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要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改正內景之圖
心系七節,七節之旁中有小心,以腎系十四椎下,由下而上亦七節。
白話文:
心臟連接著七個部位,在這七個部位的旁邊有個小部分的心臟組織,而腎則連接著十四個椎骨下方,從下往上數也是七個部位。
衝任皆起於胞中而上行於背裡,即子宮也,為男子藏精之所,為女子於此受孕,因名胞。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肚門,且無子宮命門之象,皆誤也,今改正之。
白話文:
任脈和衝脈都從子宮中開始,向上行於背部內側,子宮就是儲藏精子的地方,是女性受孕的地方,因此取名為「胞」。過去的圖示中,有精道沿著脊背經過腹部,而且沒有子宮和命門,這些都是錯誤的。現在將其更正。
2. 三焦圖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是經少血多氣。
白話文:
三焦這個部位,是人體水液代謝的管理者,水分從這裡排出。這條經絡特點是血液較少而氣較多。
《中藏經》曰: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,主升降出入,統領五藏六府、營衛、經絡、內外、左右、上下之氣。三焦通,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。其於周身灌體,和內調外,營左養右,導上宣下,號曰中清之府,莫大於此也。形色最赤,總護諸陽,非無狀而空有名者也。
白話文:
《中藏經》中記載:三焦是人體中元氣匯聚的地方,負責氣息的升降出入,統領著五臟六腑、營衛、經絡、內外、左右、上下各種氣息。三焦通暢,則內外左右上下都通暢。它灌注全身,調和內外,營運左邊而滋養右邊,引導上部氣息宣發,疏通下部氣息,被稱為「中清之府」,再也沒有比它更重要的了。三焦的形狀和顏色非常紅潤,總管著全身的陽氣,它並非空有其名,而是一處真實存在的部位。
3. 經絡貫通說
臟腑經絡與周身相貫通,故視其外應,各得其本乎內者之所由矣。如頭面者,六陽脈之會也。足太陽膀胱之經脈上額,交巔,入絡腦,其經筋一結於完骨,一結於枕骨。手太陽小腸之經脈,別頰上䪼,外絡顴,其經筋上結於完骨,下結於頷間。足陽明胃之經脈從頰車循髮際至額顱,其絡脈絡於頭項,其經筋合於頄。
白話文:
臟腑和經絡貫通全身,所以觀察身體外在表徵,就能知道它們與內部臟腑的關聯。
舉例來說,頭面是由六條陽經交匯而成的。足太陽膀胱經從額頭經過,交會於巔頂,進入腦部,它的經筋一個連接在額骨上,一個連接在枕骨上。手太陽小腸經分佈在兩頰,外側經過顴骨,它的經筋上端連接在額骨上,下端連接在下巴。足陽明胃經從面頰旁循著髮際到達額頭,它的支脈連接頭頸部,它的經筋連接在頸部。
足少陽膽之經脈,上頭角抵䪼,下加頰車,其經筋上額角交巔上,下走於頷上,結於頄。手少陽三焦之經脈至䪼交頰,其經別別於巔,其經筋當曲頰。手陽明大腸之經脈上頸貫頰,其絡脈上曲頰,其經筋上頰結於頄,上左角絡頭下右頷。此六陽脈之循於頭面者也。手足陰脈,惟腎之經筋結於枕骨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:
- 經絡上行至頭角部位,下行至頰車穴。
- 其經筋上行至額角,交於巔頂,下行於下頜上方,止於頄骨(耳後)。
手少陽三焦經:
- 經絡上行至䪼穴,交於頰部。
- 其經別分出於巔頂。
- 其經筋位於曲頰部。
手陽明大腸經:
- 經絡上行頸部,貫穿頰部。
- 其絡脈上行於曲頰部。
- 其經筋上行於頰部,止於頄骨。
- 經絡上行左角,絡於頭部,下行右下頜。
以上是六條陽經在頭面部的循行。
手足陰經:
- 只有腎經的經筋止於枕骨。
肝之支脈從目系下頰裡,肝之經脈從目繫上頭額,與督脈會於巔。蓋督脈亦上額交巔入絡腦也。
枕骨之脈凡三,陽維經脈入髮際循枕骨,腎之經脈結於枕骨,膀胱之經筋亦結於枕骨。
完骨之脈凡二,膀胱之經筋結於完骨,小腸之經筋亦結於完骨。
巔之脈凡五,膀胱之經脈交於巔,三焦之經脈別於巔,肝與督脈會於巔,膽之經脈交於巔。
白話文:
肝臟的支脈從眼睛連接到下顎內側,肝臟的經脈從眼睛連接到頭頂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交匯。因為督脈也從額頭上升到頭頂,連接到腦部。
枕骨上的脈絡共有三條:陽維經脈從頭髮邊緣沿著枕骨向下,腎臟的經脈在枕骨處匯合,膀胱的經筋也連接到枕骨。
完骨上的脈絡共有兩條:膀胱的經筋連接到完骨,小腸的經筋也連接到完骨。
