季脅,運行經過帶脈、五樞穴、維道穴、居髎穴。它的經別沿著腹腔內部運行,它的經筋繫在胸前和乳房,匯集到鎖骨窩。

接下來是肝經的經脈,經過陰部到達小腹,夾著胃聯絡膽,穿過橫膈膜注入肺臟,所以說肺和肝互為終始。

任脈起於陰毛邊緣,沿著腹腔內部運行,與衝脈匯合,沿著腹腔外部運行到咽喉。督脈沿著腹腔內部運行,在關元穴與任脈會合,在腹股溝(氣街)與衝脈會合。衝脈起於腹股溝(氣街)。帶脈起於季脅,環繞身體一周,像束帶一樣,是總束全身經脈的經脈。

腰背部的脈絡,腰背的界限在脊椎骨,從大椎穴往下數十四節是背部,從尾骨往上數七節是腰部。督脈沿著二十一節脊椎骨上下運行,它從下往上的部分,沿著尾骨向上,穿過小腹,貫穿肚臍中央,進入咽喉上到下巴,環繞嘴唇,聯繫到眼睛。它從上往下的部分,從眼內角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,下到頸項夾著脊椎到達腰部中央,下到尾骨,環繞身體前後,呼應天道環繞大地運轉的道理,用來總管全身的陽氣。十四節以下和七節以上的交界處,是性命的關要所在,所以叫做命門,也是督脈的穴位。

在背脊椎中間運行的,是督脈。而脊椎骨左右各開一寸五分,是膀胱經脈的循行位置。它的經脈從大椎穴沿著肩胛骨往下,夾著脊椎到達腰部中央,從腰部中央夾著脊椎貫穿手臂,下到膕窩,這是夾著督脈的第一條線。五臟的腧穴由此而出的。脊椎骨左右各開三寸,是膀胱經的支脈。它的經脈從肩膊內側左右分開向下,貫穿脾臟夾著脊椎,內部經過髖關節,向下會合於膕窩,這是夾著督脈的第二條線,沿著京骨到小指外側。腰背部的脈絡共有五條線。

經典上說:「五臟的腧穴都出於背部。」背部的大腧穴在肩胛骨的末端,肺腧在第三椎和第四椎之間,心腧在第五椎和第六椎之間,膈腧在第七椎和第八椎之間,肝腧在第九椎和第十椎之間,腎腧在第十四椎和第十五椎之間,這些穴位都夾著脊椎,相距三寸左右(左右各開中線一寸五分)。想要確定這些穴位,按壓這些部位,如果感覺內部有疼痛感,那就是腧穴所在。可以進行艾灸治療,但不適合針刺。五臟的腧穴都出自足太陽膀胱經,五行的生發本源於天一之水,膀胱是水府,對應於督脈,這是陰陽水火之氣交會的地方。經典上說:「腰椎和脊椎是身體的重要關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