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貽績

《醫學指要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一

2. 臟腑系屬圖說

臟腑內景,各有區別。故咽喉二竅,同在一脘,異途施化。喉在前主出,咽在後主吞。喉系堅空,連接肺本,為氣息之路,呼吸出入,下通心肝之竅,以激諸脈行氣之要道,以行肌表臟腑者也。咽系柔空,下接胃本,為飲食之路,水穀同下,並歸胃中,乃糧運之關津,以司六腑之出納者也。二道並行,各不相犯,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。

氣口有一會厭,當飲食方咽,會厭即垂,厥口乃閉,故水穀下咽,咽不犯喉。若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,故當食言語,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,遂嗆而咳矣。

喉下為肺,兩葉白瑩,謂之華蓋,以覆諸臟,虛如蜂窠,下無透竅,故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。一呼一吸,本之有源,無有窮也。乃清濁之交運,人身之槖鑰。

肺之下為心,心有系絡,上繫於肺,下乃灌注,其象尖長而圓,其色赤,其中竅數多寡不同,上通於舌,下無透竅。心之下有心包絡,即膻中也,象如仰盂,心即居於其中,九重端拱,寂然不動。凡脾胃肝膽,兩腎膀胱,各有一系,繫於包絡之旁以通於心。此間有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,即如霧者是也。

如外邪干犯,則犯包絡,心不能犯,犯即死矣。此下有膈膜與脊脅,周流相著,遮蔽濁氣,使不得上熏心脈。

膈膜之下有肝,肝有獨葉者,有二三葉者,其系亦上絡於心包,為血之海,上通於目,下亦無竅。肝短葉中有膽附焉,膽有汁,藏而不瀉。此喉之一竅也,施氣運化,薰蒸流行,以成脈絡者如此。

咽至胃,長一尺六寸,通謂之咽門。嚥下是膈膜,膈膜之下有胃,盛受飲食而腐熟之。其左有脾,與胃同膜脂𫆳相連,色如馬肝赤紫,形如刀鐮,聞聲則動,動則磨胃,食乃消化。胃之左有小腸,後附脊膂,左環回周疊橫,其注於迴腸者,外附臍上,共盤十六曲。右有大腸,即迴腸,當臍左回周,疊積而下,亦盤十六曲。

廣腸附脊,以受迴腸。左環疊積下闢,乃滓穢之路。廣腸左側為膀胱,乃津液之府。五味入胃,其津旋上升,精者化為血脈,以成骨髓。津液之餘流入下部,得三焦之氣施化,小腸滲出,膀胱滲入,而溲便注泄矣。

凡胃中腐熟水穀,其精氣自胃口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,肺播於諸臟,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,至小腸下口曰關門,泌別其汁,清者滲出小腸,而滲入膀胱,滓穢之物則轉入大腸。膀胱赤白瑩淨,上無所入之竅,止有下口,其出其入全假三焦之氣化施行,氣不能化則關格不通而為病。如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泄瀉,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閉矣。

此咽之一竅,資生氣血,轉化糟粕而出入者如此。

三焦者,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,有名無形,主持諸氣,以象三才,故呼吸升降,水穀腐熟皆待此通達,與命門相為表裡。上焦出於胃口,並咽以上,貫膈而布胸中,走脅循太陰之分而行,傳胃中谷味之精氣於肺,肺播於諸脈,即膻中氣海所留宗氣是也。中焦在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穀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為血液,以奉生身,即腎中動氣,非有非無,如浪花泡影是也。

下焦如瀆,其氣起於胃下脘,別迴腸,注於膀胱,主出而不納,即州都之官,氣化則能出者,下焦化之也。腎有二,精所舍也,生於脊膂十四椎下,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,形如豇豆相併,而曲附於脊外,有黃脂包裹,里白外黑,各有帶二條,上條繫於心包,下條系屏翳穴,後趣脊骨。兩腎一屬陰,一屬陽,命門即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,當一身之中。

經曰:七節之旁有小心是也,名曰命門,是為真君主,乃一身之太極,兩腎以為安宅也。其右旁有一小竅,即三焦之䘁穴也。三焦是其臣使之官,稟命而行,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而不息,名曰相火,此先天無形之火,與後天有形之心火不同。其左旁有一小竅,乃真陰真水氣也,亦無形。

上行脊至腦為髓海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以榮四肢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,隨相火而潛行於周身,與兩腎所主後天有形之水不同。但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,有形之中為黃庭,故曰五臟之真,惟腎為根。人之初生,受胎始於任之兆,惟命門之一點先具而後有腎,則與命門合,二數備,是以腎有兩岐而命門居於其中也。由是肝心脾肺相繼而生,五臟成而百骸備矣。

可見命門真火者立命之本,為十二經之主,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,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,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穀而五味不出矣,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,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,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。夫既為立命之門,則此火乃人身之至寶,而世人不知保養此火,醫者不知溫養此火,是安望其有生氣也?然命門之火乃水中之火,相依而永不相離也。火之有餘,緣真水之不足也,毫不敢去火,只補水以配火,壯水之主以鎮陽光。

火之不足因見水之有餘也,亦不必瀉水,就於水中補火,益火之源以消陰翳,是為同氣相求,斯易以入也。今之醫者,知風寒暑濕之為客氣,而漫不加意於主氣何也?即有言固主氣者,亦專以脾胃為一身之主,焉知坤土為離火所生,而艮土又為坎水所生也!吾知為仙為佛,不過克全此火而歸之耳。