頭頂上的脈絡共有五條:膀胱的經脈在頭頂交匯,三焦的經脈在頭頂分開,肝臟和督脈在頭頂交匯,膽囊的經脈在頭頂交匯。
上額之脈亦五,督脈同膀胱上於額,肝脈出於額,胃脈至於額顱,膽脈上於額角,眉屬此二經,而眉心曰闕,應肺。
白話文:
額頭上的經絡也有五條:督脈和膀胱經上行到額頭,肝經的經脈出現在額頭,胃經的經脈到達額顱,膽經上行到額角,眉毛屬於這兩條經絡,而眉心稱為「闕」,與肺經相應。
頰之脈凡四,小腸之經脈別於頰,大腸之經脈貫於頰,肝之經脈下於頰,三焦之經脈交於頰。
曲頰之脈凡二,三焦之經脈當曲頰,大腸之經脈上曲頰。
頰車之脈亦二,胃之經脈循頰車,膽之經脈加頰車。
䪼(切拙)之脈凡三,小腸之經脈上於䪼,三焦之經脈到於䪼,膽之經脈抵於䪼。
頄之筋凡四,胃之經筋合於頄,膽之經筋結於頄,大腸結頄,陽維入頄(音葵求同)。
頷之筋凡三,小腸之經筋結於頷,大腸之經筋下右頷,膽之經筋下走頷出頤頷中。
頤之脈凡二,胃之經脈循於頤後,膽之經筋出於頤中。
頭腦之脈凡四,膀胱與督脈絡於腦,胃之絡脈、大腸之經筋絡於頭,而小腸一脈獨絡於顴也。
髮際之脈凡二,胃之經脈循於額前,陽維之經脈入於腦後。
面之脈凡四,任之經脈循於面,心之絡脈出於面,膽之經別散於面,陽明之脈營於面。
白話文:
臉頰上的脈絡共有四條,小腸經脈分支在臉頰上,大腸經脈貫穿臉頰,肝經脈向下延伸到臉頰,三焦經脈交匯於臉頰。
曲頰上的脈絡共有兩條,三焦經脈經過曲頰,大腸經脈向上延伸至曲頰。
頰車上的脈絡也有兩條,胃經脈沿著頰車,膽經脈經過頰車。
䪼(音切拙)上的脈絡共有三條,小腸經脈向上延伸至䪼,三焦經脈到達䪼,膽經脈抵達䪼。
頄(音葵)上的筋共有四條,胃經筋與頄相連,膽經筋在頄交匯,大腸經筋與頄相連,陽維經脈進入頄。
頷上的筋共有三條,小腸經筋在頷交匯,大腸經筋向下延伸到右邊的頷,膽經筋向下經過頷,從下巴中穿出。
下巴上的脈絡共有兩條,胃經脈沿著下巴後側,膽經筋從下巴中穿出。
頭腦上的脈絡共有四條,膀胱經脈和督脈連接腦部,胃經脈的支脈和大腸經筋連接頭部,而小腸經脈只有一條連接顴骨。
髮際上的脈絡共有兩條,胃經脈沿著額頭前側,陽維經脈進入腦後。
臉上的脈絡共有四條,任脈沿著臉部,心經的支脈從臉部穿出,膽經的支脈分散在臉部,陽明經脈在臉部循環。
耳目之脈,《內經》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,宗脈者,百脈一宗,肺所主也。百脈之血氣,水穀所生,胃所主也,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耳鳴。膽之經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。三焦之經脈系耳後,出耳,上角,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,走出耳前,亦至目銳眥。
白話文:
耳朵和眼睛的脈絡,《黃帝內經》說:耳朵是宗脈匯聚的地方,宗脈是百脈的根源,由肺臟掌管。百脈的血氣,是由水穀生成,由胃臟掌管。所以胃中空虛時,宗脈就會虛弱,虛弱了就會耳鳴。膽經的脈絡,開始於眼睛銳利的內眼角,向上到達頭頂角,向下到耳朵後方,從耳朵後方進入耳朵內,再從耳朵前面出來,直到眼睛銳利的內眼角。三焦經的脈絡連接耳朵後方,從耳朵出來,向上到頭角,它的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朵內,從耳朵前面出來,也到達眼睛銳利的內眼角。
蓋耳目之上下前後,惟手足少陽之經脈往來為多。胃之經脈出耳前,包絡經別出耳後,膀胱經脈至耳,上角,小腸支脈入於耳中,大腸之經脈入耳合於宗脈。
白話文:
耳朵和眼睛的上方、下方、前方和後方,主要有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經脈通過。胃經從耳前經過,包絡經別從耳後經過,膀胱經到耳朵的上角,小腸的分支進入耳中,大腸經進入耳朵與宗脈相合。
目者,亦宗脈之所聚也。膀胱之經脈起於目內眥,其經筋為目上綱。胃之經別系目系,其經筋為目下綱。膽之經脈起目銳眥,其經別系目系,其經筋結於目眥,為外維。小腸、三焦之支脈並至目銳眥,其經筋皆屬目外眥。心之經脈系目系,合目內眥。肝之經脈連目系。督脈起目眥。蹺脈屬目內眥。任脈入目下而絡承泣。
白話文:
眼睛也是宗脈(人體十二經脈的總綱)所匯聚的地方。
膀胱經的經脈從眼睛內眼角開始,它的經筋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組織。
胃經的別支連接著眼睛,它的經筋形成眼睛下方的網狀組織。
膽經的經脈從眼睛外眼角開始,它的別支連接著眼睛,它的經筋結於眼睛眼角,形成外圍的網狀組織。
小腸經和三焦經的支脈都到達眼睛外眼角,它們的經筋都屬於眼睛外眼角的網狀組織。
心經的經脈連接著眼睛,在眼睛內眼角交會。
肝經的經脈連接著眼睛。
督脈從眼睛眼角開始。
蹺脈屬於眼睛內眼角的網狀組織。
任脈進入眼睛下方,與承泣穴相連。
口鼻之脈,《內經》曰: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經脈循行於口鼻者凡八,一曰胃,其經脈起於鼻之交頞中,循鼻外,挾口環唇交承漿,其經別循咽出於口,其經筋挾口結於鼻。一曰大腸,其經脈挾口交人中。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挾鼻孔。一曰小腸,其經脈別頰,上䪼,抵鼻至目內眥。
白話文:
關於口鼻的經脈,古醫書《內經》記載:口鼻是呼吸之門戶。經過口鼻的經脈共有八條:
-
**胃經:**經脈從鼻樑中間開始,沿著鼻子外面,經過嘴巴周圍,環繞嘴脣,交於承漿穴(下巴處),它的別絡從咽喉經過,從嘴巴出來,經筋在嘴巴周圍,與鼻子相連。
-
**大腸經:**經脈經過嘴巴周圍,交於人中穴(上嘴脣正中)。左邊的經脈往右邊走,右邊的經脈往左邊走,向上經過鼻孔。
-
**小腸經:**經脈的分支部分從臉頰經過,向上經過顴骨,延伸到鼻側、內眼角。
一曰肝,其經脈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。一曰任,其脈別絡口唇。一曰督,其脈上頤環唇。一曰陰蹺,其脈入頄鼻之旁。一曰陽蹺,其脈與胃脈會於口吻,循行於鼻旁,八脈循行於口鼻之外者如此。
白話文:
-
**肝經:**經脈從眼睛往下,經過臉頰內側,環繞嘴脣內側。
-
**任脈:**經脈分支連接嘴脣。
-
**督脈:**經脈在下巴往上,環繞嘴脣。
-
**陰蹺脈:**經脈進入頸部,靠近鼻子兩側。
-
**陽蹺脈:**經脈與胃經在口角會合,沿著鼻子兩側運行。
因此,共有八條經脈分佈在口鼻外部。
齒舌之脈,陽脈入齒故剛,陰脈系舌故柔。足陽明胃脈入上齒中,手陽明大腸脈入下齒中。心之絡脈系舌本,肝之經筋絡舌本,脾之經脈連舌本、散舌下,腎之經脈挾舌本。
白話文:
牙齒和舌頭上的脈絡:
- 陽脈進入牙齒,所以牙齒堅硬。
- 陰脈繫於舌頭,所以舌頭柔軟。
具體來說:
- 足陽明胃經脈進入上牙齒的中央。
- 手陽明大腸經脈進入下牙齒的中央。
- 心經的絡脈繫於舌根。
- 肝經的筋脈繫於舌根。
- 脾經的脈絡連接舌根,並散佈於舌下。
- 腎經的脈絡挾持舌根。
咽喉之脈。咽之脈五,心之經脈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。脾之經別結於咽貫舌中。膽之經別貫心以上挾咽,出頤頷中。胃之經別上通於心,循咽出於口。小腸經脈絡心循咽下膈。喉之脈七,心之經別由心中上走喉嚨,包絡經別由三焦出循喉嚨,腎之經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,肝之經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(切杭)顙。肺之經別上出缺盆循喉嚨,大腸經別上循喉嚨入缺盆。
胃之經脈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。胃之絡脈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
白話文:
咽喉之脈
咽喉有五條經脈:
- 心經正脈:從心臟連接到咽部,旁及眼部系統。
- 脾經別脈:連接咽部,穿過舌頭中央。
- 膽經別脈:經由心臟上方,旁及咽部,出於下巴和腮部。
- 胃經別脈:上通於心臟,沿著咽部到達口腔。
- 小腸經脈絡:連接心臟,沿著咽部向下經過膈肌。
喉部有七條經脈:
- 心經別脈:從心臟上行到喉嚨。
- 包絡經別脈:從三焦出來,沿著喉嚨行走。
- 腎經正脈: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旁及舌根。
- 肝經正脈: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腦部。
- 肺經別脈:從缺盆(頸部)向上沿著喉嚨行走。
- 大腸經別脈:從頭部向上沿著喉嚨進入缺盆。
頸項之脈,腦後為項,兩旁為頸,經脈循行於項者凡五,膀胱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是從前而上,入而復出,從後而下者也。胃之絡脈上絡頭項,下絡咽嗌,是從後而上,從前而下者也。膀胱經別從膂出於項。腎之經別從舌出於項。膀胱經筋挾脊上項,腎之經筋挾膂上項,督脈從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,陽維脈從背外肩髀項旁上頭,後會督脈於風府啞門穴。
白話文:
頸部脈絡:
腦後稱為項,兩側稱為頸,通過項部的經脈共有五條:
- 膀胱經脈:從額頭交會巔頂進入腦中,再返回通過項部,這是從前面向上進入,再從後面向下行走的。
- 胃絡脈:向上交會頭項,向下交會咽喉,這是從後面向上,從前面向下行走的。
- 膀胱經別:從後背脊柱旁出於項部。
- 腎經別:從舌頭出於項部。
- 膀胱經筋:沿著脊椎旁向上行至項部。
- 腎經筋:沿著後背脊柱旁向上行至項部。
- 督脈:從眼眶內側上行額頭交會巔頂,再下行項部。
- 陽維脈:從背部外側肩胛骨旁向上行至頭部,之後交會督脈於風府和啞門穴。
經脈循行於頸者凡四,胃之經脈從頤後出大迎循頰車,是從上而下,下而復上者也。大腸支脈從缺盆上頸貫頰,是從下而上者也。小腸支脈從缺盆循頸上頰。膽之經脈從頰車下頸合缺盆,是膽與小腸,頰與頰車,一上一下之有別者也,此其起止上下,出入先後而莫可混同也。
白話文:
頸部有四條經脈循行:
-
胃經:從下顎之後的頤穴開始,沿著臉頰到頰車穴,由上往下再往上。
-
大腸支脈:從缺盆穴向上貫穿頸部、臉頰,由下往上。
-
小腸支脈:從缺盆穴沿著頸部到臉頰。
-
膽經:從頰車穴向下沿著頸部到缺盆穴,膽經與小腸經、臉頰與頰車穴相對應,一上一下。這些經脈的起始、上下、出入順序都不同,不可混淆。
胸腹之脈,《內經》曰:胸腹者,藏府之郭也。而膈者,胸腹之界畔,經脈之總關也。經脈之循行上下於胸膈腹者凡十有五。肺者百脈之始也,其經脈起於胃之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上膈,其經筋上結於缺盆,下結於胸裡。其次為大腸之經脈上出督脈之大椎,下入缺盆,絡肺下膈,其經別循行於膺乳。
白話文:
胸部和腹部的經脈,《內經》中說:胸部和腹部是內臟器官的保護罩。而橫膈膜是胸部和腹部的分界線,也是經脈的總樞紐。
在胸部、橫膈膜和腹部循行的經脈共有十五條。肺是所有經脈的起始點,其經脈從胃的中焦開始,下絡大腸,再循胃口進入橫膈膜,其經筋上面連接於鎖骨下窩,下面連接於胸肋部。
其次是大腸經脈,上面從督脈的大椎穴出來,下面進入鎖骨下窩,絡於肺部橫膈膜,其別支循行於前胸和乳房。
其次為胃經脈之支者從缺盆下膈絡脾,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入氣街中;其絡脾之支起於胃口,下循腹裡至氣街中而合,會衝脈而上行,會任脈於承漿者,胃脈之環唇者也。其大絡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左乳下。其經筋從陰器上腹而四布,至缺盆而總結。其次為脾之經脈,從膝股內前廉入腹絡胃,而絡胃之支復從胃而上膈,其大絡四布於胸脅,其經筋從陰器上腹結於臍,循腹裡結於肋。其次為心之經脈,從心系下膈絡小腸,其經筋挾乳里上結胸中,下繫於臍。
白話文:
第二條是胃經的支脈,從「缺盆」處下行,穿過膈肌,連接脾臟。其主幹從「缺盆」處下行,經過乳房內側,再向下夾住肚臍,進入「氣街」;連接脾臟的支脈則從胃口出發,向下沿著腹腔內側行進,到達「氣街」後與主幹會合,然後與「衝脈」相會並向上行,與「任脈」會合於「承漿」,這部分胃脈環繞嘴脣。其主要支脈叫做「虛裏」,穿過膈肌連接肺臟,從左乳下方而出。其經筋從陰部向上經過腹部,再向四處延伸,最後在「缺盆」處匯集。
第三條是脾經的經脈,從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,連接胃,而連接胃的支脈又從胃部向上穿過膈肌。其主要支脈在胸部和脅部擴散分佈,其經筋從陰部向上經過腹部,匯集於肚臍,沿著腹腔內側,匯集於肋骨。
第四條是心經的經脈,從心包向下穿過膈肌,連接小腸。其經筋夾住乳房內側向上匯集於胸部,向下繫於肚臍。
其次為小腸之經脈,入缺盆絡心,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。其次為腎經脈之支者,從肺出絡心注胸中,其經脈與膀胱交絡。腎絡膀胱,膀胱絡腎,腎與膀胱為表裡故也。十二經脈,惟膀胱脈不行於胸膈腹。其次為包絡之經脈,起於胸中,下膈歷絡三焦。其支者循胸中出脅,其經筋由腋散於胸中。
白話文:
第二條是小腸經脈,從「缺盆」穴進入,與心臟相連,沿著咽喉下行,穿過橫膈,抵達胃,歸屬小腸部分。
第三條是腎經脈的分支,從肺部出來,與心臟相連,注入手胸,經脈與膀胱經絡相交。腎臟與膀胱相連,膀胱與腎臟相連,這是因為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。十二經脈中,只有膀胱經脈不經過胸腔、橫膈和腹部。
第四條是包絡經脈,起源於胸腔,下降穿過橫膈,與三焦相連。分支沿著胸腔外行至肋側,經筋從腋下散佈於胸腔內。
其次為三焦之經脈,入缺盆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。其絡脈外繞於臂,內注於胸中,其經別上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。其次為膽之經脈,從缺盆以下胸中,貫膈絡肝,循脅裡出氣街。其直者循胸腹過季脅,行帶脈五樞維道居髎(切料)。其經別循腹裡,其經筋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。
白話文:
再則是三焦經脈,進入缺盆(鎖骨上方)分佈在膻中(胸骨與兩肋間),散佈於心包,向下經過橫膈膜。它的絡脈外繞到手臂,內注於胸腔,它的經別向上進入缺盆,向下流經三焦,散佈於胸腔。
再則是膽經脈,從缺盆以下流經胸腔,貫穿橫膈膜,絡於肝臟,沿著脅部內側出來,在氣街(大腿外側)止息。其正經循著胸腹,經過季脅(胸肋兩側),行經帶脈、五樞(腰部兩側)、維道(腰部後方)、居髎(臀部)等穴位。它的經別循著腹部內側,經筋連接於乳房,在缺盆交匯。
其次為肝之經脈,過陰器抵小腹,挾胃絡膽,貫膈注肺,肺肝所以為終始也。任脈起於毛際,循腹內行會於衝脈,循腹外行至於咽喉。督脈循腹裡,與任脈會於關元之間,與衝脈會於腹氣之街。衝脈者起於腹氣之街也。帶脈者起於季脅,周迴一身,如束帶然,是總束一身之脈者也。
白話文:
接著是肝經絡,經過生殖器抵達小腹,與胃和膽經絡相連,穿透胸膈通達肺部,肺和肝因此成為開始和終結。任脈起於肚臍以上,通過腹腔內部與衝脈匯合,再通過腹腔外到達咽喉。督脈通過腹腔內部,在關元穴與任脈匯合,在小腹下氣海穴與衝脈匯合。衝脈起於小腹下氣海穴。帶脈起於兩側肋骨下,圍繞周身一週,就像一條腰帶一樣,是統帥周身經絡的脈絡。
腰背之脈,腰背界限分在脊骨,自大椎而下十四節為背,自尾骶(切邸)而上七節為腰。而督脈循行上下於二十一節,其下而上者,循篡上少腹貫臍中央,入喉上頤,環唇系目。其上行而下者從目內毗上額交巔,下項挾脊抵腰中,下至篡,環轉周身前後,應天道之繞地環轉,以總督一身之陽。十四節之下七節之上,其間為性命之門,故名曰命門,乃督脈之穴也。
白話文:
腰和背的界限在脊椎上,從大椎往下 14 節是背,從尾骶骨往上 7 節是腰。督脈沿著脊椎上下運行,總共有 21 節。督脈從下往上運行,經過下腹部,貫通肚臍,進入喉嚨,向上到下巴,環繞嘴脣和眼睛。督脈從上往下運行,從眼睛內側向上經過額頭,交會於頭頂,向下經過脖子,沿著脊椎到達腰部,再向下到下腹部,環繞全身前後,就像天地運行一樣,統領全身的陽氣。背部 14 節之下,腰部 7 節之上,這段區域是生命的要害,所以稱為「命門」,是督脈的穴位。
夫循行於背脊之中者,督脈也。而脊骨之左右各開一寸五分,膀胱之經脈也。其脈從大椎循肩髀,內挾脊抵腰中,從腰中挾脊貫臂,下膕此夾督脈之第一行。五臟之腧穴所由出者也。脊骨之左右各開三寸,膀胱之支脈也。其脈從膊內左右別下,貫脾挾脊,內過髀樞,下合膕中,此夾督脈之第二行,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者也。腰背之脈凡五行。
白話文:
在背脊的正中央循行的脈絡,就是督脈。在脊椎骨的左右兩邊,各開出寬度一寸五分的部位,那就是膀胱經脈。這條經脈從大椎穴沿著肩胛骨和股骨內側循行,接著靠近脊骨抵達腰部,再從腰部沿著脊骨貫穿手臂,最後抵達小腿肚。這是夾在督脈旁邊的第一個經脈,五臟的腧穴就是從這個經脈中分支出來的。在脊椎骨的左右兩邊,各開出寬度三寸的部位,那就是膀胱經脈的支脈。這條經脈從手臂內側左右兩邊分出,向下貫穿脾臟,靠近脊骨內側經過大腿關節,再向下與小腿肚中部會合。這是夾在督脈旁邊的第二個經脈,循著脛骨一直到小手指的外側。腰背部的經脈總共有五行。
經曰:五藏之腧出於背。背中大腧在抒骨之端,肺腧在三焦之間,心腧在五焦之間,膈腧在七焦之間,肝腧在九焦之間,腎腧在十四焦之間,皆挾脊,相去三寸所(左右各開中行一寸五分),則欲得而驗之,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,乃其腧也。灸之則可,刺之則不可。夫五藏之腧皆出於足太陽之經者,五行之生本乎天一之水,膀胱為水府而應於督脈,此陰陽水火之氣交也。經曰: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。
白話文:
經典上說:五臟的腧穴都出現在背部。背部的中央大腧穴位於肩胛骨末端,肺腧穴位於三焦之間,心腧穴位於五焦之間,膈腧穴位於七焦之間,肝腧穴位於九焦之間,腎腧穴位於十四焦之間,這些腧穴都緊鄰脊椎,彼此相距三寸(左右各開中線一寸五分)。想要驗證這些腧穴的位置,可以按壓這些部位,如果感覺到疼痛並得到舒緩,那就是對應的腧穴。可以用艾灸這些穴位,但不能用針刺。
五臟的腧穴都屬於足太陽經脈,而五行之氣的生發源於天一之水,膀胱是水府,對應著督脈,這就是陰陽水火之氣互相交匯的結果。經典上說:腰脊是人體最大的關節。
故養生之大法在督,而其至要在腰脊。蓋五藏皆繫於背,腰脊豎立則背脊正直,背脊正直則四體五官皆正。四體五官皆正,則五藏之系無有不順正而和暢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養生的最重要方法在於督脈,而督脈最關鍵的部位在於腰脊。因為五臟都連接著後背,腰脊挺立,則後背就會保持正直。後背正直,則四肢五官也會端正。四肢五官端正,那麼五臟的連接就會順暢且和諧。
腋脅之脈,肩下曰腋,腋下曰脅,脅之盡處曰季脅,季脅之下曰䏚,俠骨兩旁虛軟處之名也。肺之經脈從肺系橫出腋下,其經筋從胃之賁門下抵乎脅。心之經脈從心系上肺下出腋下,其經筋從肘之內廉上入於腋。包絡經脈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,上抵腋下,其經筋自肘內廉上臂陰結於腋下,下散前後,挾脅。
白話文:
腋下和肋骨交接處的部位稱為「腋」,腋下靠近腹部的位置稱為「脅」,脅的末端稱為「季脅」,季脅以下稱為「䏚」,這是指靠近肩胛骨兩側柔軟的地方。
肺的經絡從肺部延伸而出,經過腋下,其經筋從胃的賁門下走到脅部。心的經絡從心部經過肺部,再延伸而出,經過腋下,其經筋從肘部內側沿著手臂內側上升,與腋下相連。
包絡經絡沿著胸腔內部行經,經過脅部和腋下,再向上延伸到腋窩,其經筋從肘部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向上,在腋窩處與陰經相連,然後向下散佈到腋窩的前後兩側,夾住脅部。
膽之經脈循脅裡出氣街,其直者從缺盆下脅,循胸過季脅,其經筋上乘䏚季脅上,走脅前廉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,其直者上出腋。脾之大絡出膽經之淵液穴下,四布於胸脅,其經筋從臍循腹裡結於肋。小腸之經筋自肘內銳骨之後入結於腋下。帶脈與足少陽交於季脅之下。陰維脈與足厥陰交於乳下二肋端縫,此經脈循行於腋於脅於䏚於季脅者,凡七也。
白話文:
膽經的經脈沿著肋骨內側向上,到達氣街穴(腋下)。其中一條直線經脈從缺盆穴(腋下)下行,沿著胸部外側到達季脅穴(腰部兩側)。膽經的經筋向上延伸到季脅穴的上方,沿著肋前緣連接到乳房,並在缺盆穴處結束。另一條直線經脈從腋下向上延伸。
脾經的大絡脈從膽經的淵液穴(小腹)下方出來,分佈在胸肋之間。脾經的經筋從肚臍沿著腹部內側向上,與肋骨相連。
小腸經的經筋從肘內側的銳骨(尺骨鷹嘴)延伸出來,在腋下相連。
帶脈與足少陽經在季脅穴的下方相交。
陰維脈與足厥陰經在乳房下方的兩根肋骨之間的縫隙處相交。
這些經脈在腋下、肋骨、後背、季脅之間運行,共有七條。
肩手之脈。經脈行於手者六,陰脈內行,故手三陰肺、心、包絡脈皆行於腋臑肘臂腕掌之內也。陽脈外行,故手三陽大腸、小腸、三焦脈皆行於肩臑肘臂腕掌之外也。肺脈從肺系橫出腋下,循臑內下肘中,循臂內入寸口上魚,循魚際出大指之端。其支者從腕後出食指之端,其經別入掌中,其經筋下結於魚後,上結肩前髃。
白話文:
手部的經脈,行於手的共有六條。陰脈在內行,所以手的三條陰經:肺經、心經、包絡經,都行於腋下、肘部、臂部、腕部、手掌的內側。陽脈在外行,所以手的三條陽經:大腸經、小腸經、三焦經,都行於肩、肘、臂、腕、手掌的外側。
肺經從肺部橫出腋下,沿著肘部的內側向下,沿著臂部的內側進入寸口的上方「魚」穴,沿著「魚際」穴外出大拇指的端頭。其支脈從腕部的後面外出食指的端頭,經別進入手掌,筋結止於「魚」穴的後面,向上連結肩前的「髃」穴。
心脈從心系上肺下出腋,下循臑內後廉,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內後廉出小指之端。包絡脈從胸中出脅,下腋三寸,上抵腋,下循臑入肘中,下臂入掌中,循中指出其端。其支者別掌中,循無名指出其端。肺脈行包絡脈之前,心脈行包絡脈之後,包絡脈行肺脈心脈之中,此三陰脈止於大指、小指、中指三指之端,而皆出於腋下者也。大腸脈起於食指之端,出合谷循臂上廉入肘外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出髃骨之前廉。
白話文:
心脈
心脈從心臟出來,連接到肺部,再從腋下出來,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往下走,到肘關節內側,再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往下,到達手掌後方的銳骨尖端,進入手掌後緣,從小指尖端出來。
包絡脈
包絡脈從胸部出來,到脇肋處,再往腋下三寸,然後上達腋窩,接著沿著手臂內側進入肘關節中,再進入前臂,到手掌中,沿著中指到中指尖端。它的支脈從手掌中部分出,沿著無名指到無名指尖端。
肺脈
肺脈走在包絡脈前面,心脈走在包絡脈後面。包絡脈則走在肺脈和心脈的中間。這三條陰脈都止於大拇指、小拇指和中指的尖端,而它們都從腋下出來。
大腸脈
大腸脈起於食指尖端,從合谷穴出來,沿著手臂外側上緣,進入肘關節外側,再上行到上臂外側前緣,最後從肩部髃骨的前緣出來。
小腸脈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上腕出髁中,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,循臑外後廉出肩解,繞肩𬌺交肩上。三焦脈起於無名指之端,循手表腕出臂外,上貫肘,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膽脈之後。大腸脈行三焦脈之前,小腸脈行三焦脈之後,三焦脈行大腸小腸脈之中,此三陽脈起於食指、小指、無名指三指之端而皆出於肩上者也。
白話文:
小腸經脈
小腸經脈的起點在小指的末端,沿著手部外側向上,通過手腕,從手肘的外側中點穿出,沿著上臂骨外側下方,從手肘內側穿出,然後沿著肩外側後方,穿出鎖骨下方,繞過肩鎖關節,與肩上相交。
三焦經脈
三焦經脈的起點在無名指的末端,沿著手部外側向上,到手腕後,穿出上臂外側,向上貫穿手肘,沿著肩外側向上,與足少陽膽經相交,然後從膽經後方穿出。
大腸經脈
大腸經脈行於三焦經脈之前,而小腸經脈行於三焦經脈之後,三焦經脈則行於大腸和小腸經脈的中央。這三條陽經:大腸經、小腸經和三焦經,都起始於食指、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,並且都止於肩上。
肺之經脈出大指,肺之支脈出食指,三焦經脈出中指,三焦支脈出無名指,是一脈而行於兩指者也。肺之支脈出食指內廉,大腸經脈出食指上廉,心脈出小指內側,小腸脈起小指外側,包絡脈出無名指內側,三焦脈起無名指外側,是一指而有兩脈者也。
白話文:
肺經從大拇指開始,肺的支脈從食指開始,三焦經從中指開始,三焦支脈從無名指開始,這四條經脈都分別在兩個手指上運行。肺的支脈從食指內側開始,大腸經從食指外側開始,心經從小指內側開始,小腸經從小指外側開始,包絡經從無名指內側開始,三焦經從無名指外側開始,這六條經脈都分別在一個手指上同時存在。
股足之脈。經脈行於足者六,陰脈三,曰脾、腎、肝,陽脈三,曰胃、膽、膀胱,內陰而外陽,此手足之所同者也。脾脈起於大趾之端,循趾內側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,循腨內脛後,由膝股內前廉入腹。腎脈起於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,循內踝之後入跟中。由腨內、膕內、股內後廉貫脊。
白話文:
下肢脈絡
下肢有六條經脈,其中三條為陰脈:脾經、腎經和肝經;三條為陽脈:胃經、膽經和膀胱經。陰脈在內,陽脈在外,這是手足經絡的共同特點。
脾經:
起於大腳趾尖端,沿腳趾內側行至腳踝骨後方,向上經過內踝前方,沿著小腿內側後面向上,經膝蓋和股溝內側前方進入腹部。
腎經:
起於小腳趾下方,斜向腳心,沿內踝後方進入腳後跟。沿小腿內側、膝蓋後側、大腿內側後方向上,貫穿腰椎。
肝脈起於大趾叢毛之下,循足跗上廉,由內踝上膕內廉,循股陰入毛中。脾脈行肝脈之前,腎脈行肝脈之後,肝脈行脾脈腎脈之中,此三陰脈行於股足之內者也。胃脈循腹裡以下髀關抵伏兔,由膝臏中循脛外廉下足跗入次趾外間,其本支別支一自下巨虛穴下入次趾外間,一別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間出其端。膀胱脈從腰中挾脊貫腎過髀樞,循髀外入膕中,貫腨內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至小趾外側。
白話文:
肝臟經絡的起始點在大腳趾底部毛叢下,沿著腳背內側向上,從內腳踝往上到小腿內側後緣,再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。脾臟經絡行走在肝臟經絡前面,腎臟經絡行走在肝臟經絡後面,肝臟經絡行走在脾臟經絡和腎臟經絡的中間。這三條陰經經絡都走行於大腿和腳部內側。
胃經經絡沿着腹腔內部向下到膝蓋內側,抵達膝蓋窩,從膝蓋骨中間沿著小腿外側向下到腳背,進入第二腳趾的外側空隙。其分支有的從巨虛穴向下進入第二腳趾的外側空隙,有的從腳背向上進入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,再從腳趾尖端出來。
膀胱經經絡從腰部開始,緊貼脊椎貫穿腎臟,經過髀樞穴,沿著大腿外側進入小腿窩,貫穿腓骨內側,從外踝後緣出來,沿著跟骨到小腳趾外側。
膽脈繞毛際入髀厭中,循髀陽出膝下,由外輔骨之前下抵絕骨之端,出外踝,循足跗入四趾之間。其支者別於跗上,入大趾之間,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,還貫爪甲出三毛。胃脈行膽脈之前,膀胱脈行膽脈之後,膽脈行胃脈膀胱脈之中,此三陽脈行於股足之外者也。脾與胃,肝與膽,腎與膀胱,內外相對,表裡交通,足與手無以異也。
白話文:
膽經沿著前額邊緣進入大腿內側,沿大腿外側往下,從膝蓋下通過,沿著骨頭前面外側往下,一直到膝蓋骨下緣,再沿外腳踝往下,通過足背進入四個腳趾之間。它的分支從足背分出,進入大拇指之間,沿著大拇指的指節骨內側,從指尖出來,再穿過指甲,從指甲縫中出來。胃經位於膽經前面,膀胱經位於膽經後面,膽經位於胃經和膀胱經的中間,這三條陽經都位於大腿和小腿的外側。脾和胃、肝和膽、腎和膀胱,內外相對,相互貫通,腿和手臂是沒有區別的。
二陰之脈。《內經》曰:腎開竅於二陰。肝腎經脈同行於膕,過二陰之前後,腎之經脈則出膕外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絡膀胱。肝之經脈則上膕內廉,循陰股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挾胃,屬肝絡膽。肝腎之經筋,雖並循陰股結於陰器,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合於足太陽,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絡於諸筋,起止有不同者也。脾胃之經筋亦並結於陰股,聚於陰器,雖與肝腎同處,然結與循、聚與結有不同者也。
白話文:
二陰之脈
《黃帝內經》說:腎臟的經脈起始於兩陰,也就是陰部。
肝臟與腎臟的經脈在小腿後方並行,經過兩陰的前後。腎臟的經脈在外側,沿著大腿後內側向上,貫穿脊椎與腎臟相連,又連接膀胱。肝臟的經脈在內側,沿著小腿內側向上,通過陰部進入腹部,到達小腹,與胃相連,又連接膽囊。
肝臟與腎臟的經筋(即經絡中的筋脈)雖然都沿著陰部向下連接,但足少陰(腎臟經)的筋脈起始於小腳趾下方,與足太陽(膀胱經)相連。足厥陰(肝臟經)的筋脈起始於大腳趾上方,與其他筋脈相連。起點和終點有所不同。
脾臟與胃的經筋也在陰部連接,聚集於陰器,雖然與肝臟和腎臟同處一地,但連接和聚集的方式不同。
凡此經脈之循行起止結聚,不可不細辨也。經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前陰後陰之間有穴名會陰者,乃任、督、沖三脈同出之源,一源而三岐也。任脈上毛際,循腹裡,會衝脈於氣街。督脈由毛際之下,橫骨內之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男子循陰器合篡間,繞篡後合膀胱於尾閭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衝脈是經脈中的海洋,負責灌溉溪谷一般的小脈,與陽明脈會合於宗筋,也就是陰陽經脈的總匯處(陰陽指的是上述各條經脈),會合於氣街,而陽明脈是其中的主脈。陽明脈是胃脈,能滋養心脾。至於肺通竅於鼻子,肝通竅於眼睛,腎通竅於耳朵,心通竅於舌頭,脾通竅於嘴脣,加上肺主皮毛,肝主筋,腎主骨,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四肢,這些經脈內外相通的道理,再明顯不過了。
經曰: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總宗筋之會(陰陽即以上諸脈),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。陽明者胃脈也,心脾之所資生者也。若夫肺開竅於鼻,肝開竅於目,腎開竅於耳,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唇口,以及肺主皮毛,肝主筋,腎主骨,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四肢,其內外相因之理無不昭然若揭也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